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傷濕 病癥詳解與中藥方集

傷濕,又名濕阻、冒濕。是以頭身困重、酸楚、納呆、脘痞等為主要表現(xiàn)的外感疾病。

《病論·秋傷于濕大法》:“冒濕之病,得之于早晨霧露,云瘴山嵐,或天陰淫雨,晴后濕蒸?!?/span>

本病初起在肌表,若表證不去,濕邪可從熱化而為濕熱入里之證。

本病治療,常以祛濕解表、清化濕濁、健脾滲濕為基本。

 

目錄

一、諸濕

二、傷濕初起

三、小兒傷濕

四、風濕在表

五、濕氣在內

六、脾胃受濕

七、傷濕其他癥狀

  

 

一、諸濕

1.加味二陳湯

來源:《仁術便覽》卷一。

主治:諸濕。

組成:陳皮,半夏,茯苓,甘草,酒芩,羌活,蒼術。

用法:用水二鐘,加生姜三片,水煎服。

加減:

濕在上部,加蒼術;

在下,加升麻;

內濕,加豬苓、澤瀉;

中焦?jié)衽c痛熱,加黃連,有實者亦用之;

肥白人因濕沉困倦怠是氣虛,加蒼術、白術;

黑瘦人沉困倦怠是濕熱,加黃芩、白術、芍藥。

 

 

2.加味胃苓半夏湯

來源:《醫(yī)便》卷二。

主治:諸濕。

組成:陳皮八分,白術,半夏,茯苓各一錢,酒芩,羌活各八分,蒼術一錢,甘草四分。

用法:加生姜三片,水煎服。

加減:

濕在上,倍蒼術;

濕在下,加升麻八分;

內濕,加豬苓、澤瀉各一錢,桂少許;

中焦?jié)衽c痛,有實熱者,加黃連、木通各一錢;

肥白人因濕沉困怠惰,是氣虛,加人參、黃耆各一錢,倍白術;

黑瘦人沉困怠惰,是濕熱,加黃芩、酒炒白芍藥各一錢。

 

 

3.除濕湯

來源:《是齋百一選方》卷三。

主治:

1.《是齋百一選方》:一切中濕,自汗,浙浙惡風,翕翕發(fā)熱,陽虛自汗,呼吸少氣,風濕,風溫,表實里虛,表虛里實,腠理開疏,氣道壅塞,虛汗,盜汗,目黃身腫,小便不利,胸膈溢滿,腰疼體痛,嘔吐涎沫。

2.《證治準繩·類方》:寒濕所傷,身體重著,腰腳酸疼,大便溏泄,小便或澀或利,中濕,傷濕,瘧。

組成:白術,白茯苓,蒼術(米泔浸),藿香葉(去土),甘草,橘紅,厚樸,半夏各一兩,附子六錢(炮),生姜二兩。

用法:厚樸、半夏、生姜一處搗作餅子,焙干,同眾藥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二大盞,加生姜十片,煎至一盞,不拘時候。

 

 

4.滲濕湯

來源:《太平惠民和濟局方》卷二(吳直閣增諸家名方)。

別名:七味滲濕湯(《景岳全書》卷五十四)。

主治:因坐臥濕處,或因雨露所襲,或因汗出衣衾冷濕,久久得之,寒濕所傷,身重腰冷,如坐水中,小便或澀或利,大便溏泄;或腰下重疼,兩腳疼痛,腰膝或腫或不腫,小便利,反不渴者。

組成:蒼術,白術,甘草(炙)各一兩,茯苓(去皮),干姜(爁)各二兩,橘紅,丁香各一分。

《丹臺玉案》無干姜,有姜黃。

用法:上銼。每服四錢,以水一盞半,加生姜三片,大棗一枚,煎七分,食前溫服。

 

5.滲濕湯

來源:《濟生方》卷三。

別名:勝濕湯(《東醫(yī)寶鑒·雜病篇》卷三)。

主治:坐臥濕地,或為雨露所襲,身重腳弱,關節(jié)重疼,發(fā)熱惡寒,或多汗惡風,或腿膝浮腫,或小便不利,大便溏泄。

組成:白術二兩,人參半兩,干姜(炮),白芍藥,附子(炮,去皮臍),白茯苓(去皮),桂枝(不見火),甘草(炙)各半兩。

用法:上銼。每服四錢,以水一盞半,加生姜五片,大棗一枚,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6.加味柴胡湯

來源:《醫(yī)學傳燈》卷上。

主治:傷于濕,濕熱上壅,陽氣不能下通于陰,身熱足寒,時頭熱面赤。

組成:柴胡,黃芩,甘草,花粉,白芍,麥冬,山梔,大黃。

7.加味神術湯

來源:《醫(yī)醇剩義》卷一。

主治:傷濕,四肢倦怠,食少胸痞。

組成:白術一錢,茅術一錢,當歸一錢五分,茯苓二錢,苡仁四錢,厚樸一錢,砂仁一錢,半夏曲三錢(炒),佩蘭葉一錢,川牛膝一錢五分,荷葉一角,生姜二片。

8.五苓散加附子蒼術木瓜湯

來源:《保命歌括》卷四。

主治:寒濕,小便自利,大便泄瀉,身重自汗。

組成:五苓散,附子,蒼術,木瓜。

9.術附湯

來源:《普濟方》卷一一八引《指南方》。

主治:寒濕之證。

組成:白術四兩,芍藥一兩,附子一兩半(炮,去皮臍),甘草二兩(炙)。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加生姜三片,大棗一枚,煎一盞,去滓溫服。

 

 

二、傷濕初起

1.引水散

來源:《石室秘錄》卷三。

主治:傷濕初起之時,惡濕身重,足腫,小便短赤。

組成:白術三錢,澤瀉三錢,豬苓三錢,肉桂五分,茯苓五錢,車前子一錢,半夏一錢。

用法:水煎服。

 

 

三、小兒傷濕

1.除濕湯

來源:《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卷八十八。

功用:《馮氏錦囊秘錄》:助脾祛濕。

主治:小兒寒濕所傷,手足軟弱,不能抬舉疼痛,吐瀉。

組成:人參,白術,蒼術,茯苓,半夏,厚樸(姜炒),陳皮,藿香,大腹皮(洗),甘草(炙)各等分。

用法:上銼。水煎服,不拘時候。

 

 

四、風濕在表

1.羌活勝濕湯

來源:《內外傷辨惑論》卷中。

別名:

通氣防風湯(《醫(yī)學發(fā)明》卷五)、

通氣防風散(《普濟方》卷九十七)、

勝濕湯(《醫(yī)級》卷七)。

主治:

1.《內外傷辨惑論》:手太陽氣郁而不行,肩背痛,不可回顧者;足太陽經(jīng)不通行,脊痛項強,腰似折,項似拔。

2.《醫(yī)方考》:外傷于濕,一身盡痛者。

3.《醫(yī)宗必讀》:邪在少陽、厥陰,臥而多驚。

4.《金匱翼》:風濕在表,脈浮身重,不能轉側,自汗或額上多汗。

組成:羌活,獨活各一錢,藁本,防風,甘草(炙),川芎各五分,蔓荊子三分。

用法:上銼,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空心食前去滓大溫服。

加減:如經(jīng)中有寒濕,身重腰沉沉然,加酒洗漢防己五分,輕者附子五分,重者川烏五分。

詳見《羌活勝濕湯》專篇。

 

 

2.麻黃加術湯

來源:《金匱要略》卷上。

別名:

麻黃白術湯(《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五)、

麻黃白術散(《袖珍方》卷一)。

功用:發(fā)汗。

主治:

1.《金匱要略》:濕家身煩疼。

2.《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寒濕相并,身體煩疼,無汗,惡寒發(fā)熱,脈浮緩細。

3.《張氏醫(yī)通》:濕家身體煩疼,日晡潮熱。

4.《古方新用》:寒濕性蕁麻疹,風疹塊為鮮紅色或蒼白色風團,大小不一,發(fā)的快,消的也快,并伴有癢感,遇寒即發(fā),上背冷,欲蓋被烤火者。

組成:麻黃三兩(去節(jié)),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杏仁七十個(去皮尖),白術四兩。

用法:上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方論:

1.《金匱方論衍義》:此為寒濕之邪。蓋邪者,濕與寒合,故令人身疼。

大法:表寒成熱,則可發(fā)汗;

無熱,是陽氣尚微,汗之恐虛其表。

今是證雖不云發(fā)熱,而煩已生,煩由熱也,所以服藥不敢大發(fā)其汗,且濕亦非暴汗可散。

故用麻黃湯治寒,加術去濕,使其微汗耳。

然濕邪在表者,惟可汗之,不可火攻,火攻則增其熱,必有發(fā)熱之變。

所以戒人慎之。

2.《張氏醫(yī)通》:用麻黃湯開發(fā)肌表,不得白術健運脾氣,則濕熱雖以汗泄,而水谷之氣依然復為痰濕,流薄中外矣。

然術必生用,若經(jīng)炒焙,但有健脾之能而無祛濕之力矣。

3.《古今名醫(yī)方論》:程扶生曰:此湯為濕家表散法也。

身疼為濕,身煩為熱,加白術于麻黃湯中,一以助其祛濕,一以恐其過散,此治濕之正法也。

發(fā)散方中加白術,又為潔古、海藏開鬼門法。

4.《成方便讀》:方中用麻黃湯祛風以發(fā)表,即以白術除濕而固里,且麻黃湯內有白術,則雖發(fā)汗而不至多汗,而術得麻黃并可以行表里之濕,即兩味足以治病。

況又有桂枝和營達衛(wèi),助麻黃以發(fā)表;

杏仁疏肺降氣,導白術以宣中;

更加甘草協(xié)和表里,使行者行,守者守,并行不悖。

5.《古方新用》:方中以麻黃開汗孔以發(fā)汗,杏仁利氣,甘草和中,桂枝從肌以達表。

又恐大汗傷陰,寒去而濕不去,故加白術健脾生液以助除濕氣,在發(fā)汗中又有緩汗之法。

6.《金匱要略方論本義》:濕家身煩疼,外感寒濕也。

其內有濕,不必論其何因,惟以先治其表之寒濕為急也。

仲景所以云可用麻黃加術湯發(fā)其汗為宜也。

麻黃散太陽表濕,杏仁降泄逆氣,甘、術燥補中土,更以取微汗,為治表之金針,此固以之治表邪也。

而內因之濕為寒為熱,俱兼理而無妨礙矣。

故治濕病之里,以利小水為第一義,而治濕之表,以取微汗為第一義也。

7.《金匱方歌括》:身煩痛者,寒濕之邪著于膚表也。

膚表實故無汗,無汗則邪無從出矣。

方用麻黃湯發(fā)膚表之汗,以散表寒。

又恐大汗傷陰,寒去而濕反不去,加白術補土生液而除濕氣,此發(fā)汗中寓緩汗之法也。

又白術補脾驅濕之功甚大,且能助脾之轉輸而利水。

8.《金匱要略方義》:此方即麻黃湯加白術而成。

麻黃湯乃發(fā)汗解表,治療外感風寒,表實無汗證之主方,今又加白術四兩以除濕,故適用于風寒濕邪痹阻肌腠、筋骨之證,喻嘉言謂麻黃得術,則雖發(fā)汗不致多汗,而術得麻黃,并可行表里之濕。

二者配合,相得益彰,既能發(fā)汗祛濕,又不致過汗。

正符合仲景所說若治風濕者,發(fā)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濕俱去的治療原則。

綜觀此方,發(fā)汗祛風勝濕之功較著,宜于痹證初起,表證較重而無汗者。

 

 

3.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來源:《金匱要略》卷上。

別名:

薏苡麻黃湯(《外臺秘要》卷十九引《古今錄驗》、

杏仁薏苡湯(《傷寒總病論》卷三)、

薏苡仁湯(《全生指迷方》卷二)、

麻黃杏仁薏苡仁湯(《普濟方》卷一一八)、

麻黃杏仁甘草薏苡湯(《保命歌括》)、

麻杏薏苡甘草湯(《證治寶鑒》卷十二)、

麻黃杏子薏苡甘草湯(《醫(yī)鈔類編》卷三)、

麻杏苡甘湯(《金匱要略釋義》)。

功用:《方劑學》:發(fā)汗解表,祛風利濕。

主治:

1.《金匱要略》: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風濕,一身盡疼,發(fā)熱,日晡所劇者。

2.《古方新用》:風濕性蕁麻疹,癥見日晡所加劇者。

組成:麻黃(去節(jié))半兩(湯泡),甘草一兩(炙),薏苡仁半兩,杏仁十個(去皮尖,炒)。

用法:上銼,如麻豆大。每服四錢,以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有微汗避風。

宜忌:《外臺秘要》卷十九引《古今錄驗》:忌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等。

驗案:風濕性感冒。

《云南中醫(yī)學院學報》(1978,3:14):李某,男,36歲,工人,1975年因汗出風吹,以致汗郁皮下成濕,濕郁化熱,今發(fā)熱已十余日不解,每日下午熱勢增重,全身痛重。伴有咽痛而紅腫,咳嗽痰白而粘稠,無汗,自用辛涼解表藥,更增惡寒,舌苔白膩,脈濡緩略浮,遂議為風濕性感冒病,因風濕郁閉,濕阻氣機,氣機不暢而出現(xiàn)各癥,勸其試服麻杏薏甘湯。

麻黃、杏仁各10克,薏苡仁30克,甘草7克,更加秦艽10克,草豆蔻7克,僅服一劑,果然熱退身安,咽已不痛,咳嗽亦舒,勸其更服二劑,以鞏固療效。

 

4.升濕湯

來源:《脈癥正宗》卷一。

主治:外濕。

組成:羌活八分,獨活一錢,防風八分,荊芥八分,蒼術一錢,木瓜一錢,防己八分,豬苓八分。

 

 

5.一枝春

來源:《增補內經(jīng)拾遺》卷三引《經(jīng)驗良方》。

主治:傷濕一身盡痛。

組成:桂枝,薄荷,白芷,威靈仙各四錢。

用法:水一鐘,酒一鐘,煎八分,溫服。

方論:桂枝溫能解表,故曰一枝春。

 

6.麻黃復煎散

來源:《蘭室秘藏》卷中。

別名:麻黃復煎湯(《證治準繩·傷寒》卷二)。

功用:發(fā)汗升陽。

主治:風濕相博,下焦伏火而不得伸,陰室中汗出,懶語,四肢困倦無力,走注疼痛,躁熱,身盡痛。

組成:白術,人參,生地黃,柴胡,防風各五分,羌活,黃柏各一錢,麻黃(去節(jié),微搗,不令作末,水五大盞煎令沸,去沫,煎至二盞,入下項藥再煎),黃耆各二錢,甘草三錢,杏仁三個(去皮)。

用法:上銼,都作一服。入麻黃湯煎至一盞,臨臥服之。勿令食飽,取漸次有汗則效。

 

 

7.紅豆散

來源:《蘭室秘藏》卷下。

主治:濕氣在頭,頭重如山。

組成:麻黃根(炒)五錢,苦丁香五分,羌活(炒),連翹(炒)各三分,紅豆十個。

用法:上為細末。搐鼻。

 

 

五、濕氣在內

1.藿香正氣湯

來源:《重訂通俗傷寒論》。

功用:溫中化濁。

主治:濕滯挾穢。

組成:杜藿梗三錢,薄川樸一錢半,新會皮二錢,白芷二錢,嫩蘇梗一錢半,姜半夏三錢,浙苓皮四錢,春砂仁八分(分沖)。

方論:秀按:吾紹地居卑濕,時值夏秋,濕證居十之七八,地多穢濁,人多恣食生冷油膩,故上吸穢氣,中停食滯者甚多。

方以藿、樸、二陳溫中為君;

臣以白芷、砂仁芳香辟穢;

佐以蘇梗、苓皮辛淡化濕。

合而為溫化芳淡,濕滯挾穢之良方。

惟溫熱暑燥,不挾寒濕者,不可妄用。

 

 

2.加減正氣散

來源:《溫病條辨》卷二。

主治:穢濕著里,邪阻氣分,舌白滑,脈右緩。

組成:藿香梗三錢,厚樸二錢,茯苓三錢,廣皮一錢五分,草果一錢,楂肉(炒)五錢,神曲二錢。

用法:水五杯,煮取二杯,渣再煮一杯,三次服。

 

 

3.蘇橘大丸

來源:《魏氏家藏方》卷五。

別名:蘇橘丸(《普濟方》卷二十三)。

主治:夏月多食生冷,濕氣在內。

組成:紫蘇葉,陳皮(去瓤),干生姜,人參(去蘆)各一兩半,白茯苓(去皮),縮砂仁各一兩,甘草半兩(炒)。(一方有白豆仁半兩)。

用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早晨溫湯嚼下。

 

 

六、脾胃受濕

1.平胃散

來源:《醫(yī)方類聚》卷十引《簡要濟眾方)。

別名:

天下受拜平胃散(《嶺南衛(wèi)生方》卷中)、

受拜平胃散(《雜類名方》)、

神效平胃散(《保命歌括》卷十九)。

功用:

1.《簡要濟眾方》:調氣進食。

2.《太平惠民和濟局方》:暖胃,化宿食,消痰飲,辟風寒冷濕四時不正之氣。

3.《嶺南衛(wèi)生方》:溫養(yǎng)脾元,平和胃氣,辟嵐瘴冷濕。

4.《丹臺玉案》:和胃健脾,祛濕消食。

5.《醫(yī)方論》:化痞,消脹,和中。

主治:

1.《簡要濟眾方》:胃氣不和。

2.《太平惠民和濟局方》: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心腹脅肋脹滿刺痛,口苦無味,胸滿短氣,嘔噦惡心,噫氣吞酸,面色萎黃,肌體瘦弱,怠惰嗜臥,體重節(jié)重,常多自利,或發(fā)霍亂,及五噎八痞,膈氣反胃。

3.《仁齋直指方論》:傷濕泄瀉。

組成:蒼術四兩(去黑皮,搗為粗末,炒黃色),厚樸三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陳橘皮二兩(洗令凈,焙干),甘草一兩(炙黃)。

用法:上為散。每服二錢,水一中盞,加生姜二片,大棗二枚,同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

宜忌:《醫(yī)方考》:惟濕土太過者能用之,脾土不足及老弱、陰虛之人,皆非所宜也。

 

 

2.對金飲子

來源:《玉機微義》卷十二。

主治:脾胃受濕,腹脹,米谷不化,飲食不進,身體沉重,肢節(jié)酸疼,皮膚微腫。

組成:平胃散一兩,桑白皮(炒)一兩。

用法:上為末。每服二三錢,加生姜,水煎服。

 

 

3.羌活勝濕湯

來源:《壽世保元》卷二。

主治:脾胃受濕,身重倦怠好臥,背脊痛,項強似折,頂似拔,上沖頭痛,及足太陽經(jīng)不行。

組成:羌活,獨活各一錢,藁本,防風各五分,蔓荊子二分,川芎二分,甘草五分,白術一錢,防己一錢,黃耆一錢。

用法:上銼一劑。加生姜、水煎服。

加減:如經(jīng)中有濕熱而見身重,腰沉沉然,加黃柏一錢,大附子五分,蒼術二錢。

 

 

4.赤蒼飲

來源:《證治準繩·幼科》卷七。

別名:赤蒼散(《中國醫(yī)學大辭典》)。

主治:脾胃因虛受濕,面貌浮黃或遍身作腫,飲食減少,氣不升降,小便赤色,肚膨脹,咳嗽有痰及腫。

組成:赤茯苓(去皮),蒼術(去粗皮,米泔水浸一宿,濾干,銼片,炒微黃)各一兩半,枳殼(制)一兩,藿香(和根),半夏(湯煮透,銼,焙干),凈香附,紫蘇葉(和梗),厚樸(去粗皮,姜汁炙香熟),陳皮(去白)各七錢半,甘草(炙)一兩二錢。

用法:上銼。每服二錢,水一盞,加生姜二片,煎七分,不拘時候溫服。

 

 

5.調中清熱化濕膏

來源:《慈禧光緒醫(yī)方選議》。

功用:調中清熱化濕。

主治:濕滯脾胃兼有里熱之證。

組成:云茯苓六錢(研),廣皮三錢,焦茅術三錢,藿梗三錢,紫厚樸二錢(炙),腹皮三錢,酒連炭二錢(研),條芩三錢(酒炒),白蔻仁三錢(研),香附四錢(炙),生杭芍12克,澤瀉12克。

用法:共以水煎透,去滓,再熬濃汁,少兌煉蜜為膏。每服一匙,白開水沖服。

 

6.圣散子

來源:《普濟方》卷二○九。

功用:固養(yǎng)脾胃,溫中止腹痛。

主治:男婦脾胃受濕,中脘停寒,吃物頻傷,心胸滿悶,脅肋膨脹,腸鳴虛痞,小腹堅痛,臍下強急;

或大便不調,水谷遲化,里急后重,下痢膿血,或五色,或便如魚腦,或如豆汁,或有鮮血,或如爛肉,日夜無度,久不愈,嗜臥怠情,虛瘦,肢體沉重,寒熱時作。

組成:御米殼五兩(搗碎,醋炙黃色),甘草(炙黃),赤石脂,烏魚骨(去皮),肉豆蔻(面包煨去面),揀丁香,訶子皮,干姜(炮)各二兩。

用法:上為末。每服先用水一盞,入乳香少許,煎七分,調藥末二錢,食前和滓熱服。

 

7.調中益氣湯

來源:《醫(yī)略六書》卷二十。

主治:中虛濕伏,抑遏清陽,惡寒終日不罷,脈緩弱者。

組成:人參一錢半,黃炙(蜜炙)三錢,白術(炒)一錢半,蒼術(炒)一錢,當歸二錢,白芷一錢,升麻五分,柴胡五分,陳皮一錢半,甘草五分。

用法:水煎去滓,溫服。

方論:勞傷中氣,濕遏清陽,營氣不能分布,故惡寒終日不罷。

人參、黃耆扶元,補中氣;

蒼術、白術燥濕健脾陽;

甘草緩中和胃;

當歸養(yǎng)血益營;

升麻、柴胡升九天之陽;

陳皮、白芷調中氣以疏濕郁。

脾氣壯脾強,則清氣上升,而營運有權,濕邪自化,惡寒無不自止。

此調中升陽之劑,為濕伏陽陷惡寒之專方。

 


8.調理益氣湯

來源:《古方匯精》卷一。

主治:濕熱所傷,體重煩悶,口失滋味,或痰嗽稠粘,寒熱不調,體倦少食,脾虛泄瀉;兼治虛人瘧痢。

組成:黃耆(蜜水炙),黨參各一錢五分(焙),炒蒼術一錢,橘紅五分,木香(煨),柴胡,升麻各四分,白蔻肉,炙甘草各三分。

用法:引加姜皮一分,小紅棗三個,空心服。

 

9.調脾湯

來源:《丹臺玉案》卷三。

主治:濕傷,面黃倦甚,足痠口苦,脈散而大者。

組成:白術,陳皮,蒼術,木通各一錢,黃芩,砂仁,人參,川芎各一錢二分,黃柏,甘草各八分。

用法:水煎,食前服。

 

 

10.除濕湯

來源:《普濟方》卷一一八。

主治:

1.《普濟方》:寒濕所傷,身體重著,腰腳酸痛,大便溏泄,小便澀閉。 

2.《增補內經(jīng)拾遺》:大病后,及瘧痢瘡疥后,脾土虛弱,一身之間,惟面與雙足浮腫,早起則面甚,晚來則足甚。

3.《張氏醫(yī)通》:濕熱痞滿不食。

4.《醫(yī)略六書》:脾虛停濕,腰腳腫重,泄瀉溺澀,脈緩者。

5.《金匱翼》:坐臥卑濕,或冒雨露,或著濕衣而傷濕,發(fā)熱惡寒,身重自汗,骨節(jié)疼痛,腰腳痹冷。

6.《中國醫(yī)學大辭典》:傷食兼濕。

組成:平胃散加半夏曲(炒),藿香,白茯苓,白術各等分。(一方去白術,用赤茯苓)。

用法:用水二盞,加生姜、大棗,水煎服。

方論:《醫(yī)略六書》:濕滯傷脾不能健運,而濕流關節(jié),氣閉不行,故腰腳腫重,泄瀉溺澀焉,蒼術燥濕強脾,厚樸散滯消腫,陳皮理氣和中,藿香溫中快胃,白術燥脾濕以健中,半夏理脾濕以醒胃,茯苓滲脾濕,甘草緩中州,生姜以溫散寒濕也,使?jié)裆⑵?,則腫退瀉除,而小便亦利矣。此除濕健中之劑,為濕滯傷脾腫瀉之專方。

 

 

11.導滯通經(jīng)湯

來源:《外科發(fā)揮》卷三。

主治:脾經(jīng)濕熱,壅過不通,面目手足作痛。

組成:五苓散去豬苓、官桂,加木香、陳皮。

用法:每服三錢,滾湯調下。

 

 

12.四苓加木瓜厚樸草果湯

來源:《溫病條辨》卷二。

主治:足太陰寒濕,四肢乍冷,自利、目黃、舌白滑,甚則灰,神倦不語,邪阻脾竅、舌謇語重。

組成:生于白術三錢,豬苓一錢五分,澤瀉一錢五分,赤苓塊五錢,木瓜一錢,厚樸一錢,草果八分,半夏三錢。

用法:水八杯,煮取八分三杯,分三次服。

加減:陽素虛者,加附子二錢。

方論:濕以下行為順,故以四苓散驅濕下行;

加木瓜以平木,治其所不勝也;

厚樸以溫中行滯;

草果溫太陰獨勝之寒,芳香而達竅,補火以生土,驅濁以生清也。

 

 

13.安腎湯

來源:《溫病條辨》卷三。

本方改為丸劑,名“安腎丸”(原書同卷)。

主治:濕久脾陽消乏,腎陽亦憊者。

組成:鹿茸三錢,葫蘆巴三錢,補骨脂三錢,韭子一錢,大茴香二錢,附子二錢,茅術二錢,茯苓三錢,菟絲子三錢。

用法: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久病惡湯者,可用二十分作丸。

加減:大便溏者,加赤石脂。

方論:凡腎陽憊者,必補督脈,故以鹿茸為君,附子、韭子等補腎中真陽;

但以苓術二味,滲濕而補脾陽,釜底增薪法也。

其曰安腎者,腎以陽為體,體立而用安矣。

 

  

14.蒼術膏

來源:《活人心統(tǒng)》。

主治:脾經(jīng)濕氣,少食,濕腫,四肢無力,傷食,酒色過度,勞逸有傷,骨熱。

組成:鮮白蒼術二十斤(浸,去粗皮,洗凈,曬干,銼碎,用米浸一宿,洗凈)。

用法:用溪水一擔,大鍋入藥,以慢火煎半干,去滓,再入石楠葉三片,用靴刷刷出紅衣,用楮實子一斤,川當歸半斤,甘草四兩,切,研,同煎黃色,用麻布濾去滓,再煎如稀粥,方入好白蜜三斤,同煎成膏。

每服三五錢,用好酒空心、食遠調下。

不飲酒,用米湯;

有腫氣,用白湯;

嘔吐,用姜湯。

 

 

15.平胃散

來源:《嵩崖尊生全書》卷八。

主治:濕盛體重,或瀉,多寐。

組成:蒼術,厚樸,陳皮,甘草,白術,防風。

 

 

16.勝濕湯

來源:《雜病源流犀燭》卷七。

主治:

1.《雜病源流犀燭》:濕邪。胃家濕滯多唾。

2.《類證治裁》:濕邪搏陽,汗出頭額。

組成:蒼術,厚樸,半夏各錢半,藿香,陳皮各七分半,甘草五分,生姜七片,大棗二枚。

 

17.防風葛根石膏湯

來源:《傷寒大白》卷二。

主治:陽明風濕身重。

組成:防風,干葛,知母,石膏,甘草。

 

七、傷濕其他癥狀

1.濕郁湯

來源:《證治準繩·類方》卷二。

主治:因雨露所襲,或嵐氣所侵,或坐臥濕地,或汗出衣衫,皆為濕郁,其狀身重而痛,倦怠嗜臥,遇陰寒則發(fā),脈沉而細緩者。

組成:蒼術三錢,白術,香附,橘紅,厚樸(姜汁炒),半夏(制),白茯苓,撫芎,羌活,獨活各一錢,甘草五分。

用法:上加生姜五片,水煎服。

2.茯苓橘皮杏仁湯

來源:《醫(yī)學摘粹》。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含有葛根的處方(二十)
身體痛
汗。止汗散 。人參6克 當歸6克 熟地5克 麻黃根1.5克 黃連1.5克(酒炒)浮小麥1大撮 棗1枚 。益氣養(yǎng)血,固表止汗。治產(chǎn)后盜汗。2、牡蠣22.5克 白術30克 白芷10.5克 甘草9克 防風15克 。諸虛不足,汗出不止。
李東恒 升陽十七方
治療濕痰的方劑
十大除麻良方,治手麻,腳麻,各種麻木!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