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楊爵傳》記載:“二十年元日,微雪。大學士夏言、尚書嚴嵩等作頌稱賀。爵撫膺太息,中宵不能寐。逾月乃上書極諫:今天下大勢,如人衰病已極。腹心百骸,莫不受患。即欲拯之,無措手地。方且奔競成俗,賕賄公行,遇災變而不憂,非祥瑞而稱賀?!?/div>
盡管楊爵因此事遭受了懲處,但他絲毫不為所動,依然將直言上諫進行到底。嘉靖帝到了中年以后更加聽不進去別人的意見,對言官更是討厭到了極點??蓷罹粢琅f不依不饒,屢次上書規(guī)勸皇帝要勤于政事,引得嘉靖帝勃然大怒。
《明史·楊爵傳》記載:“及帝中年,益惡言者,中外相戒無敢觸忌諱。爵疏詆符瑞,且詞過切直。帝震怒,立下詔獄搒掠,血肉狼籍,關以五木,死一夕復蘇?!?/div>
就在楊爵因諫言而險些命喪黃泉的時候,其他言官伸出了援助之手。以主事周天佑、御史浦鲅為首的其他言官相繼上書聲援楊爵,不惜以生命為代價捍衛(wèi)言官的職責,最終卻慘死在詔獄之中。
楊爵的犯顏直諫和周天佑、浦鲅的仗義赴死是明朝言官集體的一個縮影,他們在被賦予一定特權的同時也肩負起了興利除弊的神圣使命,使得言官成為皇帝心中又敬又怕的一群人。
諫官制度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有其深刻歷史原因:
一方面,自堯、舜以來,人們評判一個君主是否為明君的標準之一就是虛心納諫,無論是出于內(nèi)心還是受外界輿論影響,歷代君主都不得不將之奉為金科玉律遵照執(zhí)行。因此,沒有哪一個君主敢于在自己在位時廢除諫官制度。
另一方面,諫官制度在維護統(tǒng)治階級利益和鞏固皇權上確實發(fā)揮著重要的積極作用,是統(tǒng)治者不忍舍棄也不會舍棄的。
01 疏通言路,建立天子與大臣之間的溝通渠道
天子看似高高在上,實則卻有常人感受不到的孤獨和無助。無論是圣主還是昏君,如果不以后世縱觀全局的“上帝視角”來評判,而是單單從其本人當時的處境來看的話,也許我們就會多了一份理解和寬容。天子的確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但想要聽到真話、看清實情又是多么難以實現(xiàn)。諫官正是充當了讓天子從另一側面了解事物的角色,讓其能夠在一片奉承和贊譽之聲中聽到一絲“雜音”,而這一絲“雜音”正是督促天子不斷自省的最有效方式,是使其從平庸之主到一代明君的必經(jīng)之路。
02 興利除弊,成為封建官僚體制中的自我凈化手段
諫官的作用不僅體現(xiàn)在對天子提意見上,也體現(xiàn)在對其他官員的監(jiān)督上。明朝之前,主管監(jiān)察的監(jiān)官和主管上諫的諫官是分開設置的。到了明朝,監(jiān)官和諫官在職能和權限上合二為一,統(tǒng)稱言官。從此,諫官不僅有向天子諫言的權利,還同時擁有了監(jiān)察百官的權利。權力的增加進一步提高了諫官在整個權力體系中的地位,使得很多過去很難被發(fā)現(xiàn)的貪腐或結黨因為諫官的檢舉揭發(fā)而大白于天下,客觀上促進了封建官僚體制的自我凈化,為鞏固皇權起到了積極作用。
03 借力打力,有利于最高統(tǒng)治者對各方權力的制衡
諫官的風骨和氣節(jié)在明朝發(fā)展到了頂峰,其對封建王朝內(nèi)部權力運行所產(chǎn)生的影響也為歷朝最大,而這種影響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一部分來自天子的加持。拿明朝來說,無論是宦官勢力和官僚集團之間還是官僚集團內(nèi)部都存在著復雜的利益糾紛和權力傾軋,結黨營私、黨同伐異的現(xiàn)象屢禁不止,對皇權構成了巨大威脅,諫官的存在為天子在處理類似問題上提供了可能。往往天子在對某一方勢力下手前都會釋放出信號,心領神會的諫官自然會在合適的時間拿出罪證進行彈劾,如此一番君臣配合之下,即使再頑固的勢力也會在頃刻間煙消云散。天子利用諫官之手實現(xiàn)制衡各方勢力、掌控全局的目的,而此時的諫官也成為了助天子一臂之力的關鍵力量。
在封建官僚體制下,諫官雖然有直言上諫的權利卻沒有能力決定自身的命運。諫官有時就像那撲火的飛蛾,不惜以性命相搏只為燃起黑夜中的一絲光亮。他們不管所要面對的是圣主還是昏君,有時生死只在一念之間,但作為諫官,他們別無選擇,只能勇往直前。寧鳴而死,不默而生。這既是他們的職責,也是他們畢生追求的信仰。本文由“大瀚聞史”原創(chuàng),歡迎關注,有更多獨家內(nèi)容等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