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翟佳 / 圖 | 網(wǎng)絡
我
心
目
中
最
偉
大
的
作
品
這將是一個神圣的瞬間
1963年10月15日
新柏林愛樂大廳開幕演出
赫爾伯特·馮·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
演出貝多芬第九交響曲;
1981年10月8日
萊比錫布商大廈音樂廳啟用首場音樂會
庫特·馬祖爾指揮萊比錫布商大廈樂團
演出同一部作品。
兩者都是20世紀
德國地位最顯赫的音樂演出場所。
用“貝九”紀念一個音樂廳最重要的時刻似乎變成慣例,因為這是至崇高、至莊嚴的致意。
星海音樂廳20周年華彩演出季啟幕周首場演出,尤卡-佩卡·薩拉斯特率西德廣播交響樂團、西南德廣播合唱團,四位獨唱演員,170人的團隊演出貝多芬《d小調(diào)第九“合唱”交響曲》,為星海音樂廳20周年華彩演出季拉開序幕,我想,沒有比這更好,更合適的選擇,能見證這個時刻,分享這份榮光,是每一個樂迷最大的期盼。
就演出本身而言,薩拉斯特和西德廣播交響樂團演出貝多芬《d小調(diào)第九“合唱”交響曲》,幾乎可以預期是一場不會有妥協(xié),藝術(shù)水準極高的音樂會:芬蘭指揮、德國廣播樂團都沒有“弱旅”。
事實上,從2017年11月開始,薩拉斯特和樂團已經(jīng)著手錄制貝多芬交響曲現(xiàn)場音樂會的全集,科隆樂評人有如下描述:“沒有絲毫維也納式的慵懶,樂團演奏不設‘安全網(wǎng)’;觀眾深陷音樂的漩渦,專注得無法自拔??梢哉f,薩拉斯特的貝多芬就是一件與眾不同的盛事”。聽過薩拉斯特2015年在星海音樂廳的勃拉姆斯交響曲全集音樂會的觀眾,對這種描述不會覺得陌生。薩拉斯特與樂團都追求音樂的極致表達,沒有夸張的戲劇性,但張力無所不在,在演奏貝多芬作品的時候,尤其如此。
薩拉斯特在和西德廣播交響樂團合作八年之后,最終審慎作出錄制全套交響曲的決定,因為他認為貝多芬的作品有無與倫比的精神力量,他甚至罕有地撰文《直面貝多芬的規(guī)訓》講述這種藝術(shù)理想:
于我而言,貝多芬是一個符號,
象征擁有偉力和獨立精神的個人
是如何造福世界,
這種信念從未改變。
時至今日,他的音樂顯得更為必要,
因為它可以在日漸多元的文化話語中,
讓人性的力量彰顯。
這幾乎就是薩拉斯特對于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精神獨白!
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偉大,也正是其難于演出、更難于演好的根源。
奧托·尼可萊指揮維也納愛樂在1943年首次演出“貝九”就要用十三次全曲排練;瓦格納在1872年拜羅伊特劇院奠基儀式演出“貝九”時,就聲稱只有一位出色的指揮家才能演好第二樂章的定音鼓部分,而他最后也確實安排了自己的得意門生演出這個聲部。
時至今日,當演奏、演唱技術(shù)不再成為障礙的時候,演出這部作品仍然是指揮家、樂團最大的挑戰(zhàn),因為珠玉在前,如何不至于自慚形穢不是技術(shù)問題,而是看境界和領(lǐng)悟的高度。音樂觸發(fā)的空氣的振動如何轉(zhuǎn)化為偉岸的人性力量?如何成為逆境當中引領(lǐng)人們砥礪前行的光芒?這都是問題。
5月15日薩拉斯特與西德廣播交響樂團在星海音樂廳演出的音樂會將就這些問題一一作答。
我不曾懷疑指揮、樂團的實力;
我真正的保留是在于
身處陪伴自己20年音樂成長之路的地方,
聆聽自己心目中最偉大的作品,
我是否有足夠的冷靜與克制
去面對這一個神圣的瞬間?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