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3歲還不會說話,孩子語遲的真正原因:"前語言階段"要了解
二寶這幾周都在為進入托班做準備,每天定點去和小朋友們上兩節(jié)課,在班上吃一頓午飯。有趣的是,在班上的7位2歲小朋友中,其中4位都不開口說話。所以在家長等待去接娃的時候,又一次被寶媽們問到這個問題,為什么孩子兩歲了都不會說話。其中豆丁的媽媽,甚至帶著豆丁,去兒童醫(yī)院做了核磁共振,以檢查是否是氣質性病變造成了2歲半的豆丁,只會說"媽媽"和"打打"這樣的疊音。
媽媽群也好,評論區(qū)也好,后臺私信也好,甚至是到了早教中心和溜娃媽媽集中的公園空地,寶寶說話遲的問題,已經(jīng)成了大家每次都會提及的話題。在18年的一項婦幼保健中心的調查中,醫(yī)生們驚訝地發(fā)現(xiàn)"幼兒說話遲"的現(xiàn)象越來越多,近一半的2歲孩子,都不能說出完整的句子。一部分專家認為,是電子產(chǎn)品的使用,導致看護者和兒童交流不足,讓孩子無法更多的進行學習和練習。有人認為,那在寶寶學說話時,放下手機多和孩子交流就萬事大吉了,但真的是這樣嗎?孩子學習語言過程中的"前語言階段"是孩子能否迅速學習語言的關鍵。就像破土而出的嫩芽,動力其實來自于種子的積累。"前語言階段"就是孩子語言發(fā)展的種子階段。孩子在開口說話之前,其實就已經(jīng)在學習語言了。他們能通過聲音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從大聲啼哭,到小聲抽泣。從無意識的模仿聲音,到有意識的模仿父母。從胎兒能聽得到聲音開始,到孩子一歲多,說出第一個字時前的積累階段,就是"前語言階段",在這個階段,孩子需要通過聽成年人說話,和成年人進行交流,來儲備下一階段所需要的語音和詞語,練習發(fā)聲系統(tǒng)和思維。那么在這個階段,寶寶們都會發(fā)展那些能力,為說話做準備呢?衡量寶寶的語言發(fā)展水平,一般有三個標準,是否能理解別人的意思,是否能表達自己的意思,是否有交流的意愿。也許有的爸爸媽媽認為,在前語言階段會說之前,寶寶都是在聽。但其實即便只會簡單的音節(jié),寶寶也是在和我們進行交流,以此來鍛煉下面三大能力。剛剛離開子宮的小嬰兒,也具有發(fā)音能力。媽媽們都知道雖然寶寶只是哭,但是在不同情況下,寶寶的哭聲也并不相同,音高、頻率哭泣模式的不同,明確的告訴媽媽,我餓了,屁屁不舒服,我困了等等信息??抟彩且环N練習,出生后6周-3個月后,寶寶開始發(fā)出一些奇怪的聲音,表示開心和舒適。等到4-6個月時,小寶寶雖然還不會說話,但是卻能模仿出特定的聲音,比如一些原音,嗚嗚嗚、啊啊啊、嗎嗎嗎。這時候爸爸媽媽欣喜若狂,他們開始叫爸爸和媽媽了。所有這些練習,都是在為日后說出組合音節(jié)的詞匯做準備。近二十年來對嬰兒言語知覺的大量研究表明,嬰兒在最初的幾個周內,就已經(jīng)聽完了人類語言所擁有的,絕大部分的語音差別。
知覺語音差別的能力,對于語言的發(fā)展十分重要?;谶@項能力,寶寶們開始學習將語音和語義聯(lián)系在一起。在此之前,如果寶寶偶爾發(fā)出"mama"這樣的語音,并不是在叫媽媽,而只是在練習。當寶寶說媽媽,同時將目光轉向媽媽并注視她的時候,就說明寶寶已經(jīng)明白了,mama的發(fā)音和媽媽之間的聯(lián)系。不管寶寶是否能夠發(fā)出有趣的聲音,是否能夠分辨詞句背后的含義,寶寶從出生以來,都在不斷的試圖和我們交流。因為他還有一種重要的方法——手勢。而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在說話前會運用手勢,進行交流的寶寶,學說話會更快。大寶出生后第二個月,在吃飽喝足后,會發(fā)出"yi —e—"的小怪聲。如果隊友在旁邊,我會和隊友說,快快,他叫你。隊友通常會對娃說,我們語言不通沒辦法交流。其實即便寶寶發(fā)出的聲音沒有意義,我們聽不懂,那也要積極的回應寶寶,沒話找話,自問自答。念念叨叨,必有回響的模式,就會讓他喜歡上這個游戲,從而鍛煉寶寶的發(fā)音能力。6個月左右,寶寶會學習稍微復雜一點的發(fā)音,這時候發(fā)音游戲就能提升寶寶的興趣,鍛煉更厲害的發(fā)音能力。比如我們最常玩的,學學動物叫,可以用布偶動物或是繪本上的動物,和娃一起玩我叫你猜。媽媽說喵,寶寶指一指小貓。玩過幾次后,媽媽可以指著動物,讓寶寶學學叫聲。二寶學發(fā)音時,正好流行智能音箱,我們經(jīng)常會問智能音箱:大象怎么叫。傳出大象的叫聲后,二寶就會跟著學。很多育兒專家都提倡寶爸寶媽放下手機,多和孩子交流。我的一位朋友說:真的和她們沒話題,完全是尬聊。下班回來看到寶寶正在圍欄里,坐著啃一個搖鈴。另一位媽媽說分享經(jīng)驗說,她無論干什么都會叨叨出來:寶寶咱們去遛彎。哎呀今天天氣真好啊。當自言自語變成一種習慣,親媽都覺得她叨叨。其實如果真的和寶寶沒啥話題,我們可以找一些繪本來給寶寶講,用這樣的方式,讓寶寶熟悉母語的詞匯、語法、語音。《發(fā)展心理學》中提到一個試驗,11個月大的寶寶分成兩個對照組,一組由爸爸媽媽結合手勢進行語言教學;一組直接教說話。幾個月后,用手勢加語言這個小組的孩子,在語言能力上要優(yōu)于另外一組。
9-12個月間,嬰兒會學會運用第一批"動作語言",如點頭、搖頭。以及拿杯子表示要喝水,伸出雙手表示要被抱起來。"社交動作"是孩子學習語言的重要階段。所以,在"前語言階段",家長和寶寶交流多用手勢,也能幫助寶寶盡快去理解詞匯的含義,尤其是動詞和形容詞的運用方面。比如大拇指表示"真棒",在說"飯很燙"的時候,用吹的動作等等。發(fā)展心理學認為,人類對語言的學習是典型的金字塔模式。只有在前語言階段時,為寶寶創(chuàng)造,優(yōu)良的、準確的、豐富的、多元化的、完善的語言環(huán)境,多聽多交流,才能為日后的開口說話打下堅實的基礎。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