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把維特根斯坦看成是羅素的追隨者之流,這些話在他們眼里必定是自相矛盾的,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⑻m·雅尼克&斯蒂芬·圖爾敏
在《維特根斯坦的維也納》一書中,阿蘭·雅尼克&斯蒂芬·圖爾敏挑戰(zhàn)半世紀的哲學成見,揭示出《邏輯哲學論》隱含的倫理意義。
_____________
不可能有倫理的命題,因為它們是“更高的東西”
文 / 阿蘭·雅尼克 斯蒂芬·圖爾敏
選自《維特根斯坦的維也納》
本文為節(jié)選,標題為編者所加
維特根斯坦寫作《邏輯哲學論》的主旨既是倫理的又是邏輯的,要證明這點不能在這本書的原文內(nèi)找證據(jù)。因此在這里,我們必須指向可以支持我們所言的旁證。
在此,讓我們回想一下維特根斯坦與路德維?!べM克爾和布倫納圈子的關(guān)系。費克爾是奧地利唯一愿意提及卡爾·克勞斯的成果的編輯,更不用說承認其重要性了;克勞斯的回報是稱《布倫納》是奧地利發(fā)行的唯一誠實的期刊。很自然地,當維特根斯坦用他的部分家產(chǎn)為作家和藝術(shù)家謀好處的時候,他曾把總額達十萬克朗的資金托付給路德維?!べM克爾,讓他分給值得的藝術(shù)家(賴內(nèi)·馬利亞·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 ]是第一批受益者之一)。從戰(zhàn)爭爆發(fā)到1919 年,維特根斯坦一直與費克爾保持著郵件聯(lián)系。在三次試圖出版《邏輯哲學論》都沒成功——第一次通過克勞斯的出版商亞霍達(Jahoda )和西格爾(Siegel),接下來找了曾出版魏寧格著作的布勞米勒(Braumueller),最后找的出版商是個“德國哲學教授”,賴特推測他可能是弗雷格,這個人還與期刊《德國唯心主義哲學論文集》(Beitr·ge zur Philosophie des Deutschen Idealismus )有聯(lián)系——之后,他找到費克爾咨詢,而接下來的通信則為《邏輯哲學論》的意圖提供了重要線索。
維特根斯坦
在一封信中,維特根斯坦說到了他這本書:“這本書關(guān)注的是再現(xiàn)一個體系。此外,這一再現(xiàn)已經(jīng)完全實現(xiàn)了?!痹诹硪环庑胖兴f:“這部著作嚴格說來是哲學的,同時又是文學的……”而在第三封信中,他說:
我認為在這種情況下事情是這樣的:即便一本書寫得的確相當不錯,它也總是從一個毫無價值的立場出發(fā)的。說真的,沒人非得寫書,因為地球上還有許多全然不同的事要做。而另一方面,我自信我敢這么說:你要是出版了達拉戈和海克爾等人的書,你就能出版我的書。
所以,他認為他在做的與費克爾自己的文學和哲學興趣是一致的,也與海克爾的所作所為并無二致。不過在另外一些信中,他最明確地道出了照他的構(gòu)想,他在《邏輯哲學論》中做到了什么:
這本書的要旨在倫理。我曾經(jīng)想在前言中放進一句話,結(jié)果還是沒放。但在這兒我會說給你聽,因為這句話或許是你理解這本書的一把鑰匙。我想寫的是,我的著作由兩部分組成:在此呈現(xiàn)的部分,加上所有我沒寫出的部分。而恰恰這第二部分才是重要的??梢哉f,我的書從內(nèi)部為倫理事物的范圍劃定了界限,而且我確信要劃出這些界限,這是唯一嚴格的方式。
簡言之,我認為今天在別的許多人只是在聊以作談的地方,我在我的書中卻對這一切沉默以對,借此,我設(shè)法讓一切都處在自己堅實的位置。因此,除非是我大錯特錯,否則這本書想說的許多東西都是你自己要說的。很有可能你看不到這本書說出了它們?,F(xiàn)在我要推薦你讀讀前言和結(jié)論,因為對本書要旨最直接的表達都包含在里面了。
《邏輯哲學論》
在此,維特根斯坦的這句話——不可能有倫理的命題,因為它們是“更高的東西”——終于變得可以理解了。維特根斯坦力圖把倫理事物排除在合理性話語的討論范圍之外,因為他相信它更適合被置于詩意的范圍內(nèi):“倫理學和美學是一個東西?!?/strong>正如世界的邏輯腳手架是先天的那樣,倫理學也是世界的一個條件:“倫理學是先驗的。”不過,跟邏輯一樣,倫理事物不依賴于事實:“世界上的事物是怎樣的,這對于更高的東西來說是完全漠不相關(guān)的?!?/strong>人們在闡釋《邏輯哲學論》時感到的困難大多都圍繞著下面這點:倫理和邏輯都與只能被“顯示”但不可“說”的東西有關(guān);“神秘的東西”也因此而含糊不清。首先,它指的是世界與其表象、與其鏡像(mirror),也就是與語言所共同具有的東西。其次,它指的是語言那股詩意的力量,它傳達著“生命的意義”。語言能表達經(jīng)驗,但語言也能使經(jīng)驗充滿意義。前者之所以可能,是因為表象事實的命題是帶有邏輯結(jié)構(gòu)的模型。而后者是詩。聲音也傳達了一種特定的感情,而音樂譜號、唱片和樂思通過它們共同的形式,同樣再現(xiàn)了聲音。因此,語言可以借助命題表象事實,要不就在詩歌中傳達情感?!哆壿嬚軐W論》的主旨是區(qū)分二者,并由此讓它們免遭混淆。
在事實的世界,沒有有價值的東西——“世界的意義必定是在世界之外”,而且不存在謎——“謎是不存在的”。世界的意義在事實性的東西之外。在價值和意義的領(lǐng)域里,不存在命題,不存在事實——只有悖論和詩。就像克勞斯說的:“只有一名藝術(shù)家,才能從答案中制造謎題?!?/strong>邏輯如何表象世界以及世界的意思是什么,這兩個問題共同構(gòu)成了“神秘的東西”。二者都是命題不可能在其中有意義的領(lǐng)域。因此“顯示”的觀念植根于兩種關(guān)系中:一是世界與邏輯之間的關(guān)系,另一個是構(gòu)成世界的事實與世界的意思或意義之間的關(guān)系。從命題的邏輯結(jié)構(gòu)內(nèi)部顯示出這點的優(yōu)點在于,事實領(lǐng)域就會因此而一勞永逸地得以與價值領(lǐng)域科學地區(qū)分開來。簡言之,最后提到的這封給費克爾的信把形式邏輯學家維特根斯坦和倫理神秘主義者維特根斯坦兩種形象統(tǒng)一到了一起,從而也就明顯把他置于奧地利文化的主流浪潮之中了。
維特根斯坦
必須摒棄一切把倫理學置于“智識基礎(chǔ)”上的企圖,這是維特根斯坦堅定的信念,這點在他后來與魏斯曼和石里克的談話中再次得到證實。比如在1930 年12 月,我們看到他在下面這段話中批評了石里克研究哲學倫理學的方法。他對魏斯曼說:
石里克說神學倫理學中有兩種關(guān)于善的本質(zhì)的解釋。較淺顯的解釋是,由于善是上帝的旨意,所以它是好的(the Good is good,in virtue of the fact that God wills it );較深層的解釋是,上帝要善存在,因為它是好的(God wills the Good,because it is good)。在我看來,第一種解釋更深刻:它是好的,是上帝要它如此。因為再要說明它“為什么”是好的,此路就不通了;而第二種解釋反而淺薄,還落入了理性主義,它“就好像”在說哪個是好的還能有某種更進一步的基礎(chǔ)。
稍后,他引用了叔本華說過的一句話:“宣揚道德規(guī)范很難;為其正當性做理智的辯護則毫無可能。”
幾乎就在一年前(1929 年12 月),在一次交談中,維特根斯坦把他自己的觀點與康德和克爾凱郭爾的觀點之間的隸屬關(guān)系表達得十分明顯。還是在這次交談中,他還譴責了G· E· 摩爾這樣的專業(yè)哲學家搞的哲學倫理學,說他說的都是“蠢話”。后來,這段文字有些被收進維特根斯坦死后才付印出版的《關(guān)于倫理學的演講》(Lecture on Ethics)。它值得大段引用:
我很能理解海德格爾所說的存在(Being )和畏是什么意思。人有一種沖破語言限制的沖動。例如,想一想有物存在帶來的驚奇,而無論那是什么。這種驚奇既不能以問題的形式表達出來,也不會有任何答案存在。在它面前,我們所能說的不用問,只能是些毫無意義的話。盡管如此,我們還是力圖沖破語言的限制。克爾凱郭爾也認識到了這種努力,并以一種完全類似的方式指出了它——即沖破吊詭(Paradox)。這種沖破語言限制的努力就是倫理學(Ethics)。我認為這點極為重要,因為它告訴我們,對于倫理是不是一門科學、價值是否存在、善可否被定義等等這些蠢話,都該就此打住了。對于倫理,人們永遠在力圖想辦法說出些什么,然而就其本性而言,卻什么也表達不出,也永遠不可能表達出來。我們不用想就知道:能被定義成善的不管是什么東西——它除了誤解還是誤解……
不過得再次強調(diào),這不是說把倫理學中的“不可說者”表達出來的企圖一定全都不能要。這只是說,我們必須不惜一切代價避免過度理智化,避免有關(guān)問題的真實特質(zhì)遭到歪曲。
維特根斯坦
或許最重要的理解《邏輯哲學論》的先決條件是抓住這一區(qū)分:書中所含的哲學——模型理論、對弗雷格和羅素的批判等等——與維特根斯坦在書中闡發(fā)的世界觀之間的區(qū)分。他的哲學旨在解決描述的性質(zhì)和限度的問題。而他的世界觀則表達了這一信念:只能被顯示的東西,其領(lǐng)域必須要免遭那些力圖言說它們的人的入侵?!哆壿嬚軐W論》的哲學企圖從命題的性質(zhì)角度表明命題組成不了詩歌。在這一世界觀里面,詩歌屬于生命的意義得以表達的領(lǐng)域,因此它不能以用于事實的術(shù)語來描述。
是意志而非理性把價值引入了世界:“首先,我把‘意志’稱為善與惡的承載者?!?/strong>在維特根斯坦眼中,世界——事實的總體——與意志相關(guān)聯(lián)的方式,與叔本華說的作為表象的世界與作為意志的世界二者的關(guān)聯(lián)方式一樣,都是外殼與內(nèi)核、現(xiàn)象(phenomenon)與本質(zhì)(noumenon)之間的關(guān)系。
如果善良的意志或邪惡的意志能改變世界的話,它只能改變世界的限制,而不能改變事實:不能改變用語言能表現(xiàn)出來的東西。
簡言之,在這種情況下世界必定成為另一種樣子??梢哉f,它必會作為整體而盈縮。
在科學中,我們想要認識事實;但在生命問題面前,事實并不重要。在生命中,重要的是能夠?qū)λ说目嚯y做出回應(yīng)。這與恰當?shù)那楦杏嘘P(guān)。《邏輯哲學論》的哲學意在表明“知識”何以可能。但是以書中的世界觀而言,知識被降至次席。生命中的首要之事在于傳達情感,而詩歌或寓言就是傳達情感的工具。保羅·恩格爾曼告訴我們,在這方面,托爾斯泰的《塞瓦斯托波爾故事集》尤其令維特根斯坦難忘;早期的美國西部電影也是如此,他把這些電影當作寓言和道德規(guī)范。這些寓言直達人的內(nèi)在性(Innerlichkeit),而任何手段只要其本身就是價值的源頭活水,并能夠觸發(fā)想象,就無一不是如此。
▼
《維特根斯坦的維也納》
[美] 阿蘭·雅尼克 [英]斯蒂芬·圖爾敏 著
殷亞迪 譯
三輝圖書/漓江出版社
ISBN:9787540778903
定價:59.00
已上架
▼
維特根斯坦是一位生長于非凡的社會環(huán)境中的非凡哲人。他在哈布斯堡王朝統(tǒng)治晚期的維也納度過了童年和青年時代,彼時的維也納在建筑與藝術(shù)、新聞業(yè)與法理學、哲學與文學、心理學等各個領(lǐng)域成就輝煌。
本書旨在還原20世紀初維也納璀璨的文化景象下的維特根斯坦,一方面重建了維特根斯坦與同時代維也納人之間、德語思想與其時代的藝術(shù)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及其重要意義,展示了現(xiàn)代世界從行將瓦解的奧匈帝國中誕生的過程;另一方面則展現(xiàn)出維特根斯坦是如何在同時代維也納知識分子——如弗洛伊德、維克托·阿德勒、阿諾德·勛伯格、古斯塔夫·克里姆特以及奧斯卡·科柯施卡——的砥礪下,沖破沉悶幽暗的舊統(tǒng)治的牢籠,鑄就自己獨一無二的哲學思想的。
點擊 閱讀原文訂購
編輯 | 蟹小謝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