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埃及學誕生200周年。作為研究古代埃及文明的一門綜合性學科,埃及學以解讀古埃及的文字文獻為基礎(chǔ),全面研究古埃及歷史、宗教、藝術(shù)、建筑以及科技等。埃及學的誕生以1822年法國學者商博良破譯古埃及文字為標志。此后,古埃及石刻、壁畫、雕刻、文書上的秘密逐步揭開,人們得以觸碰遙遠但真實的古埃及文明。
近幾十年以來,更多學科開始介入埃及學,交叉研究興盛不衰。中國與埃及都屬于文明古國,對人類早期文明做出巨大貢獻。埃及學與漢學的比較研究具有廣闊的闡釋空間。
人們通常把埃及學的產(chǎn)生歸功于商博良的天賦和勤奮。商博良的確堪稱語言天才,他不僅精通古希臘語、拉丁語等西方語言,而且通曉漢語、阿拉伯語、波斯語、希伯來語、科普特語等東方語言,甚至養(yǎng)成了使用科普特語寫日記的習慣。科普特語是古埃及語的最后一個階段,這一時期的埃及人借用了希臘字母,同時也沿用了埃及世俗體中的6個字符記錄希臘文中沒有的音素。因此,科普特語對于研究古埃及語,尤其是破譯古埃及文字具有重要價值。
歷史地看,商博良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取決于多種因素。試想,如果沒有羅塞塔石碑上的多語對照碑文,他不可能破譯古埃及文字;若沒有其他學者的共同努力,尤其是法國學者德?薩西、英國學者托馬斯?楊和瑞典學者阿克布拉德等人奠定的基礎(chǔ),商博良在埃及學研究上的成功恐怕也無從談起。
同時,隨著國際學界對漢學和埃及學研究的不斷深入,以及比較文字學研究的發(fā)展,研究者發(fā)現(xiàn)商博良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是:商博良所了解的漢語漢字知識,也對他成功破譯古埃及文字起到了重要作用,歐洲漢學的建立和發(fā)展助力了埃及學的誕生。
在商博良之前,歐洲漢學已有長久發(fā)展。1585年,西班牙人門多薩撰寫的《中華大帝國史》在意大利羅馬出版,為當時的歐洲打開了一扇認識中國的窗口。1669年,英國建筑師約翰?韋布出版《論中華帝國之語言可能即為原初語言之歷史論文》,這是西方較早廣泛論述中國語言的著作,將中國語言放入世界語言研究范圍內(nèi)。隨著西方對中國語言文字研究的逐步深入,18世紀以降,歐洲開始出現(xiàn)了研究漢語語法的著作。
雖然那一時期的歐洲學者對于中國語言文字的認知逐漸豐富起來,但他們普遍認為漢字與古埃及文字同為圖畫文字,直接通過圖畫符號表達思想和概念,因此不與口頭語音發(fā)生聯(lián)系。直到19世紀普通語言學和歷史比較語言學建立后,這一認知才開始改變。
1814年,法蘭西學院正式設(shè)立漢滿韃靼語言文學講席,由年輕的漢學家雷慕沙主持。它的設(shè)立,標志著法國乃至整個歐洲專業(yè)漢學的誕生。
雷慕沙和商博良同為德?薩西的學生,他刻苦鉆研漢語,先后出版了《漢文簡要》和《漢文啟蒙》等著作,構(gòu)建了一套較為完整的漢語語法教學體系。“反切”是中國古代最常見的漢字注音方法,采用“上字取聲,下字取韻”的原則。歐洲人曾將“反切”的原則錯誤理解為“元音+輔音”,即第一個字取元音、第二個字取輔音。直到雷慕沙在《漢文簡要》中以“可汗”一詞為例,才對“反切”進行了第一次準確介紹。這也讓商博良認識到,既然漢字可以表音,那么古埃及文字也很可能如此。
長期以來,在西方研究的視野中,古埃及文字具有的圖畫特點令很多研究者產(chǎn)生了誤判,他們認為古埃及文字隱藏著祭司的神秘智慧。商博良在對漢語的研究中意識到,古埃及文字研究需要擺脫以往那種象征性、隱喻性的解讀模式。
商博良通過羅塞塔石碑上托勒密名字的圣書體、世俗體和希臘文三種不同文字的對比,來識別特定字符的音值,很快就讀出了托勒密的名字。這使他意識到古埃及文字實際上記錄了古埃及人的語言,而不是所謂的象征神秘智慧的符號。后來,商博良又陸續(xù)讀出了克里奧帕特拉、亞歷山大、凱撒等人的名字,從而發(fā)現(xiàn)了釋讀古埃及文字體系的真正鑰匙――“表音”。
雷慕沙對中文的“形聲”概念也做了詳細介紹,指出以形聲方式構(gòu)成的漢字的數(shù)量占據(jù)漢字總數(shù)的一大半?!靶温暋边@一概念,也使商博良進一步認識到漢字的表音特性,尤其是形聲字在漢字中數(shù)量如此豐富,使商博良對古埃及文字可以表音的認識更為堅定和明確。
1822年,商博良在法蘭西科學院發(fā)表《關(guān)于象形文字語音學的字母――給達希爾先生的信》的報告,公開了他對古埃及文字的新發(fā)現(xiàn)。1824年,商博良在《古埃及文字體系概要》一書中指出,古埃及文字的“表音”遠比他最初推測的更為廣泛,古埃及文字的表音不是輔助而是核心,是整個古埃及文字體系的“靈魂”。
商博良的研究著作涉及中國語言文字知識的諸多方面。他在1841年出版的《古埃及語詞典》中有60余處提及中國,涉及“六書”(即漢字構(gòu)成和使用的6種方法,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zhuǎn)注、假借)與“三才”(指天、地、人)等概念。在該書的序言中,他對中國文字與埃及文字的異同之處進行了詳細比較,并參考中國最早的詞典《爾雅》對漢語詞匯的分類,對古埃及詞匯進行了分類。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值埃及學誕生200周年之際,回顧古埃及文字解讀的歷程,我們發(fā)現(xiàn),漢學對埃及學的發(fā)端產(chǎn)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古埃及文字的破譯暨埃及學的誕生,正是中西方文明交流互鑒的產(chǎn)物。
(作者為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