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 道
老子《道德經(jīng)》開篇就點明了自己這本書要說什么,那就是“道”。然而,對于這個“道”,老子自己也無法明確、形象地描述和定義它,而是把它推到了一個至高無上、而又玄奧至極的位置上。但不管怎么說,老子還是給出了道的兩個不可分割的對立統(tǒng)一面:“無”和“有”。“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指出“道”是一種能無中生有、其本身也是亦無亦有、堪稱無物之物的萬物之始,它被老子比喻為“谷神”和“玄牝”,可以為“天地之根”。在第四十章里面,老子說:“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萬物皆有其源頭,有形之物追溯到其根源,可稱為第四章里提到的“象帝”,即萬物有形有象的源頭,然而這個有形有象的源頭又是從哪里來的呢?老子說是從“無”而來的。但是什么都沒有怎么能演化出世間萬物呢?當然不能了!這個“無”不是絕對的虛無,而是萬物的真正起始,就是“無極”,就是“道”,它是“象帝之先”。
什么是道呢?老子回答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焙喍灾?,就是在天地萬物出現(xiàn)之前,道就已經(jīng)存在了,且從來不曾改變,周而復始地運行,從未停歇或出現(xiàn)差失。正是道的運行,演化出了天地萬物。
那么這個道是什么樣子的呢?老子也說不清楚,因此他回答的很有水平:“道法自然?!钡谰褪撬緛淼哪莻€樣子,它不需要誰來創(chuàng)造,也不需要學習和效法誰,道就在自然之中。老子也覺得這么說有點太籠統(tǒng)了,還是應該再“具體”說明一下,于是有了下面的描述:“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摶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也就是說,道是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的,無上無下、無始無終、無形無象、不可名狀,最后老子用了兩個字“恍惚”來做概括,這一恍惚,大家就更迷糊了。
當然僅僅“恍惚”是沒有任何用處的,因此,老子還是給出了道的特點:“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道的運行規(guī)律就是陰陽相生相克,不斷互相轉(zhuǎn)化,動態(tài)平衡,循環(huán)往復,永無止境,就是在循環(huán)轉(zhuǎn)化中保持平衡。而道的作用特點是“弱”,也就是說,道的作用方式是潛移默化,毫不牽強,不露蹤跡,難以察覺,看似柔弱無力,卻無可抗拒。
那么道如何生萬物呢?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道生太極,太極生陰陽,陰陽演化萬物。萬物皆由陰陽二氣互相激蕩,和諧統(tǒng)一而成。
作為兩千多年前的智者,老子能把“道”理解成這樣,那是相當了不起的,甚至已經(jīng)遠遠超出了他所處的那個時代。要知道,即使是到了現(xiàn)在,全世界的大多數(shù)人們還是只能把自己無法理解的一切歸因于超自然超人類而又帶有人類特征的神明(人格神)在操縱,而老子居然能把所有的神話傳說、妖魔鬼怪、神仙天帝撇在一旁,樹立了一個自然存在的、無形無象的、沒有超人類神明特性的“道”,真是中外歷史上少有的奇跡。
然而,盡管老子竭盡所能地從各個角度來闡釋道,但他知道,自己還是沒有辦法說清楚,這才發(fā)出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钡母袊@,畢竟“無中生有”太超出人類的想象力了,幾千年前的人怎么能完全清楚其中玄機呢,故稱“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當然,“道可道,非常道”,還有一層意思,那就是終極大道是沒有“為什么”的,是無法再用什么理論或規(guī)律來解釋的,即只能用道來解釋一切,而沒有任何東西能解釋道。雖然無法解釋“道為什么這樣”,但我們還是要努力搞清楚“道是什么樣的”這個問題。
-----------------
那么數(shù)千年之后,我們對于道,是不是應該有更清楚一點兒的認識呢?
我認為對道的理解,應該有三個層次。首先就是世界上存在著各種客觀規(guī)律或者叫自然規(guī)律,這些規(guī)律在人類乃至萬物出現(xiàn)以前就一直存在,比如最簡單的1+1=2,未嘗不是一種規(guī)律、一種道。在這個世界出現(xiàn)以前,或者即便世界上所有事物都消失了,1+1=2也是存在的,是無法消滅的。這些規(guī)律,具備了道的不生不滅,獨立不改,周行不怠,無始無終,無形無體,支配萬物的特性,堪稱“無物之物”。小到微觀粒子,中到身邊之物,大到天體星球,無論是天然之物還是人類社會,背后都有其規(guī)律來指揮,只要認識到自然規(guī)律的普遍性和不可侵犯性,自覺尋找規(guī)律、遵守規(guī)律就能得到好的結(jié)果。我認為到這一步的哲學,就能指導人的生活各方各面了,夠用了。也就是說,把“道”理解為自然規(guī)律,就足夠了,這是第一層。
至于這些自然規(guī)律能否歸總到一個根源,由一條“天道”所主宰,這個問題恐怕還需要長久的實踐來“求”和“證”?,F(xiàn)在能總結(jié)出來的就是“平衡”和“循環(huán)”,世間萬物都是在陰陽互相轉(zhuǎn)化、動態(tài)平衡、往復循環(huán)中得到長生的。而“平衡”和“循環(huán)”實際上是合而為一的,正如我們在騎自行車時感受到的那樣,靜止的平衡是難以保持的,只有動態(tài)的平衡才能真正長久穩(wěn)定,動態(tài)的平衡只有通過陰陽不斷互相轉(zhuǎn)化,循環(huán)不止才能夠達成。比如原子,那就得有正負電荷的平衡,電子的不斷旋轉(zhuǎn)才能保持自身穩(wěn)定。再比如,幾乎所有的自然規(guī)律,都可以用方程(等式)來表達,無論怎么動,結(jié)果都是平衡。這是道的第二層,“平衡”和“循環(huán)”,可稱其為“法則”。
不過老子的《道德經(jīng)》并不滿足于此,而是繼續(xù)描繪了這樣一個玄幻場景:基本法則亙古永存、先天地生(實際上是不生不滅),它可以無中生有,演化出宇宙萬物。有些人可能覺得這純粹是胡說八道,但這恰恰可能就是宇宙的本源。比如是否可以憑空產(chǎn)生實虛兩種物質(zhì)、或者說陰陽兩種能量、抑或是兩種場—也就是老子所說的陰陽二氣?兩者雖然能夠互相抵消而重歸于虛無,但是不是也可以一直在互相追逐、互相感應激蕩、相生相消,在平衡和循環(huán)中得以永存?這是不是就形成了“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的“基本粒子”?只要有了這一步,無中生有、演化萬物就是可以理解的了,不過這一步現(xiàn)在還只能是我自己的猜測而難以被科學實驗所證實。
所以我下一步極盡想象之能事,進一步假設宇宙萬物的形成。太極圖陰陽魚的模型,是否就是最基本粒子的模型?是否就是那個“象帝”?而陰陽互相追逐,相生相克是在三維空間進行的,這就造成了基本粒子在八個卦限的方向上,具有了不同的性質(zhì),這是否就是八卦的真實意義(二生三)?這八種性質(zhì),分為純陽,純陰,半陰半陽,陽多陰少和陽少陰多??此莆宸N,但半陰半陽由于陰陽發(fā)展趨勢不同而分為離和坎,陽多陰少根據(jù)不同趨勢也可分為兌和巽,陽少陰多分為震和艮,由此基本粒子八向性質(zhì)各異。這就給基本粒子之間提供了豐富的排列組合方式,為形成其他各種不同粒子奠定了基礎。粒子物理學提出的基本粒子共62個,而這些形態(tài)各異的“基本粒子”,很可能就是由最基本的象帝粒子,或者叫太極粒子組合而成的。隨后,各種質(zhì)子中子原子以及其他更復雜的粒子紛紛組合而出,造就了千變?nèi)f化多姿多彩的世界。這可能就是刨根問底的道的第三層,宇宙的核心機密和終極真相: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世間萬物的本質(zhì),不過是虛空中發(fā)生的一縷縷的波動!理解到了這一層,那么本篇中老子的那些看似玄幻離奇的說法,也就統(tǒng)統(tǒng)變得容易理解了。
關(guān)于基本的象帝粒子或太極粒子,我大膽地猜測它就是光子!陰陽二氣就是可以互相感應、在空間中旋轉(zhuǎn)變化的波動的電場和磁場!基本粒子就是光子,一團電磁波。
不管我關(guān)于宇宙萬物起源的這個假說是否成立,這已經(jīng)無關(guān)于“道”的本質(zhì)了,我們現(xiàn)在也完全不必執(zhí)著于此,我們?nèi)祟愃龅摹⑺茏龅?,就是讓自己對自然世界(也包括人類自身)、自然?guī)律(也包含支配人類的規(guī)律)的認知不斷地向前發(fā)展,不斷貼近世界的本來面目。而實現(xiàn)這個目的的方法,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地“求證知行”。
人類對世界的認識和實踐過程,也就是如何對待道(自然規(guī)律)的過程,它應該是一個求(道)—證(道)—知(道)—行(道)的過程,一環(huán)緊扣一環(huán)。前面的“求”和“證”的過程,必須在實踐中才能得以進行,而且是一個不斷往復,不斷“求”、反復“證”的過程;“求”和“證”的結(jié)果就是我們對這個世界及其自然規(guī)律有了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圍的“知”,古人稱之為“悟道”、“得道”;“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既已真知,焉有未行?這里最后的“行”,就是水到渠成的自覺地按自然規(guī)律辦事了。然而就算是行道,其中亦有求與證的因素,求證知行,也是無止盡的大循環(huán),因為我們時刻要記住,我們的所“知”所“行”,僅僅是對自然規(guī)律進行探索的階段性認知成果而已,可能是局部范圍內(nèi)的、一定條件下的,近似或相對正確的東西,必須不斷接受現(xiàn)實的檢驗、不斷地完善發(fā)展。世間有終極大道,但人類對它的探索和認知卻不見得有徹底完成的那一天。
其實,所謂的科學研究,科學探索,實際上也就是運用求證知行的這一套辦法(即科學方法)來認識世界,并幫助人類更好地在世界上生存。這套辦法,是人們在實踐中無論是出于自發(fā)還是自覺,都必須采用的、也可能是唯一有效的方法。
古人混淆了“求”“證”與“知”“行”的關(guān)系,因而才一直糾纏于知難還是行難、先知還是先行的困惑之中?!扒蟆?、“證”雖然也是實踐,但不屬于“行”?!扒蟆?、“證”艱難,又都是為了“知”,或者說是組成了“知”的過程,因而“知”亦難。“知”“行”幾乎不分先后,但“行”已經(jīng)從所謂的必然王國進入了自由王國,因此相對前面幾個步驟來說,應該說就比較容易了。
目前我們知道了道的真諦在于平衡和循環(huán),按照這個法則來行動才能實現(xiàn)穩(wěn)定和長久,違反這個法則就會導致動蕩和滅亡。符合天道的行為必得善果,可稱之為善行;逆天道的行為必得惡果,則為惡行。善與惡都是根據(jù)對人造成的結(jié)果來判定的,而行善與行惡的主體也只能是人。地震、水災造成傷亡再多,也不能說地球是惡的,因此有人方有江湖、無人即無善惡。善果與惡果不僅作用于善行與惡行的直接對象,也同樣會作用于施為者。你對別人施加了剝削和壓迫,收獲的必然是仇恨和反抗,而仇恨和反抗怎能帶來善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怎能是一句空話?
狼吃羊本無善惡之分,而且就算狼再兇殘和狡猾,也沒有能力把羊吃干凈,而是讓羊跑得更快,這就達到了生態(tài)平衡。但假如有一天狼成了無敵的超級狼,打破了狼和羊之間的平衡,那這個超級狼就是名副其實的“惡”狼了(這里說狼惡,是站在狼的角度上來說的,過度地不必要地吃羊?qū)莵碚f是惡行,這屬于虛擬的狼的哲學,與上文善惡只能對人而言之說并無矛盾,那是人的哲學),就會把羊吃光,惡狼必然變成“餓”狼,自己也必然消亡。人類在某種程度上已經(jīng)變成了“超人”,已經(jīng)有能力打破整個地球上的很多平衡,如果為所欲為的話,則必成“孤家寡人”,最后也不免被天道所消滅。
幸而人是有智能的,如果能認識天道、順應天道,改破壞平衡為維護平衡,尋求循環(huán)永久之法,也許就能真的實現(xiàn)“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之能否“大”取決于其能否得“道”。得道則可穩(wěn)居“四大”之列,不得道則走向滅亡,連狼和羊都不如!因為你的能力遠超羊和狼,一旦用錯方向,自然就變成了超強的毀滅能力。
以上是我對于道、善惡、知行等方面的所感所悟,正是:
無善無惡道長存,
有善有惡根在人,
順道則善逆道惡,
求證知行天人合。
雖然表面看上去非常類似王陽明的心學四訓,而且我的確從王氏心學中吸取了不少東西,但王陽明認為善惡與良知皆由心生,而似乎缺少了對客觀存在的道的認知。王陽明雖然提出了知行合一,但合于哪個一呢?當然是道(自然規(guī)律)。善和惡如何區(qū)分呢?當然也是以是否符合“道”來判斷。而道本身作為宇宙的本原、法則和各種自然規(guī)律,就是它自己那個樣子的,誰也改變不了,也談不上善和惡的問題。如何“合于道”呢?只有求證知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