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 〔魏晉〕
白日淪西河,素月出東嶺。(西河 一作:西阿)
遙遙萬里暉,蕩蕩空中景。
風來入房戶,夜中枕席冷。
氣變悟時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
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
念此懷悲凄,終曉不能靜。
二、作者簡介
陶淵明(約365~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潛,字淵明。別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jié),世稱靖節(jié)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東晉末到劉宋初杰出的詩人、辭賦家、散文家。有《陶淵明集》。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譽為“隱逸詩人之宗”、“田園詩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學巨匠。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zhèn)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
三、詩歌譯文
太陽漸漸沉落在西河,白月從東嶺升起。
四、詩歌賞析
陶淵明的詩歌,往往能揭示出一種深刻的人生體驗。這種體驗,是對生命本身之深刻省察。對于人類生活來說,其意義是常青的。《雜詩·其二》所寫光陰流逝,自己對生命已感到有限,而志業(yè)無成 、生命的價值尚未能實現的憂患意識,就具有此種意義。
“白日淪西阿,素月出東嶺。”淪:落。阿:大丘陵,指山。這兩句是說,日落西山之后,一輪皎潔的月亮從東邊山嶺上升起。
“遙遙萬里輝,蕩蕩空中景?!比f里輝:指月光。蕩蕩:形容浩大。景:光。這兩句是說,它輝映著萬里河山,把浩蕩的夜空也照耀的分外明亮。
起筆四句,展現開一副無限廣大的光明境界。日落月出,晝去夜來,正是光陰流逝。西阿東嶺,萬里空中,極寫四方上下。往古今來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此幅境界,即為一宇宙。而蕩蕩輝景,光明澄澈,這樣一幅大光明的境界,實為陶淵明襟懷的體現。由此四句詩,也可見陶淵明筆力之巨。并為下文“日月擲人去”的悲慨,設下了伏筆。
“風來入房戶,中夜枕席冷?!睉簦洪T。這兩句是說,夜風吹進房門,使人感到枕席發(fā)涼。
“氣變悟時易,不眠知夕永?!睔猓簹夂?。易:變化。夕永:夜長。永:長。這兩句是說,由氣候的變冷方覺察出季節(jié)變換了,因不能入睡更感到夜的漫長。
夜半涼風吹進房門,枕席已是寒意可感,因氣候的變易,領悟到季節(jié)的改易,已不能夠成眠,才體認到黑夜的漫長。種種敏銳的感覺,皆暗示著詩人之一種深深悲懷。
“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庇瑁何?。和:應和。揮:舉。勸:敬酒。孤影:自身的影子。這兩句是說,我想傾吐隱衷,卻沒有人來應答,只好舉杯與自己的影子相勸共飲了。
借酒澆愁,孤獨寂寞,皆言在意外。李白《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大約即是從陶詩化出。
“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聘?!比赵拢号c首二句的“白日”、“素月”相照應,這里強調的是歲月的流逝。擲:扔開。騁:馳騁,喻施展。這兩句是說,歲月很快的過去了,自己的志向卻得不到施展。
“念此懷悲凄,終曉不能靜?!苯K曉:直到天明。這兩句是說,想到這些事我不免心懷悲凄,徹夜不能平靜。
陶淵明平生志事,在于兼濟天下,其根源乃是傳統文化。生命之價值不能實現,這是不少古往今來仁人志士所共有的悲哀。詩中一“擲”字,一“騁”字,皆極具力度感。擲字寫出日月之飛逝,騁字寫出志向之遠大?!叭赵聰S人去”越迅速,則“有志不獲騁”之悲慨,愈加沉痛迫切。
陶淵明此詩,將素月輝景蕩蕩萬里之奇景,與日月擲有志未騁之悲慨,打成一片。素月萬里之境界,實為陶淵明襟懷之呈露。有志未騁之悲慨,亦是心靈中之境界。所以詩的全部境界,自然融為一境。
詩中風光霽月般的志士襟懷,光陰流逝志業(yè)未成、生命價值未能實現之憂患意識,其陶冶人類心靈之意義,乃是長青的,不會過時的。陶淵明此詩深受古往今來眾多讀者之喜愛,根源即在于此。
五、陶淵明生平簡介
陶淵明(約376~427),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潛”,卒后友人私謚“靖節(jié)征士”,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出生于一個衰落的世家,生活在晉宋易代之際。父親早死,因家貧,曾做過幾年的官,卻因“質性自然”,不愿“以心為形役”、不肯“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xiāng)里小人”而解綬去職,過起了躬耕自足的田園生活。
自小體弱多病,曾作《五柳先生傳》以自況,稱自己“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然而“家貧,不能常得”;日子雖然過得很艱苦(見“環(huán)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他卻能安貧樂道,忘懷得失。“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六十歲左右去世。
深受后世文人騷客推崇,歐陽文忠公甚至認為“兩晉無文章,惟《歸去來兮》(即《歸去來兮辭》)而已” ;在中國詩人享有很崇高的地位,朱光潛先生認為:可以和他比擬的,前只有屈原,后只有杜甫。
陶淵明的時代是在典午大亂之后,正當劉裕篡晉的時候。他生在一個衰落的世家,是否是陶侃(東晉開國元勛,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的后人固有問題,但至少是他的近房裔孫;祖父做過太守;他的父親似乎早就在家居閑(據《命子》詩,安城太守之說似不確。
他序他的先世都提到官職,而到其父時只有“淡焉虛止,寄跡風云,冥茲慍喜”數語)。母親是當時名士孟嘉的女兒。他還有一個庶母,弟敬遠和程氏妹都是庶出。他的父親和庶母都早死,生母似活得久些。弟妹也都早死,留有侄兒靠他撫養(yǎng)。原配夫人在他三十歲左右死去,續(xù)弦翟氏,幫他做農家操作。
陶淵明有五個兒子,似還有“弱女”,不同母;在中年遭了幾次喪事,還遭了一次火,家庭負擔很不輕,算是窮了一生。從早年就愛生病,一直病到老。他死時才五十余歲(舊傳淵明享年六十三,吳汝綸定為五十一,梁啟超定為五十六,古直定為五十二,從作品的內證看,五十一二之說較勝)。
當時一般社會情形很不景氣,他住在江西潯陽柴桑,和一般衰亂時代的多數鄉(xiāng)下讀書人一樣,主要靠種田過活,境況非常窘迫,人口又多,收入不能維持極簡單的生活。迫于饑寒,只得放下犁頭去求官。
他的第一任官是京口鎮(zhèn)軍參軍,那是他才二十三歲左右(晉隆安三年),兩年后,奉使到江陵;同年冬天,母親去世,他居了兩年憂,到了二十八歲那年,又起來做建威參軍,第二年三月奉使入都,八月補彭澤縣令,冬十一月就因為不高興束帶見督郵,解印綬歸田。
總計起來,陶淵明做官的時間前后不過六年,以后再也沒有出來做官。從二十九歲棄官,到他五十一歲死,二十余年中,他都在家鄉(xiāng)種田,生活極苦,雖偶得朋友資助,還是有挨餓乞食的時候。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