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宮女雖然也算是皇宮的人,但其地位極其低下,也就不可能被多少正史記載,有關宮女的事情,大多源于民間傳說或者一些秘聞野史之類,可信度都不大。
民間傳說有些宮女不能生育這種事也可能真的存在,但并不像有些人說的她們出宮后已經(jīng)喪失了生育能力,即使嫁人后也生不出孩子,這其實是沒有任何依據(jù)。那么,何以會有這種說法流傳呢?這得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早期古代宮女其實大多來自征戰(zhàn)過程中獲得的奴隸、女俘或者罪犯的妻女,漢朝以后,開始由朝廷派出大批官吏到民間挑選良家美女到宮中,一旦選定后就不能再與家人團聚,一直深鎖深宮,幾乎與世隔絕。
不過剛開始選的宮女數(shù)量并不多,西漢初年據(jù)說才有宮女十多人,到了漢武帝時宮女也才突破1000人,到東漢桓帝時宮女則多達五六千人之多。到晉武帝時,宮女數(shù)量更是突破萬人大關。
其實要說宮女人數(shù)最多的還算唐開元、天寶年間,宮女人數(shù)躍升至4萬,這可能與唐朝當時的經(jīng)濟繁榮有關,后宮龐大,沒點經(jīng)濟實力做支撐也是沒法供養(yǎng)的她們,因為這些宮女不但領工資,就那些胭脂脂粉之類的開銷就是一筆巨額款項。
事實上,清朝以前的宮女是不會放出去的,不過也有過幾次特例,《漢書》中就曾記載漢文帝放了孝惠帝時期的宮女,“出孝惠皇帝后宮美人,令得嫁。”他自己去世前也在遺詔中寫下:“歸夫人以下至少使。”他的兒子景帝也曾有遺詔:“出宮人歸其家,復終身。”漢平帝也有遺詔:“出媵妾,皆歸家得嫁。”
當然以上都是小規(guī)模的放宮女出宮,《資治通鑒》里記載武德九年,即公元626年,有過一次規(guī)模較大放宮女出宮的事情,就是有名的“怨女三千出后宮”的事情,唐太宗下令:“宮女眾多,幽閟可愍,宜簡出之,各歸親戚,任其適人?!?/p>
從放出宮的宮女來看,他們放的都是父皇時期的宮女,自己的宮女最多也就是死后才放。不過,這還算好點的皇帝,更多的其實在他們死后也不會放走。
清朝時,宮女選擇范圍大致被限定在內(nèi)務府佐領所屬的上三旗(正黃、鑲黃、正白)包衣任職佐領、管領以下家庭的女兒,從規(guī)格上來看還是比較高的,她們進宮后從事的工作其實跟以前各朝的宮女差不多,不過她們也要等到30歲左右才可以出宮。
這也就意味著在中國歷史上,成千上萬的宮女其實是不可能被放出來的,即使被放出來,年齡也已經(jīng)過了三十歲,三十歲的女人,別說古代,就是現(xiàn)在也被列為大齡剩女。
宮女們雖然都是來自民間的美女,而且挑選過程也都極其嚴格,似乎給人有種一步登天的感覺,但事實上,她們進入皇宮后大多數(shù)人都從事著伺候嬪妃及各種不同苦力工作,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她們中很多人可能一生連皇帝的面都沒見過,更不要說被皇帝看中,直接晉升為嬪妃了。
不過他們從事的工作雖然有些可能比較繁雜,但基本上也是按時按點工作,工作量也不是太大,相對來說還算輕閑,但想要成為妃子,基本上難如登天。當然,畢竟是生活在高墻大院內(nèi),也有被皇帝看中給辦了的機會,最后晉升為妃子也是可能的,但這得極其聰明伶俐又漂亮,這樣的宮女少之又少。
有種說法說那些嬪妃來例假的時候不方便伺候皇帝就讓服侍自己的宮女頂替,這樣一來宮女也就有了上升的機會,先不說嬪妃會不會給宮女這樣的機會,其實皇帝那么多女人,大家也不可能同時都來例假吧,這個妃子伺候不了,其他等著伺候他的女人多的是,哪里還輪得到宮女來頂替?
當然對于那些精力特別旺盛,又很喜歡女色的皇帝來說,宮女的機會就很大了,不過皇帝那么多女人,真等到他都玩膩后再輪到宮女也不容易。所以說,絕大多數(shù)宮女都會在寂寞、凄涼中度日。
唐朝詩人元稹有首《行宮》寫道: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這首詩就把宮女們禁閉深宮,整天寂寞無聊的枯燥生活寫得活靈活現(xiàn)。還有一首據(jù)說是宮女所寫的《紅葉題詩》:“一入深宮里,年年不見春。聊題一片葉,寄與有情人。”從這首詩中我們也能充分感受到宮女們那種凄涼落寞的日子。
所以說,宮女們的生活其實是一種非人的生活,不光有生理需求得不到滿足的壓抑,還有宮廷內(nèi)部無休無止的陰謀斗爭的帶來的隨時可能被殺的恐懼,更有一種看不到希望和盡頭的無望之感。
而人一旦長期生活在壓抑的狀態(tài)下時,心理就會扭曲變態(tài),心理的扭曲也會造成身體上的傷害,所以即使有些人最后有幸從深宮大院走向正常生活,她們的身體也可能因為郁積多年的慢性疾病造成無法正常生育,當然,這只是一種可能而已。
宮女們雖然在皇宮里算得上地位最低下的一個群體,但她們好歹也是生活在擁有最高權力的地方,俗話說相府看門的人都比六品官強,何況她們曾經(jīng)是皇帝身邊的人?所以,她們一旦出宮后心理落差會很大,貧窮困難的人家自然是無法入她們的法眼的。
但要嫁給一個殷實人家,其實也不容易,因為在農(nóng)耕社會,傳統(tǒng)認知就是男耕女織,女人如果只會端茶倒水擦桌子掃地,男人基本不怎么考慮,他們可不是只想找個花瓶擺著,他們更看重女人能不能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
宮女哪里會從事種地織布之類的事情,他們的工作也就是洗洗涮涮,既然不能,對于好多男人其實并沒有多大吸引力,因為她們太過嬌貴,一般人養(yǎng)不起。再說,古代男女比例基本上是女多男少,男人找媳婦一般都不太困難。
主要是古代人重男輕女,生多少個女兒他們都不會停下來,只有生出男孩他們才可能不再生,再加戰(zhàn)亂中好多男人死去,這就使得女人比較多,要不然古代好多成功男人都是三妻四妾的,也并不影響窮人娶妻生子。
在女性資源比較豐富的情況下,男人自然愿意娶那些妙齡少女,古代女人結婚一般是在十五六歲,而從宮里放出來的宮女,一般都在三十歲以上,按現(xiàn)在來說都算得上大齡剩女了,何況在早婚的古代,就更算得上老女人了。
另外,古代人的思想都比較保守,尤其在意女人的貞潔,雖然宮女大多并沒有得到過皇帝的寵幸,但在名聲上仍然被看成是皇帝的女人,而有錢有勢的人家誰愿意娶個別人用過的女人為妻,即便是小康之家,其實也不會娶一個別人不用了的女人為妻。
這就讓那些出宮的宮女顯得非常尷尬,一方面強大的自尊心讓她們無法從心理上接受隨便下嫁的事實,另一方面,她們又成了并不受男人喜歡的遲暮美人,在這種情況下,有些人宮女雖然出宮了,但卻無法找到自己的歸宿,有些人最后把自己嫁了,很可能嫁給了年齡偏大的老頭。
綜上所述,民間流傳的宮女不能生育的說法其實是沒有依據(jù)的,她們之所以不能生育,主要是沒有機會與男人結合,好多人一生都被禁在深宮,有些有幸出宮后,也因為年齡大、無法從事重體力勞動等原因男人不愿娶,沒有男人還怎么生孩子?
其實,古代的宮女算是跟太監(jiān)有著差不多的命運,雖然她們的身體是完整的,但卻被長年幽禁在深宮大院,算得上很不幸的一件事。事實上,好多人并不像普通人想象中那么熱愛進皇宮當宮女,但在父母之命和皇帝之命難違的情況下,她們是沒有自我選擇權的。
即使有些女孩剛開始熱衷于被選進皇宮,在漫長的高墻大院生活中,也會為自己當年的無知感到悲哀,只不過當時的宮女,一旦進去就沒有反悔的機會。漫長的宮廷生活中,有些宮女慢慢適應和習慣了宮里的生活,也就不想再出來了,慈禧時就有個宮女放出后感覺到她已經(jīng)與這個社會格格不入,最后又自愿進宮直至老死。
所以說,她們的命運其實比較悲慘,雖然也有過錦衣玉食的日子,但人活著,哪里只是為了吃口飯那么簡單?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