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系列文章中標題中有“學習篆刻打基礎”字樣的,是學習群的講義,這一篇是春節(jié)后的第一篇,前面的講義,有興趣的,可以找同系列標題文章查看。
歷史從漢晉走向隋唐宋元,社會進步,科技發(fā)展,使實用印章得到了相應的發(fā)展,最明顯的大趨勢是幾條:
1、鈐蓋材料改變:造紙術成熟,從封檢封泥轉變?yōu)殁j蓋紙張。
(沒有拆封的封泥盒)
(拆封的封泥盒)
2、鈐蓋方式改變:影響了印章形式,因為材料變化,印章從白文轉變向朱文。
(封泥的拓印效果)
(比秦漢璽印大得多的南北朝時期南齊的印章:永興郡?。?/p>
(隋?。河^陽縣?。?/p>
(唐印:中書省之?。?/p>
3、印面從小變大:冶煉術更成熟,制作能力提高,印面變大。
(北宋印:新浦縣新鑄?。?/p>
4、印文篆法變化:因為印面變大,又是朱文細線,因此,印面印文為了避免大量的空白,為了把這些空白處理好,篆法發(fā)生變化,不規(guī)則篆法越來越多,大量的盤曲出現(xiàn),到南宋之后漸漸走向七疊、九疊,到了元代,盤疊更盛,一直影響到明代官印。
(元?。阂娑悸饭芮艚ㄗ痔栔。?/p>
(元印:管軍萬戶府?。?/p>
(明印:監(jiān)督陽朔脩恭軍務監(jiān)軍道關防)
上面這些是印章史的大趨勢,接下來說一些大趨勢外的具體事件:
一、鑒藏印的出現(xiàn)。
唐太宗是個文治武功杰出的皇帝,當他的江山穩(wěn)固之后,他把注意力轉到了書畫藝術研究,據(jù)徐浩《古跡記》里稱:“太宗皇帝肇開帝業(yè),大購圖書,寶于內(nèi)府,鍾繇、張芝、芝弟昶、王羲之父子書四百卷,及漢、魏、晉、宋、齊、梁雜跡三百卷,貞觀十三年十二月裝志部帙,以‘貞觀’字印印縫,命起居郎禇遂良排署如后?!?/p>
從皇家內(nèi)府里支出銀兩到民間收購名家書、畫,收上來之后,就讓褚遂良等書畫名家們?nèi)プ鲨b定,鑒定完畢,就鈐蓋“貞觀”小印,就是這一對印:
(唐太宗的“貞觀”小?。?/p>
上行下效,大臣們開始跟皇帝學,自己收到什么好的作品,也學著蓋章,于是就有了鑒藏印,鑒,鑒別真?zhèn)蔚囊馑迹?,這東西我收藏過,宣示一下所有權。這種風氣一直沿續(xù)到宋代。宋代又出了一個愛藝術不愛江山的皇帝,就是宋微宗趙佶,據(jù)《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里收錄,他的鑒藏印有14方之多,最典型的是“宣和七璽”:
(“宣和”“宣和”)
(“政和”“政和”)
(兩方雙龍印,一方一圓)
(葫蘆形印“御書”)
蓋這些印章的作用,就是說明,這個是真品,這個在皇帝這里收藏過。當然,也是上行下效,大臣們也玩收藏,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米芾,據(jù)說他一個人就有印章超過一百方以上。
關于米芾,沙孟海的《印學史》界定他為“文人刻印的第一人”,鑒藏印在米芾手里發(fā)展到了極致,僅故宮藏的禇遂良摹《蘭亭》的米芾跋,他就連續(xù)用了“米黻之印”“米姓之印”“米芾之印”“米芾”“米芾之印”“米芾”“祝融之后”這么多印。
(米芾蓋的鑒藏印)
這里插說一點米芾的重要貢獻(詳細的介紹請看另一系列文章《印人傳:米芾》):1、有可能是第一個刻印的文人(這個不確定,沙孟海先生在確定米芾為第一代印人時有這個論斷,確定這個結論的論據(jù)是他的印比同期印人的水平低,因此有可能是他自己刻的,這個推論不一定正確,我們存疑);2、他提出鑒藏印太大會污損書畫,建議縮小印面大小,由此文人的鑒藏印開始縮小,受此影響,后世印章制式開始縮小;3、認識到了書畫作品中印章對于鑒定作品真?zhèn)魏蛿啻闹匾浴?/p>
二、齋館印的出現(xiàn)
唐丞相李泌(bi,四聲)的齋館印“端居室”,歷史上最早的齋館印。
(端居室)
仍然是漢白文印式的私印,但卻開了后世文人齋館印的先河。
三、出現(xiàn)了一種特殊的印式:元押
元押并不始于元代,比如南宋的趙構皇帝就有自己的玉押印,只是到了元代開始盛行,盛行的原因是少數(shù)民族(特別是蒙古族人)對于漢字不熟識,因為要大量與漢人進行交流,由此興起一種代替簽字的私人或官方憑記,如:
(人形花押)
(玉兔搗藥押)
除了圖形押印外,更多的是帶有漢字的文字押?。?/p>
(魚形王字押)
(劉押)
(高押)
四、文人落款印出現(xiàn)
最早的落款印是楊凝式所書的《盧鴻草堂十志圖跋》鈐蓋的“凝式”?。核翘颇┪宕鷷r期的人,因此,落款章最早即起源于此時。
(“凝式”)
落款印當然跟鑒藏印不一樣,落款印是在蓋章者在自己本人創(chuàng)作的書畫作品上加蓋的印章。
正因為要在自己的作品落款中使用印章,藝術水準不高的落款章對于文人本人來說,是沒面子的事,因此,他們就越來越追求落款章的藝術性,并盡量講究它與書畫作品的統(tǒng)一協(xié)調(diào)。又因為落款印可以盡情表達作者對自己書畫作品的情感、志趣等內(nèi)容,使落款印逐步向閑章印發(fā)展,又由此出現(xiàn)了各種“詞語印”(詞語印的誕生也在此時),印章的內(nèi)容由此豐富了起來。既不受官印官職內(nèi)容的限制(比如官職印章),也不受所屬權內(nèi)容(比如名章)的限制,同時也不受鑒藏印的語句限制(比如某某收藏,某某鑒定等),后又因篆刻材料石質(zhì)印材料的發(fā)現(xiàn)(王冕或者文彭),文人們自己開始動手刻印(沒有發(fā)現(xiàn)石料前,文人們刻不動玉、銅等材料,只能由手工匠們來制作印章,而文人自己只是寫寫印稿,所以,在石料出現(xiàn)之前,所謂的篆刻并不是完整的篆刻藝術,因為文人不參與刻石。)到了材料成熟后的元明時期,篆刻才日漸真正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門類,這之后的中國印章史,才稱篆刻史,之前的叫印章史。
篆刻是印章與文人結合的產(chǎn)物,文人的參與,使印章走向一種獨立的藝術門類——篆刻,元代的趙孟頫、吾衍(這兩位大篆刻家大力得倡復古秦漢,對唐宋時期的印風極力反對)之后漸次興起,到了“明五家”(文、何、蘇、汪、朱)逐步走向繁盛。
唐、宋(包括遼、夏、金)元時期是中國印章史的低潮時期,原因是藝術性不高(主要表現(xiàn)在篆法不規(guī)范,工藝性過強等),但這個時期的印章決不是像大部分后人認為的那樣一無是處,清初浙派創(chuàng)始大師丁敬就發(fā)現(xiàn)了它的可取之處,專門有詩論論及六朝唐宋印的妙處:古人篆刻思離群,舒卷渾同嶺上云。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漢家文。
丁敬認為唐宋印決不是像史論上所說的那樣全部是“糟粕”,它同樣是可以充分利用的藝術資源,丁敬對唐宋印的看法,對于我們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對于任何前人的藝術成就,都應抱“揚棄”的辨證思想去領會。因此,初學者在學習篆刻的過程中,決不可忽略這個歷史時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