鴛鴦:雁形目鴨科鳥類,中型鳥類,體長38-454厘米,體重在500克左右。其實鴛鴦這個名字是合成詞,跟鳳和凰一樣,是區(qū)分雌雄的。鴛指雄鳥,鴦指雌鳥。
雄鳥擁有綢緞一般細(xì)致華麗的羽毛,特別是它們翅膀上有一對栗黃色的直立羽毛, 在水面上游動時就像船帆一樣,十分的特別。雌鳥則沒有那么艷麗的羽毛,通體為灰褐色,羽毛上有白斑。雌雄差異較大,十分容易區(qū)分,因為鴛鴦總是成對出現(xiàn),所以古代把它們比作“愛情”的象征,也就有了《十里平湖》中的“對月行單望相護(hù),只羨鴛鴦不羨仙”。
鴛鴦主要棲息于山地森林河流.湖泊.水塘.蘆葦沼澤以及稻田中,冬季多棲息在大的開闊湖泊.江河.沼澤地帶。
屬候鳥,于每年的3月末到4月初陸續(xù)遷徙到東北地區(qū)的繁殖地繁殖,9月末到10月初又陸續(xù)遷徙回南方過冬。遷徙時成群結(jié)隊,聚集幾只或十幾只一起南遷,有時也有上幾十只的大群。但在貴州和臺灣的一些鴛鴦會選擇留下來,不進(jìn)行遷徙。
除繁殖期外,常群活動,特別是遷徙季節(jié)和冬季,一群可達(dá)幾十上百只。善于游泳和潛水,在陸地上也能很好的行動,除了在水里活動覓食外,也會到陸地上活動覓食,性格機(jī)警,遇到人或者其他的異常情況就會立即飛走,同時發(fā)出鳴叫聲提醒同伴。
每次吃飽喝足后,返回居住地時,都會先有一對鴛鴦先飛到居住地上空,充當(dāng)“偵察兵”觀察是否有危險,確認(rèn)沒有危險后才會呼喚同伴一起降落。要是發(fā)現(xiàn)異?;蛭kU,則會發(fā)出警報的鳴叫聲,而后和同伴一起迅速飛離。
鴛鴦屬雜食性鳥類,食物根據(jù)季節(jié)和棲息地的變化而有所不同。繁殖季節(jié)以動物性食物為主.如昆蟲.軟體動物.水生動物.魚蝦.蛙類等。冬季幾乎都是櫟樹等植物的堅果,春秋則多以草葉.草根.草籽.樹葉.苔蘚等植物性食物為食,也會吃玉米.稻谷.橡子這些植物果實。
每年遷徙到繁殖地時,它們并不會立即開始繁殖活動,而是成群活動在森林外的河流與水塘中,隨著天氣逐漸變暖,才會分散成對的進(jìn)入建巢地點。鳥巢建在鄰近水邊大樹的樹洞里,離地能有十多米高,鳥巢比較簡陋,除了樹木本身的木屑外,就是自己身上的羽毛。
5月初開始產(chǎn)卵,一窩7-12枚,卵呈白色,光滑且沒有斑點。由雌鳥孵卵,雄鳥在雌鳥開始孵卵后就會離開。孵化期為28-30天,雌鳥除每天覓食以外,一般不會離開巢穴,特別是臨近雛鳥出殼的那一到兩天,極為戀巢。
雛鳥孵出后第二天就會在雌鳥的呼喚下離開巢穴,一個接一個從高高的樹洞里一躍而下,落到樹下的草地上,雌鳥則會在不遠(yuǎn)的水里呼喚雛鳥過去,雛鳥很快就會跑到水里和雌鳥會和,并在雌鳥周圍游泳,雛鳥天賦異稟,入水就能游泳和潛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