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頭源遠流長,可追朔到唐代。葫蘆頭”泡饃是陜西名小吃之一,原料為豬腸、豬肚子,做得別具風(fēng)味,入口濃香又不膩,美味無比。為啥叫“葫蘆頭”呢?故事還得從藥王孫思邈義贈藥葫蘆說起...
相傳,有年秋天,當(dāng)時正值雨季,孫思邈從終南山、太白山采藥行醫(yī)返回家,在杜曲川過河時不慎落入水中,幸好被一青年搭救才免遭于難。那青年叫呂望才,就住在附近的河坡村,平時人挺勤快,之前以殺豬賣肉為生,后因肉價不穩(wěn)虧了不少本錢,因此在村口大路邊開店,改做豬大腸泡饃和豬雜糕熟食生意。
孫思邈在呂家店里歇息了一晚。第二天,呂望才一大早就起來煮湯烙饃,為一天的生意做準(zhǔn)備。誰知湯鍋揭蓋,孫思邈卻聞到一股腥臊味。
孫思邈嘗了一口,也覺得腥味太大,仔細一問,才知道是加工方法不對。為了感謝救命之恩,孫思邈指導(dǎo)呂望才重新處理加工腸肚。下鍋后孫思邈從拐杖上解下藥葫蘆,向鍋里倒了花椒、大香、上元桂、良姜等藥料,臨行前把藥葫蘆送給了呂望才,鄭重地說:“我叫孫思邈,以采藥行醫(yī)走四方為生。這個葫蘆里裝著幾味除腥解臭的草藥,日后煮腸肉作湯,放一些進去,保你湯鮮肉腸味美。”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