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
【位置】
在食指橈側緣,由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線。
【操作】
推大腸,分補大腸、清大腸、清補大腸三法。用右手拇指橈側面,自指尖直推虎口為補,稱補大腸,亦稱側推大腸;反之為清,稱清大腸;來回推為調,名清補大腸。
【次數(shù)】
次數(shù):100-500次。
【作用】
調理腸道,止寒熱瀉痢,退肝膽之火,通便。
【主治】
泄瀉,痢疾,便秘,腹痛,脫肛,肛門紅腫。
【臨床應用】
(一)用補法能調理腸道,止寒熱瀉痢。用于寒熱泄瀉、痢疾、大便秘結、脫肛等癥,以推補大腸為主,多與補脾經、推三關、補腎經、分陰陽等合用。如治痢疾,色紅者配推腎經、清天河水;色白者配推三關。水瀉嚴重時,宜利小便,不可推補本穴,如推補之,則止瀉過急,往往使患兒發(fā)生嘔吐。
(二)用清法能清熱、除濕、導滯、退肝膽之火。用于濕熱滯留腸道,身熱腹痛,痢下赤白等癥,以清大腸為主,配清天河水,分陰陽、清脾經、清肺經等。
在臨床上治痢疾、便秘常用大腸一穴,但需推30分鐘左右,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對急性痢疾里后重者,應先用清肺經,特里急后重減輕,或消失之后,再用大腸穴。
(三)用清補法能調理腸道功能。用于虛實相兼、便秘、泄瀉、腹脹、納呆等癥,多與運八卦、清補脾經等合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