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創(chuàng)造意境、表達思想感情時所采取的特殊方式。它的含義非常廣泛,簡單來說包括各種修辭手法、表達方式、表現(xiàn)手法、構思立意等方面的技巧。
(一)鑒賞詩歌運用的修辭手法
1.比喻:用一種事物或情景來比作另一種事物或情景??煞譃槊饔鳌涤?、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如劉禹錫的《望洞庭》:“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
2.比擬:就是根據(jù)想象把物當作人來寫(即擬人),或把人當作物來寫、把此物當作彼物來寫(即擬物)。比擬有促使讀者產(chǎn)生聯(lián)想,使描寫的人、物、事表現(xiàn)得更形象、生動的作用。如韓愈的《晚春》:“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3.夸張:對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能夠更突出、更鮮明地表現(xiàn)事物,增強語言的感染力。如李白的《秋浦歌》:“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4.借代:借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替全體,具體代替抽象,特征代替人等。借代的運用可使語言簡練、含蓄。如李清照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5.對偶(對仗):用結構相同、字數(shù)相同的一對句子或短語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對偶的作用從形式看,語言簡練,整齊對稱;從內(nèi)容看,意義集中含蓄。如李華的《春行即興》:“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6.設問:先提出問題,接著自己把看法說出。問題引入,帶動全篇;中間設問,承上啟下;結尾設問,深化主題,令人回味。如阿魯威的《[雙調(diào)]·蟾宮曲·懷古》:“問人間誰是英雄?有釃酒臨江,橫槊曹公。紫蓋黃旗,多應借得,赤壁東風。更驚起南陽臥龍,便成名八陣圖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東。”
7.反問: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來加強語氣,表達強烈的感情。如王安石的《疊題烏江亭》:“百戰(zhàn)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弟子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8.雙關:利用詞的多義和同音的條件,有意使語句同時兼有兩種意思,表面上說這個意思,實際上是說另外一個意思,這另外一個意思才是語句的真意所在。雙關可以分為諧音雙關和語意雙關兩大類,在詩歌中常見的是諧音雙關。如李白的《春思》:“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9.頂真:上句結尾的詞語作下句的開頭,或前文的末尾句作下文的開頭。這種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句式,主要作用是貫通語氣,突出事物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如元代馬致遠的雜劇《漢宮秋》第三折[梅花酒]:“呀!俺向著這迥野悲涼。草已添黃,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蒼,人搠起纓槍,馬負著行裝,車運著糇糧,打獵起圍場。他、他、他,傷心辭漢主;我、我、我,攜手上河梁。他部從入窮荒,我鑾輿返咸陽。返咸陽,過宮墻;過宮墻:繞回廊;繞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黃;月昏黃,夜生涼;夜生涼,泣寒螀;泣寒螀,綠紗窗;綠紗窗,不思量!”
10.比興:朱熹《詩集傳》中有“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比”,就是打比方;“興”,就是聯(lián)想,觸景生情,因物起興。如《詩經(jīng)》中第一首詩《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11.反復:是指為了強調(diào)某個意思、某種感情,有意重復某個詞語或句子的修辭手法。可以增強語氣或語勢,增強感染力和表達效果。同時,還可以使詩文的格式整齊有序,而又回環(huán)起伏,充滿音韻美。如辛棄疾的《丑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12.互文:是指在古詩文中相鄰的句子所用的詞語互相補充,結合起來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的一種修辭手法。內(nèi)容豐富、相互補充,可以起到言簡意賅的效果。如《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中:“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13.通感:就是通過聯(lián)想把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感覺溝通起來的一種修辭手法??梢允股视袦囟?,使聲音有形象,冷暖有重量,氣味有鋒芒。可以創(chuàng)造出更加鮮明的形象,開拓出新穎的意境,抒發(fā)出獨特的感受,增強藝術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如韓愈的《聽穎師彈琴》:“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浮云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
14.排比:是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內(nèi)容相關、語氣一致的句子排列在一起而構成??梢栽鰪娬Z言氣勢,深化思想內(nèi)容,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如《木蘭辭》中:“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zhàn)時袍,著我舊時裳。……”
15.列錦:就是全部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經(jīng)過選擇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構成生動可感的圖像,用以烘托氣氛、創(chuàng)造意境、表達情感的一種修辭手法。運用列錦修辭可達到凝練美、簡約美、含蓄美的藝術效果。如邵康節(jié)的《山村詠懷》:“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二)鑒賞詩歌的表達方式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就是以第一人稱“我”為抒情主體、直接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寫作手法。如李清照的《夏日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2.借景抒情(或借物抒情):借景或借物抒情即作者對某種景象或某種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fā)的感情、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過描寫此景此物予以抒發(fā),這種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國古代詩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邊關、落日、夜月、清風、細雨、微草等等,都是詩人常常借以抒情的對象。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一切景語皆情語”,景物與感情的關系通常有四種:
①以樂景寫樂情。如杜甫《絕句二首(其一)》:“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詩人用一幅色彩鮮明、生機勃勃的初春美景圖,抒發(fā)了自己經(jīng)過戰(zhàn)亂的奔波流徙之后,暫時定居成都草堂的安適、歡悅之情。
②以哀景寫哀情。如杜甫的《登高》,全詩通過對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哀景)的描寫傾訴了詩人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哀情)。
③以樂景寫哀情。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江南好風景”恰恰成了亂離時世和沉淪身世的有力反襯,更讓人覺出無限悲涼。
④以哀景寫樂情。這一類比較少見,如《詩經(jīng)》:“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中以“雨雪霏霏”的哀景,反襯久戍邊疆、此時就要到家的戰(zhàn)士的歡喜之情。
以上四種情與景的關系,總的來講可以分為兩類,前兩種可以看作是正襯,后兩種可以看作是反襯。
3.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將感情融匯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此自然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畫來抒發(fā)感情,是一種間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4.用典抒情:借用典故來抒發(fā)自己的感情,諷刺時事。如秦觀的《踏莎行》中以“驛寄梅花,魚傳尺素”來表達遠離故土、他鄉(xiāng)為官、前途渺茫的無數(shù)重的恨。
5.觸景生情:是指詩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觸動,引發(fā)聯(lián)想,從而產(chǎn)生某種感情的抒情方式。見景生情,通常前句寫景,后句生情。古詩詞中有許多傳統(tǒng)審美習慣就是觸景生情的典范,如望月思鄉(xiāng)、傷春悲秋、折柳送別、聞雁思歸、見流水而思年華等。如寇準的《書河上亭壁四首(其三)》:“岸闊檣稀波渺茫,獨憑危檻思何長。蕭蕭遠樹疏林外,一半秋山帶夕陽。”
6.以景結情:是詩歌結句的一種技巧,是指詩歌在議論或抒情的過程中,戛然而止,轉(zhuǎn)為寫景,以景代情作結,收束全詩,使得詩歌“此時無情勝有情”,顯得意猶未盡??梢允棺x者從景物描寫中,馳騁想象,體味詩的意境,產(chǎn)生韻味無窮的藝術效果。如王昌齡《從軍行》:“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7.托物言志:指詩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來表達某種志向或情感,詩中的物帶有了人格化的色彩。托物言志的寫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擬人、象征等。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8.借古諷今:指借歷史上的事件來諷喻當朝。如劉禹錫的《石頭城》:“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此畺|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
9.正面描寫、側(cè)面描寫:正面描寫就是直接描寫對象本身,如直接描繪人物的肖像、心理、語言和行動,所以又叫直接描寫。側(cè)面描寫就是通過對其他人物或環(huán)境的描寫來映襯、烘托所寫對象,或通過別人的評述來描寫所寫人物,即以“烘云托月”的手法,來達到以“虛”寫“實”的目的。所以側(cè)面描寫又稱間接描寫。如漢樂府《陌上?!分袑η亓_敷的描寫:“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湘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行者見羅敷,下?lián)埙陧殹I倌暌娏_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前四句是正面描寫,后八句是側(cè)面描寫。
10.白描、細描:白描是用最樸素、最簡練的筆墨,不事雕飾,不加烘托,抓住描寫對象的特征,如實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態(tài)面貌。細描即“細節(jié)描寫”,使用大量生動、貼切的比喻,絢麗的文字,斑斕的色彩,進行濃筆涂抹;或者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細微而又具體的典型情節(jié),進行生動細致的描繪。如杜甫的《絕句二首(其一)》:“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前兩句為白描,粗筆勾畫闊遠明麗的景物;后兩句為細描,表現(xiàn)銜泥飛燕、靜睡鴛鴦的景象。
11.虛實結合:是指現(xiàn)實的景、事與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襯,交織在一起表達同一種情感。在詩歌欣賞中,虛與實是相對的,如書上所言,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有據(jù)為實,假托為虛;客觀為實,主觀為虛;具體為實,隱者為虛;有行為實,徒言為虛;當前為實,未來為虛;已知為實,未知為虛等等?!疤搶嵪嗌笔侵柑撆c實二者之間互相聯(lián)系,互相滲透與互相轉(zhuǎn)化,以達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境界,從而大大豐富詩中的意象,開拓詩中的意境,為讀者提供廣闊的審美空間,充實人們的審美趣味。如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巴山夜雨”是寫實,“共剪西窗燭”是擬虛。
12.動靜結合:是指對事物、景物作動態(tài)、靜態(tài)的描寫,兩者相互映襯,構成一種情趣。如杜甫的《旅夜書懷》:“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13.多種感官結合:描摹事物離不開視聽味嗅觸等感官的感受——形色、聲音、味道、氣味、觸感。古詩詞在描寫中,經(jīng)常運用多種感官,多角度描摹事物的特征,使景、物具體可感,從而達到有聲有色,形神兼?zhèn)?。如王維的《過香積寺》:“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14.多種觀察角度結合:凡寫景總有一個順序,遠近、高低、上下、內(nèi)外,無論怎樣,總是層次分明。“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面對同一事物,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可使描繪的畫面井然有序,層次分明,立體感強,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驚風亂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墻。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腸。”
(三)鑒賞詩歌運用的表現(xiàn)手法
1.對比和襯托:對比是把兩種對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對比的兩個方面一般不分主次,反襯有主次之分。如梅堯臣的《陶者》:“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寸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襯托是指利用事物間相同或相對的條件,以一方作為陪襯來突出另一方的手法。利用事物的相同條件來襯托另一方,稱正襯;利用事物的相對條件來襯托另一方,稱反襯。如崔護的《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2.渲染和烘托:渲染,本是一種國畫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強調(diào)的地方濃墨重彩,使畫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為突出。用于藝術創(chuàng)作,就是從正面著意描寫。如漢樂府民歌《江南》:“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烘托本是一種國畫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外面渲染襯托,使物象明顯突出。用于藝術創(chuàng)作,指從側(cè)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要表現(xiàn)的事物鮮明突出??梢允且匀撕嫱腥?,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應來烘托秦羅敷驚人的美貌;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更多的是以景物烘托人物。
3.象征:就是詩人借助物的象征義來表達個人情感或心志的一種表現(xiàn)手法,它們在整體構思上經(jīng)常用到擬人、比喻、雙關、借代等修辭手法。如于謙的《石灰吟》:“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4.用典:指詩歌中援用前人詩文名句、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等典故,使詩歌的意蘊更加豐富、含蓄、深刻。用典根據(jù)用法的不同可以分為明用和暗用。明用就是直接援用,如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煽盎厥?/span>,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暗用就是間接援用,又稱化用,如歐陽修的《宿云夢館》:“北雁來時歲欲昏,私書歸夢杳難分。井桐葉落池荷盡,一夜西窗雨不聞。”
5.聯(lián)想和想象:聯(lián)想是由某人或某事物而關聯(lián)性地想起其他相關的人或事物。這里“其他相關的人或事物”是已經(jīng)客觀存在的。如溫庭筠的《咸陽值雨》:“咸陽橋上雨如懸,萬點空蒙隔釣船。還似洞庭春水色,曉云將入岳陽天。”想象是由某人或某事物而創(chuàng)造性地想出其他具體形象或情景。這里“其他具體形象或情景”原本是不存在的,是人的主觀的創(chuàng)想。如陳陶的《隴西行》:“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蓱z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
6.抑揚結合:把要貶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褒揚肯定的方面同時說出來,只突出強調(diào)其中的一個方面,以達到抑此揚彼的目的。抑揚按形式可分欲揚先抑(先抑后揚)、欲抑先揚(先揚后抑)兩種。欲揚先抑如南宋詩人葉紹翁的《游園不值》:“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欲抑先揚如李商隱的《賈生》:“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diào)更無倫??蓱z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7.以小見大:就是以細小的內(nèi)容和景物來表現(xiàn)重大的思想和寓意。如杜牧的《過華清宮》:“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8.點面結合:廣鏡頭為面,特寫鏡頭為點;粗線條勾勒多為面,細筆描繪多為點。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9.主客移位:詩人在表達情感時,不直接從自身來寫,而是通過想象從對方入筆,通過客體對主體的情感來表達主體對客體的情感,從而顯得委婉含蓄,更具深意。如白居易的《邯鄲冬至夜思家》:“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四)鑒賞詩歌構思立意的技巧
1.起承轉(zhuǎn)合:①“起”定基調(diào):“起”句為一詩之首句,地位很重要,作用一般有三點:點題明旨,統(tǒng)領全詩,奠定基調(diào);托物起興,烘托鋪墊,渲染映襯;狀物敘事,描景鋪陳,提供背景。如杜甫的《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②“起”而續(xù)“承”:“承”句與“起”句語意接近,關聯(lián)極為密切。它不是對“起”句簡單的重復,而是“起”句的延續(xù)、深化(由面到點、由大到小、由簡到繁、由整體到細節(jié)),兩句之間的意思可互為佐證?!俺小钡淖饔弥饕牵航Y構上承上啟下,傳遞縫合;為下文鋪墊蓄勢,提供依托。如劉過的《柳梢青·送盧梅坡》:“泛菊杯深,吹梅角遠,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邊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傷情?覺幾度、魂飛夢驚。后夜相思,塵隨馬去,月逐舟行。”
③“轉(zhuǎn)”開生面:“轉(zhuǎn)”是指結構上的轉(zhuǎn)折,它是思路發(fā)展的關鍵所在?;蚴怯蓪憣嵽D(zhuǎn)向?qū)懱?,或是情感由淡到濃、由弱到強,或是由此及彼、由正到反,等等。無論怎樣“轉(zhuǎn)”,都顯現(xiàn)著詩人由外到內(nèi)、由淺入深、由單面到多面、由具體到抽象的思維軌跡。“轉(zhuǎn)”在詩詞結構對應中多指律詩的頸聯(lián)、絕句中的第三句和曲中的“過片”?!稗D(zhuǎn)”往往還體現(xiàn)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轉(zhuǎn)換。前面鋪墊蓄勢已足,陡然一轉(zhuǎn),別開生面,讓詩歌頓生波瀾?!稗D(zhuǎn)”在詩中作用相當重要:是作者思維脈絡轉(zhuǎn)換或深化的重要標志,是體現(xiàn)詩歌主旨的重要線索。
④妙“合”主旨:“合”是指詩的收束句,往往是作者情感和詩歌主旨的聚焦之處,是詩中謎底揭開之所?!昂稀钡姆绞蕉喾N多樣,有的直結,有的暗束;有的質(zhì)樸渾然,有的婉曲蘊藉?!昂稀钡淖饔糜校汉魬_頭,完善結構;總結前文,收束全篇;揭示中心,升華主旨。如魏初的《鷓鴣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去歲今辰卻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閑無處,兩鬢秋霜細有華。山接水,水明霞。滿林殘照見歸鴉。何時收拾田園了,兒女團圓夜煮茶?”
2.卒章顯志:作為一種言志的結構方式,是指詩人往往在詩歌的結尾表達自己的心志或情懷。恰當運用這種結構方式可以增強詩歌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結構美,有“畫龍點睛”的藝術效果。如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3.伏筆照應:詩歌篇章間的伏筆照應又叫呼應。前后內(nèi)容要有內(nèi)在聯(lián)系,前面埋伏筆,后面就得有照應。這樣,詩歌前后才能情節(jié)連貫、脈絡清晰、結構緊湊,使讀者容易掌握全詩的脈絡。首尾照應,即開頭與結尾的照應,這樣照應使詩歌在結構上有渾然一體之感,能更加突出主題。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4.鋪墊:是指通過描述與主要事物相關的次要事物來襯托、突出主要事物。作為鋪墊的事物與主要事物之間是賓與主的關系。運用鋪墊,有助于渲染氣氛,蓄積氣勢,凸顯主要形象,突出主旨,增強作品的表現(xiàn)力和藝術感染力。詩作經(jīng)常先寫景為抒情作鋪墊。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5.總領下文:嚴格來說,“總領下文”并不是一種手法,而是結構上所起的作用。一首詩的標題,或開頭的一句詩,或詩中的某個字,經(jīng)常會起到這樣的作用。如南宋宮廷樂師汪元量的《湖州歌九十八首(其六)》:“北望燕云不盡頭,大江東去水悠悠。夕陽一片寒鴉外,目斷東南四百州。”
6.開門見山:是指詩歌開頭就直奔正題,不拐彎抹角。如杜審言的《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獨有宦游人,偏驚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氣催黃鳥,晴光轉(zhuǎn)綠蘋。忽聞歌古調(diào),歸思欲沾襟。”
7.層層深入:指詩歌內(nèi)容由淺人深,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結構形式。可使全詩結構嚴謹,條理清晰。如《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8.重章疊句: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結構形式反復詠唱的一種結構方式。如辛棄疾的《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