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千年以來,由于經(jīng)受儒文化的長期熏陶,中華民族具有了獨特而鮮明的民族性格。儒文化的核心,就是“忠孝仁義禮智信”。歷經(jīng)苦難的中華民族,為什么會愈挫愈堅、繼往開來,是因為這些文化內(nèi)核,深深根植于這個民族的血液之中。
忠
原指心態(tài)中正、立正糾錯,作為道德概念,指為人正直、誠懇厚道、盡心盡力,堅持真理、修正謬誤,后在忠于他人、忠于君主及國家。
孝
《詩經(jīng)》中有這么一段話:“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彼^「百善孝為先」,反映中華民族極為重視孝的觀念。
義
本義:為了我信仰的旗幟而不惜犧牲。義的本義是合乎道德的行為或道理,舍生取義表明為了重信義可以犧牲生命。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p>
孟子說:“通達的人說話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結(jié)果不可,只要合乎道義就行。”
關(guān)于“大信”與“小信”的問題,亦即“信”的通權(quán)達變問題,我們在《論語》的有關(guān)讀解中已說得很多。這里只作簡單重申,即,一方面,“信”是儒學的核心觀念之一,最典型的強調(diào)就是孔子所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保ā墩撜Z·為政》)但另一方面,又不能拘泥固執(zhí)于“信”而不知變通。用我們所說的最為極端的情況就是,難道對你的敵人也要講“信用”嗎?
所以,要根據(jù)具體情況而通權(quán)達變。通權(quán)達變的標準就是孟子這里所說的“惟義所在”。這是最基本的不能放棄的東西,也是指導我們在實際生活中掌握的原則。
以前覺得岳飛精忠報國傻傻的,但是很感動,生命誠可貴,若沾上忠孝義其一,真是唏噓,感恩我們還活著!
亂世多故事,但其傳承至今不也經(jīng)歷了許多太平盛世,是我們此生不需要還是我們不知不覺就丟了…
那許多故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