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行書如何入手?王羲之的太妖冶,米芾、趙孟頫、王鐸又都有王羲之的影子,我到底學哪個對?”謝謝你提出問題給我們回答的機會。
我覺得你提出的這個問題,就是一個含糊不清的問題,同時也是對王羲之、米芾、趙孟頫、王鐸,哪一家都沒有認清楚。
你首先把王羲之給打上了一個妖冶的帽子,就是說王羲之寫的太漂亮了,或者是太招搖過市了,而米芾、趙孟頫、王鐸也跟王羲之差不多,那讓我學誰的?
點擊加載圖片
我就不知道你到底是討厭王羲之還是討厭米芾,還是討厭趙孟頫,還是討厭王鐸,哪一個你都不喜歡,你想想,我說你的眼力到底是太高還是太低?你要衡量衡量自己。
以前我寫文章提到過一個問題,就是,為什么我們1000多年沒有人超越王羲之,這是大家提出的一個問題,我對這個問題是這樣解釋的,不是說后世沒有人超越王羲之,而是說王羲之的書法框架沒有人超越,到現(xiàn)在為止,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超越王羲之行書這個框架。
什么叫行書框架?行書框架就是行書這樣一種書體的體制或者自字體。
行書是來源于章草的一種書法,然后在章草的基礎上又和楷書結(jié)合,這樣就形成了行書。
點擊加載圖片
事實上,行書的體制是廣闊的,書法的風格是多樣的,在中國歷史上在王羲之時代,或者是從王羲之到唐代,行書的風格,也不只是只有王羲之一家一人,而是比較多,但是,由于在唐代,中國的書法產(chǎn)生了一次比較大的文化統(tǒng)一。
這次統(tǒng)一是在唐太宗的主持下完成的,同時也是唐太宗按照歷史發(fā)展的潮流,以王羲之書法為代表推動起來的。
正因為如此,王羲之的書法就得到了普遍的傳播,所以就形成了一個以王羲之為主流的楷書、行書、草書一體化的書法體系。這個體系一直延續(xù)到我們今天,沒有任何改變,這就是我們所講的王羲之書法體系的框架,從唐代到今天沒有任何人超越,沒有任何人突破。
點擊加載圖片
所以,從書法大邏輯上來講,你說的米芾、趙孟頫、王鐸他們的書法都有王羲之的影子,這就一點也不奇怪了,因為他們本來就是繼承王羲之這個書法傳統(tǒng)的,而且王羲之的這個傳統(tǒng)框架,從米芾到趙孟頫到王鐸,誰也沒有突破,到今天我們?nèi)魏我粋€人也不能突破,因為你沒有可突破的余地。比如說我寫的新書不是行書了,而是“飛書”了,那就另當別論了。
以上我講的這些內(nèi)容,意思就是說,王羲之書法是一個體系,在這個體系的框架之下,我們是沒有突破的,所以我們學行書,學王羲之也好學,米芾也好,還是學趙孟頫學王鐸都是對的,主要看你喜歡哪一家,你下去學就行了。
點擊加載圖片
那么到底王羲之、米芾、趙孟頫和王鐸他們之間有沒有區(qū)別呢?當然有區(qū)別,畢竟他們之間的區(qū)別和風格差異還是非常明顯的,雖然這是一個體制,但是在這個體制之下,他們的書法有各有側(cè)重。這就好比我們唱的是同一首歌,但是每一個歌唱家唱出來的味道和音色是不一樣的,這就是區(qū)別,但是這個曲沒有什么本質(zhì)的區(qū)別。也不可能唱別的曲子,因為別的曲子和這個曲子的樂理結(jié)構(gòu)是不一樣的。
點擊加載圖片
王鐸五言詩行書書法放大
比如說,王羲之比較溫婉,趙孟頫比較沖和,米芾比較風流瀟灑,王鐸比較雄壯,這是他們之間一些細微的差異,也是用筆風格上的一些差異。
當然這些差異也是在王羲之行書這樣一個總體的框架之下的差異。
這個差異我們是沒有辦法去超越的,所以,我們學習書法也只能在王羲之、米芾、顏真卿、趙孟頫、王鐸他們這些書法家的基礎上去學習去選擇。
那么除了這樣一個行書體系之外呢,還有漢代書法行書里邊的一些體系,這一體系比較古樸比較古拙,是屬于行書還沒有完全華麗轉(zhuǎn)身和成熟起來的行書,如果你喜歡也可以選擇這樣的一些行書去學習。比如說漢簡等等。
點擊加載圖片
趙孟頫題宋徽書畫局部
但是,我們中國的書法你要知道,有兩個大的體系,一個體系呢,我們講就是從唐代以后發(fā)展起來的這樣一個楷書、行書、草書的體系。這個體系,也是按照王羲之書法體系發(fā)展的。
還有一個體系,就是唐代之前,甚至于是在王羲之之前,也就是說在魏晉之前,也就是漢代到魏晉這一段時間里邊流行的一些書體。這個書法體系的行書主要產(chǎn)生在隸書的快速不同寫法的這樣一個框架之下,那么這個框架之下的產(chǎn)生的行書,我們現(xiàn)代書法家把它叫做“草隸”。
點擊加載圖片
例如1974年出土于內(nèi)蒙古額濟納旗破城子居延甲渠侯官遺址的簡牘《死駒劾狀冊》是書于東漢初年光武帝建武三年(公元25)的東漢早期漢簡書法,這種書法字體,已經(jīng)具有用楷書的筆法來寫行書藝術(shù)特點。
在東漢初年,隸書還沒有迎來鼎盛的時代。所以一些下級官員筆吏他們的文讀書寫都是比較流行這種行書。而當時流行的楷書是隸書。
點擊加載圖片
言恭達的草隸書法作品
所以在隸書時代就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一些行書,這些行書,后來發(fā)展為章草,章草又和楷書結(jié)合,最終就形成了魏晉時代的行書和草書。
我們從書法發(fā)展和書法用筆的角度來看,在魏晉時代之前產(chǎn)生的這些行書和草書,尤其是東漢末年以前的行書和草書,它們在藝術(shù)上當然遠遠沒有成熟,但是它保持著樸素的書法藝術(shù)特點,那種自由奔放的執(zhí)著的氣勢仍然還在,如果你覺得魏晉時代這樣一個書法體系學著不太舒服或者覺得有點眼熟,那么你可以開拓在魏晉之前的這些古老的書法。
點擊加載圖片
王羲之《豹奴帖》局部
從今天的書法學書法的意義上來講,書法的實用價值在降低,但是欣賞學習和創(chuàng)作藝術(shù)的趣味性仍然是非常有意義的,所以,如果你覺得王羲之的書法都不值得學,那么你可以學王羲之之前那個時代的書法。
現(xiàn)在也有很多著名書法家在學這種書法。例如言恭達就學過草隸書法。王羲之也有一個這樣的字帖《豹奴帖》。
總而言之,學習書法,欣賞書法,是一個不斷認識的過程,可能我們開始覺得眼花繚亂,但是只有建立了書法史的知識體系,多臨摹字帖,你才能夠最后體會得到哪一種書法才是我真正喜歡的,我需要學的。目前在你無所適從的情況下,最好不要有過多的挑剔和選擇,才是最好的選擇。因為無論我們選擇王羲之,趙孟頫還是王鐸,其實他們之間都是互相相通的,只是我們現(xiàn)在還沒有體會到這一點,也沒有看出來他們之間到底是怎么個通法。(本文2345字)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