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聽話”的父母,才能真正走到孩子的心里去。
作者:宛清(爸媽內(nèi)參主筆)
平時和朋友們溝通育人,說到自家的“熊孩子”,總有一個大家都喜歡用的標準:孩子聽不聽話。
說到自己家孩子“聽話”,則沾沾自喜;如果“不聽話”呢,則連連搖頭。
其實孩子聽不聽話,關鍵在于父母會不會“聽話”。
每逢周末,朋友老林都要送兒子上興趣班。上午上英語,下午上小提琴。
老林最頭痛的是上午的英語課。兒子每天晚上磨磨蹭蹭不想睡,早上又磨磨蹭蹭不想起。
有人給老林支招,治“磨蹭”最好的辦法是讓孩子自己承擔后果。
有一天晚上,老林特意跟兒子說了,明天不會催他,如果遲到了就要被老師罵了。
結果第二天真的遲到了。兒子被老師罵了一頓,一回家就把書包一扔說:
這培訓班我反正是不想去了。我才遲到了十分鐘,那個老師真是煩死了。
老林一聽就氣不打一處來:
還不是因為你天天磨蹭,跟你說了很多次,早點起床,你還好意思說老師不對了。
兒子聽到氣極了,一摔門就進了房間。老林初戰(zhàn)即敗,忍不住吐槽說:
還以為被罵了就會長記性呢。這臭小子真是太不聽話了。
其實不是這招不管用,也不是孩子太“熊”,而是老林不會“聽話”。
孩子被批評了,抱怨是因為他那個時候有情緒,這是非常正常的反應。
老林的反饋卻是對孩子進行對錯的判斷,并沒有解決孩子的情緒,反而讓孩子感覺他的感受毫無道理,從而激發(fā)了他的憤怒。
為什么要理解孩子的感受呢?說說我自己的故事你就明白了。
有一天,由于一個同事的失誤,部門出現(xiàn)了一點突發(fā)情況,部門吳主任趕緊召集大家應急處理。我也放下手頭的工作,幫助同事一起處理。
事情有些棘手,我們忙得中午飯都沒吃。一直到下班前才處理好。
正準備下班,單位領導王總過來找我,問我第二天開會要用的講稿準備好了沒有。
我被突發(fā)事件打亂了節(jié)奏,一忙就忘記了第二天開會的事。只好跟王總說,因為處理一點緊急情況,還沒準備好。要不晚上加個班。
王總一聽,瞪了我一眼,當著全辦公室的同事,氣哄哄對我說:
我不聽理由。早上告訴你了,這個時候還沒完成,干什么吃的。
滿屋的同事看著我被罵既然沒有一個人替我解釋。王總說完就氣沖沖的走了。我一個人坐下來加班,把工作做完,很晚才回到家,覺得特別的沮喪。
回家的時候,忍不住把在單位發(fā)生的事情告訴了孩子他爸。哪知他聽完,只是看了我一眼說:
老板交給你的任務當然是最重要的,你應該先完成領導的工作,不要多管閑事。
我覺得難過極了。忍不住打斷他說:“不要說了,我知道了?!?/span>
我當然知道自己存在問題,可是我跟他說根本就不是為了聽意見啊。
他沒有聽到我說這些的緣起,是因為我壓力很大,情緒不好,需要找個地方傾訴和排解。
他不曾感知我話里的情緒,那就是:“我很難過?!?/span>
他給的建議一點都沒幫助到我,反而讓我內(nèi)心變得更混亂無序。
可是如果他說:“今天真是糟糕的一天啊。你承受了這么大的壓力,又被領導批評了,你一定很難過吧。”
再走過來抱抱我,我一定會覺得好受多了。因為他理解了我的感受,我就得到了釋放和排解。
其實,這就是所謂的“共情”。
小時候看翻譯過來的歐美電影,會覺得他們的話語體系很陌生。比如一個孩子跟父親抱怨學校的老師、同學、人際關系,父親可能只是走過去抱抱他說:“這聽起來真糟糕。”
那時候會覺得:什么?這好像不符合預期啊。其實這也是“共情”的處理方式。
會“聽話”的父母,一定要找到孩子所說的話指向是什么,他到底因為什么跟你說這些話;也要能聽懂孩子的話里包含的情感。
這樣才能真正走到孩子的心里去,與他共同分享感受,幫助他們從情緒中釋放出來。
怎么樣才能做到會“聽話”呢?
一、要真正認同孩子的感受
孩子說的時候,請放下手中的工作或者收起手里的手機,用12分的耐心和始終如一的專注聽他說完,并且不時的對他的傾訴予以反饋。
比如:“嗯……”“哦……”“是這樣啊……”,而不是試圖提問、給建議。
等他講完后,對孩子的情緒,產(chǎn)生情緒的原因進行細化,并且進行客觀的表述。
“因為……,你覺得很難過?!薄班?, 你一定很生氣?!?/span>
如果孩子有訴求,比如孩子說:“打針好疼啊,我再也不要打針了?!?/span>
父母可以用假設的方式幫他實現(xiàn)愿望:“噢,我真希望你快點好起來,就不用打針了?!?/span>
真正認同孩子的感受需要注意的是:
一定要讓孩子感受你真正的認同,不能只是重復孩子的話,或者敷衍的說:“我理解你的感受”,或者直接提問:“你怎么啦?”
但是也不必過度強化孩子的情緒,比如孩子抱怨說:“老師真討厭”。家長馬上說:“你說的對,她就是夠討厭的?!边@樣不利于孩子的反省。
二、要注意認同的是“感受”,而不是“行為”
要理解和接納孩子的感受,是不是孩子的所有行為都要理解呢?
那這樣會不會變成溺愛呢。當然不是。需要明確的是:所有的感受都可以被接納,但是某些行為必須受到限制。
接納孩子的感受并不意味著允許他做你不能接受的事。
比如放學回家之后,哥哥在寫作業(yè),弟弟把他的作業(yè)劃壞了。哥哥很生氣,并且打了弟弟了一頓。
這時候應該告訴他:“弟弟把你的作業(yè)劃壞了,你肯定很生氣。但是,你只能用嘴巴告訴他應該怎么做,而不是用拳頭。”
孩子會知道:你理解他的感受,但是并不贊同他的行為。
三、要適時的說出自己的感受
如果孩子的情緒是針對父母的,他大喊大叫的說:
我討厭你,我不喜歡你,我恨死你了,再也不要看到你。
這時候家長本身也是有情緒的,應該如何認同孩子的情緒呢?
這時候,要做的不僅是認同孩子的情緒,還應該告訴孩子自己的情緒:
你這樣說我很難過,你說的話我不喜歡。如果你生氣了,可以用另外的方式告訴我,也許我可以幫助你。
有次和朋友聊天,她跟我抱怨兒子容易發(fā)脾氣,我建議她先學會去聽孩子的話。
過了一陣子再遇到,她告訴我最近發(fā)生的一件事。
有一天,兒子強強和鄰居的哥哥一起在小區(qū)樓下玩。強強帶了個小皮球,哥哥帶了個玩具汽車。哥哥先把玩具汽車借給強強玩了,可哥哥想玩強強的小皮球時,強強卻說什么也不同意。
哥哥搶了皮球就玩起來,強強坐在地上一邊大哭一邊大喊:“我的皮球,我的皮球?!?/span>
朋友一邊拉強強一邊說:“開始哥哥不是也給你玩汽車了嘛,你給哥哥玩一會啊,等會他就還給你了,你哭什么呀?強強上哭得更兇了。”
過了會,朋友決定試試我們說到的辦法。
她蹲下來用盡量溫和的聲音說:“哥哥搶了你的球,你肯定很生氣吧?!?/span>
強強看了媽媽一眼,哭聲小了點,抽泣地說:“哥哥搶我的球,哥哥討厭”。停了一下說:“我現(xiàn)在不玩小汽車了,我也要玩球。”
朋友說:“媽媽知道你也想玩球。你想跟哥哥一起玩,還是等會玩?”
強強從地上站起來說:“我要跟哥哥一起玩。然后就跑去找哥哥了?!?/span>
朋友說:“實在太意外了。當我只是聽他說,并表示理解,他就自己做出了選擇?!?/span>
孩子抱怨、生氣、發(fā)脾氣……其實是在說:“我很難過。我有點沮喪。我特別郁悶?!?/span>
他們不需要評判對錯、明晰道理、提供建議、給予同情,他們只需要耐心的傾聽、溫柔的話語、輕輕的擁抱。
父母是孩子的天。即使外面有風雨,只要你“懂”得他,雨過馬上是天晴,所有陰霾都會散去。
做個會“聽話”的父母,溫柔的蹲下身,靜靜的聽他說,輕輕的告訴他,你懂得他所有的不安、糾結、失望、難過……這本身就是最好的慰藉。
父母會“聽話”,孩子自然聽話了。
作者簡介:宛清,富書簽約作者,80后寫作者,職場媽媽,既可詩酒年華,又可家長里短。用文藝的心,過世俗生活,寫溫暖文字,微博@宛清37, 簡書@宛清37。本文首發(fā)爸媽內(nèi)參(ID:shenduwenhua),轉載請加微信:fushunamei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