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藤大《卵石系列》,硅膠杯子,2018年
設計對于你來說是什么?是北歐風家具的極簡格調,還是各大時裝周上的別出心裁,又或許只是一切細微的觀察機會、一場頭腦風暴、一次對“理所當然”的質問?其實,設計沒你想的那么神秘!
都說日本的設計享負盛名,以精、巧、簡的禪宗美學沖擊著國際市場,尤其是無印良品刮起的這陣“極簡風”,更是引得無數(shù)國內外追求生活品位的人們的追捧。
無印良品,加濕器
日本的設計師,從常年被國人熟知的原研哉、深澤直人、安藤忠雄,到新銳的如吉田ユニ的登場,“日式設計”一直保持著其慣有的人性化處理和“更上一層樓”的美學要求,讓我們不禁感嘆:為什么日本的設計如此令人折服?
無印良品,杯子
試著觀察一下就不難發(fā)現(xiàn),在平面、工業(yè)、建筑、時尚等領域都有著國際著名大師的日本之所以有較高的國民審美,是和他們從小接受的美術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
吉田ユニ為渡邊直美個人展設計的海報
「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我們經常會看到市面上各種針對學齡前兒童的美術班,雖然打著“藝術教育”的口號卻不過教著孩子們如何“依葫蘆畫瓢”。這些早教非但沒有很好地培養(yǎng)孩子們的想象力,長久的無趣只會導致他們早早對美術產生厭倦,反而達到事與愿違的效果。
John Moncrieff《記憶燈》,2016年而日本NHK電視臺幾年前開設的一檔針對少年兒童藝術教育的節(jié)目《??!設計》,從獨特的視角去引發(fā)孩子對周遭事物的好奇心,不斷啟發(fā)著他們對思維的探索。這種“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方法讓孩子們感受到了設計的樂趣所在,而豆瓣9.4的評分也證明了成人世界對它的認可。
「 觀察、再觀察」
這檔節(jié)目所覆蓋的設計領域包括了工業(yè)、平面、服裝、建筑、照明等方面,每集雖然只有短短15分鐘,但用生動有趣的動畫、大師采訪環(huán)節(jié),甚至頗為詼諧的音樂和畫面讓人們重新審視日常生活中常被我們忽略的設計。
Proti Proudu Bistro咖啡館室內設計在《設計的觀察》一單元中,節(jié)目會刻意尋找我們生活中最普通的物品(便當盒、絲巾、畫筆等)作為題目,在一段生動且無任何第三方解說的動畫演示后,鼓勵孩子們去主動尋找這些物品中的規(guī)律,并概括其特性,例如:為何要這樣設計便當盒的形狀?這樣的設計有哪些創(chuàng)意和美感?
日式手帕即便是為大人們出的題目,也很少有人可以不假思索地講出這些小小的便當盒背后的精妙設計思維。所以說,設計師要時刻保持著對世界的敏感度,無時無刻都應觀察生活中的微妙變化。
Hakoya便當盒如果可以用設計的視角去觀察事物的本質,我們的生活中將會到處充斥著常被熟視無睹的美和驚喜,以及物品不被發(fā)掘的價值。
「 拆拆拆!再出發(fā)」
恐怕一般人看到一包薯片或一袋糖果的第一個想法都是趕緊吃了它,然而在設計師眼中,細節(jié)才是最有趣的。于是,節(jié)目就出現(xiàn)了這樣一個有(gui)趣(chu)的畫面。
分解一袋糖果的過程
別擔心,這不是慘絕人寰的解剖,只不過通過拆解物品而進行了一次對事物內在結構的分析——化繁為簡、熟悉結構,正是為了更好地了解事物本質,了解設計。
佐藤大《茶具系列》,2012年
這樣拆卸東西有時會被人們認定為無厘頭,但設計師恰恰需要掌握這項分解事物的能力,這就好比放在他們手里的放大鏡一樣,再復雜的結構也會被化解為基礎形狀的復制和衍生。
三宅一生2018秋冬季系列
對基礎形態(tài)的分析給了設計更大的空間,因為它們的重新組合有著無限次制造驚喜的可能。而上世紀80年代興起的“解構主義”正是推崇去理性地分解結構,在每一次“解構”中產生新的結構,目的是為了展現(xiàn)設計的局部特征而非“構成主義”所強調的結構感。
弗蘭克·蓋里《迪斯尼音樂廳》,建筑,2003年日本著名平面大師原研哉在其所著的《設計中的設計》一書中提到:“并不是僅僅制造出新奇的東西才算是創(chuàng)造,把熟悉的東西當成未知的領域再度開發(fā)也同樣具有創(chuàng)造性。”
深澤直人《壁掛式CD播放器》
或許這也是設計的神奇之處——對日用品的分解和再創(chuàng)造,因為生活本身有著太多的可發(fā)掘性和再塑性,而原研哉所提出的“RE-DESIGN”(再次設計)這一概念就是鼓勵人們盡可能地將日常生活陌生化,以平易近人的姿態(tài)重新探索設計的本質。
津村耕佑《尿不濕》“以日常用品為設計對象,重新檢驗人類共有問題的設計概念”,是為了引發(fā)人們對設計本質的思考,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缺陷并提出解決方案。這項概念從而闡述了藝術家與設計師的區(qū)別:前者提出問題,后者加以解決。所以,每位設計師都背負著對生活的使命感。
「 設計的本質」
“日常是設計的源泉,也是設計的意義”這一概念曾被原研哉反復提出,其中強調的即是觀察和思考的重要性。其實,設計的精髓可以總結為以下三點。
Muhammet Uzuntas《牛奶盒包裝》,2017年
1
“設計不是一種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質的感覺能力和洞察能力?!?/span>
觀察力是所有設計師必須掌握的能力,準確地說,是在不斷地觀察和記錄中養(yǎng)成的習慣。觀察身邊一切容易被忽略的事物,貼著墻壁和地板看它上面的花紋;觀察人類的下意識動作,小到進門隨手掛外套的細節(jié)。
如恩設計研究室《掛衣架》,2016年
Keita Suzuki《地鐵中的把手》,2016年
觀察素材本身的多樣性,一張白紙揉搓和展開后可以搭建的結構截然不同,從一件物品是如何產生而不是其形態(tài)來考慮;觀察自然中微妙的關系網,以及人與物品間的關系......記住這些感受,記住好的和不好的設計,因為生活才是靈感的來源。
2
同樣的事物,不同的視角
原研哉說過:“我們觀看世界的視角與感受世界的方法可能有千萬種,只要能夠下意識地將這些角度和感受方法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就是設計?!?/span>
佐藤大《卷心菜椅》,2008年
試想,如果對身邊平凡的事物都給予充分想象,并不斷地問自己:如果這樣的話會怎樣”,如果鐘是三角形的會怎樣,椅子是圓形的會怎樣……
阿尼奧《球椅》,1963年不要對自己的設想過早地給予否定,更不要無視這些假設,一支筆、一張紙,是設計師最好的伙伴,快速記錄下這些不同的瞬間,把感受轉換為語言,做些有用功的思維拓展。不要怕倒立,那是你打開新世界的大門。
Kouichi Okamoto《液體臺燈》,2013年3
刨根問底式的思考
不妨讓我們檢驗周遭事物的構架,并仔細思考這件物品為什么好用、為什么不好用,不好用的設計怎樣改進更好,同樣的物品有沒有其它的用法等等。
深澤直人《茶包》帶著批判性的思維看待日常用品,常常會發(fā)掘一些驚喜感,而生活最需要的也是驚喜感。所以從大家都不思考的角度開始,做一些所有人都不敢做的嘗試。驚喜,無處不在,其實,做好設計,也是熱愛生活的一種形式。
佐藤大《布谷鐘》,2018年Krisztián Griz設計的家具組件「 設計,如何成長」
看過了《?。≡O計》這樣一部高質量的教育節(jié)目,我們不禁感嘆:為什么我小時候沒有以這樣的方式認識設計??!
這正說明了現(xiàn)階段國內藝術教育對兒童感官認知引導的缺失,因為我們總是苛求孩子盡可能多地在越小的階段學習越多的技能,而忽略了其實他們不會做太深的思考,而是更多通過感覺來認知世界。
佐藤大《巧克力顏料》,2013年《??!設計》的藝術總監(jiān),日本著名平面設計師佐藤卓曾探討過這檔節(jié)目的初衷,“不是讓孩子去學習,而是希望讓孩子覺得設計很好玩,讓兒童在無意識中獲得影響?!?nbsp;
shake my head milkshake所以,當你的孩子用稚嫩的聲音表述著一切天馬行空、不切實際的想法時,請不要敷衍了事——尊重他們在這個階段可以做出的獨立思考,包容他們的獨特性。如此,中國設計才能有所成長。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