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大器晚成
【道德經(jīng)說】
⊙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 上士聽了道,努力去實行;中士聽了道,將信將疑;下士聽了道,哈哈大笑。不被下士嘲笑,就不成其為道了。)
【丁小川說】
⊙ 士,是指古代知識分子,處在貴族與百姓之間。上士是指道性深厚的人,他們深知人之道源自于天之道,所以知曉大道后,就努力去依道而行,超凡脫俗,立地成圣。
⊙ 中士是指道性若明若暗的人,持半信半疑的態(tài)度,所以學(xué)悟天道后,順勢而為。下士是指缺乏道性的人,自我主觀意識強(qiáng)烈,對大道加以嘲笑來顯示自己的聰明才智。
⊙ 下士從不關(guān)注問題本身,喜歡憑借內(nèi)心的臆測給別人帶帽子。他們總是被情緒左右,喜歡滿足自己情緒化的東西,一旦被別人否定了,就會加倍報復(fù)對方,所以這個群體里永遠(yuǎn)都充滿著各種人身攻擊與謾罵。
⊙ 中士談問題,對事不對人。他們有自己清晰的定位,是某個領(lǐng)域的資深專家、學(xué)者,喜歡講理。他們一般不會和下士爭吵,喜歡彼此協(xié)商和理解。總之,他們的一切行為都在圍繞解決實際問題。
⊙ 上士論格局,早已遠(yuǎn)離是非對錯,也不會被具體的問題所牽絆,擅長跳出事情看事情,喜歡總結(jié)歸納。與解決問題相比,他們更關(guān)注結(jié)局,喜歡站在問題的最高點,以大局為己任,總是把姿態(tài)放的很低,低到無形。
⊙ 上士會捧人,中士會擠人,下士會踩人;上士有本事沒脾氣,中士有本事有脾氣,下士沒本事有脾氣。對待上士可直指其心,以真面目待他;對待中士最多暗示他,要講分寸;對待下士要面帶微笑,雙手合十,他很脆弱、心眼小,只能用世俗的禮節(jié)對他。
【道德經(jīng)說】
⊙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jìn)道若退,夷道若纇(lèi)。
( 所以有這樣的說法:光明的道好像昏暗;前進(jìn)的道好像后退;平坦的道好像崎嶇。)
【丁小川說】
⊙ 「明道若昧」是說,大道本性光明,但其外在又好似昏暗。有道的人效法大道,沒有世俗機(jī)巧之心,不用后天小聰明,心念清靜,外不張揚(yáng),謙卑處下,不爭名利,不爭是非,寵辱如一。但這些在世人眼里看來,不及時行樂,不損人利己,不正是愚昧嗎?
⊙ 「進(jìn)道若退」是說,道的前進(jìn)好似后退。修道的人懂得「有為般般假,無為處處真」的道理,所以重視修心修德,不爭世俗的高低,不追波逐流,不為物欲所轉(zhuǎn),用柔弱不過分的作法,使事物達(dá)到自身的和諧,所以依道而行的人,因虛心應(yīng)物,便如同退縮。
⊙ 「夷道若颣」是說,大道雖然平坦,走起來卻并不容易。有道的人,處世應(yīng)俗,與平常人并無兩樣,卻又要在塵中脫塵;與眾人同塵同濁,卻又不同流合污。他們不迷于塵事,不背于大道,其苦其難,常人難知,所以好像行走在崎嶇的山路上。
【道德經(jīng)說】
⊙ 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zhì)真若渝。
( 上德的人好像山谷;大德的人好像不足;建立功德的人好像偷竊;質(zhì)樸純真的人好像混濁。)
【丁小川說】
⊙ 「上德若谷」是說,上德的人,沒有任何傲慢,他的胸懷如同山谷一樣深廣,無所不容,無所不納。有山谷,才有山水,才有天下,才有情操與襟懷,所以說上德齊天。
⊙ 「廣德若不足」是說,大德的人,雖然功德無量,但總是感到自己德行不足,心始終空靜如虛,不顯山露水,潛藏不露,謙虛自處,似若愚頑者的智慧不足。
⊙ 「建德若偷」是說,建立功德的人,以圣賢之任為己任,以天地之心為己心,德雖已厚,仍覺其薄,但行好事,不求人知,建立功德就象偷竊般謹(jǐn)慎,生怕別人知道。
⊙ 「質(zhì)真若渝」是說,有德的人,質(zhì)樸純真,像個沒有心機(jī)的孩子。其心性敦厚,寬厚待人,形貌樸實無華,慈眉善眼,所以在世人眼里看起來像個傻乎乎的農(nóng)民。
【道德經(jīng)說】
⊙ 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
( 最潔白的東西,反而含有污垢;最方正的東西,反而沒有棱角;最大的器具,反而最后完成。)
【丁小川說】
⊙ 「大白若辱」是說,越是心地純潔的人,他的心胸是越寬廣,所以越能容納一切污濁,越能忍受一切污辱。就像大海一樣無所不接納,又像天無所不覆蓋、地?zé)o所不承載一樣。他能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處人所不能處,屈己尊人,以德報怨,氣定神閑。
⊙ 「大方無隅」是說,大道無方所、無形狀、無聲色可言,渾然一體,不落邊際,又何談棱角?所以,凡是大德深厚的人,最端莊方正的人,心宇寬廣無際,涵容天地,胸襟偉大,隨圓就圓,隨方就方,與天下人同心一德,沒有棱角或鋒芒可見。
⊙ 「大器晚成」是說,真正有大成就、成大器的人,無不經(jīng)過長期雕琢,艱苦磨煉。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清代曹雪芹寫紅樓「批閱十載,增刪五次」。所以,「不經(jīng)一番寒徹骨,焉有梅花撲鼻香?」。曇花一現(xiàn)又何如,臘梅寒香才是真。
【道德經(jīng)說】
⊙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 最大的聲音,反而聽來無聲無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沒有形狀。)
【丁小川說】
⊙ 「大音希聲」是說,大道的聲音悠遠(yuǎn)潛低,所以聽來無聲無息。人的聽覺是有范圍的,小于范圍聽不到,大于范圍也聽不到,所以越是宏大的音聲,人越難以聽到。
⊙ 由于人類后天欲望過盛,主觀意識過強(qiáng),導(dǎo)致先天功能喪失太多,所以地震前的次聲波、電磁波,豬狗牛羊、螞蟻昆蟲都能聽到,科學(xué)儀器也能檢測到,唯獨人耳難以聽到。
⊙ 人有語言之聲,更有心音之聲。語音之聲可聽,心音之聲難聽。一切外在的有音,都是從內(nèi)心滋生出來的,外在的有,生于無。最攝人心魄的聲音恰恰是寂靜,雖無聲而勝有聲。
⊙ 身體的動作,面部的表情,都是心音的外顯,看人的行為便可察知心機(jī)。自然界的一切現(xiàn)象都是天地不說話的聲音,花開告知春天的露面,葉落表示秋天的來臨。
⊙ 圣人治國,雖無聲無言,卻能使天下大順大化。妙在不言之教,可使人民向善歸道。無音之中,有大音隱寓;無聲之中,有希聲存藏。所以有「于無聲處聽驚雷」之句。
⊙ 「大象無形」是說,大道無形無象,其形隱存于天地萬物之中。所以,真正至關(guān)重要的東西都是隱性的,而非顯性的表象。所以說,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道德經(jīng)說】
⊙ 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 道,雖然幽隱而沒有名稱,但只有道,才能使萬物善始善終。)
【丁小川說】
⊙ 大道無形無跡,無聲無息,默默無聞,隱含在天地萬物之中,與萬物和光同塵,所以不被人知。道之有,隱于無;道之無,藏于萬物之有。萬物的外在形象,都是道的枝葉末梢。
⊙ 只有進(jìn)入無我之境,才能窺見道的真貌,才能真正體悟「道隱無名」的含義。當(dāng)還有「我」字存在,以主觀意識認(rèn)識萬事萬物時,就只能在道的末梢上打轉(zhuǎn),難以深入其本質(zhì)之中。
⊙ 「夫唯道,善貸且成」是說,唯有大道化生萬物,養(yǎng)育眾生,且能成就天地萬物之始終。人做事也應(yīng)當(dāng)善始善終,好的開端是從慎始得來的,要有好的始,而后才可能有好的終。
⊙ 有好因才有好果,反之亦然。凡夫不明因果規(guī)律,不知天道的威嚴(yán),只圖一時痛快,黑燈騎瞎馬,橫沖直撞,直到碰到南墻,撞得頭破血流,果報來了,這才害怕。
⊙ 既要善于做事,更要善于把事做成。不管做什么事,最忌諱走馬觀花、淺藏輒止。世界上很多人的失敗,就是因為缺少善始善終的精神,或者半途而廢,或者臨陣退卻。
⊙ 大道無所不善施,無所不成就。若不歸從大道進(jìn)修,則無處進(jìn)修;若不誠心修大道,則心不能修,德不能立,身不能固,家不能齊,國不能治,便得不到大道的滋養(yǎng)和幫助。
⊙ 凡事自助者天助。一切事物的變化,本因是根據(jù),內(nèi)因是基礎(chǔ),外因是條件。最只要心境達(dá)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人心合天心,天就是我,我就是天,哪有不成之理?
本章關(guān)鍵詞: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
「方云禪畫」由云禪畫團(tuán)隊提供,誠摯感謝!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