挹婁文化是我國乃至世界文化的寶貴財富。早在1700年前,滿族祖先挹婁、勿吉人就在友誼這片沃土上孕育了古老文明。為了將挹婁文化更好地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更好地保護傳承下來,友誼縣規(guī)劃設計了挹婁文化風情園。該園位于友誼新高中西側,占地面積10公頃,總投資2400萬元。
挹婁文化風情園建設內容包括:木爾哈勒罕王雕塑,七星祭壇異地復原,七星故事、群落爭雄等浮雕或群雕,挹婁捕魚、制陶、紡線、圍獵等互動內容,是一個集挹婁文化傳播、學術研究、旅游觀光、休閑娛樂等系列功能齊全的綜合性場所。
挹婁文化風情園的建設有助于在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引發(fā)人們對挹婁文化的關注,這對于研究、挖掘挹婁文化,以及豐富、發(fā)展?jié)M族文化都將起到積極地推動作用。同時,也為全世界的滿族人祭祀先祖搭建了一個良好平臺。
2011年,挹婁文化風情園被評定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qū)。
臥 碑
正面刻有“滿洲故里”源于嘉慶皇帝于在嘉慶二十五年五月初四御批:“古城腹地,滿洲故里,佃田宅宅,洵善事也”。挹婁人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他們以田畜為業(yè),以漁獵為生,男耕女織,安居樂業(yè),故此地被稱為“滿洲故里”。背面的“天子墨寶、懷古閱今、挹婁文明、歷久彌新”十六字是由我縣原副縣長楊喜成所提,由我國著名的書法家愛新覺羅啟鑲先生書寫。
挹婁王雕像
風情園中的這座雕像是挹婁王,名為木爾哈勤,是當時“巴如古蘇霍通”的城主。據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我國民族學家凌存聲先生沿松花江下游考察赫哲族后所寫的《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書中介紹:松花江下游南岸的七星河畔有一對古城“巴如古蘇霍通”,老百姓俗稱為“對面城”(這就是目前的鳳林古城和七星祭壇址)。書中介紹了巴如古蘇霍通的城主是木爾哈勤罕王。木爾哈勤罕王足智多謀、威武善戰(zhàn),帶領部下經多年征戰(zhàn)統(tǒng)一了周邊各部落,建成了規(guī)模宏大的挹婁王城——巴如古蘇霍通(鳳林城址)。
該雕塑高18米,人物部分高11.5米,材質為仿銅,由魯迅美術學院設計制造。
臣屬扶余
這組浮雕是挹婁臣屬扶余的畫面,挹婁國每年向扶余國繳納繁重的賦稅,進貢貴重的貂皮、人參、鹿茸等物品,扶余國也給他們回饋一些布匹、鐵器、玉飾品及生活用品等。
這組浮雕的畫面展現(xiàn)了挹婁人飼養(yǎng)、捕魚、捕獵、祭祀生活及向夫馀國納稅進貢的場景。
七星祭壇
北斗七星祭壇位于七星河南岸,與北岸的鳳林古城隔河相望,二城俗稱“對面城”。我國著名天文考古學家伊世同先生,稱北斗七星祭壇是目前我國發(fā)現(xiàn)的首例以天文星座為形象的、世界上最大的七星祭壇,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炮臺山城址坐落在七星河中游巍峨聳立的孤山上,遺址平面呈橢圓形,城垣隨地勢挖掘修筑,當?shù)厮追Q“炮臺山”。城址有上、中、下三重城垣,是人工將渾圓的山體修整成三層臺階狀。其面積約48萬平方米,歷史上與鳳林城址實為一體,壇體頂部有八個“天坑”,直徑6~8米,深0.5米。其中7個按北斗七星式樣排列,另一處“天坑”則位于“北斗七星”北側,顯示著當年極星的位置。祭壇是挹婁人順星、祈盼出獵平安的地方,歷史上把鳳林城址和炮臺山七星祭壇址稱之為“巴如古蘇霍通”(即“對面城”之意)。體現(xiàn)了“王宮居北,祀天位南”的北主政、南祭祀的封建傳統(tǒng)禮制。
鳳林古城和北斗七星祭壇,已于2001年被國務院批準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了能夠在保護遺址的同時,滿足來自海內外的滿族后裔祭祀祖先的愿望,我縣特在挹婁文化風情園對七星祭壇進行了異地復原。(北斗七星分別為天樞、天琁、天璣、天權、玉衡、開陽和瑤光,祭壇中七根圖騰柱依次對應各星的位置。)
通常大家只有仰視天空時才能看見我們的北斗七星,今天可以讓大家近距離的感觸它的莊嚴,體驗天人合一的神圣。讓我們在七星祭壇前許下心愿,祝福中華大地國泰民安,風調雨順,愿我們大家都能心想事成。
七星祭壇之下是煙波浩渺、九曲回腸、水草肥美的七星河,盛產鯽魚、鯰魚、鯉魚等多種魚類。七星河發(fā)源于雙鴨山市的七星砬子山,向東流經保安屯進入平原區(qū),至西嵩塘入三環(huán)泡,經三環(huán)泡出口狼豁子泄洪道至炮臺亮子入撓力河,河道長241km,流域總面積3816km2。我們的祖先挹婁人就生息繁衍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我右手邊的幾個雕塑就是當時挹婁人捕魚的場景。
揮戈西征
“揮戈西征”,主要表現(xiàn)的是挹婁英雄木竹林西征的故事。木竹林是木爾哈勤和那丹格格的兒子。他神通廣大,武藝高強,百戰(zhàn)百勝。傳說他騎著大鰉魚西征,先后征服了(巴爾道霍通,卓不勾霍通,什熱勾霍通,阿爾米霍通)等眾多部落,大獲全勝,稱霸一方,從此結束了挹婁民族俯首稱臣的歷史。為還原這段歷史,我們建造了木竹林騎黃魚揮戈西征的雕塑。我們東北人身上特有的熱情豪爽、英雄俠氣追古溯今是我們祖先傳承下來的。已經工作或即將工作的朋友們可以觀賞或留影,保證你們今后的事業(yè)就像當年祖先揮戈西征時一樣順風順水,銳不可當。
七星故事
一個浪漫的愛情故事——相傳,在松花江的下游有一條河,由于天上的七位星女經常飛來河中沐浴,人們便稱這條河為七星河。在七星河左岸邊,有一座王城(巴如古蘇霍通),城主是個英俊魁梧的青年人,叫木爾哈勤,他經常外出打獵。
話說這年六月的一天,姊妹七人來到七星河邊游玩,時值酷暑,荷花盛開,姊妹七人便脫掉衣服躍入池中沐浴嬉戲。此時,木爾哈勤正在山中圍獵,恰巧路過池邊,見七位星女的衣服都放在岸上,于是,趁池中諸人不備偷取了一套,而后隱避在樹林里。不多時,七人沐浴完畢,上岸準備穿衣服,最年幼的那丹格格四處都找不到自己的衣服,姐妹們雖都非常著急,可最后也不得不駕鶴飛去。那丹格格沒有衣服,不得已只好摘取荷葉遮身。此時,她抬頭見到一位英俊青年來到河邊,手里還拿著她的衣服,于是,那丹格格便向他討還衣服,但木爾哈勤不肯交還,而是將自己的衣服解下給她穿上。英俊青年與美貌星女產生了愛慕之情,二人便在此定了終身。在同一年的農歷六月初六,木爾哈勤迎娶北斗七星中最小的一顆星——瑤光(那丹格格)為妻。一年后,生了一對龍鳳胎,男孩取名木竹林,女孩叫西馬安妮。人們在木爾哈勤和那丹格格的帶領下,以捕魚打獵為生,過著富足幸福的生活。
未婚朋友們可在此默默祈禱,必能保佑您找到真愛;已在熱戀中的必能結成連理;已婚的朋友愛情必能長長久久,再生個像木竹林一樣英勇帥氣的兒子。
大殿
根據考古發(fā)掘資料,我們還原了大殿原貌。宏偉的殿堂建筑體現(xiàn)了當年人們在建筑工具不發(fā)達的情況下,挹婁人的建筑工藝和技能。
在鳳林城址七城區(qū)中部揭露出的近700平方米的半地穴式大房址,面寬約29米,進深約23米,地面上有序排列著橫5個、縱4個,計20個大柱洞。柱洞底徑25—30厘米、口徑60厘米,深90—100厘米,被省內專家稱之為“王者宮殿”。
挹婁王議政場面。由于挹婁民族臣屬于夫馀國,每年要向夫馀國繳納很重的租賦,嚴重影響了挹婁社會、民族的發(fā)展。為使挹婁社會有較大發(fā)展,民眾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必須擺脫夫馀的統(tǒng)治。因此,挹婁王召集群臣商量挹婁民族擺脫夫馀統(tǒng)治之大事。坐在位置中間的是挹婁王,站在兩側的是各文武大臣,挹婁王問各位大臣是否愿意擺脫夫馀的統(tǒng)治,各文武大臣一致贊同。會后,挹婁數(shù)度兵伐夫馀,最終擺脫了夫馀統(tǒng)治,歷史至此發(fā)生重大變化。
據《三國志》記載:挹婁這個民族“自漢以來,臣屬夫馀,夫馀責其租賦重,以黃初中叛之”。這表明挹婁民族在223年時挹婁與夫馀決裂并叛離、擺脫了夫馀的統(tǒng)治,成為一個獨立體,其歷史地位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國家文物局專家張忠培多次來友誼考察挹婁民族的文化遺存,指出:七星河流域挹婁文化遺存的發(fā)現(xiàn)“在黑龍江地區(qū)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表明該地區(qū)已進入關鍵的城邦林立的初級國家階段,黑龍江東部的歷史在這一時期發(fā)生轉折”。
殿內陳列挹婁王使用過的各種器具,墻上掛滿各種動物頭骨;大殿的東西兩側以布景畫的形式展現(xiàn)了挹婁人軍事、捕魚、捕獵、采集、飼養(yǎng)、祭祀、制陶、紡線、圍獵等生產生活及軍事活動等內容。在我們的右手邊展出的是挹婁人的戰(zhàn)袍,身長1.6米,兩袖伸展1.95米,體現(xiàn)當年挹婁人的高大魁梧。在議政廳的南北兩側以投影的形式,演繹了挹婁人舞蹈、生活場景。每個人都可以幻想自己是挹婁王,體驗一下當年坐在威武莊嚴的大殿內和群臣共議國事的情景。
穴 屋 區(qū)
挹婁人的穴居屋,是根據鳳林城址考古發(fā)掘揭露的半地穴式房址情況而復原建設的,展現(xiàn)的是挹婁人生活、居住的場景。
穴屋區(qū)是挹婁人日常生產生活的地方;(1)膳食作仿(半地穴草屋)就是我們現(xiàn)在的廚房;里面是當時挹婁人用來做飯的器具,有陶罐、單柄罐、木炊具、陶碗等;有四個灶坑,上邊支著陶罐煮飯菜。設石板灶烙肉、火坑灶烤肉;看來我們祖先那個時候就有鐵板燒了。(2)磨房(半地穴草屋):石磨盤、磨棒,木制和石質杵臼;野谷子、加工玉米、黍米等;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親身體驗一下。(3)廚夫(半地穴草屋):用于休息的地方,屋里有炕,炕上邊有被褥;地上有草鞋,里面還擺放罐類及木制工具;灶坑有柴禾火?,F(xiàn)在咱們東北也保存著這種結構。(4)倉儲房(半地穴草屋),存糧的地方,里邊有用柳編的囤子;草編糧囤;木制糧柜。墻上掛滿采集榛子、核桃、谷子,玉米等。(5)竹深原(半地穴草屋):相當于古代的記事房。屋里放有辦公木制桌子、土炕,炕上有被褥;屋中間擺放罐類;墻上掛著不同形狀的木牌(用以記載城里的事情)。丫鬟 (半地穴草屋) 居住的草屋;泥炕上擺放物品,炕洞中有火光;獸油燈。仆婦(半地穴草屋)里面掛著破衣服,單炕擺放被褥;各種陶器器具;簡單木制工具。阿哈(奴才居住的草屋)內有火堆;炕鋪草;墻上掛著破皮衣;陶器、衣服的骨針、紡線砣輪、木波輪槌。漁翁(半地穴草屋):屋內掛著樹皮蓑衣,屋外樹皮漁網;叉魚工具,罩魚罩子,河里挹婁人捕魚場景。(10)營寨(士兵居住的草屋):對面炕,炕上整齊擺放草甸、毛皮被子、簡單擺放木制和鐵制、石制兵器、穴門用原木條或草簾擋、弓箭掛墻。
滿 之 源
書卷形狀的雕塑為滿之源,寓意著中國友誼是滿族的源頭。從滿族的根脈上看,滿族祖先在周至西漢時稱肅慎,漢魏時期稱挹婁,南北朝時稱勿吉,隋唐時期稱靺鞨。宋元明時期稱女真,明清至今稱滿族。
兵伐夫馀
為還原當年群落爭雄稱霸,征服周邊聚落的歷史故事,我們建造了這座群落爭雄人物雕塑。當時挹婁人和外界交往密切,軍事和經濟發(fā)展比較迅速,所以很快他們擁有了足夠的能力將周邊居落征服,并將被征服的群落遷到王城周邊,形成以王城為中心的龐大居落群。
(挹婁又于236年與曹魏建立臣屬關系,曹魏將其劃歸遼東郡管轄。這是挹婁民族繼春秋(公元前770一前476)肅慎時期以后,第一次與中原直接來往,并自此保持著融洽的臣屬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