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我的摯愛“親朋”,幾乎家喻戶曉,其實蘇家的育兒觀念也頗有傳奇色彩。
在“唐宋八大家”中,“老蘇”蘇洵、“大蘇”蘇軾、“小蘇”蘇轍,父子爺兒仨獨占三席,可以說曠古及今,無能出其右者。需要說明的是,這八大家中,老蘇,是唯一一個沒有考中進士的布衣,也就是說,他是唯一沒有“文憑”的文章大家。
“老蘇”能名垂青史,不完全是他不同凡響的文章,重要的是“父因子貴而顯”的蘇軾、蘇轍兩個名滿天下的好兒子。當(dāng)然,也許作為國人咿呀學(xué)語的《三字經(jīng)》中“反面教材”,也讓他身上多了些許神秘光環(huán)。
蘇老泉,二十七。始發(fā)憤,讀書籍。
彼既老,猶悔遲。爾小生,易早思。
這是讓人們讀書宜早不宜遲的勸學(xué)篇。其中,二十七歲,才開始努力讀書的“蘇老泉”,不是別人,正是蘇軾的老爸蘇洵。
另外,我們高中語文課本中著名的政論文《六國論》,也是蘇洵的作品。
相對于年少成名的其他文章大家,“老蘇”27歲才開始用功讀書,豈不是揮霍青春時光?又是什么神器妙法培養(yǎng)出來蘇軾、蘇轍這兩位杰出的文人士大夫呢?
這可要仔細扒一扒,捋一捋。
蘇洵的父親蘇序有三個兒子,老大蘇澹、老二蘇渙,三子蘇洵。在蘇洵尚未成年時候,他的兩個哥哥就先后金榜題名,只是其大哥英年早逝。
在老二蘇渙考中進士的時候,老爺子蘇序正在集市上喝著小酒,就著牛肉與人海闊天空。家人拿著朝廷詔書和文告找到他報喜的時候,老人家還抱怨驚擾了他的酒興。在眾人勸說下,蘇老太爺極不情愿的把別人奉為至尊寶貝和無尚榮譽的“錄取通知書”,揉吧揉吧,與吃剩下的酒肉一起,放進褡褳兒里,吩咐小童背著,自己騎著小毛驢晃晃悠悠的回家而去。
距離村莊老遠,就聽到沿途奔走相告,看到一路張燈結(jié)彩。原來,這次眉山是一炮雙響,除了蘇家,另外一戶程姓人家的孩子也中了進士。這對于眉山,和眉山百姓,那是可喜可賀的大事情呀。
相對于程家的大張旗鼓,老蘇家就顯得悄無聲息。這就是不事張揚的蘇老太爺,實際上,他比誰都興奮不已,他比誰都心里有數(shù)。
“心中有數(shù)”?沒錯,心中有數(shù)。
轉(zhuǎn)眼間,18歲的蘇洵,踩著哥哥的腳步,沿著哥哥的道路參加了朝廷考試,結(jié)果名落孫山。
按照當(dāng)時的情況,參加個一兩次,甚至三四次考試,考中、考不中都很正常。但蘇洵卻不,一次考不上,干脆不考啦。為什么?很簡單,他不適合。當(dāng)年的考試主要考“聲律記問之學(xué)”,通俗說就是:詩詞歌賦和死記硬背的經(jīng)史子集。對于這些,老蘇就像是一個偏科的學(xué)生一樣,幾乎樣樣稀松。
另外,玩心不退的老蘇,還記掛著他的一幫狐朋狗友,還惦念著旖旎的山水風(fēng)情,甚至風(fēng)花雪月。
所以,說不考就不考。游蕩,成了他生活的主旋律。
有人勸蘇序,也不管管你家小三兒,讓他好好向?qū)W。蘇老爺子干脆說道:他的學(xué)習(xí),不用我操心。
說時遲,那時快。轉(zhuǎn)眼間娶妻生子的蘇洵已經(jīng)27歲啦。不知道觸動了哪根神經(jīng),蘇洵主動和妻子說要繼續(xù)學(xué)習(xí),考取功名。自然,大家閨秀出身的蘇妻,一口答應(yīng),承擔(dān)全部家務(wù),讓他一心治學(xué)。
如果說,“要我學(xué)”是為功名而被動學(xué)習(xí)的話,那么,“我要學(xué)”就是自由呼吸,順風(fēng)飛揚的自在汲取。
可惜,沒辦法,“老蘇”不是吃考試這碗飯的人。從30歲開始,到37歲,又連續(xù)考了三次,均都名落孫山。
腳一跺,心一橫。不考了,堅決不考啦。自此,“老蘇”再沒有進入考場,所以,一生也沒有拿到一張國家承認(rèn)學(xué)歷的“全日制”文憑。
于是洗腦轉(zhuǎn)型的老蘇一方面,燒掉所有以前為博取功名而寫,現(xiàn)在看來輕薄膚淺的文賦詩歌,重打鼓另開張做一個自由的讀書人,決計成為一個獨樹一幟的文章家。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蘇洵,此時此刻亦然心無旁騖,全部放下,他讀《詩經(jīng)》,感覺寬和而仁厚;讀《楚辭》,感覺精深而博大;讀孟子和韓愈的作品,感覺淳樸而敦厚;讀司馬遷和班固的文章,感覺雄健而剛強。初讀,走進古人,高山仰止;再讀,跳出書外,駭然大驚;復(fù)讀,心靈對話,清風(fēng)徐來。。。突然,一道亮光劃過,豁然開朗頓悟。就這樣,一個文章大家,就這樣閃亮登場,走向歷史舞臺。
另一方面,悉心指導(dǎo)蘇軾、蘇轍哥倆,爺兒仨共同進步,一起提高,決心做一個家教出身的教育家。
正如天才的球員喬丹、科比、馬拉多納等不可能成為優(yōu)秀的教練員一樣,天資平庸的人更能知道賞識教育,對于學(xué)生和球員的意義。
蘇軾、蘇轍,學(xué)習(xí)之余在自家院子里淘氣,一不留神挖到一塊黑黢黢,光溜溜的石頭。小哥倆搬著石頭做游戲,“老蘇”看到后,不但沒有責(zé)怪,反而表揚這倆弟兄的驚喜發(fā)現(xiàn):這是一塊上好的硯石。之后,磨成硯臺,交給蘇軾。在今后的人生歲月中,蘇軾一直珍藏著這塊硯臺。據(jù)說,現(xiàn)在被一個大家收藏。我想,如此對兒童的教益,是終身受用的。
嬉戲游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非要遏制,那兒童的成長會是殘缺的。夏天,光著屁股的蘇軾、蘇轍哥倆,在父親蘇洵的帶領(lǐng)下,穿梭在松林里面采摘松子,匍匐在溪水里面摸魚捉蝦,跳躍著追逐蝴蝶,手捻著花蕊綠葉。。。多少年以后,蘇轍回憶文章里面,依然對此念念不忘,津津樂道。當(dāng)然,蘇軾一生對山水的摯愛,不能不說與少年的經(jīng)歷有關(guān)。
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如果說放縱游玩是釋放天性最好的途徑,那么邊學(xué)邊議的經(jīng)史子集以及政論解讀才是“老蘇”、“大蘇”和“小蘇”日常的主修課。在教學(xué)相長的過程中,舉一反三,談古論今,縱橫時事,十四五歲的蘇軾能夠?qū)懗觥断暮钐跽摗?,其中“人能碎千金之碧,不能無失聲于破斧;能博猛虎,不能無變色于蜂蟄”,把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解析的如此老道,也就不足為奇。無怪乎,蘇轍在官至付宰相時候回憶道:讀書猶記少年狂,萬卷縱橫曬腹囊。也就是說滿”肚子全是經(jīng)史子集和圣人文章,每到太陽出來的時候,還要曬一下肚皮,唯恐滿腹的才華和知識,生銹發(fā)霉。各位,這是讀書讀成“圖書館”的節(jié)奏呀!
給孩子知識,是立足社會的本領(lǐng);給孩子品德,就是行走世界的不二法門。“老蘇”在《名二子說》里面,全面解讀了“軾”和“轍”的含義。他是通過給孩子起名,讓孩子銘記謙虛謹(jǐn)慎,戒驕戒躁;鼓勵孩子以“立德”為本,進,要為民“立功”,退,要為世“立言”。
有如此品學(xué)雙修,釋放天性的快樂教學(xué),蘇軾、蘇轍不成為大家都難,不成為后世典范都難。
這就是蘇軾家庭教育的傳家寶。
人皆養(yǎng)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愿我兒余且魯,無災(zāi)無難到公卿
這是蘇軾在歷經(jīng)宦海沉浮后,對兒子的期待,也是他的育兒經(jīng)。這里面是不是有他爺爺,他爸爸的影子呢?這個可以有。
誠然,蘇軾的小兒子蘇過也得其真?zhèn)?。在蘇軾去世后,宋哲宗十分思念這位全才的“文曲星”。到蘇軾家里面“家訪,看到蘇過的背影,恍惚間看到了行走朝堂的蘇軾;依稀間似乎是蘇軾在那里把酒輕吟,脫口而出一聲“我的蘇愛卿”,飽含了多少令人唏噓的心事,誰知道呢!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yīng)乞與點酥娘。
自作清歌傳皓齒,風(fēng)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南香。
試問嶺南應(yīng)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
不知道蘇子這片《定風(fēng)波》作為結(jié)語合不合適,我挺喜歡的。
喜歡我,就請點贊呦!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