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隋文帝征高句麗
589年,隋滅陳統(tǒng)一中國后,要求周邊國家、民族為其臣屬,并得到了其中大多數(shù)國家的認可。但高句麗平原王和后來的嬰陽王對此反對,并曾多次小規(guī)模襲擊隋北部邊疆。596年,隋的特使在突厥遇到高句麗在突厥的特使后,隋文帝傳書高句麗要求高句麗終止與突厥的軍事聯(lián)盟,停止對隋邊疆的騷擾并對隋表示臣服。高句麗嬰陽王雖然表面上接受了隋文帝的最后通牒,但第二年,597年,平陽王聯(lián)合靺鞨先發(fā)制人攻擊隋在河北的軍事駐地。
598年,隋文帝派他小兒子楊諒協(xié)同高颎和大將周羅睺率30萬海陸大軍攻打高句麗。其時正值雨季,楊諒的陸軍前行和物資供應變得艱難,并遭到高句麗的頻頻襲擊。周羅睺的海軍遭遇海上的大風浪,許多船只顛覆,并屢遭高句麗的先遣部隊襲擊。周羅睺和姜以式的5萬高句麗海軍在渤海交鋒。周羅睺大敗。隋軍撤退。
2.隋煬帝一征高句麗
604年,隋煬帝登基后,修京杭大運河。611年,大運河建成后,隋煬帝募集110萬戰(zhàn)斗部隊集中在幽州。612年,大軍出動。高句麗軍撤到遼河一帶。隋軍所修的橋還沒修到對岸,高句麗就對隋發(fā)動了進攻,擊退了隋煬帝的第一次進攻。5個月過去了,隋軍沒拿下一個高句麗城堡。
隋煬帝采取新戰(zhàn)略,就是在與高句麗在遼東周旋的同時,海陸兩路攻打高句麗的首都平壤。海路先于陸路到達大同江。高句麗軍隊假裝被擊敗并向城里撤退。10萬海路部隊遭到了高句麗軍的伏擊。毫無防備的隋軍向海邊撤退。10萬隋朝軍隊僅有幾千人成功退出。
陸路部隊進入高句麗的國土后,因怕對方伏擊后勤輜重,每個士兵都要自己攜帶食物。許多士兵為了減負,扔下所帶的食物。等隋軍到達鴨綠江后,物資已嚴重缺乏。高句麗大將乙支文德下令在清川江的上游修筑堤壩蓄水。當隋軍到達清川江時,江水很淺。于是隋朝軍隊便徒涉過江,乙支文德下令開閘放水,數(shù)千隋軍被淹死。乙支文德隨后率領高句麗軍隊向隋軍發(fā)動了猛烈的進攻。隋煬帝派出的30多萬陸軍僅有2700人返回。
3. 隋煬帝二征高句麗
613年,隋煬帝再次對高句麗發(fā)動進攻。在隋煬帝不在首都的時候,楊素的兒子楊玄感謀反。擔心兩面受敵,隋煬帝被迫撤退回國鎮(zhèn)壓楊玄感的反叛。
4.隋煬帝三征高句麗
614年隋煬帝又攻高句麗。雖然沖破了高句麗的第一道防線,但由于高句麗的持續(xù)伏擊和對隋朝軍隊供給線的切斷,隋軍始終不能拿下遼河。高句麗嬰陽王見勢,主動請和,并將在楊玄感反叛失敗后逃到高句麗的斛斯政交還給隋。隋煬帝接受了平陽王的建議并撤軍。
隋煬帝對高句麗的連年征戰(zhàn)使隋數(shù)百萬人喪生,最后一次攻高句麗后,隋朝全國范圍內爆發(fā)起義。隋煬帝被迫遷都到江都。618年,宇文化及發(fā)動兵變,殺死了隋煬帝。李淵廢掉隋帝,隋朝滅亡。李淵稱帝,建立唐朝。
隋朝三次征高麗失敗,高麗將隋軍陣亡將士的尸骨筑成了一座京觀。唐太宗李世民上臺不久,在貞觀五年(公元631年),派長孫師出使高麗,毀掉這個京觀,將中國將士的尸骨一一收殮安葬。
5.唐太宗一征高句麗
642年11月,高句麗國內發(fā)生政變,泉蓋蘇文殺建武王,立藏為王,自任莫離支(相當于唐兵部尚書),專擅國政,并且頻頻發(fā)兵攻打新羅。新羅向唐求援,唐太宗詔諭高句麗罷兵,蓋蘇文置之不理。于是唐太宗決定親征高句麗,收復遼東故土。
經(jīng)過半年準備,644年11月,唐軍開始進攻高句麗。以刑部尚書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率兵4.3萬,戰(zhàn)船500艘,自萊州泛海趨平壤;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步騎6萬趨遼東,擬從水陸兩路合擊高句麗。12月,詔諸軍及新羅、百濟、奚、契丹分道進攻。
645年2月,李勣暗渡遼水,攻克蓋牟城,進逼遼東。張亮率水軍橫渡渤海,在旅順口登陸,攻克卑沙城(今遼寧金縣東)后,又與陸軍張儉部合破高句麗軍于建安城(今遼寧蓋縣東北)。隨著,張亮派總管丘孝忠率領一支水軍直趨鴨綠江,以威脅高句麗前線諸軍的側背,并阻其增援遼東。645年5月初,李勣擊敗高句麗4萬援軍后,連續(xù)12晝夜猛攻遼東城。太宗親臨督戰(zhàn)。高句麗軍傷亡萬余人,被俘4萬人,被破。唐太宗接著下令進攻白巖城(今遼陽市東),殲滅從烏骨城(今遼寧本溪市南)出援的萬余高句麗軍,迫使白巖城守將孫代音投降。
6月20日,唐軍進抵安市城(今遼寧海城縣南)。高句麗北部將領高延壽和南部將領高惠貞率兵5萬來援,唐太宗設計伏擊,斬高句麗軍2萬余人,高延壽率3.68萬人投降。但安市城守軍拼死固守,唐軍久攻不下,唐太宗下令9月18日班師。
6. 唐太宗二征高句麗
647年3月,唐太宗以牛進達為青丘道行軍大總管,率兵萬余自萊州浮海攻遼東,以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兵3000人會同營州都督府兵自新城道攻遼東。李勣渡過遼河經(jīng)過南蘇等城,敗高句麗兵,焚羅郭城而還。7月,牛進達攻克石城(今丹東市石城縣),再攻積利城(今遼寧寬甸縣南的鴨綠江北岸),得勝后引師而還。648年1月,薛萬徹任青丘道行軍大總管,率兵3萬余自萊州泛海,渡鴨綠江,進攻泊灼城,敗高句麗援軍3萬人,然后勝利返航。4月,烏湖鎮(zhèn)將古神感率兵浮海擊高句麗,首戰(zhàn)勿山得勝。當晚,高句麗軍萬余人偷襲唐軍,被古神感設置的伏兵擊敗,唐軍完成預定任務后返航。
7. 唐太宗三征高句麗
648年唐太宗下詔劍南道(今四川)伐木造舟艦,以為征戰(zhàn)之用,同時,擬命長孫無忌為大總管,于次年率兵30萬往攻高句麗。第二年唐太宗病逝,遂暫“罷遼東之役”。
8. 唐高宗一征高句麗、百濟
655年1月,高句麗與百濟聯(lián)兵入侵新羅北境,攻占33城,新羅王春秋向唐求援。2月,唐高宗命營州都督程名振、左衛(wèi)中郎將蘇定方率兵擊高句麗。5月,程名振等渡遼水,殺獲高句麗兵1000余人,焚新城外廓及村落而還。658年6月,程名振和薛仁貴再次出擊高句麗,在赤烽鎮(zhèn)(今遼寧海城)擊敗高句麗軍3萬人。
660年3月,百濟依恃高句麗的支援,數(shù)次侵擾新羅。唐高宗命左武衛(wèi)大將軍蘇定方為神丘道行軍大總管,率水陸兵10萬攻討百濟。8月,蘇定方自成山(今山東榮城)渡海,百濟憑據(jù)熊津江口(今錦江)相拒,被唐軍擊敗。唐軍乘勝直趨其都城俱拔城(今朝鮮全州)。百濟損兵萬余,百濟平定,唐在百濟設熊津等都督府。
660年12月,唐以左驍衛(wèi)大將軍契苾何力為浿江道(今朝鮮義州)行軍大總管,蘇定方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左驍衛(wèi)將軍劉伯英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程名振為鏤方道總管,4路進擊高句麗。661年4月,唐高宗又以任雅相為浿江道行軍總管,與諸將率35萬大軍水陸分道并進。7月,蘇定方首戰(zhàn)告捷,在浿江(今大同江口)擊敗高句麗軍。繼而屢戰(zhàn)皆勝,圍平壤城。9月,蓋蘇文遣其子男生率數(shù)萬精兵守衛(wèi)鴨綠水,契苾何力渡水進擊,高句麗兵潰奔,損失3萬人,余眾降唐,僅男生逃脫。662年2月,唐將龐孝泰與高句麗戰(zhàn)于蛇水,軍敗身歿。蘇定方久圍平壤不下,又值大雪,解圍而還。
661年百濟舊部起兵反唐,唐將劉仁愿、劉仁軌堅守熊津城,唐高宗發(fā)淄、青、萊、海諸州水軍7000人渡海增援。百濟王引倭國人拒唐軍。663年8月,倭國遂以援助百濟為名,傾全國精銳2.7萬人進攻新羅。劉仁軌所部水軍在熊津江口與日本水軍展開激烈海戰(zhàn),唐軍4戰(zhàn)4勝,焚毀倭兵船400艘,“煙焰漲天,海水皆赤”,倭軍幾乎全軍覆沒,百濟王逃到高句麗的兩個王子率余眾和倭軍殘部投降,百濟再次被平定。
9.唐高宗二征高句麗
666 年5月,蓋蘇文死,長子男生任莫離支,由于兄弟爭權,斗爭激烈,男生向唐乞援。唐高宗以契苾何力為遼東道安撫大使,龐同善、高侃為行軍總管,同討高句麗。9月,龐同善大破高句麗,男生率兵來會。12月,唐以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節(jié)制諸將。667年9月,李勣拔高句麗軍事重鎮(zhèn)新城后,向金山(今遼寧海城東)進軍,同高句麗軍在金山展開會戰(zhàn),斬殺高句麗軍5萬余人,盡拔南蘇、木底、蒼巖3城。其時,郭待封率水軍別道進擊平壤。668年2月,李勣攻占扶余城(今朝鮮成川),殺萬余人,薛仁貴在金山(今四平西南)之捷后也進擊于扶余城下,一舉克之,扶余川中40余城皆降唐。
高句麗泉男建遣兵5萬反撲,在薛賀水(今遼寧亮子河)被擊敗,損兵3萬余,唐軍進拔大行城(今遼寧鳳城)。李勣攻下太行城(今丹東)后,各路唐軍會師,李勣率諸軍在鴨綠江大敗高句麗兵,追奔200余里,占領辱夷城(今朝鮮永柔),繼而圍平壤城。9月,高句麗王出降,高句麗平定,唐置安東都護府于平壤,分其地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以薛仁貴檢校安東都護,總兵2萬鎮(zhèn)撫其地。不久,唐又將新羅納入版圖。
唐高宗平定朝鮮半島后,由于要對付西突厥的威脅,于是將大軍撤出朝鮮,將半島之地全部讓與新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