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蒙臺梭利說:每一種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的。
可見,教育好孩子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方法拿捏不好,就會誤導孩子。再加上孩子性格千差萬別,即使是雙胞胎,性格也會迥異不同,教育孩子更是一門需要持續(xù)學習的功課。
想給孩子一個快樂、有愛、溫暖的童年,不僅需要父母有成熟的心智,廣闊的眼界和不強求的心態(tài),還需要掌握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了解孩子在每個年齡階段的特征。
而這些能力,都是需要學習的。
可以毫不夸張的說,每一對夫妻成為父母之前,都應(yīng)該接受親子教育方面的課程,并且都應(yīng)該取得相應(yīng)的結(jié)業(yè)證以后再考慮生育的問題。這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孩子負責。
現(xiàn)實情況是,很多父母不懂得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完全沒有教育經(jīng)驗的情況下,走了很多彎路,自己受累,又耽誤了孩子。
以下四種方法,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時經(jīng)常用到的,也是最沒有效果,可惜,很多父母不知道它的無效或副作用,一直在用,以至于在教育孩子的路上,越來越偏離正確的軌道。
很多媽媽反映,孩子越大越不聽話,每次跟他講一大堆道理,他一句話也聽不進去。孩子越不聽,家長越生氣,家長越生氣,孩子的錯誤越放大。因為,沒有一個孩子通過父母生氣而真正改正錯誤,變好的。
其實,這是很多媽媽的通病,明知道跟孩子講道理沒有用,每一次孩子犯錯還是喋喋不休的給孩子講,根本說不到孩子心里去。
教育家杜威認為:
教育并不是一件“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主動的和建設(shè)性的過程。這個原理幾乎在理論上無人不承認,而在實踐中又無人不違反。要使兒童明白道理,不要僅僅把道理告訴兒童,必須要首先讓兒童有機會在實踐中獲得連續(xù)不斷的經(jīng)驗。
讓孩子感同身受或者用行動影響他,比單一的給他講道理要有效果。
這個暑假我給九歲的兒子制定了一個讀書計劃。剛開始的一個星期,他總是愛貪玩,玩起來什么都忘,不提醒,他想不起來讀書,只有提醒了他,他才會去讀。
提醒了幾次,也說了幾次,效果甚微。瘋玩起來,不要說讀書了,連吃飯都不著家。
為此,我不再對他管教,而是每天下班以后,只要是和他一起在家,我不刷手機,不嘮嗑,就手捧一本書,安安靜靜的在書房里看書。
兒子每次見到我,都會看到我在那讀書,自然而然的也會想起來自己的暑假讀書計劃,就會主動去看書了。
教育孩子,一發(fā)脾氣,家長就輸了。
發(fā)脾氣代表著你對孩子無計可施,只能用強硬的態(tài)度和發(fā)脾氣的方式讓他屈服,讓他就范,但是孩子的心里卻一直是逆反的狀態(tài),不舒服的狀態(tài),也是完全不接受的狀態(tài)。
即使他表面上聽從于你,內(nèi)心里也是一萬個不愿意。
如果家長第一次用發(fā)脾氣的方式降服了孩子,那么第二次管制孩子的時候,還需要發(fā)更大的脾氣才有效果。
如此以來,教育孩子就會進入一個死循環(huán),家長的脾氣越來越大,孩子對家長發(fā)脾氣越來越無動于衷,長此以往,家長氣得身體受不了,更不會把孩子培養(yǎng)成才。
當孩子把家長對他發(fā)脾氣當成家常便飯的時候 ,就是孩子放棄自我,對家長不抱希望的時候。
孩子是家長的復印件,家長脾氣壞,孩子長大以后,脾氣肯定不好。
有人說,一個脾氣很差的人,童年經(jīng)歷往往有兩個特征:一是身邊有個愛發(fā)脾氣的人,二是內(nèi)心常常有委屈感。孩提時的這兩種遭遇,埋下了滋生壞脾氣的種子。
脾氣的本質(zhì)是恨意,恨意和思考力呈反比,恨意越深,思考力越淺。
發(fā)脾氣可以使人失去理智,說出一些傷害孩子的話,做出一些傷害孩子的事。如我們常說的針對孩子的語言暴力和體罰,都是對孩子的一種傷害。
當家長想對孩子發(fā)脾氣的時候,可以想想這樣一句話:
沒有脾氣的胸腔,才能裝滿教育的正能量。
曾在書上看到一個男孩的故事:
有一個小男孩,每次取得好成績,他的媽媽都會夸孩子聰明。小男孩確實很聰明,老師說他是一個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比較強的孩子。
有時候孩子考得差,他的媽媽總是跟他說:“沒關(guān)系,你比別的孩子聰明,相信你能學好?!?/p>
漸漸的,孩子的心目中就固化了一種執(zhí)念:我比別人聰明,我要做的比別人好。
孩子憑借著自己的聰明,小學階段,無人能敵,每次都是年級第一,最終,順利的考上了這座城市所在的重點中學。
但是,命運是公平的,他讓一個孩子擁有聰明的大腦,也會讓一個孩子在其他方面技不如人。
進入重點中學以后,孩子學習上并不吃力,但是在人際交往上表現(xiàn)的力不從心。
凡是聽到同學們有說自己一丁點不好的,他就會勃然大怒,與別的同學老死不相往來。
有一次期末考試,他考了班級第二名,心里就受不了了,哭著跑回家問媽媽:“我真的有那么聰明嗎?為什么別人比我考得好?”
從那以后,孩子好像受到了什么樣的打擊,再也沒有以前的靈氣了。
過度強化自己比別人聰明的孩子,對自身要求比較高,不允許自己犯錯,不允許別人超過自己,缺乏包容心和圓潤度。
而孩子的這種意識,都是小時候父母強化的結(jié)果。
教育專家不止一次的給父母建議,不要去泛泛的夸孩子聰明,而要針對具體的事情具體去夸獎,同時還要讓孩子知道,每一點成績的取得,都是自己努力的結(jié)果。
沒有耐心的家長很難教育出優(yōu)秀的孩子。
家長的不耐心通常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不讓孩子說
看到孩子做的不好,或者是孩子犯錯,不給孩子辯解的機會,不懂得傾聽孩子的心聲,而是一味的指責批評。
其次,打斷孩子說
當孩子在成熟事情的緣由時,覺得孩子做的不對,就惡狠狠的打斷孩子的話,對孩子劈頭蓋臉一頓亂批,最后鬧得不歡而散。
最后,認為孩子說的都是錯的
家長之所以對孩子沒有耐心,總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而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問題。
孩子有他們獨特的視角和獨特的感受,如果家長不能夠靜下心來認真傾聽孩子的訴求,很難走進孩子的心里去。
一個媽媽焦慮的咨詢一個心理醫(yī)生,說她的孩子才四五歲,動不動就發(fā)脾氣,有時候還會將洋娃娃的胳膊擰掉……
心理醫(yī)生跟這位媽媽說:“是不是您和您的愛人經(jīng)常在家里面發(fā)脾氣呢?”
這位媽媽說:“是的,我脾氣不好,經(jīng)常跟孩子他爸吵架,有時候我們還動手。但,這個問題跟我的孩子有關(guān)系嗎?我想讓您解決的是孩子的問題,不是我的問題!”
心理醫(yī)生看了這位母親一眼,淡淡的說:“只有您的問題解決了,孩子的問題才能解決?!?/p>
曾看過這樣一段話:
教育孩子,就是蹲下來講話,抱起來交流,牽著手教育。
蹲下來講話是一種尊重和換位思考,試著以孩子的視角去看待世界和問題。
抱起來交流是一種接納,我可能不認同你的行為,但我永遠愛你這個人。
牽著手教育是一種身體力行的榜樣示范。
深以為然!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