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①大小多少,報(bào)怨以德。②圖難于易,為 大于細(xì)。③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xì)。④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⑤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⑥ 【注釋】
①《文子·道原篇》引上二句同此,第三句作“知不知也”。無為、無事、無味皆指道而言。無為言其虛,無事言其靜,無味言其 淡?!独献印啡隆盀闊o為,則無不治”,即為無為之意。四十八章 “取天下常以無事”,即事無事之意。三十五章“道之出口,淡乎其 無味”,即味無味之意。
②此句姚鼐謂:“大小多少,下有脫字,不可強(qiáng)解?!笔Y錫昌亦謂二句誼不可解。朱謙之曰:“‘大小多少’,即下文‘天下難事必 作于易,大事必作于細(xì)’之說,義不可解?!卑福喉n非曰:“有形之類,大必起于小,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薄独献印妨恼略唬骸熬艑又?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起于足下?!币啾揪渲?。所謂大由于小,多出于少也。
③韓非《解老》《喻老》及《說難》三篇,《續(xù)漢書.五行志》引《馬融集》“于”字下,并有“其”字。遂州、景龍、敦煌本無之。
④細(xì),敦煌、遂州二本作“小”。又傅奕、范應(yīng)元本“天下”下皆有“之”字。敦煌辛本無二“天下”字。
⑤武內(nèi)義雄謂:“敦、遂二本無此二句?!敝熘t之案:敦煌壬本有此二句。叟案:此二句乃三十四章文,復(fù)出于此。
⑥故終無難,王弼本作“無難矣”。傅奕、范應(yīng)元本,二“必”字上,皆有“者”字。猶難,御注“猶”作“由”。此句言圣人以多事多 為則多難。故簡事而為無為,則無難矣
總闡圣人特立獨(dú)行之道第一
圣人為百家所懸以為人生修養(yǎng)之最高境界,《道德經(jīng)》中亦屢言圣人;莊子雖于圣人之上,尚懸有至人、神人、天人之境界,以為人生 之最后究竟境界。實(shí)則名號雖異,如皆止之于圣人,圣人之上,存而不議;圣人之外,議而不論;立圣人以為“人極”,以為百家之所共信 共仰、共修共行,俾知有所止;期“放之四海而皆準(zhǔn),萬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要亦斯可矣。夫圣人之所以為圣人,在其能“博大配天地,高 明配日月,變通配四時(shí),成物配造化”。故曰:大哉圣人,大而無極! 浩浩乎,巍巍乎,人無能名焉!
老子于本章開示圣人特立獨(dú)行之道時(shí),首揭“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以為形上修持之三綱領(lǐng),亦即為無上心法。以之外修事為, 可以外王,以之內(nèi)修心性,可以內(nèi)圣。為于無為,非不為也;事于無事,非不事也;味于無味,非不味也。故莊子假瞿鵲子問長梧子曰: “吾聞諸夫子,圣人不從事于務(wù)。不就利,不遠(yuǎn)害,不喜求,不緣道;無謂有謂,有謂無謂,而游乎塵垢之外?!辈粡氖掠趧?wù)者,非不以務(wù)為 務(wù),而“務(wù)無務(wù)”,均從事于有形有象有物有兆之先,故眾人不之知、不之見也。故莊子曰:“眾人役役,圣人愚鈍,參萬歲而一成純?!贝?愚鈍實(shí)非愚鈍,乃所以游乎天地之上者也。故莊子又假子綦之言曰:“吾所以與吾子游者,游于天地之上。吾與之邀樂于天,吾與之 邀食于地。吾不與之為事,不與之為謀,不與之為怪;吾與之乘天地之誠,而不以物與之相攫;吾與之一委蛇,而不與之為事所宜?!惫世?子三綱領(lǐng)中之“三無”,乃所以用之游于塵垢之外,與天地之上者也! 乃圣人特立獨(dú)行者之所務(wù),而非“眾人役役”者之日役于役所可方 也。
圣人特立獨(dú)行,超世間而又能外天地,不以眾生之心識為心識,不以世俗之知見為知見,故能齊小大,均多少,冥恩怨,同德仇;等不 等而齊不齊,均不均而平不平;玄同萬有而皆一之,夭壽不二,死生一府,何有異哉?故老子曰:“大小多少,報(bào)怨以德?!被蛟唬骸耙缘聢?bào) 怨,何以報(bào)德?”余答曰:“本無怨德觀,亦無人我觀,以德報(bào)德,以德報(bào)怨,一也。圣人大同天地,何報(bào)之有?”大恩無恩,大德無德,能同大小多少,通怨德恩仇而一之,斯乃大其心,而至于同天地之心也。
唯欲至于“同天地境界”,須階而升,豈易為哉?作圣人非可頓超立就,須日積月累以為功,死前一步,或有差錯(cuò),即失道矣!此所 以謂:“道不可須臾離,可離非道矣?!鄙w道大也,圣人之功,與道合一;修之而又期其至之,故難之又難,而又大之又大也。故老子教人 以修為法曰:“圖難于易,為大于細(xì)。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xì)。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贝藬?shù)修為法,可用 之為世法,亦可用之為圣法;小之可用之于一切事功,大之可用之于帝王學(xué)。點(diǎn)睛處則在“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切宜三復(fù)斯 言,切不輕易放過。
泰山不辭土壤,河海不擇細(xì)流,故能成其大也。莊子謂:“圣人并包天地,澤及天下,而不知誰氏?是故生無爵,死無謚,實(shí)不聚,名 不立,此之謂大人。狗不以善吠為良,人不以善言為賢,而況為大乎?夫?yàn)榇蟛蛔阋詾榇?,而況為德乎?夫大備矣,莫若天地,然奚求 而大備矣?知大備者,無求,無失,無棄,不以物易已也。”不以物易己者,不以物傷性;不以利易己者,不以得役心;不以名易已者,不以 生殉名;不以天下易已者,不以身殉天下!“天上地下,唯我獨(dú)尊”! 故獨(dú)一無偶,故我貴。我無求于天下,故無得亦無失;我無心于萬 物,故無取亦無棄;我無心于人我,故無親亦無疏;我無心于愛憎,故無怨亦無德。游心天地外,不落造化中!斯人也,豈不亦大乎?老 子之所以言“報(bào)怨以德”者,以其大不可及,故不可以凡俗世見方之也。不可惑于凡情,亦不可惑于圣智,以惑解惑,以不惑解惑,均也; 故不若兩忘而兩遣之也。
老子終之有曰:“夫輕諾必募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敝荚诮倘肆ψ蕴岢窒蛏?,勉人修道,勉人作圣人,勉人卓 立特行于天地兩間,而從事于“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之三大修持,自心以至于行,一以為于無為,而修于無修;道于無道,而法于無 法;事于無事,而味于無味;行于無行,而圣于無圣。此種無上上功行,非易修為也,故老子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而天下莫能知,莫 能行?!庇衷唬骸爸艺呦?,則我貴。”此中三昧,萬世后,當(dāng)更無可與言知者矣!
參證章旨第二
此章旨在教人修道,以至作圣之功。夫道,盡人皆可修,盡人皆可成;而圣人,盡人皆可為,盡人皆可至。然而圣人不世出者,以其 似至易而實(shí)至難,似至小而實(shí)至大,且大而不可方也,是以圣人猶難之??鬃佑醒栽唬骸熬又?,費(fèi)而隱。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 至也,雖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故君子語大,天 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詩》云:鳶飛戾天,魚躍于淵。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此言 君子,亦即言圣人也。圣人之道,察乎天地。其言“鳶飛戾天,魚躍于淵”者,即言自然之性天也,隱符老子“道法自然”之至意存焉。
夫修道與為圣人,均不能離自身而修,離自心而修。故孔子曰: “道不遠(yuǎn)人,人之為道而遠(yuǎn)人,不可以為道。”道在自身,自求即得。 道在自心,故“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币孕牧坎豢上蘖恳?。且修道于心,則自化于中。余三十余年來,恒力倡“圣功 神化”者,即以此也。道家之“神化無方”固無論矣,即儒家恒言“變化氣質(zhì)”,亦皆內(nèi)化之功,而以至于圣也?!吨杏埂凡谎院酰骸捌浯沃?曲,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其中所舉圣人功夫之歷程,層次井然,絲毫不紊, 非修道而至圣化者,不能道得一字也。故繼之又曰:“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庇衷弧爸琳\如神”。又曰:“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 征,征則悠遠(yuǎn),悠遠(yuǎn)則博厚,博厚則高明。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 如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狈泊穗m言“誠”,實(shí)無不在明“道”也;其終之曰“無為而成”,則在明天道也。老子之“為無為, 事無事,味無味”,雖曰為作圣之無上綱領(lǐng),要亦為天道也。夫儒之與道,自其小者而視之,雖理有萬殊;自其大者而視之,則道無二致。 《易》不云乎:“天下殊途而同歸,一致而百慮?!蔽絷P(guān)尹子曰:“圣人以有言有為有思者,所以同乎人。以未嘗言未嘗為未嘗思者,所以異 乎人?!蔽崛巳缒軙谑ト酥磭L言、未嘗為、未嘗思者之意表,而契于神外,則自得其“道中”矣。
茲以興之所至,特不就老子詮老子,而簡舉孔子之圣言一二,以為《道德經(jīng)》本章之參證焉。如不自拘于門庭,而死于文字辭句義理 下,冥而參之,會而通之,自可證上之所舉,無一語不有圣功存焉,而亦無一語不與老子之大道合也。評參拙著《人生內(nèi)圣修養(yǎng)心法》一 書,自知三家圣人之心法,無不通也,無不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