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網(wǎng)上,被大家使用最多的流行語,莫過于“我太難了”。確實在當下,社會浮躁,人心糾結,遇事也不淡定。讀了一篇又一篇的“雞湯”,也并沒有慰籍我們的心靈。成年人的世界里,壓根沒有“容易”二字。看著銀行卡里不見長的余額、看著掉落的一大把頭發(fā),我們焦慮、迷茫、恐懼。我們深問:誰能解救人心,誰能指點迷津?似乎王陽明先生能夠給我們答案。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軍事家和政治家。他“指點”過自己,于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他“指點”過曾國藩、梁啟超,于是他們成為各自領域之翹楚。他的心學,無往而不利。所以在社會以及人心都如此躁動的情況下,試著一起跟隨王陽明先生的腳步,領略一下“心學”的精妙,慢慢學習淡定面對,從容解決問題的心態(tài)。
欲修身,先養(yǎng)心
看見深夜燈火通明的寫字樓、步履匆忙的外賣小哥,我們都習以為常。因為忙碌似乎是現(xiàn)代社會中大多數(shù)人的一種生活狀態(tài)。忙碌帶給我們的不僅是身體的操勞,更有內(nèi)心的忙亂急躁與焦慮不安。“欲修身,先養(yǎng)心”就是王陽明先生所想告訴我們的。
所謂的“身之主宰便是心”,也就是說一個人的行為狀態(tài)本質(zhì)上是由他的心靈狀態(tài)來決定的。倘若都不能在忙碌的生活中,給內(nèi)心留一份悠閑與安靜。時常深受煩惱與擔憂干擾的話,想必也無法在人際交往中做到游刃有余。
處在這樣一個現(xiàn)實的社會里,我們一直在追求物質(zhì)的享受以及社會地位,時常忽略了自己的內(nèi)心,弄的自己心力交瘁,疲憊不堪,正是因為我們沒弄明白萬事以修心為先的道理。其實,修心不是很大的難題,只要我們能夠日日更新,時時自省,不斷凈化內(nèi)心的污垢,就能擺脫俗事的困擾。
大道至簡,回歸簡單
生活中,很多人往往是自己給自己找煩惱,套枷鎖。其實還是源于內(nèi)心裝了太多的欲望、得失和放不下。王陽明說過“道之大端易于明白”。大道至簡,最簡單的東西卻也是最難做到的。
如果舍易求難,追逐一些似是而非的東西,最后的結果可能會不盡如人意。有的時候,還是要靜下心來,耐著性子把簡單的事情反復做,這樣才更容易實現(xiàn)目標。這就是圣人做學問追求的一種境界。王陽明從骨子里就是一個特立獨行之人。他特別強調(diào)“減負”的概念:“吾輩用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欲,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脫灑,何等簡易!”
其實減到最后,就是回歸初心,收獲一種簡單、灑脫的人生。與其困在財富、地位與成就的壁壘中迷惘,不如嘗試以一顆簡單的心,追求一種簡單的生活。畢竟除了生與死,人生無大事,豁達一些才好。
致良知:是王陽明晚年心學的濃縮,也是王陽明心學的終極目的。因為致良知是每個人要修行圓滿的必經(jīng)之路。“良知”,是天理,是是非之心,也就是好惡之心。其本身是一種美德,是心智成熟的標志,更是一種人生智慧,所以實現(xiàn)致良知是我們心靈的終極訴求。
致良知有兩層意思:一是達到自已的內(nèi)心沒有私欲,處于良知的狀態(tài);二是讓自已的良知傳于萬事萬物,在每件事情上都能體現(xiàn)出良知。當良知是做為人標準的一個內(nèi)心準則時,在這樣的一種狀態(tài)之下,一個人在追逐成功的一個路上,才能夠披荊斬棘,獲得更好的一個社會地位。用“難得糊涂”的心態(tài)面對人生也是一種不錯 的選擇。畢竟內(nèi)心純凈,達到一種致良知的狀態(tài)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心態(tài)。
在這個快節(jié)奏的現(xiàn)代社會中,我們每個人都容易變成壓力和情緒的俘虜。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更是困擾著很大一部分現(xiàn)代人。更讓人痛心的是,很多被焦慮困擾的人不會調(diào)節(jié)自己的情緒,時間長了,還會影響身邊的家人和朋友。所以讀懂以及了解王陽明先生的智慧,一定會有影響。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