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適,人才難得。不僅能活躍于民間,還能走紅于廟堂。
他寫過很多邊塞詩,與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唐朝邊塞詩“四大天王”。
他的詩友中,最著名者是李白、杜甫。
他在仕途上爬得很高,甩一眾詩人幾條街,清高如李白、才高如王維、仕途達人如白居易,都未達到那樣的高度。
他身上,有很多謎團。
最大的一個謎,是李白被抓進看守所,他居然置友情于不顧,不僅不搭救,還一臉“我不認識李白”的表情。
高適一直是一個志存高遠的人。
就象他的名字——境界高遠的地方,才是他的舒適區(qū)。
高適的一生,是戰(zhàn)斗的一生,激越的一生。
所以他熱愛戰(zhàn)場,最后也以邊塞詩而聞名。
高適同志的一生,是戰(zhàn)斗的一生,激越的一生。
所以他熱愛戰(zhàn)場,最后也以邊塞詩而聞名。
20歲的時候,他第一次到長安旅游,看一切都覺得新奇。
他想留在長安,可惜首都房租太貴,他很知趣,轉身去了宋城(今河南商丘)。
第二年冬日時分,高適與好朋友董庭蘭在河南老家相遇,喝得昏天黑地,伸手不辨五指。
分手之際,他寫出了一首豪情的《別董大》。
“千里黃云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span>
這是能進入中國詩歌史的殿堂級作品。
在告別董大的第二年,也就是46歲時,科舉的紅榜上,終于出現(xiàn)了高適的名字。
封丘尉,九品官。主要是雜務活,高適決定賭一把,畢竟已50歲,算進入晚年了。
涼州河西節(jié)度使哥舒翰看中了他,并迅速任命他為掌書記(機要秘書)。
至于他為什么看中高適,可能是他喜歡邊塞詩,也可能是因為高適跟他有相似的人生經歷。
哥舒翰成了高適人生中第一個伯樂。高適終于把握住自己的命運。
52歲,拜左拾遺,轉監(jiān)察御史,輔佐哥舒翰守潼關;53歲高適升為淮南節(jié)度使,掌管大唐最富庶的地區(qū),并組織軍隊討伐造反的永王李璘……
李白入獄,為何高適沒反應?
這件事,沒有結論,只能靠歷史資料來推斷。
公元744年,40歲的落榜生高適,在一次雞尾酒會上認識了李白。
當時李白已經是詩壇傳奇、社會名流,而高適仍然蝸居在河南,人生沒有方向。
可以想見高適對李白的崇拜。
關系好到什么程度呢?
根據(jù)杜甫的記錄,三個人可以睡一張床(“醉眠秋共被,攜手同日行”)。
安史之亂爆發(fā)后,高適投筆從戎,實現(xiàn)了人生的轉折。
但彼時,老天在他和李白之間,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
事情是這樣的。
李白覺得永王李璘有治天下的才華,果斷前去投奔(投資眼光不是一般的差)。
而朝廷派去鎮(zhèn)壓叛亂的,正是剛被提拔為淮南節(jié)度使的高適。
高適聯(lián)系到很多反對永王的軍隊,暗中策反永王的心腹。
永王很快戰(zhàn)敗。李白被俘虜,罪名是附逆,也就是參與謀反。一般這種罪名,難逃一死。
李白當時的夫人找高適幫忙,高大人避而不見。
李白著急了,在潯陽的看守所里,親自給高適寫信,回憶了他們的友誼。最后問道:
“高大人現(xiàn)在發(fā)達了,能不能救救為兄?”
高適不僅沒有救他,甚至連一個簡單的回復和表情都沒有。
如此冷靜與理性,很不近人情。
我們不必過于苛責高適,畢竟反叛在任何一個王朝都是不可寬赦的大罪,越是在反叛方地位重要,平叛后就越會受到嚴懲。這種時候,如果身為朝廷平叛軍統(tǒng)帥的高適出面為李白奔走,只能使矛盾的焦點和朝廷的注意力集中在李白身上,反而會導致李白遭受更大的災難。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