君特·旺德(1912-2002),德國著名指揮家,幾十年如一日在德奧傳統(tǒng)嚴肅音樂體系中深耕,早年因指揮貝多芬作品成名,花甲之年開始指揮布魯克納,終成一代名家。曾任科隆歌劇院音樂總監(jiān)(1945-1974),并與慕尼黑愛樂樂團、倫敦交響樂團與西德意志廣播交響樂團保持密切合作,并于1982年到1990年擔(dān)任北德意志廣播交響樂團首席指揮,1996年之后,他更以八十歲的高齡每年與柏林愛樂樂團合作演出交響作品。
布魯克納《第九交響曲》是一部與舒伯特《第八交響曲》一樣屬于“未完成交響曲”——也是這兩部作品放在一起演奏的原因吧?
舒伯特b小調(diào)第八交響曲《未完成》,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作于1822年,作者時年25歲,但直到43年后樂譜才被發(fā)現(xiàn),并于1865年首次公演。本交響曲唯有第一、第二兩樂章?lián)碛型暾那V,第三樂章只有九小節(jié)改編為管弦樂曲,其它部分仍停留在鋼琴曲譜的形態(tài),第四樂章則連草稿都沒有。但由于此曲的已完成部分樂章出彩,故在形式上雖然未完成,但實際上完整無缺,并因此引出許多穿鑿附會的傳說,影響頗大。
但第一、第二兩個樂章無論在形式上或感情處理上,都能搭配得天衣無縫,整個內(nèi)容至此已表達得十分完整,再加任何詼諧曲樂章或終樂章,均有畫蛇添足的感覺。所以,此曲在形式上雖然未完成,但實際上是完整無缺的,并因此而顯得結(jié)構(gòu)新穎,這恐怕是作者始料不及的。
此曲不僅是舒伯特交響曲中最杰出的作品,也是浪漫音樂的一部絕世佳作。它抒發(fā)了作者內(nèi)心世界的矛盾沖突,憂傷情緒充滿了整個樂曲。透明清純、優(yōu)美豐富的旋律,不加裝飾和聲和音色,這種作曲手法非常新鮮,這是此曲成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交響曲之一的重要原因。
本曲未完成而終,這為它增添了許多穿鑿附會的謠言傳說,甚至有人將它杜撰成故事,拍成電影。如此一來,此曲更是家喻戶曉。
布魯克納《第九交響曲》被稱為“哥特式交響曲”,集中了布魯克納創(chuàng)作中的最典型的特征:
第一樂章復(fù)活了貝多芬英雄行斗爭的概念,同自己的《第三交響曲》相呼應(yīng);第二樂章“詼諧曲”在布魯克納的作品中是不常見的,這可能是這位身患絕癥的作曲家一場惡夢的特殊表現(xiàn);第三樂章“異常優(yōu)美的慢板”則是作者對命運順受態(tài)度的說明,充滿著嚴肅凝神的哲學(xué)沉思、明朗心境和莊重的寧靜。最后在完全平靜的氣氛中,好像透過夢幻般的迷霧,次中音大號以其氣度高雅的音色奏出《第八交響曲》慢板樂章的壯麗主題和《第七交響曲》開頭的樂句,一切都仿佛充滿著十分安然而堅定的信念;生活并沒有白白過去,要永遠為善、為人類、為藝術(shù)服務(wù)。這大概也是布魯克納對自己的一番總結(jié)吧。
布魯克納的《第九交響曲》在寫出《第八交響曲》的那一年就著手對一部新的交響曲進行構(gòu)思,這可是一部碩大無朋的作品,實際上是從1891年春就開始創(chuàng)作了。當(dāng)時作者自身身患重病,因此這部交響曲的最后部分并沒有完成就與世長辭了,留下的最后的這部交響曲只有三個樂章。但盡管是三樂章的交響曲,演出需時仍要一個多小時。
舒伯特第八交響曲(未完成)
第一樂章:這是比較簡單的奏鳴曲形式,引子是由低音弦奏出富有暗示性的旋律,名指揮家溫加納形容為“好像是來自地底世界的聲音”。這段旋律,在第一樂章和第二樂章中都擔(dān)任重要的角色。這是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亮相,奏出一段極為低沉的下行旋律,包含了憂郁、壓抑的情緒,又好像是作者在沉思,思考著一些不愉快的、難以解決或面對的事實……樂章的尾聲依然是第一主題的重現(xiàn),依然是那么的厚重、低沉,讓人感覺悲劇終究無法逃避……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