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 | 小篆 | 楷體 |
白居易有這樣的詩句:“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這個“絲竹”的“絲”字就是個象形字。甲骨文①就是兩小把蠶絲扭在一起之形。②是小篆的形體。③是楷書的寫法
“絲”的本意是“蠶絲”,如李商隱《無題》詩:“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在《鹽鐵論•散不足》中有這樣的話;“古者庶人耋(dié,七十歲)老而后衣絲。”這里面的“絲”字可不能理解為單純的蠶絲,而是指“絲織品”。這句話的大意是:古代的老百姓要到七十歲以后才能穿絲織品。又因?yàn)榻z很細(xì)小,所以可以算作一種計算長度、容量、重量的微小單位,如一絲為千分之一分。后來引申用來形容細(xì)微之極,如絲毫不差、一絲不茍等。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楷體 |
“蒸庶欣欣,喜遇升平。”這個“升”字本為象形字。甲骨文①就像一把頭朝上口朝左的大勺子,其口中的一點(diǎn)表示盛的東西。可見“升”本為量具。②是金文的形體。③是小篆的形體,變得復(fù)雜化了。④是楷書的寫法。
《說文》:“升,十龠也”。“龠(yuè)”也是一種量具。段玉裁認(rèn)為,“龠”應(yīng)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斗”。賈思勰《齊民要術(shù)•種谷》:“良地一畝,用子五升。”也就是說:一畝好田,要用五升谷種。至于“上升”之“升”,那是“升”字的假借義,如《后漢書•王符傳》:“以此遂不得升進(jìn)。”這是說:因?yàn)檫@個原因,于是就不被提升。
金文 | 小篆 | 楷體 |
這個“夏”字的上古形體較為復(fù)雜。從金文①看,其上為“頭”,中間為“軀干”,兩側(cè)為“手”,其下為“足”,實(shí)際上就是“人”形。②為小篆的形體,也是“人”形,但已經(jīng)發(fā)生了偽變,人的身軀部分沒有了,只是一只大腳還在。③是楷書的形體,它是從小篆演變而來,根本看不出人的形象了。
這個“歷”字的上古形體很有意思。甲骨文①的上部是兩棵“禾”,表示一行一行的莊稼,下部是一只腳(止),腳趾朝上,腳后根朝下,表示腳步從一行一行的莊稼中走過。金文②的左上邊增加了個“廠”字,表明在山崖之前種有一行行整整齊齊的莊稼。小篆③把甲骨文和金文合并,雖然字形復(fù)雜了,但是表意更為全面,表示人的腳步從山崖前的莊稼田中一步一步地走過。楷書④的形體是直接從小篆變來的。⑤是簡化字,這就變成了一個外形(廠)內(nèi)聲(力)的新形聲字了。
“歷”字的本義是“經(jīng)過”,如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說:“足歷王庭。”也就是說:從匈奴君主的住處走過。由這個本義又可以引申為“逐個地”、“一件一件地”,如《漢書•藝文志》:“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大意是:一件一件地記載古今成敗存亡禍福的道理。從這個意義出發(fā),后世就產(chǎn)生了新疊音詞“歷歷”了,如杜甫還曾以“歷歷”為題寫了一首《歷歷》詩,詩中說:“歷歷開元事,分明在眼前。”這就是說唐玄宗開元年間的事情,一件件清晰分明地出現(xiàn)在眼前。成語“歷歷在目”,也正是由此而來。
時間的推移是一月月一年年地前進(jìn)的,所以表示歷法、歷書的“歷”字,古人想得很周到,把“歷”改為“暦”,以“日”代“止”,很有道理,如《舊唐書•暦志一》:“玄宗召見,令造新。”這個“暦”字就是“法”的“暦”。由此可見,“歷”和“暦”的關(guān)系,是古今字的關(guān)系,“歷”是古字,“暦”是今字。現(xiàn)在都簡化為“歷”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