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法】厚樸、半夏、生姜一處搗作餅子,焙干,同眾藥為粗末。
【功能主治】一切中濕,自汗,淅淅惡風,翕翕發(fā)熱,陽虛自汗,呼吸少氣,風濕,風溫,表實里虛,表虛里實,腠理開疏,氣道壅塞,虛汗,盜汗,目黃身腫,胸膈溢滿,腰疼體痛,嘔吐涎沫。治寒濕所傷,身體重著,腰腳酸疼,大便溏泄,小便或澀或利,中濕,傷濕,瘧。
【用法用量】每服3錢,水2大盞,加生姜10片,煎至1盞,不拘時候。
【摘錄】《百一》卷三
除濕湯--《普濟方》卷一一八
【處方】平胃散加半夏曲(炒)、藿香、白茯苓、白術各等分(一方去白術,用赤茯苓)。
【功能主治】寒濕所傷或脾虛停濕,身體重著,腰腳酸痛,面足浮腫,腹脹痞滿,大便溏,小便澀,及濕瘧,泄痢。大病后,及瘧痢瘡疥后,脾土虛弱,一身之間,惟面與雙足浮腫,早起則面甚,晚來則足甚。濕熱痞滿不食。泄瀉溺澀,脈緩者。坐臥卑濕,或冒雨露,或著濕衣而傷濕、發(fā)熱惡寒、身重自汗,骨節(jié)疼痛,腰腳痹冷。傷食兼濕。
【用法用量】用水2盞,加生姜、大棗,水煎服。
【各家論述】《醫(yī)略六書》濕滯傷脾不能健運,而濕流關節(jié),氣閉不行,故腰腳腫重,泄瀉溺澀焉,蒼術燥濕強脾,厚樸散滯消腫,陳皮理氣和中,藿香溫中快胃,白術燥脾濕以健中,半夏理脾濕以醒胃,茯苓滲脾濕,甘草緩中州,生姜以溫散寒濕也,使?jié)裆⑵?,則腫退瀉除,而小便亦利矣。此除濕健中之劑,為濕滯傷脾腫瀉之專方。
【摘錄】《普濟方》卷一一八
除濕湯--《醫(yī)統(tǒng)》卷八十八
【處方】人參、白術、蒼術、茯苓、半夏、厚樸(姜炒)、陳皮、藿香、大腹皮(洗)、甘草(炙)各等分。
【功能主治】助脾去濕。主治小兒寒濕所傷,手足軟弱,不能抬舉疼痛,吐瀉。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水煎服,不拘時候。
【摘錄】《醫(yī)統(tǒng)》卷八十八
除濕湯--《片玉痘疹》卷十
【處方】羌活、蒼術、防風、木通、豬苓、澤瀉、白術、赤芍、官桂。
【功能主治】內(nèi)滲其濕,外燥其表,令好收靨.主治痘瘡,如初飲冷水,浸濕脾胃以致收靨不齊者。痘當收斂之時,有因濕盛而不得收斂者,其現(xiàn)證輕則有孔漏漿,重則遍體潰爛,肚腹脹、小便短。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片玉痘疹》卷十
除濕湯--《濟陽綱目》卷二十八
【處方】茯苓1錢,桔梗8分,枳殼(麩炒)8分,半夏5分,桑白皮5分,杏仁(去皮尖)5分,甘草(炙)5分。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諸咳嗽。
【用法用量】加生姜2片,水煎服。傷風致咳,鼻流清涕,加防風、羌活、薄荷、荊芥、蘇葉各1錢;肺受火邪、痰壅口干,加黃芩1錢、黃連7分;肺受濕痰,身重,加蒼術、防己、山梔(炒)各5分;寒喘痰嗽,加麻黃7分;惡寒多汗,加桂枝、防風;風寒,加南星、竹瀝半盞,姜汁少許;痰氣咳嗽,加蘇子、貝母各1錢;日晡咳者,火浮于肺,加5味子7粒,知母(炒)1錢,五倍子7分;久嗽,氣虛血少,加參、耆、歸身、款冬花、紫菀;午后陽虛咳嗽,加知母、川柏(俱蜜水蒸)4分,當歸、生地、竹瀝、姜汁、天門冬、貝母各等分;嗽若有血,加清血涼血之劑。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