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第六講:反移情·真實的感受
文字講稿:
But analysts must guard against the ideathat we can always know either our own unconscious, or that of our patient, orthat we could establish contact with our own unconscious at will.
分析師必須警惕那種我們能夠永遠(yuǎn)理解自己的潛意識、或理解病人的潛意識的念頭,或者我們可以隨心所欲地和自己的潛意識建立聯(lián)結(jié)的想法。
Heimann stresses that analysis ‘is arelationship between two persons’ (1950, p.81) and what distinguishes the analytic relationshipfrom other relationships is the ‘degree of feelings experienced and the usemade of them, these factors being interdependent’ (1950, p. 81-82).
海曼強(qiáng)調(diào),分析“是兩個人之間的一段關(guān)系”(1950,81頁),將分析性關(guān)系和其他關(guān)系區(qū)分開的是“感受體驗到的深度以及對它們的使用方式,這些因素之間的相互關(guān)聯(lián)依賴”(1950,81-82頁)。
She also notes that not everything apatient feels about his analyst is transference and as the analysis progressesthe patient becomes increasingly more capable of ‘realistic feelings’.
她還提出不是病人對分析師的所有感受都是移情,隨著分析的進(jìn)展,病人開始漸漸能夠有更多“真實的感受”。
These ideas, taken up by laterindependents( Klauber 1986; Kennedy 2007), about the human aspects of theanalyst, are another step towards the articulation of a paradigm far removedfrom that of the analyst as a blank screen (a technique which in any case,Heimann did not attribute to Freud).
這樣的理念,被隨后的獨立學(xué)派分析師所采納(克勞伯,1986;肯尼迪,2007),引申出分析師的人的屬性,這是和把分析師闡釋成空白屏幕(海曼在任何情境下都不贊同弗洛伊德的這個技術(shù))相比,另一個長足的工作范式方面的進(jìn)展。
背景解說:
這一講探討的是反移情中的真實感受。
在這一講中,Lesley與我們探討的是治療室中愛意和恨意的位置,它和攻擊性的關(guān)系,它在人類發(fā)展中的地位。最后,Lesley就如何回應(yīng)病人,處理由不同種類的病人喚起的情感等方面進(jìn)行了回答和解釋。
如今,反移情作為心理治療起作用的方式被廣泛接受,然而,在精神分析發(fā)展的初始階段,反移情——巴林特稱之為分析師對病人的移情——被精神分析師認(rèn)為是應(yīng)該竭力避免的狀態(tài),因為它會破壞分析師“如白紙一般“的中立性。直到保拉·海曼《論反移情》的發(fā)表,精神分析學(xué)界對反移情的理解進(jìn)入一個新的階段。
她在《論反移情》中將分析師的情感反應(yīng)看成是有幫助的工具。她提出需要對分析性場景下分析師感受的使用做進(jìn)一步變革,認(rèn)為那是理解病人的有用途徑,而非分析師的困擾的指示劑。她在論文中寫道:“分析師的反移情不僅是分析性關(guān)系中的一部分,它還是病人的創(chuàng)造物,是病人人格的一部分”(海曼,1950,83頁)。這給當(dāng)代的許多不同流派下的分析師實踐時的臨床技術(shù)都帶來了根本性的轉(zhuǎn)變。
將反移情視為病人的創(chuàng)造物而非分析師自身某種狀態(tài)在治療室中的浮現(xiàn),無疑具有重大的意義,這意味著當(dāng)分析師在自己的分析中修通了他的嬰兒期沖突和焦慮(偏執(zhí)性的或抑郁性的)之后,他就可以更容易地和自己的潛意識建立聯(lián)系,從而能夠承擔(dān)病人的本我、自我、超我以及病人指派給他的外在客體的種種角色(海曼,1950,83頁)。
但是,這也有一種潛在的危險,一種由自戀引發(fā)的危險,即認(rèn)為和自己潛意識的連接是隨時隨地的,自己的反應(yīng)就是病人此刻的真實狀態(tài),這個是我們應(yīng)該盡力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