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子才(1915.7—1992.9)名紹爵,以字行,齋名睫巢、春水草堂。擅水墨、沒骨山水,所作青綠、金碧山水尤為一絕。畫風宗法宋元又不乏現代氣息,所作潛心于傳統(tǒng)筆墨又注重深入生活與技法創(chuàng)新,并廣泛吸取眾家之長,形成氤氳華滋、富于層次、色彩絢爛、絢麗典雅、法度嚴謹之繪畫風格。
本圖文內容整理自網絡公開的資料《山水畫皴法十要》,俞子才繪著,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尊重版權,如需深入學習,請從正規(guī)渠道購買正版圖書!
王蒙(1308-1385),元末畫家。字叔明,號黃鶴山樵。趙孟頫外孫。湖州(今浙江吳興)人。山水畫受趙孟頫影響,師法董源、巨然,集諸家之長自創(chuàng)風格。作品以繁密見勝,重巒疊嶂,長松茂樹,氣勢充沛,變化多端;喜用解索、牛毛皴,干濕互用,寄秀潤清新于厚重渾穆之中;苔點多焦墨渴筆,順勢而下。兼攻人物、墨竹,并擅行楷。與黃公望、吳鎮(zhèn)、倪瓚合稱“元四家”。對明清及近代山水畫影響極大。存世作品有《青卞隱居圖》《葛稚川移居圖》《夏山高隱圖》《丹山瀛海圖》《太白山圖》等。
元 王蒙 春山讀書圖軸 紙本墨筆 132.4x55.5cm 上海博物館藏
《春山讀書圖》畫松林中茅屋數椽,有士人讀書其間,水邊茅亭里又有閑坐觀賞之士,環(huán)境十分幽靜。用筆凝練飛動,沉著有力,山石苔點全學巨然用破筆點出,益見山容的渾厚蒼茫。畫上自題七律二首,署款不記歲月,但書'黃鶴峰下樵叟王子蒙畫詩書'行書一行,藉知此圖當為作者隱居黃鶴山以后所作?!洞荷阶x書圖》是王蒙在晚期探索一種平面化的山水樣式的產物。這幅作品完全是用短促、干澀且多為解索皴的筆觸完成的,絕無王蒙以往慣用的渲染和豐富的皴擦。然而卻有一種非常微妙的美感和視覺效果。
《春山讀書圖》局部細節(jié)解讀
這種松針畫法細密繁復,尤宜用在解索皴、牛毛皴的山石上。其他皴法并非不可用,總不甚相宜。
牛毛皴用筆屈曲,線條較長,枯潤相間。皴筆疏密相宜,極富節(jié)奏感,山體兩側以淡墨圓點和渴筆深墨破筆兩層點就,蒼茫而滋潤。山頭深墨圓點加重了山體的份量。
此部皴筆較集中,形成大的疏密對比來表現山體結構,線條疏松,又很含氣勢。苔點除上述法則外,又參以帶尖頭的筆法作直點,斜點和破筆點,富有生氣。
主峰山頭多破筆苔點,意極蒼潤。皴筆線條回轉連綿,屈曲成趣。
頂峰畫幅破損,裱修后接筆較多,墨染銜接而已,深濃圓點疏疏落落,礬頭渾成一體,亦別饒情趣。
蒼松用線鐵劃銀勾,連綿遒勁,有以深墨一次畫成的,也有在淡墨樹干上用深筆局部勾提的,虛實相間,靈活生動,松針是王蒙獨創(chuàng)之法,呈扇狀向兩邊排開,姿態(tài)極美。左面一棵樹干上有破筆苔點,意蘊蒼潤。
松下坡石為“解索”“牛毛”皴筆兼施,疏密得體,岸草筆筆見功力,樹根部苔點渾茫,極富生氣,草房用筆峻爽結構合理,與樹石形成疏密、虛實、主次的對比。
水邊山石、破腿勾、皴、染、點后,復以干筆皴擦,尤顯蒼茫、厚重,苔點相對較少,而以繁密的水草襯托之,到處都有變化。
牛毛皴畫法步驟解析
步驟一:
王蒙畫松,線條細勁連綿,如屈鐵一般,松針成排開的扇形,參差變化很有姿態(tài),幾棵松樹想到呼應,連成一氣,高低穿插,枯濕并用,蒼潤松疏,尚未畫山已有蒼茫之感。
畫山連勾帶皴,以干而疏松的中鋒用筆勾出山的大輪廓,隨即用屈曲的線條皴上幾筆,以表示山石的紋理和草木紛披的感覺。
步驟二:
加皴,在峰巒凹凸隱現的部位,用較干的筆墨加皴,并隨即略擦一下,要注意幾個山頭的輕重、疏密的安排,牛毛皴法,用筆中間屈曲,如牛脊上的毛兩側相向成弧狀,形成山體渾厚、草木豐繁的感覺。
步驟三:
渲染,用很淡的墨在山石的凹陷處,坡腳間襯染一下,使結構更分明,叢樹上加稍濃的橫點,必要處加些小枝梗。
步驟四:
點苔,樹干的苔點用筆較疏而墨色較重,藉以突出樹身。
山體苔點,先以濃墨破筆在山頂礬頭周圍加點,要注意點子的疏密聚散,并靠點子助長氣勢,不能到處都點,否則反而拉平了,點子基本呈一個方向,不能亂。在山石凹陷處,可適當密一些,以增強山的體積感,然后再加一些稍淡的濕點子,使整個畫面更滋潤、豐厚,也更緊湊。
最后在左上角用淡墨濕筆添幾座遠山,落款蓋章就完成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