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會千年的兩個事實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前幾天,同行黃強先生到我陋室來,帶著他的新作《文人置業(yè)那些事》。我很為這位老兄的勤奮吃驚,又出新書?我在幾個月才拜讀過他的《走進佛門》。讀后發(fā)現(xiàn),此書是陶淵明、王維、杜甫、白居易、王安石、李漁、袁枚、吳敬梓、曹雪芹、魏源這些古代文人的“買房記”,或說“蓋房記”,還是頗有意思的。
借用黃兄書中的一些內(nèi)容,我也來湊個熱鬧,特別聊聊陶淵明、杜甫二人的“置業(yè)”故事。為什么要寫他們兩個?因為他們的“置業(yè)”行為,被大家誤讀了千年,我想給大家一個新的思考角度——
一、陶淵明是不肯同流合污,想超凡脫俗,才去“世外桃源”的?否,應該是買不起“城里的房子”,只好去山腳下??;
二、杜甫草堂真是破草房子?否,應該是郊外豪宅。
先說陶淵明。
陶淵明(365年—427年),又名潛,字元亮,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jié)。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年輕時一度出仕,做過江州祭酒、鎮(zhèn)軍參軍、彭澤令等小官。正史家認為。41歲時因不愿“為五斗米折腰”,掛印去職。自此他隱居于廬山腳下,躬耕田園,飲酒賦詩,終老一生。因此,陶淵明一直被后人視為超凡脫俗的代表。
從這段生平上看,陶淵明的人生和仕途是相當失敗的。陶淵明本來應該有一個很好的前程,他29歲時便出仕了,但沒有干幾天,便“不堪官吏職”回家了,他覺得當“公務員”勞心又勞神,還不如回家種地曬太陽。這說明說什么?說明陶這個人很沒有進取心,人生觀消極。
此后,陶淵明還幾次出仕的經(jīng)歷和機會,但他終究沒有當上大官,最有實權(quán)的職位是最后的彭澤(今江西彭澤)令。在這個位置上,本應該是繼續(xù)進升的級好臺階,可陶淵明卻沒有抓住,反而離職了。在蕭統(tǒng)主編的《陶淵明傳》中有這樣的文字——
“歲終,會郡遣督郵至??h吏請曰:‘應束帶見之。’淵明嘆曰:‘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即日解綬(指解官)去職,賦《歸去來》。”
陶淵明是有才的,他前后在官場上混了13年,最后落下了辭職回家的結(jié)局,令人搖頭。為何仕途難有起色?表面上是清高,實質(zhì)是混不下去,無法適應變化。做為一個有文化的人,應有起碼的文明和禮貌,本來就應穿戴整齊去見上司嘛,還用人家提醒?可見他平時太隨便了。別人好心提醒,他又覺得不好。從這事上可以看出,陶淵明性格上有較大的缺陷、心理上有較明顯的障礙。連個儀表儀容都不注意,這樣的人肯定當不好官,選擇離開是這種性格的人的最佳選擇——陶淵明還是有自知之明的。
圖:陶淵明墓,座落在江西九江縣馬回嶺鎮(zhèn)面陽山南坡
大凡文人都死要面子活受罪,即便失敗了也要找個漂亮的理由,陶淵明正是這樣。他離開時還吹是不想犯賤,不想同流合污,這種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至今被許多混不去的男人掛在嘴上。
說上面這些,是為了下面的分析:陶淵明去“世外桃源”的真正原因。
從史料上看,陶淵明系出名門,曾祖父陶侃是東晉的開國重臣,官至大司馬,被封“長沙郡公”,屬于東晉的中央高層;而陶淵明的祖父則做過太守。依這種家族背景,陶淵明是可以劃歸東晉“太子黨”一類的。到陶淵明時,家道雖然中落,但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陶家仍然有房有田。但是,陶淵明不會當官,也不會理財,辭職回家后沒有了“五斗米”,一大家子都要吃喝,開支很大,生活上便逐漸困難起來。面對這種家境,死要面子的陶淵明,與在官場時一樣,選擇了逃避現(xiàn)實的辦法,帶著一家老小,離開了祖輩置下的“富人區(qū)”,到?jīng)]有熟人的看見的地方,過起了簡單的日子,即所謂“歸隱”——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font>
“歸隱”后有“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陶淵明的心態(tài)還算放松,多少找到了一種安慰,寫詩也有了感覺。倒霉的是,現(xiàn)實中的“世外桃源”并不美好,一點也沒有詩中寫的那么怡然自得和浪漫,在歸隱后的第三年,即公元408年,一把大火將其房子燒毀了。此時的陶淵明十分可憐,連個睡覺的地方?jīng)]有,一家人只能寄住在一條破船上,度過初秋。試想,在這種情況下,陶淵明還能有經(jīng)濟實力到“城里”買房子了?在這種情況下,不得不又將家搬遷至“世外桃源”中的另一地方——南村。
至此,陶淵明真的與世隔絕,精神上也生活在“世外桃源”中了,借酒抒情,寄托信念——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實際上,陶淵明最后選擇從官場辭職、不為“為五斗米折腰”,憶注定他只能去“沒人的地方”。試想,在現(xiàn)代的今天,“40后”想再當“公務員”都十分困難,何況在古代?所謂的“清風亮潔”實是后人的拔高。
再說杜甫。
對杜甫,大家更熟悉了。杜甫是盛唐時詩人,名言是《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那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句話成了杜甫憂國憂民的標簽,因而有“詩圣”之譽。
杜甫的出生地鞏縣的老家、鞏縣的墓園和生活過的成都草堂,我都去過。每次看罷,心里都會想,杜甫家當年真的窮得只能住破草房?杜甫曾在長安呆了10年,與今天許多“北漂族”一樣,杜甫也想在京城混出人模狗樣,想當大官,想發(fā)大財。但他運氣不好,居無定所,官未做大,收入欠穩(wěn)。
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年底,杜甫來到了成都,住在西郊外浣花溪寺里。在寺里沒有住上多久,他就打起了建私宅的主意。次年春,杜甫在城西七里浣花溪畔,找到一塊荒地,開始建筑草堂。先是開辟了一畝大的地方,在一株大樹下建了一間茅屋,有了以后成都草堂的雛形。你想想,能自己找地皮建房子,不論在過去還是現(xiàn)在,沒有一些經(jīng)濟來源和社會關(guān)系,誰敢想?果然,要蓋房消息甫一傳出,杜甫在朝中做官的高適、嚴武等朋友便伸出了援助之手;他的表弟王十五來看望他時,也送來了蓋房資金,“憂我營茅棟,攜錢過野橋?!?br>
在蓋房子的同時,杜甫又向各處朋友求供果木樹苗——
向蕭實要100根桃樹苗:“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為送浣花村?!保ā缎ぐ嗣鞲畬嵦幰捥以浴罚?br>向曾做過綿竹令的韋續(xù)索取綿竹縣的綿竹:“華軒藹藹他年到,綿竹亭亭出縣高。江上舍前無此物,幸分蒼翠拂波濤?!保ā稄捻f二明府續(xù)處覓綿竹》)
向何邕要蜀中的榿樹苗。
向果園坊園主徐卿索求果花苗:“草堂少花今欲栽,不問綠李與黃梅?!保ā对勑烨湟捁浴罚?br>向韋班要松樹苗:“落落出群非櫸柳,青青不朽豈楊梅。欲存老蓋千年意,為覓霜根數(shù)寸栽?!保ā稇{韋少府班覓松樹子栽》)
大家想一想,如果杜甫蓋得真是普通農(nóng)家草房,需要這么興師動眾、大動干戈?有必要向各路朋友要這要那、驚動大家?果木花草,野外多著呢。事實上,杜甫當年蓋的并不是普通的房子,而是豪宅或是別墅級的建筑。這并是我憑空猜測,而是從杜甫自己詩中看出的:“背郭堂成蔭白茅,緣將路熟俯青郊。榿林礙日吟風葉,籠竹和煙滴露梢。”
各位看看,這樣的宅院能是簡簡單單的“草堂”?接下來,杜甫又不斷擴大別墅區(qū)——
在廣泛種植桃樹后,草堂由一畝增至五畝;桃林建成后,又營建了竹林、榿林。杜甫在《憑何邕覓榿林栽》詩中說:“飽聞榿木三年大,與致溪邊十畝陰”,也就是說水榿木林的占地有十畝之大。那么竹林又占地多大?一頃之廣啊。《杜鵑》詩中說的明白無誤:“我昔游錦城,結(jié)廬錦水邊。有竹一頃余,喬木上參天?!边@樣的地方能是一般窮人住的?算不算深宅大院?
對草堂是不是豪宅或是別墅,當代歷史學家郭沫若曾作考證,郭在《李白與杜甫》一書中認為,杜甫草堂的上茅草應有三層,這表明屋頂曾翻修過兩次:“一般地說來,一重約有四五寸厚,三重便有一尺多厚。這樣的茅屋是冬暖夏涼,有時候比起瓦房來還要講究?!庇纱送茢啵鸥Ξ敃r的生活和經(jīng)濟狀況并不差,大家都誤會了他的貧窮。他詩所中所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乃是房頂被大刮壞后的寫實,但卻極易讓讀者產(chǎn)生聯(lián)想,誤以為他的生活也很糟糕。
草堂屋頂?shù)拿┎荼淮箫L吹落,室內(nèi)一片雨漏,凌亂不堪,詩人長夜難眠,感慨萬千,寫下了感人至深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事,實是另外層次的問題,也許又一次說明杜甫的運氣不好,剛住上別墅,就遇破壞性天氣了。至于杜甫一生顛沛流離的情況,我懷疑是他性格所然,喜歡當“驢友”所致。為什么這樣說?因他他生活在盛唐時代,又是文人,又做過官,這么個狀況如果說是生活所迫,是解釋不通的。相反古代文人就喜歡到處走走、尋找創(chuàng)作靈感。
需要說明的是,本文并不是要否定杜甫卑未敢忘憂國、“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nèi)熱”的思想,而是討論“草堂”不破的事實。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