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一個無數(shù)人逃離,又懷念的地方。這里孕育了輝煌的文化,這里承載了濃濃的鄉(xiāng)愁,卻無可避免的在漸行漸遠…
在清徐,沿呂梁山脈分布有許多個小山村?,F(xiàn)在的它們,或已是“空巢”,或面臨搬遷,或?qū)o聲無息地湮沒在城鎮(zhèn)化時代的大潮中?,F(xiàn)在,就一起跟隨清徐攝影愛好者的鏡頭,走近位于馬峪、東于、清源三個鄉(xiāng)鎮(zhèn)的那些邊山小村。
馬峪篇
程家溝:位于縣城北部34華里,地處山區(qū),光緒《清源鄉(xiāng)志》載名程家溝。以程姓得名。
陳家坪:位于縣城北部30華里,地處山區(qū),光緒《清源鄉(xiāng)志》載名陳家坪。以陳姓得名,故名陳家坪。
東石窖、西石窖:原為一個村,叫石窖村,位于縣城北21華里的馬名山。傳說東、西石窖原是一家,后兄弟分家分別定居兩處。因村邊有一大石碑,成轎形,因取名石轎,后改名為石窖。
(東石窖)
(西石窖)
麥地掌:位于縣城背部30華里,地處山區(qū)。清順治《清源縣治》載名麥地掌,延傳至今。
圪垛兒村:據(jù)傳說,元朝時期叫任家山,明初改為圪垛兒村,以地形改村名。
澗溝:位于縣城北部15華里,地處山區(qū),光緒《清源鄉(xiāng)志》載名澗溝。因地處李家溝、老溝的中間,因而取名澗溝。
后窯:清光緒《清源鄉(xiāng)志》載,原名吳家門前,因姓氏得名。此地煤藏量大,開窯挖煤者多,民國年間改村名為后窯。
梁泉嶺:位于縣城西15華里,地處邊山坡地,下轄東西,梁泉嶺兩個自然村。過去該村居民以姓靳的為主,起名靳家?guī)X,解放后,因此村位于西梁泉背后山上,故改名為梁泉嶺。
李家樓:位于縣城西北7華里,地處白石溝內(nèi)東坡上,清光緒《清源鄉(xiāng)志》載名李家莊。因本村居民以李姓為主,故名李家莊,后因村中建起一磚樓,改名為李家樓。
武家崖:位于縣城北部28華里 ,地處山區(qū),光緒《清源鄉(xiāng)志》載名為武家崖。村民姓武的最多,由古交賈村遷居于此,以姓得名。
東迎南風:以白石溝為界分為東、西迎南風兩個獨立村。
劉家園:位于縣城西18華里的澤魚河口,相傳過去式姓劉的墳地,得名劉家園。
杏旺:位于東馬峪北面3華里的山上,光緒《清源鄉(xiāng)志》載名杏凹。后改名杏旺。
大峪:位于縣城北面的中隱山上,傳因該地周邊有大峪河山水,村名與此山溝地形有關(guān)聯(lián)。
東于篇
崔家山:地處山區(qū),此村因姓崔的居多,故名崔家山。
馬家坡:地處邊山,該地開始從太原縣馬村遷來一戶姓馬的居住,有兄弟五人,起名五虎莊,后又以姓改村名為馬家坡。
南嶺:光緒《清源鄉(xiāng)志》載名南嶺,因此村落在三縣嶺的南面,故名南嶺村。
口兒上:傳說開始有戶姓武的定居在此,因地處壺屏石溝的溝口,取名口兒上。
申家山:地處山區(qū),村民姓申的居多,以姓得名。
劉家峁:地處山區(qū),該村居民大部分姓劉,故名劉家峁。
太平莊:位于縣城西部約24華里,地處山區(qū)。原名交圪峁,后該村名稱太平莊。
閆莊:此村開始只有一戶姓閻的居住,取名閆莊。
清源鎮(zhèn)
平泉:村內(nèi)有泉水自平地涌出,名“不老泉”,長流不斷,故取村民曰平泉。
新建的平泉小區(qū)。
貓兒梁:貓兒梁位于縣城北4公里,中隱山半坡處,地處山區(qū)。《縣地名志》載:“傳說,貓兒梁立村時,村前溝內(nèi)有仁山寺廟,取名廟兒梁,后因村前有一山頭叫虎頭山。傳說,貓是虎的舅舅,為了鎮(zhèn)住虎頭山,使村民平安,就將廟兒梁改為貓兒梁。
三合:于1996年8月起新建成立的一個特命名的村莊。地處清源鎮(zhèn)轄村羅家莊村西,村民均是原山區(qū)的村民,因受特大災害整體遷居的。
古往今來,多少村莊演變成如今高樓林立、繁榮昌盛的大都市,又有多少村莊無聲無息地湮沒在歷史的滄桑中。又有多少枯榮故事,在我們的身邊花開花謝,靜靜的流淌……
(關(guān)注清徐報社微信平臺ID:qingxubs)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