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文未記刻立時間,著錄多附碑文記事的東漢桓帝永興元年(一五三)。
原石立于山東省曲阜市孔廟東廡,現(xiàn)存孔廟漢魏碑刻陳列館。碑高一百九十八厘米,寬九十一點五厘米,厚二十二厘米。隸書十八行,行四十字。
尾附刻北宋嘉祐七年(一〇六二)張稚圭正書題記及其所書“后漢鐘太尉書”六字。《集古錄》《金石錄》等宋人著作皆有著錄。
古人評價此碑“敘事簡古,隸法遒逸”,“文既爾雅簡質(zhì),書復高古超逸”,以文字、書法俱佳列漢碑名品,與《史晨碑》《禮器碑》并稱“孔廟三碑”,是歷代學習隸書者必臨的典范之作。
《乙瑛碑》存世最早為明拓本。此碑自刻立之日起一直位于曲阜孔廟內(nèi),從目前所見存世拓本看,皆有一斜裂紋,自首行“孔子”下“作”字始,向左斜上方橫斷一道,除八、九、十一和十六行橫斷處無字外,受這一裂紋影響的有十四字,依次為:作、器、馮、監(jiān)、先、史、首、書、長、器、學、除、令、史,雖非重要考據(jù)字,但翻刻本此十四字多完好,可為一辨?zhèn)沃C。
國家圖書館藏此本為沈樹鏞舊藏明拓割裱本,一冊,冊高三十二點五厘米,寬十八點九厘米;半開墨心高二十四厘米,寬十四點八厘米。墨心總二十一點五開,半開三行,行五字。書板外有墨書題簽“漢乙瑛請置孔廟百石卒史碑 明拓本”,鈐“君夢審定”白文方印,“叔□”朱文扁方印,第四開鈐“均初所藏”朱文方印。采訪號為八三六六一,一九六三年登記入藏。
另第二行“無常人掌領(lǐng)”之“常”字下“巾”部中豎雖泐連石花,尚能分辨。
第三行“謹問大常”之“大”字左上泐,右上無石花。
第九行“都”字左下不連石花,右下末筆已連石花。
原著錄“有殘”,排比過程中未發(fā)現(xiàn)有碑文殘闕,只有兩處錯裱:第九開“頓首頓首死罪死罪”有錯裱,第十開“司徒公河南□□□□字季高”十二字錯裱在“雒陽宮”之后。
尤其是第二處錯裱,非常容易讓人誤以為丟失了十二字。此本因錯裱、誤注和無題跋,未曾申請收入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是湮沒不聞的遺珠。此次西泠印社出版社能影印出版,真幸事也!
文|國家圖書館古籍館金石拓片組盧芳玉
本書裝幀方式為蝴蝶裝,封面包定制錦緞,精美至極。
原大原色精印,纖毫畢現(xiàn)。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