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熱播的電視劇《夢華錄》大家都看了嗎?騰訊視頻開播10天播放量突破15億,豆瓣評分高達8.6分,是名副其實的年度爆款。
這部劇改編自關(guān)漢卿的元雜劇《趙盼兒風(fēng)月救風(fēng)塵》,將時代背景設(shè)定在北宋,女主趙盼兒本是錢塘第一的趙氏茶坊主人,因家事北上尋訪,在途中結(jié)識了引章、孫三娘后,三人齊力各取所長,歷經(jīng)艱辛將小小茶鋪發(fā)展成汴京最大的酒樓。
劇中全面而細致地呈現(xiàn)了宋代的飲茶環(huán)境與飲茶方式,以及各色茶具茶點,獨特唯美的茶文化美學(xué),更吸引了大批愛茶人對宋代人生活的無限向往。那么,《夢華錄》里到底有哪些關(guān)于茶的元素呢?
第一、宋代有什么茶?
1、官方主流——北苑貢茶
北宋時期最頂流的茶品當屬產(chǎn)于建州(今福建建甌)的北苑官焙(貢茶)。這是一種源于唐代福州研膏茶工藝的蒸青緊壓團茶。在宋代經(jīng)歷了丁謂和蔡襄兩次重要的技術(shù)改革。蘇軾詩云:“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寵加?!?/span>
顧千帆在第1集中所言“龍鳳茶之所以名龍鳳,是因為里面含有龍腦香。”宋代貢茶中有龍腦香是真的,但也只是貢茶才有,一般百姓(茶農(nóng))就算能喝到北苑團茶也是不加龍腦的。
蔡襄在寫給宋仁宗的《茶錄》中說:“茶有真香,而入貢者微以龍腦和膏,欲助其香。建安民間試茶皆不入香,恐奪其真?!?/span>不過北苑貢茶又叫龍鳳團茶并不是因為加了龍腦香,而是因為壓制團茶的模具上雕有龍鳳圖案,緊壓出的茶也就有龍鳳的圖案。故名龍鳳團茶或者龍茶。
宋朝時期茶葉總體上可以分為兩大類,根據(jù)《宋史·食貨志》載:“茶有兩類,曰片茶,曰散茶”。其中,片茶就是蒸青團茶,散茶則為蒸青散茶,不是后世的炒青。兩者最大的區(qū)別是團茶在蒸青以后,還要經(jīng)過壓榨、研茶等工序以后,用模具做成龍團鳳餅,而散茶則是蒸青完成后,再適當加工烘干。
根據(jù)宋人飲茶習(xí)慣和文化風(fēng)氣,片茶是當時的主流,皇宮內(nèi)院和上流社會,都是飲用片茶為主,只有民間百姓,特別是家里不富裕的人家,才會購買和飲用散茶。
北苑貢茶出產(chǎn)自福建建安以東三十里的鳳凰山一帶,差不多是今天的閩江上游,武夷山脈東南方向。這里屬于今天的華南茶區(qū)的范圍,自古盛產(chǎn)名茶。陸羽《茶經(jīng)》有云:上者生爛石。宋子安《東溪試茶錄》也說:此地“山川特異,峻極回環(huán),勢絕如甌”,“厥植惟茶”。北苑茶在宋太宗時期就成為貢茶,“圣朝開寶末下南唐,太平興國初,特置龍鳳模,遣使即北苑造團茶,以別庶飲,龍鳳茶蓋始于此。”
到了宋朝第三個皇帝宋真宗咸平年間,丁謂出任福建轉(zhuǎn)運使,專事監(jiān)造貢茶,并且創(chuàng)制了大龍團鳳餅,得到真宗賞識,被封為晉國公。仁宗時蔡襄任福建轉(zhuǎn)運使,又改小龍團。小龍團在當時非常珍貴,歐陽修在《歸田錄》中有過詳細描述:“茶之品莫貴於龍鳳,謂之小團,凡二十八片重一斤,其價直金二兩。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币舱嵌≈^和蔡襄的大力創(chuàng)新,博得皇帝喜愛,北苑茶成為歲貢之御茶,而二人也得以加官晉爵。蘇軾有詩云:前丁后蔡相寵加”。
大龍鳳團茶:宋真宗時,丁謂改良工藝造龍團鳳餅,這是早期的產(chǎn)品,形制較大,八餅為一斤。
小龍鳳團茶:宋仁宗時,蔡襄添創(chuàng)更為精細的小龍鳳團茶,二十餅為一斤。
總之,宋朝茶文化在中國茶文化歷史上獨樹一格,十分特別。但是,也正是這種特別,茶貴且繁瑣,沒能真正傳承下來。北苑貢茶隨著宋朝的滅亡,也逐漸衰落下來,再也不復(fù)當年盛景。
2、青鳳髓
第1集中顧千帆手下點的青鳳髓確有其茶,產(chǎn)于建安,也是北苑茶中的一種,屬于蒸青緊壓茶?!都t樓夢》中所說的“古鼎新烹鳳髓香,那堪翠斝貯瓊漿”就是這種茶。對于即便著于清代的《紅樓夢》,青鳳髓也是極其古意與清雅。
劇中人物點的青鳳髓丨《夢華錄》
龍鳳團茶是專供皇家品飲的貢茶,茶餅上印有龍鳳紋飾,自帶高貴屬性。而作為與龍團茶齊名的珍貴綠茶餅——青鳳髓也是宋代綠茶中極品的存在。
青鳳髓屬于蒸青緊壓茶,產(chǎn)于今福建省建甌市,是文人墨客最愛渲染的名茶之一?!都t樓夢》中所言“古鼎新烹鳳髓香,那堪翠斝貯瓊漿”就是這種茶。鳳髓茶的清雅之韻躍然紙上。蘇軾在《水調(diào)歌頭·嘗問大冶乞桃花茶》中也說:“老龍團,真鳳髓,點將來兔毫盞里”??梢娗帏P髓在茶界的至高地位。
3、文人喜歡的地方特色——雙井白芽茶
民間制作的茶稱為草茶,更可能是不經(jīng)壓制的散茶。產(chǎn)于江西修水縣的雙井茶就是草茶中的佼佼者。歐陽修認為“十斤茶養(yǎng)一兩芽”的雙井白芽是草茶中最好的。黃庭堅、司馬光、蘇軾、楊萬里、梅堯臣等也多次賦詩贊頌雙井茶。
4.靈隱佛茶
佛教自傳入中原以來就與茶事相伴。除了茶有破水之功外,南方寺廟所在地也大多適合茶樹生長。種茶、制茶與奉茶常常作為佛門清修。佛茶指的是由僧人自己栽種、制作的茶,大多用于供奉佛祖、僧人自飲及招待香客。
唐陸羽在《茶經(jīng)》中記載“錢塘生天竺、靈隱二寺”。靈隱佛茶被認為始于唐而盛于南宋。劇情設(shè)定的北宋時期確實產(chǎn)量并不算高。而到了南宋時期,靈隱佛茶和浙江另一款著名佛茶——阿彌陀佛茶并駕齊驅(qū),合稱“浙江佛茶”,被列為貢茶。
5.紫蘇飲子
劇中首先出現(xiàn)的茶品“紫蘇飲子”,為趙氏茶坊的當紅飲品。只見趙盼兒右手提壺,左手收于背后,茶壺離茶杯三尺遠,一起一落間茶水便倒于杯中,整套動作行云流水,動作輕盈曼妙,看起來賞心悅目,在座的茶客都忍不住稱贊叫絕。“紫蘇飲子”在古代也被稱為“紫蘇熟水”,熟水即是古代的飲料。
明代高濂曾在《遵生八箋》中介紹過紫蘇熟水的做法:“取葉,火上隔紙烘焙,不可翻動,修香收起。每用,以滾湯洗泡一次,傾去,將泡過紫蘇入壺,傾入滾水。服之,能寬胸導(dǎo)滯?!庇纱丝梢?,制備紫蘇熟水需要將紫蘇葉用火炙逼出其香味,沖泡飲用與茶葉基本上類似,并且都強調(diào)了熱飲。
第二、宋代怎么喝茶?
一、主流——點茶
女主趙盼兒在劇中不僅開茶館,還是位點茶高手。宋代飲茶最主流的方式就是將茶磨碎、研細,最好還要用羅篩出細末,然后將茶粉放入燙熱的盞中,先加一點水調(diào)成糊狀,再一邊加水一邊擊拂出均勻細膩的泡沫。這就叫做點茶。點好的茶可以直接一個人喝掉,也可以像劇中用小勺舀到小杯中分享。
點好的茶舀到小杯中分享丨《夢華錄》
日本的抹茶道就源于宋代的抹茶點茶。這種方式先在福建民間流行起來,所以第6集趙盼兒初到東京(也就是現(xiàn)在河南的開封)看到那里的茶館還在用煎茶法很是嫌棄。
同去喝茶的歐陽旭解釋說南北風(fēng)味大有不同,讓盼兒也嘗嘗東京茶的味道。不知趙盼兒如何分辨出茶博士(唐宋時期茶坊中負責煎茶、點茶的人)所用之茶是雙井白芽,不過接下來她所展示的就是宋代推崇的點茶。
點茶即分茶,也是一種烹茶的方法。點茶首先用茶器取出若干茶末,倒入杯中,調(diào)成膏狀;然后,再以煎好的水倒入杯中,一邊用叉匙攪動,一邊倒水。高手能夠在其中弄出各種花樣,讓茶水相遇時的湯花,呈現(xiàn)出各種各樣的圖案。
蘇軾本身便十分喜歡點茶,但是是不是高手不好說,總之樂此不疲。他在《送南屏謙師》一詩中說:道人曉出南屏山,來試點茶三昧手。忽驚午盞兔毛斑,打作春甕鵝兒酒。天臺乳花世不見,玉川風(fēng)腋今安有。先生有意續(xù)茶經(jīng),會使老謙名不朽。蘇軾對謙師這樣夸贊,可見謙師的手藝獨步天下,讓人一見難忘。也足見在宋代,人們對茶的重視和喜愛,幾乎是全國性的。
茶百戲
茶百戲就是從點茶而來的,又稱湯戲、茶戲,是將熱水倒入裝有細密茶粉的碗中,調(diào)成糊狀,然后慢慢加入更多熱水,用茶筅以擊拂茶湯(高頻率攪動),直到出現(xiàn)厚厚的泡沫,再用泡沫作畫的一種技藝?!耙郧逅诓铚献鳟嫛?,不少網(wǎng)友驚呼“世界上最早的拉花”“咖啡拉花原來宋代人就玩得很溜了。”
據(jù)悉,導(dǎo)演楊陽在籌備項目期間,專門請到“非遺茶百戲代表性傳承人”章志峰給全劇組講課,希望能借劇中“趙盼兒”一角,展示中國傳統(tǒng)非遺“茶百戲”的韻味。
茶百戲丨《夢華錄》
其實茶百戲是從點茶而來的。相對于適合飲用的點茶,茶百戲所用的茶湯更濃而不適合品飲,只適合觀賞。在濃茶湯擊拂出的泡沫上,用專門的器具蘸水來作畫,所以又叫作“水丹青”,類似于國畫中墨分五色的原理。創(chuàng)作水丹青不但需要畫功,還考驗點茶的基本功,因為只有打出更為綿密持久的泡沫才有作畫和欣賞的時間。
宋代是茶文化高度發(fā)展并趨向精致奢華的重要時期。據(jù)記載,宋度宗咸淳年間,日本高僧南浦昭明來到杭州余杭徑山寺進修佛學(xué),他認為當時流行的點茶驚為天人,就學(xué)會全套帶回日本。很多人都不知道,儀式感十足的日本茶道正是點茶“出口轉(zhuǎn)內(nèi)銷”的產(chǎn)物。
七步點茶法
對于宋代盛行的飲茶、斗茶,劇中都做了細致的還原,“碾茶、熱盞、擊拂、水痕”等技藝一一呈現(xiàn)。
夢華錄-碾茶
夢華錄-擊拂
關(guān)于點茶,宋徽宗在《大觀茶論》有精妙論述。根據(jù)《大觀茶論》的記載,總結(jié)提煉了點茶“五步七湯法”,分五個步驟七次注湯擊拂。茶湯經(jīng)高速擊拂,產(chǎn)生大量的沫餑和乳花,水痕和水跡堆積的乳花產(chǎn)生反差,形成猶如花鳥魚蟲走獸各種畫面,變幻無窮。
夢華錄-建盞
“茶色白,宜黑盞”。趙盼兒用竹茶則舀出茶粉放入一個黑盞中,這種就是建盞(主產(chǎn)于建安,今福建建陽)。宋代沖點出的茶有豐富的泡沫,泡沫越潔白、細膩、持久,說明茶品和茶藝越好。深色的茶盞能夠突顯茶色的白,于是在北宋斗茶的盛行之下,建盞也隨之備受推崇。
點茶不止是為了好看,還會使茶更好喝。吃茶品飲主要是茶湯的沫餑,這是茶的精華所在。啜一口含在口中,隨著氣泡破裂,茶香乳香在口腔一齊迸發(fā),使人產(chǎn)生一種“美好而有動感”的享受。
在宋朝,點茶是一件既繁瑣又享受的事情。
慶歷末年,福建轉(zhuǎn)運使蔡襄作《茶錄》兩篇,專門從煎茶點茶法角度來論述 茶葉的品質(zhì)以及煎、點茶所需茶具的品質(zhì)。之后宋徽宗的《大觀茶論》也對本朝的點茶法做了詳實的介紹,從這兩本書中我們便能看到宋代點茶法的全部過程。
第一步:碾茶
先將茶餅“以凈紙密裹槌碎”,之后將槌碎的茶餅放入碾槽之中將其碾成粉末。
第二步:羅茶
將之前碾好的茶葉放入茶羅之中篩選,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確保點茶時用的粉末足夠細,這樣才能保證茶葉“入湯輕泛”。
第三步:侯湯
點茶法中的侯湯主要分為兩步——選水和燒水。宋朝時期的人們在煮茶的時候尤其注重水的品質(zhì),宋徽宗所寫的《大觀茶論》就明確指出點茶法所用水的標準:“水以清、輕、甘、潔為美”。
關(guān)于燒水,最重要的便是把握水燒開的程度以及燒水時的火候,只有在點茶時掌握了足夠好的適當火候,才能點出足夠好的茶。但令人們?yōu)殡y的時,宋朝時期在煮茶時是悶在湯瓶中煮的,在煮的過程中完全看不到燒水的全過程,火候難以掌握,因此蔡襄在著作《茶錄》中發(fā)出了“侯湯最難”的感嘆。
第四步:熁盞
在進行調(diào)膏點茶之前,需要“熁盞”,也就是需要先用熱水洗滌茶盞,有助于更直觀的表現(xiàn)點茶的效果。
第五步:點茶
在茶盞中放入茶末,然后注入熱水,將其調(diào)成均勻的茶膏,最后一邊注入開水一邊用茶鑰擊拂,使之泛起湯花,直到出現(xiàn)滿盞的末脖。
在宋代,城市中茶坊到處可見,就如今天的咖啡館?!稏|京夢華錄》說,京城朱雀門外,“以南東西兩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街心市井,至夜尤盛”?!秹袅讳洝酚涊d臨安城“處處各有茶坊”。
斗茶
斗茶是士大夫或有錢人玩的一種“雅玩”游戲。北宋時期,飲茶之風(fēng)日盛,斗茶更是非常流行。尤其是經(jīng)過宰相丁謂等人的提倡,斗茶,成為了士大夫、文人雅士甚至平民百姓,十分喜愛的一項活動。斗茶可“斗”的地方很多。比如,茶湯表面的色澤、均勻、文案、湯花和杯盞內(nèi)壁相接的地方有沒有水痕,等等。
蘇軾在一些茶詩中,也有關(guān)于斗茶的記載,最經(jīng)典的作品之一是《西江月·茶詞》:龍焙今年絕品,谷簾自古珍泉。雪芽雙井散神仙。苗裔來從北苑。湯發(fā)云腴釅白,盞浮花乳輕圓。人間誰敢更爭妍。斗取紅窗粉面。當真是神乎其技,讓人讀來飲之如甘露。
《斗茶圖》
范仲淹 一首《斗茶歌》,唱紅了千年。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世稱范文正公,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xué)家,官至參知政事(位同副宰相)。
他寫的《和章岷從事斗茶歌》則是一首在茶文化史上相當著名的茶詩,后人皆簡而稱為“斗茶歌”。
年年春自東南來,建溪先暖冰微開。
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
新雷昨夜發(fā)何處?家家嬉笑穿云去。
露芽錯落一番榮,綴玉含珠散嘉樹。
終朝采掇未盈檐,唯求精粹不敢貪。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圓中蟾。
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山銅,瓶攜江上中泠水。
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甌中翠濤起。
斗茶味兮輕醍醐,斗茶香兮薄蘭芷。
斗茶詩全文280多字,層次分明,先講建茶悠久歷史和聲譽,次寫斗茶場面——斗形、斗味、斗香和斗色的情景,最后使用排比手法,贊美建茶:“長安酒價減千萬,成都藥市無光輝。不如仙山一啜好,冷然便欲乘風(fēng)飛?!?/span>
范文正公這首詩全名《和章岷從事斗茶歌》,簡稱《斗茶歌》,堪稱有宋一代茶詩的奇制,遠承盧仝《七碗茶詩》,后開楊誠齋《澹庵坐上觀顯上人分茶》、黃山谷《煎茶賦》,值得我們細細品讀。
▲ 宋徽宗《文會圖》,表現(xiàn)和大臣分茶場面
傳聞,書法家蔡襄與蘇才翁斗茶,幾個回合還難分勝負。最后一回,蘇才翁將泉水用翠竹浸瀝過,再拿來斗茶,后來也因為茶香中含有竹香才勝出,我想蔡襄不禁要問:山上的翠竹還好不好?
二、古意——煎茶
煎茶在宋代并沒有因為過時而遭受鄙視,相反很多文人認為這種前朝飲法很有古意。“煎”就是煮的意思。宋代烹茶只煎水不煎茶,也就是用燒開的水沖點茶末,所以叫點茶。而唐代則是將研碎的茶投入燒沸的水中煮,所以叫煎茶。在陸羽著《茶經(jīng)》之前,人們煎茶時還會一并放些蔥、姜、茱萸等等,大致能起到發(fā)散祛瘴的作用。但陸羽認為加了太多調(diào)料的茶簡直就是溝渠中的廢水,不堪為飲。煎茶只要用少許鹽調(diào)味即可。湖南的姜鹽豆子茶還保留了這種古老的飲茶方式,特別適合生活在山區(qū)的人飲用。
電視劇里正在制作煎茶丨《夢華錄》
唐代的煎茶通常用銚子或者《茶經(jīng)》中稱之為“鍑”的器具,而不是鑄鐵壺。鍑不具流,銚子則有一個短流,都是敞口的。材質(zhì)上有銀的、瓷的也有陶器。趙盼兒說“銚子也最好用銀的,鐵器會有生澀之味。”確是宋代人所認同的。不過宋代人點茶用湯瓶而不是銚子,也就是趙盼兒做紫蘇飲子的那種。
第三、宋代的茶器
由于宋代的點茶涉及到磨茶等復(fù)雜工藝,因此宋人的茶器用具相對1000年后的今天顯得更為精致和復(fù)雜,南宋人董真卿就曾經(jīng)將當時的茶具用品繪制成《茶具圖贊》一書,從而為后世保存了珍貴的史料,在《茶具圖贊》中,宋人的茶具至少有十二件,也稱“十二先生”。
“十二先生”中,專門用來儲存茶餅的焙籠稱為“韋鴻臚”,用于搗茶的茶臼稱為“木待制”,碾茶的茶碾稱為“金法曹”,磨茶用的茶磨稱為“石轉(zhuǎn)運”,用來入茶的是“胡員外”,篩茶用的茶羅稱為“羅樞密”,清茶用的茶帚稱為“宗從事,盛茶用的盞托稱為“漆雕密閣”,茶盞稱為“陶寶文”,注湯用的湯瓶叫做“湯提點”,調(diào)沸茶湯用的茶筅叫做“竺副帥”,清潔茶具用的茶巾叫做“司職方”。宋人的茶藝生活,精致如是。
劇中,管云鵬飾演的陳廉在每一集片尾都會為大家介紹一個宋代文化知識。其中一集,他饒有興致地介紹了宋代的“點茶”茶器——“十二先生”,讓觀眾們不禁對“十二先生”充滿了好奇。
審安老人的《茶具圖贊》中的“十二先生”
1、金法曹——茶碾
第1集中趙盼兒迫不得已重新備茶的第一步就是碾茶。用于碾茶的碾子形制和藥碾一樣,卻要精致得多。材質(zhì)上以銀為上,熟鐵次之。宋代點茶茶色以白為貴,現(xiàn)碾現(xiàn)點才能達到色白的效果,放久了色澤就會昏暗。
碾茶丨《夢華錄》
2、竺副師——茶筅
點茶擊拂可以用到兩種器具。和劇中仁宗同年代的著名茶人蔡襄告訴仁宗,擊拂用的匙質(zhì)地要重些才有力,黃金是最好的選擇,百姓大多用銀和鐵。竹制太輕,沖點建茶時是不用的。劇中趙盼兒所用的竹茶筅是徽宗時期擊拂的方式。這里很細致地采用了扁的茶筅,而不是常見的日式圓茶梗。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說茶筅要用老竹制作,手持的部分要厚重,用于擊拂的部分要疏勁,這樣才能操之有力,易于運用。不過尚在使用煎茶法的東京卻能提供竹茶筅已經(jīng)很努力了。
這個茶筅的手握處是扁的,非常還原丨《夢華錄》
3、陶寶文——建盞
第6集中趙盼兒就著茶博士的位置坐下,用竹茶則舀出茶粉放入一個黑盞中。這種深色的盞就是主產(chǎn)于建安(今福建建陽)的建盞?!安枭?,宜黑盞”。宋代沖點出的茶有豐富的泡沫,泡沫越潔白、細膩、持久,說明茶品和茶藝越好。深色的茶盞能夠突顯茶色的白,于是在北宋斗茶的盛行之下,建盞也隨之備受推崇。而底色青黑的建盞本身也十分具有觀賞價值?;兆谡f“玉毫條達者為上”。也就是說建盞內(nèi)部有銀白玉色的直條花紋的為上品,這就是“兔毫盞”。
趙盼兒面前的就是建盞丨《夢華錄》
雖說點茶可以分享,但在青黑底色的盞中欣賞潔白的茶色是點茶品飲重要的一部分,在只有2人的情況下點2盞茶各自飲用是比較適宜的做法。當然,趙盼兒希望“情侶”間與子同湯也不為過。
4、青瓷盞
陸羽認為越窯青瓷碗很適合飲茶,原因是越窯青瓷如玉似冰且能襯托煎茶湯色的綠,其他色澤的瓷器則不能彰顯茶色。
青瓷盞丨《夢華錄》
《夢華錄》完美的展現(xiàn)了宋代當時的茶文化,很接近歷史原形。觀眾在看劇的時候不僅可以學(xué)習(xí)到宋代茶文化,還可以感受到充滿煙火氣和市井感的宋代百姓生活:鄉(xiāng)野情趣的小茶樓,后廚剛出鍋熱氣騰騰的各類美食,還有茶樓品茗賞樂的文人雅士……
《夢華錄》中,從喝茶茶具到茶坊裝飾都出現(xiàn)了龍泉青瓷?!扒嗳缬瘛⒚魅珑R、聲如磬”的龍泉青瓷為典雅的茶坊添加了滿滿的江南水鄉(xiāng)韻味。
龍泉青瓷始于三國兩晉,盛于宋元,在南宋時達到巔峰,以哥窯、弟窯瓷器享譽海內(nèi)外。2009年9月30日正式入選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是我國唯一一個入選世界保護名錄的陶瓷“非遺”。
劇中片段丨《夢華錄》
澤青茶道文化傳媒工作室,是一家茶文化高端品牌。致力于茶文化推廣、傳承。弘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茶道文化、茶健康生活、香道花藝、中外名酒、世界咖啡文化、藝術(shù)品鑒賞、養(yǎng)生膳食、茶空間的一個以茶為媒的東方生活美學(xué)平臺。
專注于茶垂直領(lǐng)域,茶原產(chǎn)地保護,堅持深入核心產(chǎn)區(qū),關(guān)注茶界生態(tài)。將專業(yè)級茶學(xué)知識變?yōu)楦m于讀懂和交流的原創(chuàng)內(nèi)容。安全茶 健康品。精彩生活,從一盞茶開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