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我同樣裝著沉睡的樣子,又讓女兒領了先。女兒又好一陣得意。
第三天,我沒有讓,早早起了床,也大大方方地在我這邊畫上紅五角星。女兒一臉懊喪。我說:“瞧,媽今天可比你起得早,明天當心了,小心我又讓你‘吃’白五角星?!薄暗戎瓢??!迸畠簼M臉不服,一副氣惱的樣子。
第四天,我躺在床上,聽著隔壁女兒穿衣服起來,躡手躡腳地走過我身邊,心里直發(fā)笑。
我就是這樣松松緊緊,超超停停,和女兒比賽。不僅如此,每當女兒同學來玩,客人來訪,我就會翻開日歷,當著他們的面大談女兒的“戰(zhàn)績”,斷言女兒一定會勝。聽著眾人的嘖嘖贊嘆聲,女兒直笑得合不攏嘴。女兒的手更忙碌了,為了得到紅五角星,為了得到更多的表揚。我知道我已調動了女兒的積極性——我的目的也達到了。
盡管我“輸”了,可那次領女兒去動物園玩卻是最高興的一次。到如今,女兒已習慣早起床了,學習也比原來更認真了,年終還被評上了三好學生。
有位年輕的母親,她有個6歲的女兒,從4歲開始,針對女兒依賴性強、獨立性差這一點,她采取了一項措施,就是母女開展“獨立自主評比”。母親與女兒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每月設計一個評比欄,內容由簡單到復雜,最初給孩子設立了以下項目:洗臉、刷牙、穿衣、搬座、洗腳;而母親也根據(jù)自己性格的弱點,有針對性地列出了以下項目:晨跑、健身、堅持寫日記,堅持每天給孩子講故事,認真學習,不發(fā)脾氣。每做好一件事,就在評比欄上貼上小紅花。她們展開評比競爭。孩子為了多得幾朵小紅花,就努力去做每一件事。最初孩子的出發(fā)點是為了多得小紅花,但時間長了不自覺地就養(yǎng)成了一些良好的行為習慣。一個月下來,如果晚上不刷牙,不洗腳,孩子還睡不著呢!另外,還要允許孩子有反復。孩子畢竟是孩子,要站在同齡人的角度去跟她比較,有時故意做得差一點以激起她超越別人的信心;有時多得幾個小紅花,鼓勵她去競爭,努力做,超過父母。一段時間后,有些習慣養(yǎng)成了,就要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一些新的內容,如:自己找東西,別人說話不插嘴,按時起床,按時睡覺等。這樣反復進行,一個又一個良好的習慣就形成了。
就這樣,母女兩個一個月一個月的評比,兩年過去了,孩子養(yǎng)成了許多好習慣:客人來了知道搬座,倒茶;長輩來了知道問好;到別人家做客懂禮儀……媽媽也覺得重新塑造了自我,完善了自我;另外,還培養(yǎng)了孩子正確的競爭意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并且是一所永遠畢業(yè)不了的學校。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著孩子,與其進行空洞的說教,不如親自去做。
由于生計的關系顧先生整天忙得不可開交,他還剩3門課就畢業(yè)的自考,也沒有時間學習了。夫婦倆為了生計奔波,一時疏忽了孩子的學習。雙胞胎兒子上四年級時,有一段時間比較貪玩,學習成績有所下降,為此,他們受過爸爸好幾頓訓斥,甚至還挨過拳腳,但仍不見效果。那段日子,顧先生夫婦常常徹夜難眠,找原因,想辦法。最后,夫婦倆認為:問題還是出在他們大人身上。 第二天,顧先生就從書柜里翻出自考課本,對兩個兒子說:“前一段時間,爸爸老是要求你倆學習,而自己不注意上進。從今天開始,請你媽媽當裁判,我們父子開展競賽,到學期結束,我拿回大專文憑,你們成為班上的學習尖子,好不好?”兒子問:“爸爸,要是你輸了怎么辦?”顧先生毫不含糊:“我輸了,給你倆買個籃球。你倆輸了,就到墻邊罰跪!”兄弟倆嚇得直伸舌頭。顧夫人也當場表態(tài):“你們比賽,我當個好后勤?!睆拇耍刻焱砩?,父子三人就趴在飯桌上,讀書學習。收入是少了一些,但通過精打細算,也節(jié)省了不少開銷。那個學期結束,顧先生拿回了紅本本,兩個兒子都成了年級的學習尖子。
2003年顧先生的雙胞胎兒子,雙雙被清華大學錄取。
家長和孩子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開展所謂“評比競爭”:如和孩子一起練習書法,彈琴,學電腦,孩子學習,而你參加自學考試,或進修、考研等。不僅是培養(yǎng)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一種好方法,也是兩代人共同成長的好方法。
培養(yǎng)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方法有很多,前面的只是些基本方法。教育者在操作時要學會融會貫通,并且要和后面不良習慣矯正的一些方法結合起來,綜合運用,才能效能最大化,才能更好地解決教育實踐中的一些現(xiàn)實問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