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為什么比別人更高明、更偉大,周揚曾經(jīng)總結過兩個原因。
周揚早在抗戰(zhàn)時期,就擔任魯迅藝術學院院長,建國后又長期擔任宣傳部副部長、文化部副部長,與毛主席有過很多交往,對毛主席和魯迅也都有很深的了解。
在1977年,周揚接受美國耶魯大學教授采訪時,說了這樣一段話:
“我們談魯迅的功勞,一個是對社會的了解確實深刻,一個是豐富的歷史知識。這兩條是很厲害的。毛主席的偉大也是這兩條,其他的許多革命家就不如他。毛主席、魯迅,對社會、歷史的了解是非常透徹的。因為這種了解,所以對馬克思的理論可以用。教條主義者,像我們這些人和年輕的人吧,也許讀了很多馬列主義的書,比方說'創(chuàng)造社’后期的人,都在日本讀了很多書,王明這些人也讀了些書,但是讀了不能用,關鍵就在這個問題上。因為毛主席和魯迅對社會有豐富的了解,有豐富的歷史知識,就可以用馬克思主義來研究這些問題,如果你沒有太多社會、歷史知識,你的馬列主義就只能變成教條?!?/span>
周揚的這段話,就說出了毛主席為什么能成功的兩個原因,一個是深刻的社會了解,另一個是豐富的歷史知識。
其實,對毛主席的評價已經(jīng)有過定論了,說他的成功來源于三個方面,一是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二是對現(xiàn)實社會的了解,三是馬列主義。
這個說法,就跟周揚的說法差不多,只不過是多了一個“馬列主義”,不過,周揚也說了,如果沒有前面兩個,只會背誦馬列主義,就會變成像王明那樣的教條主義者。
所以,最關鍵的其實還是前面那兩個,是基礎,是根基,只有有了這兩條,才能更好地運用“馬列主義”,把它與中國實際相結合。
縱觀毛主席的革命生涯,確實也是很符合這兩條的。
第一,毛主席出生于湖湘大地,從小就酷愛讀書,上學后更是博覽群書,無書不讀,讓他擁有了非常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
中國幾千年來積累下來的這些知識,就是指導中國人的行為準則,因此,毛主席了解了這些知識,也就了解了中國人的生活習慣和文化心理。
第二,毛主席非常注重社會實踐,早在上學期間,就經(jīng)常徒步旅行,走遍了湖南的各個角落,跟各行各業(yè)的人打交道,深刻了解了中國社會的真實情況。
用一句古話來形容,就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毛主席就是通過這兩條,對中國人和中國社會有了非常深刻的了解。
相反,那些從國外留學回來的人,自詡“百分之百的馬克思主義者”,學習了一肚子馬列主義,卻因為對中國社會不了解,只會生搬硬套蘇聯(lián)的“先進經(jīng)驗”,結果水土不服,給中國革命造成了慘狀的損失。
其實,毛主席也曾經(jīng)有過出國留學的想法,還親自組織了一批湖南學生,想要帶著他們一起去法國勤工儉學,但是,毛主席把這些學生送走后,自己卻沒有去,而是留了下來,繼續(xù)研究中國社會。
他曾經(jīng)說過:“我覺得我們要有人到外國去,看些新東西,學些新道理,研究些有用的學問,拿回來改造我們的國家。同時也要有人留在本國,研究本國問題。我覺得關于自己的國家,我所知道的還太少,假使我把時間花費在本國,則對本國更為有利?!?/strong>
可見,毛主席并不排斥出國留學,但是,他認為更重要的還是要了解中國本國的問題,這才是根本的問題。
因此,在后來的革命中,大多數(shù)領導人都主張發(fā)動工人、占領大城市、與國民黨軍打陣地戰(zhàn),只有毛主席提出,我們要發(fā)動農民、建立農村根據(jù)地、與國民黨軍打游擊戰(zhàn)。
這就是“留洋派”和“本土派”的區(qū)別,“留洋派”只會照搬蘇聯(lián)的成功經(jīng)驗,卻不了解中國的實際問題,結果只能是處處碰壁,碰得頭破血流,只有毛主席這個“本土派”,看到了中國問題的關鍵,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的偉大戰(zhàn)略。
后來的歷史已經(jīng)證明,正是被“留洋派”看不起的毛主席,才帶領中國革命走出了泥潭,走向了成功!
周揚在這次采訪中,還談到了一件事,說:“我們在上海時,兵是國民黨的兵,根本不能接近;農民也很少,接觸不到;我們也說要擁護紅軍,但是紅軍到底是什么樣子,也是抽象的,沒有見過。直到去了延安,才見到了真正的'工農兵’。在過去,我們不認識'工’是個什么樣子,'農’是個什么樣子,'紅軍’是個什么樣子,只有到了延安,才真正和這些'工農兵’結合了起來?!?/strong>
這件事,既是周揚這些學生的經(jīng)歷,其實也是那些“留洋派”的經(jīng)歷,在國外學了一肚子馬列主義,號稱要為工農兵打天下,卻不知道工農兵到底是個什么樣子,連自己要服務的對象都不了解,又怎么能取得成功呢?
這就跟現(xiàn)在的一些“專家”一樣,號稱要為老百姓服務,卻整天坐在辦公室里,根本不接觸老百姓,又怎能制定出真正符合老百姓需求的政策呢?
(參考資料:《毛主席傳》《中外名人評說毛澤東》)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