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質百科名片
心理素質是人的整體素質的組成部分。以自然素質為基礎,在后天環(huán)境、教育、實踐活動等因素的影響下逐步發(fā)生、發(fā)展起來的。心理素質是先天和后天的合金。
心理素質是人的身體、心理和社會素質之一,是先天因素與后天因素的“合金”。簡單地說,心理素質是以生理素質為基礎,在實踐活動中通過主體與客體的相互作用,而逐步發(fā)展和形成的心理潛能、能量、特點、品質與行為的綜合。
心理素質作為中國本土化的一個重要學術概念,目前已經擁有了其專業(yè)的英文名“psychological quality”。
從心理學角度講:心理素質包括情感,信心,意志力,和韌性等等?!?br> 一個人的心理素質是在先天素質的基礎上,經過后天的環(huán)境與教育的影響而逐步形成的。心理素質包括人的認識能力、情緒和情感品質、意志品質、氣質和性格等個性品質諸方面。心理是人的生理結構特別是大腦結構的特殊機能,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心理素質具有人類素質的一般特點,但也有自己的特殊性。在走向21世紀的今天,人的心理素質顯得越來越重要。在學校和家庭教育中重視對少年兒童的心理素質教育,也成為社會和時代的要求。
組成
根據上述定義,心理素質由如下五個方面組成:
心理潛能
現在國內外的一般共識是,每個人生來都具有一定的潛能,特別是現代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還肯定,每個人生來都具有優(yōu)秀的潛能;每個人都亟欲把自己的潛能發(fā)揮出來或得到實現;每個人只要自己努力都可以充分發(fā)揮或實現自己的潛能。潛能并不神秘,它是人的心理素質乃至社會素質賴以形成與發(fā)展的前提條件或某種可能性。或者說,正因為人具有一定的潛能,所以就能把他們培養(yǎng)成為真正的人,而動物沒有此種潛能,所以雖然花費九牛二虎之力,也不能使它們向著人的方向發(fā)展。
心理能量
亦稱心理力量或心理能力,也可簡稱為能或力。世界上的萬事萬物(包括精神)都有一定的能量,即都是有“力”的。人也是如此,“人生莫不有力”(《論衡·效力》),可稱之為人力。人是一個系統它又是由身體系統與心理系統構成的,而這兩個子系統也是有力(能量)的,前者為體力即身體之能力,后者為心力即精神之能力。這種心理能量乃是人的心理素質的體現,也是用意識來調節(jié)的能量作用,其大小強弱也能夠反映出一個人的心理素質水平。
心理特點
特點、特性、特征、屬性等是一回事,都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某種東西。人的心理活動總具有自己的特點,可以把它歸結為六對:客觀性與主觀性的統一、受動性與能動性的統一、自然性與社會性的統一、共同性與差別性的統一、質量與數量的統一、時空性與超時空性的統一、人的各種心理現象也具有各自的特點,如感知的直接性與具體性,思維的間接性與概括性,情感的波動性與感染性,意志的目的性與調控性,等等。心理特點也是心理素質的具體標志。
心理品質
心理品質與心理特點有聯系,但二者也有區(qū)別,不能混為一談。它并非心理活動本身所固有,而是后天習得的。品質有兩個方面的涵義:一是個別差異,即人與人之間各具有不同水平的心理品質;一是培養(yǎng)標準,即要求人們的心理所應當達到的水平。幾乎每一種心理現象都具有一定的品質,如記憶的敏捷性、持久性、準確性、備用性,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獨立性、批判性,情感的傾向性、多樣性、固定性、功效性,意志的自覺性、果斷性、堅持性、自制性,等等。心理品質的優(yōu)劣最能表現出人的心理素質的水平。
心理行為
人們無論簡單的行為還是復雜的行為,歸根結底都受人的心理的支配,都是人的心理的外部表現。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人的一切行為都可以稱為心理行為。這種心理行為是心理素質的標志,通過它可以檢驗心理素質水平的高低。而且,前述心理素質的四個組成因素如心理潛能、能量、特點、品質等,也都會明顯地或不明顯地在行為上反映出來??梢?,心理行為是構成心理素質的一個重要成分。
由上所述,心理潛能、心理能量、心理特點、心理品質與心理行為的有機結合,稱為心理素質。而這五個方面又都蘊含在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之中。也就是說,所謂培養(yǎng)心理素質,就是要發(fā)揮、發(fā)展、培養(yǎng)、提高、訓練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的潛能、能量、特點、品質與行為。
?。ā岸x”及“組成”內容是根據上海師范大學燕國材<論心理素質及其教育>整理)
心理素質良好的標準
馬斯洛認為良好的心理素質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具有充分的適應力;
二、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對自己的能力做出適度的評價;
三、生活的目標切合實際;
四、不脫離現實環(huán)境;
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六、善于從經驗中學習;
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八、能適度地發(fā)泄情緒和控制情緒;
九、在不違背集體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發(fā)揮個性;
十、在不違背社會規(guī)范的前提下,能恰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需求。
增強心理素質的方法
方法
?。?)自我肯定。人要不斷地否定和肯定自己才能進步,而否定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向肯定方向發(fā)展,自我肯定,保持堅定的信念,往往是事業(yè)成功的關鍵。
?。?)拋棄自卑。自卑需要三個條件:一是缺乏成功的體驗;二是缺乏客觀公正的評估;三是自我評估偏頗。要拋棄自卑,首先要戰(zhàn)勝自我,為自己樹立一個目標,要有堅強的信念,相信自己的能力,同時要對自己有一個科學、合理的評估。
(3)增強自信。
?。?)心理調節(jié)和情緒調節(jié)。
具體方法
提高心理素質具體來說要從七個方面入手:包括自我意識訓練、智力訓練、情感調控、意志培養(yǎng)、個性塑造、學習指導和交往指導七個方面。下面說說自我意識訓練——為了方便說明,單獨列為一節(jié)。
自我意識訓練
自我意識及其意義
自我意識是對自己身心活動的覺察,即自己對自己的認識,具體包括認識自己的生理狀況(如身高、體重、體態(tài)等)、心理特征(如興趣、能力、氣質、性格等)以及自己與他人的關系(如自己與周圍人們相處的關系,自己在集體中的位置與作用等)。總之,自我意識就是自己對于所有屬于自己身心狀況的認識。由于個體能洞察自己的一切,因而能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調節(jié)和控制。自我意識的成熟被認為是個性基本形成的標志,它在人的社會化過程中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自我意識是個體社會化的結果,同時,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fā)展又進一步推動個體的社會化。
由于自我意識在人發(fā)展過程中是循序漸進進行的,是在自我認識、自我體驗和自我調控三種心理成份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過程中發(fā)展的,所以,心理素質教育是在其自我意識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上,結合我們的日常生活、學習和勞動,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促進我們認識自我、評價自我、體驗自我和調整自我,促使我們自我意識健康發(fā)展。
自我意識訓練
【一】自我認識
自我認識是主觀自我對客觀自我的認識與評價,自我認識是自己對自己身心特征的認識,自我評價是在這個基礎上對自己作出的某種判斷。正確的自我評價,對個人的心理生活及其行為表現有較大影響。如果個體對自身的估計與社會上其它人對自己客觀評價距離過于懸殊,就會使個體與周圍人們之間的關系失去平衡,產生矛盾,長期以來,將會形成穩(wěn)定的心理特征--自滿或自卑,將不利于個人心理上的健康成長。
自我認識在自我意識系統中具有基礎地位,屬于自我意識中“知”的范疇,其內容廣泛,涉及到自身的方方面面。對我們進行自我認識訓練,重點放在三個方面:第一,讓我們學會能認識到自己的身體特征和生理狀況。第二,認識到自己在集體和社會中的地位及作用。第三,認識到內心的心理活動及其特征。
自我評價是自我意識發(fā)展的主要成份和主要標志,是在認識自己的行為和活動的基礎上產生的,是通過社會比較而實現的。由于我們自我評價能力不高,往往不是過高就是過低,大多屬于過高型。因此,要提高我們的自我評價能力,你就應學會與同伴進行比較,通過比較做出評價。你還應學會借助別人的評價來評價自己,學會用一分為二的觀點評價自己。由于自我評價是自我認識中的核心成份,它直接制約著自我體驗和自我調控,所以,對我們進行自我意識訓練,核心應放在自我評價能力的提高上。
【二】自我體驗
自我體驗是主體對自身的認識而引發(fā)的內心情感體驗,是主觀的我對客觀的我所持有的一種態(tài)度,如自信、自卑、自尊、自滿、內疚、羞恥等都是自我體驗。自我體驗往往與自我認知、自我評價有關,也和自己對社會的規(guī)范、價值標準的認識有關,良好的自我體驗有助于自我監(jiān)控的發(fā)展。對我們進行自我體驗訓練,就是讓你有自尊感、自信感和自豪感,不自卑,不自傲,不自滿,隨著年齡增長讓我們懂得做錯事感到內疚,做壞事感到羞恥。
【三】自我監(jiān)控
自我監(jiān)控是自己對自身行為與思想言語的控制,具體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發(fā)動作用,二是制止作用,也就是支配某一行為,抑制與該行為無關或有礙于該行為進行的行為。進行自我認知、自我體驗的訓練目的是進行自我監(jiān)控,調節(jié)自己的行為,使行為符合群體規(guī)范,符合社會道德要求,通過自我監(jiān)控調節(jié)自己的認識活動,提高學習效率。
為提高我們自我監(jiān)控能力,重點應放在促使一個轉變上,即由外控制向內控制轉變。我們自我約束能力較低,常常在外界壓力和要求下被動地從事實踐活動,比如只有教師要求做完作業(yè)后檢查,你才會進行檢查。針對這種現象,你應學會如何借助于外部壓力,發(fā)展自我監(jiān)控能力。
專家解說
綜述
教育心理學家張大均教授認為心理素質是以生理條件為基礎的,將外在獲得的東西內化成穩(wěn)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并與人的社會適應行為和創(chuàng)造行為密切聯系的心理品質,它由認知因素、個性因素和適應性因素三個方面構成。[4][5][6]邢根溪認為:心理素質是指個體在心理過程、個性心理等方面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和品質。它是人類在長期社會生活中形成的心理活動在個體身上的積淀,是一個人在思想和行為上表現出來的比較穩(wěn)定的心理傾向、特征和能動性。
肖漢仕教授這樣解釋:心理素質是指人的心理過程及個性心理結構中所具有的狀態(tài),品質與能力之總和,其中包括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在智力方面是指獲得知識的多少,也指先天遺傳的智力潛能,但我們主要強調心理潛能的自我開發(fā)與有效的利用,在非智力方面,主要指心理健康狀況的好壞,個性心理品質的優(yōu)劣,心理能力的大小以及所體現出的行為習慣與社會適應狀況。
劉岸英認為:心理素質是個體整體素質的基礎。它是個體在遺傳素質的基礎上,通過自身努力和外界環(huán)境與教育的作用下,所形成的比較穩(wěn)定的心理特征、品質和能力等心理因素的總和。
也有一些心理學家認為,除智力因素以外,決定和影響人活動的一切非智力因素都可以稱為心理素質,亦即保證人們成功地進行各種活動的心理條件的總和。
無錫市中小學心理教育課題組研究認為:心理素質是人的素質結構的核心因素,是使人的素質各部分"聯系起來"成為能動發(fā)展主體自身的內部根據。
因此,對心理素質做如下界定:以人的自我意識發(fā)展為核心,由積極的與社會發(fā)展相統一的價值觀所導向的,包括認知能力、需要、興趣、動機、情感、意志、性格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有機結合的復雜整體。
王希永等人認為:所謂心理素質是指在先天與后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人的心理傾向和心理發(fā)展水平。心理素質作為一個普遍概念,具有豐富的內涵和外延。就其內涵而言,心理素質所反映的是人在某一時期內的心理傾向和達到的心理發(fā)展水平,是人進一步發(fā)展和從事活動的心理條件和心理保證。就其外延而言,心理素質包括人們所有的心理活動過程和心理活動結果。人們在對心理素質進行概括、分析和評價時常常使用人格、個性、心理品質等概念,這些概念同心理素質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含義。可以這樣認為,這些概念是從不同角度,在不同層次、不同范圍內對心理素質的不同表達方式。其實它們之間具有明顯的區(qū)別,不能等同或替代。人格、個性這兩個概念是集合概念,而心理素質是一個非集合概念。
心理品質所反映的是結果,是個人在某一時期、某一場合表現出來的穩(wěn)定的一貫的心理特征,它是多種心理素質的高度凝結,如記憶品質、思維品質、注意品質、意志品質等等。而心理素質所反映的既是結果更是過程,它比心理品質具有更豐富的內涵和更廣的外延。
家長應具備怎樣的心理素質
一,信心和勇氣。家長要在客觀評價自身素質、家庭條件和子女實際情況的基礎上,樹立這樣的信心:即堅信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孩子的努力,孩子會不斷進步,一定會成長為符合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理智和寬容。家長要保持穩(wěn)定的情緒,不急不躁,客觀公正地看待孩子,冷靜地處理棘手的問題。諒解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無知、過失,鼓勵處在困難中的孩子,安慰受到傷害的孩子。
三,恒心和耐心。教育子女是一項長期而艱苦的事情,要有長期的計劃和短期的安排。同時,還要注意耐心細致,具體周到。
四,愛心和熱情。家庭教育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家長是否有愛心和熱情。
乒乓球員的心理素質
實力與心理素質的關系
心理素質,是靠長期比賽一點一點地提高的。它應該是和比賽的經驗成正比的,所不同的就是因人而異,也許有些人天生就具有一定的心理素質,也許有些人心理關總是過不了。但是,心理素質始終還是可以靠后天的鍛煉的。
有句話說得好,“藝高人膽大?!比绻f自己的技術水平到達了一定的高度,那么心里面自然就會比較踏實穩(wěn)定。反之如果要用自己不足的實力去向強手挑戰(zhàn),就需要在一定的比賽經驗上加以自身的全力投入,才有可能打出自己的水平。想要好的心理素質,首先還是應該把自己的水平提高,才有提高心理素質的資本。在實力并沒有到達一定程度的時候談心理素質沒有太大的意義。如果說雙方實力相近,那么往往看誰可以發(fā)揮得好一些,這個時候就靠自己的狀態(tài)的調整了。
幾個影響發(fā)揮導致失敗的原因
1求勝心過重。心態(tài)的變化直接影響到技術的發(fā)揮,這就是很多業(yè)余的愛好者遇弱不強,遇強卻不弱的原因(心理放松,沒壓力,技術能充分發(fā)揮)。
2 練球不足。很多朋友是打落點、打控制的,這樣就需要有手感做保證,在未練球(包括練球不足)的情況下,往往會大失水準。
3.打法相克。業(yè)余愛好者往往忽視這一點,其實以己之短,遇彼之長是非常常見的事,這就取決于個人的調整和適應能力了,而這一點往往是業(yè)余愛好者最欠缺的。
4.不合適的器材。業(yè)余愛好者也往往忽視這一點,認為自己反正水平很差,拿什么拍子都差不了很多,這種想法是不對的,除非對不會打球(沒有絲毫手感可言)的人來說什么拍子都差不多。手感越是細膩的人,對球拍也越挑剔,而往往手感的好壞決定了一個人水平的高低。
5.思想包袱。這一點和第一條有些類似,往往生在領先,眼看就要勝利的時候,最容易出現心理的變化。這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無論業(yè)余或者專業(yè))。金澤洙也一樣在20:16的時候把握不住自己,丟掉了幾乎到手的勝利,何況業(yè)余愛好者。
所以自身狀態(tài)調整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比賽的的勝利。調整的方法很多。比如說比賽一開始就全力以赴,認認真真地對付每一個球;贏了一個球就握緊拳頭叫喊一下,振奮一下,多小跑一下,;打失了一個球,讓自己冷靜一下,重新振作投入比賽。這些都可以很好的調節(jié)自己的精神狀態(tài)。排除雜念也是提高心理素質的重要方面。雜念之一:想贏怕輸。比賽沒人想輸,但比賽時腦子里老想這個就影響你打好球。求勝心切,容易蠻干,關鍵時候手腳又放不開;怕輸就更沒戲了,先一個怕字你還能干什么?勝利是一分一分贏得的,不用多想結果,就想把每一個球都打成好球。雜念之二:環(huán)境影響。陌生的地方陌生的人,讓你孤單無助;拉拉隊(尤其是有很多ppmm)的喧鬧,不習慣的場地條件,讓你頭昏眼花,心煩意亂。沒關系,多出去見見世面,不要太在意觀眾,這會兒你是主角,這是你的舞臺不是他們的,打好你的球要緊,打好自然可以得到尊敬。
心理素質和適應能力的提高是一種經驗的積累,只有通過比賽來不斷的獲得,因此多打比賽也是提高心理素質的一個重要途徑。通過對陣不同打法的對手來豐富自己的閱歷,提高自己的適應能力。
退休人員心理素質的狀態(tài)調整
退休對心理的影響
退休是人生的一大轉折,它預示著原來的生活習慣、經濟收入、地位和名譽等將發(fā)生變化。退休后,多年傾心、熱愛的工作崗位,多年適應的工作規(guī)律、生活環(huán)境及生活方式都會發(fā)生很大變化,如不適應這種變化,就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障礙,如孤獨寂寞,情緒消沉,甚至出現偏離常態(tài)的行為等。
這些不健康心理和不良情緒,會嚴重干擾和損害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和抵抗疾病的能力,影響神經、免疫、內分泌及其他各系統的功能,從而引發(fā)和加重各種身心疾病,加速衰老性疾病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因此退休老人要注意及時進行心理調節(jié),正確面對退休這一重大生活變動,預防、克服和戰(zhàn)勝“離退休綜合征”。
怎樣才能調整好自己心理素質的良好狀態(tài)呢?
首先要面對現實,敢于接受既成的退休事實。重新設計安排自己的生活,盡快適應新的生活環(huán)境。
其次要善于控制情緒,保持良好心態(tài)。要想得開,放得下,要正確面對各種困難和挫折,以積極的心態(tài)擺脫不良心理的困擾。心情不好時要及時找親人、朋友談談,求得理解。使不良情緒盡快放松或轉移;多參加社交活動,與朋友禮尚往來,以誠相待,創(chuàng)造有利于自我心理調節(jié)的條件。
另外,退休老人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的下降是不爭的事實,因此,在物質和精神上期望不應過高,要做到知足常樂、安享晚年。自我調節(jié)困難或不成功時,要及時做心理咨詢或請心理醫(yī)生治療。
同時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退休后應繼續(xù)學習新知識,看書讀報,關心國家大事,有條件者可參加老年大學,充實自己的生活,延緩大腦的衰老,預防癡呆的發(fā)生。還可以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適當地參加體育鍛煉,如散步、慢跑、打太極拳等。保持和培養(yǎng)有益身心健康的嗜好,如養(yǎng)花、養(yǎng)鳥、下棋、打牌、跳舞、唱戲等,與愛好相同的朋友一起活動,享受退休后的歡樂。
夫妻之間要互相體諒、互相照顧,共度晚年。不要過分依賴或過多干預子女,要大事清楚,小事糊涂。要常與兒輩交談,創(chuàng)造良好的家庭生活氛圍。有可能的話,要多關心、照顧孫輩,天真活潑的孩子會給老人帶來極大的樂趣,但不能過度溺愛,更不能干涉他們父母的管教,充當保護傘的角色,否則會引起家庭矛盾。
家人的關愛對老年癡呆病人是重要的,是提高病人生活質量的保證。據醫(yī)生們多年觀察,此病的發(fā)生與家庭生活單調有很大的關系。有的老年人圖清靜,不喜與人交流,和兒女分開住,得病的幾率就會提高,那些老少三代同堂的家庭中,老人的發(fā)病率要低得多。
音樂助老年人改善心理問題。音樂療法屬心理治療方法之一,是利用音樂促進健康,特別可作為消除心身障礙的輔助手段。根據心身障礙的具體情況,可以適當選擇音樂欣賞、獨唱、合唱、器樂演奏、作曲、舞蹈、音樂比賽等形式。心理治療家認為,音樂能改善心理狀態(tài)。通過音樂這一媒介,可以抒發(fā)感情,促進內心的流露和情感的相互交流。
音樂療法用歌曲和樂器來改善患者病情。治療對象多半是癡呆癥、自閉癥等心理疾病。音樂在改善注意力、增強記憶力、活躍思想、豐富和改善情緒狀態(tài)方面有明顯的功效,有利于消除孤僻老人與周圍環(huán)境的情緒和理智障礙,加強老年人對人生意義的認識和自我信心。
心理素質測試
測試題
以下八道心理素質測試題,每題只能一個選擇,然后根據括號內的分數累加起來,看看總分是多少,就能大致了解心理素質和應付能力。
1.你騎車闖紅燈,被警察叫??;后者知道你急著要趕路,卻故意拖延時間,這時你———
a.急得滿頭大汗,不知怎么辦才好 b.十分友好地、平靜地向警察道歉 c.聽之任之,不作任何解釋
2.在朋友的婚禮上,你未料到會被邀請發(fā)言,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你———
a.雙手發(fā)抖,結結巴巴說不出話來 b.感到很榮幸,簡短地講幾句 c.很平淡地謝絕了
3.你在餐館剛用過餐,服務員來結賬,你忽然發(fā)現身上帶的錢不夠,此刻,你會———
a.感到很窘迫,臉發(fā)紅 b.自嘲一下,馬上對服務員實話實說 c.在身上東摸西摸,拖延時間
4.假如你乘坐公共汽車時忘了買票,被人查到,你的反應是———
a.尷尬,出冷汗 b.冷靜,不慌不忙,接受處理 c.強作微笑
5.你獨自一人被關在電梯內出不來,你會———
a.臉色發(fā)白,恐慌不安 b.想方設法自己出去 c.耐心地等待救援
6.有人像老朋友似的向你打招呼,但你一點也記不起他(她)是誰,此時你———
a.裝作沒聽見似的不答理 b.直率地承認自己記不起來了 c.朝他(她)瞪瞪眼,一言不發(fā)
7.你從超市里走出來,忽然意識到你拿著忘記付款的商品,此時一個很像保安人員的人朝你走過來,你會怎么辦?
a.心怦怦跳,驚慌不措 b.誠實、友好地主動向他解釋 c.迅速回轉身去補付款
8.假設你從國外回來,行李中攜帶了超過規(guī)定的煙酒數量,海關官員要求你打開提箱檢查,這時你會———
a.感到害怕,兩手發(fā)抖 b.泰然自若,聽憑檢查 c.與海關官員爭辯,拒絕檢查
心理素質測試題答案
選a得0分,選b得5分,選c得2分
1.(0~25分)你承受壓力的心理素質比較差,很容易失去心理平衡,變得窘促不安,甚至驚慌失措。
2.(25分~32分)你的心理素質比較強,性情還算比較穩(wěn)定,遇事一般不會十分驚慌,但有時往往采取消極應付的態(tài)度。
3.(32~40分)你的心理素質很好,幾乎沒有令你感到尷尬的事,盡管偶爾會失去控制,但憊自來說,你的應變能力很強,是一個能經常保持鎮(zhèn)靜,從容不迫的人。
心理衛(wèi)生百科名片
心理衛(wèi)生也稱精神衛(wèi)生,它是關于保護與增強人的心理健康的心理學原則與方法。心理衛(wèi)生不僅能預防心理疾病的發(fā)生,而且可以培養(yǎng)人的性格,陶冶人的情操,促進人的心理健康。心理衛(wèi)生的內容是十分廣泛的。不同年齡階段,有不同的心理特點,心理衛(wèi)生的內容也不盡相同。人在不同年齡階段,各有一定的生理特點與心理特點,并且出現與之相聯系的心理問題。根據不同年齡階段的身心特點,有效地預防一些心理沖突的發(fā)生,及時地解決一些心理問題是個體心理衛(wèi)生的主要目標。
歷史
心理衛(wèi)生的思想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代。但是現代心理衛(wèi)生運動卻興起于20世紀初。非常耐人尋味的是,她的發(fā)起人和倡導者是曾患精神病的美國人比爾斯根據自己住院期間和出院后的親身遭遇,特別是精神病治療機構對病人的冷漠和虐待,以及公眾對于精神病人的偏見和歧視,于1908年,出版了著名的《一顆自我發(fā)現的心靈》。此書引起了心理學家和社會大眾的大力支持和強烈反響,由此開始了一場由美國發(fā)軔,最后遍及全世界的心理衛(wèi)生運動。1908年,世界第一個心理衛(wèi)生組織——康涅狄格州心理衛(wèi)生協會成立,1930年國際心理衛(wèi)生委員會成立,1948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持下,成立了世界心理健康聯合會(WFMH)。中國的心理衛(wèi)生運動在20世紀30年代也開始起步,1936年,成立了“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會”,但因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實際未開展工作而名存實亡。1985年,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會終于成立,該學會的成立對我國心理衛(wèi)生事業(yè)的發(fā)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
內容
講究衛(wèi)生,預防疾病,保持身體健康,這已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墒?,怎樣才算講究衛(wèi)生?這恐怕在看法和做法上就大不相同了。不少人一提講衛(wèi)生就想到注意公共衛(wèi)生,講究個人衛(wèi)生,加強體育鍛煉,攝取適量的營養(yǎng),不吃腐敗變質的食物等等,這些無疑都是重要的。但是,這樣做只能預防顯微鏡下看到的微生物對人體的侵襲,只能把筋骨肌肉鍛煉得更有力量,還不能確保人們的健康。這時因為,人生在世,難免遭受種種矛盾與挫折,因而社會、心理因素也同樣危害人的健康。譬如,一個人身強力壯,卻理智欠佳,人格異常,不能正常工作和生活,那怎能說他“健康”?所以世界衛(wèi)生組織把健康的定義修改為:健康“不但沒有身體的缺陷與疾病,還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tài)和社會適應能力”。這就是說,人要做到健康,必須體魄健全,身心健康,這種健康才算是真正的健康。怎樣做才能達到身心全面健康的目的?中國杰出的心理學家潘菽教授早在四十年前就曾指出:“我們因注重身體的健康,故研究生理衛(wèi)生;我們若要使得心理得到健全的發(fā)展,則必須注重心理衛(wèi)生”。由此看來,心理衛(wèi)生乃是達到心理健康的手段。
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和完整的社會適應能力與生理衛(wèi)生是分不開的。由于心理和生理是互相影響的,心理不健康會給生理狀態(tài)(人的軀體)造成傷害。因此,講求心理衛(wèi)生在某種意義上說比生理衛(wèi)生更為重要。人的心理如果不正常,一方面通過心理影響生理的途徑,會危害人們的軀體健康,甚至造成疾病,特別是各種慢性病,如各種心身疾病。另一方面,一旦人們的心理陷入了反常狀態(tài)(輕者形成神經官能癥或人格障礙,重者形成各種精神病),人的社會適應能力就會受到破壞,甚至無法進行正常的家庭和社會活動,從而給個人和家庭帶來極大的苦惱和不幸,以至給整個社會造成危害。心理衛(wèi)生的任務是多方面的,而首要的任務多在青壯年時期,防止嚴重損害社會勞動力的情況出現。精神病病人通常不能自理生活;在激動興奮狀態(tài)下還會毀物傷人或者自毀,破壞生產,影響社會。因此,增進人們的心理健康,防止精神病的產生是整個社會面臨的任務之一。其次是制定培養(yǎng)和鍛煉健康“人格”的心理衛(wèi)生原則和措施。第三是根據人生各個不同年齡階段的不同心理特點(包括嬰兒期、兒童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訂出保持各年齡階段心理健康的一般心理衛(wèi)生原則和方法。第四是提供人們在生活、工作和勞動的各領域中進行活動時所要注意的心理衛(wèi)生的原則和措施。
總之,心理衛(wèi)生不僅是個人,而且是整個社會都應該關心的問題。因為心理健康與否既與每個人的個體健康發(fā)展有關,也與整個家族、整個民族的健康發(fā)展有關。隨著社會的向前推進,物質文明的迅速提高和科學技術的高速發(fā)展,社會中的人際關系就更加復雜,生活的節(jié)奏更加緊張,威脅人們的心理健康的因素也越來越多。因此,心理衛(wèi)生問題也就顯得更加復雜而重要。在我國優(yōu)越的社會主義制度下,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問題受到國家和政府的特別關心和重視,為維護和保持人們的心理健康創(chuàng)造了最根本的良好條件。
原則
心理衛(wèi)生的基本原則如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從青年時代起,人的自我意識開始成熟起來,能夠進行自我估價、自我檢查與自我督促,并且也能正確評價他人的行為。一個人樹立了共產主義世界觀就能對社會、對人生有了正確的認識,就能科學地分析周圍發(fā)生的事情.保證心理反應的適度,防止心理反應的失常。
防止與克服心理沖突。主觀的要求與客觀的限制可能會引起強烈心理沖突或持續(xù)的心理沖突。在一定的條件下,能夠造成心理疾病。人在生活、學習與工作中,不可避免地要經常發(fā)生心理矛盾,但是要控制其強度不宜過猛,持續(xù)時間不要過長。有了心理沖突要設法正確解決,不能消極對待。
參加有益的集體活動。一個人如果經常與集體隔離,不與人交往,容易養(yǎng)成孤獨的情緒,往往心情抑郁或孤芳自賞,影響心理健康。一個人經常參加有益的集體活動,進行正常而友好的交往,可使人消除憂愁,心胸寬暢,心情振奮,精神愉快。
要有自知之明。耍了解自己的長處與短處,了解自己的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的狀況。經常用心理健康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的行為,促進心理健康。辦事要根據自己的智力等情況量力而行,切不可設置經過努力而無法達到的目標,否則容易受到挫折,產生心理沖突,情緒不安,影響心理健康。
此外保持健康的身體,有規(guī)律生活,去掉不良嗜好,保持樂觀的情緒等都是心理衛(wèi)生的原則。
老年心理衛(wèi)生
世界衛(wèi)生組織新的年齡劃分法提出:
45歲以下為青年
45—59歲為中年
60—74為年青的老人或老年前期
75—89歲為老年
90歲以上為長壽老人1.中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達1.26億,占總人口的10%,并且老年人口還將繼續(xù)以每年3.2%的速度增長。據估計,2025年將達到2.9億。老年精神衛(wèi)生問題包括老年期精神疾病和老年期特有的心理問題。老年期精神疾病如老年性癡呆(阿爾茨海默?。?、老年抑郁等。老年期特有的心理問題包括心理老齡化、離退休后的心理適應,喪偶與再婚,“空巢現象”等。
2.老年期的心理特征和心理變化
對外界事物的感覺能力逐漸衰退,學習新事物較慢,但是老年人豐富的閱歷和人生經驗在一定程度上能彌補心理機能上的不足。注意力轉移緩慢、分配困難。死記硬背比年輕時差了,但理解之后的記憶能力并沒有明顯退化。想象力受到經驗的限制,很難活躍,愛嘮叨。消極、抑郁,容易煩躁、悲傷、害怕、不滿等,情感脆弱,生活、社交圈子變小,表現出對新的、自己不熟悉的事物、領域的畏難、畏懼、擔憂,甚至拒絕等表現。
3.老年人的自我概念和變化的性格
自我概念即如何看待自我的問題老年人的自我概念表現為:我是否老了?是否有價值?我是否真的老不中用了?我生活中還有什么希望?我們鼓勵:能接納自身的生理老化,也能接受自身心理功能的部分改變。鼓勵的原因:更能自我接納、自我肯定,更能主動去適應角色改變,調整自己的角色行為。老年人的性格變化因人而異,一般既有穩(wěn)定、連續(xù)的特點,同時也由于生理因素、環(huán)境、社會心理因素、認知和人生閱歷的影響,性格會發(fā)生一些改變,使性格具了有變化的特點。
達到的標準
心理衛(wèi)生的目的是要達到心理健康,但心理健康有沒有個標準?對這個復雜的問題心理學工作者已做了大量工作,但至今還沒有個為大家公認的理想標準。為了使心理衛(wèi)生有個大致的遵循,下面將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期羅(Maslow)和邁特爾曼(Mittelman)幾經修訂的十項標準列出,僅供參考。
1. 有充分的安全感;
2. 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對自己的能力做恰當的估計;
3. 生活目標、理想切合實際;
4. 與現實環(huán)境保持接觸;
5. 能保持個性的完整和諧;
6. 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
7. 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8. 適度的情緒發(fā)泄與控制;
9. 在不違背集體意志的前提下有限度地發(fā)揮個性;
10. 在不違背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情況下能適當滿足個人基本需要。
按照上述十條標準一一嚴格對照,可以說很難找到一個心理完全健康的人。因此,我們只能說,講究心理衛(wèi)生的人就接近上述標準,不注意心理衛(wèi)生的人就遠離上述標準。遠離上述標準,不僅人格異常,而且容易罹患種種心因性疾病。所以,為了心理健康,人人應當注意講究心理衛(wèi)生。
工作范疇
人人都要講究心理衛(wèi)生,各行各業(yè)各個領域都要講究心理衛(wèi)生;人不僅要自覺主動地講究個人的心理衛(wèi)生,還要照顧老人和兒童的心理衛(wèi)生。所以,心理衛(wèi)生的范圍很廣,而且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心理衛(wèi)生的范圍還會擴大。如果從當前中國外心理衛(wèi)生工作的狀況來看,心理衛(wèi)生工作的范圍可概括為如下四大方面:第一,從優(yōu)生學的角度指導婚姻、配偶、受孕等過程,提高個體的心理衛(wèi)生素質;第二,研究各年齡階段(如兒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的心理衛(wèi)生特點與規(guī)律,指導各年齡階段的人們搞好心理衛(wèi)生;第三,研究各社會群體中的心理衛(wèi)生問題,使人們在家庭、學校、工作單位、業(yè)余團體中能良好的適應環(huán)境,搞好人際關系,以便心情舒暢地工作、學習與生活;第四,研究個體主動積極講究心理衛(wèi)生的機制與措施,指導人們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做情緒調節(jié)控制的主人,改正不良行為與性格特征,掌握一至幾種身心放松技術,以便隨時調節(jié)身心平衡,講究心理衛(wèi)生。通過有益的教育和訓練,以及醫(yī)療預防措施,在人的一生中的各個年齡階段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訓練,培養(yǎng)健康的人格,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質和靈活的適應能力,使心理活動的功能狀態(tài)達到較高的健康水平,這一系列的工作屬于心理衛(wèi)生工作的范疇,稱為心理衛(wèi)生,也就是心理保健。
心理衛(wèi)生包括一切旨在改進及保持心理健康的措施,如使人們能處于按自已身心潛能進行活動的身心健康水平,減輕充滿著沖突的世界給人們帶來的精神(心理)壓力,對心理障礙和精神疾病進行預防和促使其康復。
心身疾病百科名片
心身疾病對人類健康構成嚴重威脅,是造成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原因,日益受到醫(yī)學界的重視。“心身的”(psychosomatisch或psychosomatik)一詞最早見于德國哲學家和精神病學家Heinroth(1918)的一篇文章中。“心身醫(yī)學”(psychosomaticmedicine)是由Deutsch(1922)提出。而“心身疾病”提出應歸功于Halliday,特別是Alexander的大力提倡。
一、心身疾病
1、概念的發(fā)展
“心身的”一詞最早見于德國哲學家和精神病學家Heinroth(1918)的一篇文章中。“心身醫(yī)學”(psychosomaticmedicine)是由Deutsch(1922)提出。而“心身疾病”提出應歸功于Halliday,特別是Alexander的大力提倡。長期以來,心身疾病對人類健康構成嚴重威脅,是造成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原因,日益受到醫(yī)學界的重視。
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或稱心理生理疾患(psychophysiologicaldiseases),是介于軀體疾病與神經癥之間的一類疾病。
2、狹義和廣義兩種理解
目前,心身疾病有狹義和廣義兩種理解。狹義的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會因素在發(fā)病、發(fā)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軀體器質性疾病,例如原發(fā)性高血壓、潰瘍病。至于心理社會因素在發(fā)病、發(fā)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軀體功能性障礙,則被稱為心身障礙(psychosomaticdisorders),例如神經性嘔吐、偏頭痛。廣義的心身疾病就是指心理社會因素在發(fā)病、發(fā)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軀體器質性疾病和軀體功能性障礙。顯然,廣義的心身疾病包括了狹義的心身疾病和狹義的心身障礙。本書基本上采用這種廣義的概念。為幫助理解,作為一種直觀的思維方式,圖7一l列出了心身疾病概念的相關關系,僅供參考。
順便指出,心身疾病和心身障礙在目前文獻中有時被混合使用。心身疾病和心身障得之間本身也存在交叉和重疊。一些著作中提到的心身障礙有時還會籠統包括一部分心身疾病和一部分神經癥,故廣義的心身障礙和廣義的心身疾病有時幾乎是同義語。對此讀者不必深究。
3、臨床上表現
心身疾病的概念在臨床上一直有所變化,從權威的美國精神性疾病診斷治療手冊(DSM)來看,DSM-Ⅰ(1952)設有“心身疾病”一類;DSM-Ⅱ(1968)更名為“心理生理性植物神經與內臟反應”,定義為“由情緒因素引起的單一器官系統的軀體癥狀”;分類則按累及器官,如哮喘為“心理生理性呼吸系統反應”。DSM-Ⅲ(1980)及DSM-ⅢR(1987)均用“影響身體狀況的心理因素”分類。診斷標準為:①有心理因素引起的軀體癥狀,心身有時間相關;②軀體有器質性變化或明確的病理性過程(如嘔吐);③不符合軀體疾病及神經癥的診斷。
4、心身疾病的范圍及發(fā)病率
Alexander最早提出七種經典的心身疾病是:潰瘍病,潰瘍性結腸炎,甲狀腺機能亢進,局限性腸炎,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原發(fā)性高血壓及支氣管哮喘,并認為與特定的心理沖突有關。Qurbas則認為沖突是非特異性的,而人格類型則有重要發(fā)病意義。現在則認為心理社會因素在各種疾病發(fā)生中均有作用。
心身疾病分布于各個系統,種類甚多,主要受植物神經支配的系統與器官。各家的歸納不一,用現代心身醫(yī)學觀點來看,更難概括完全。本章以下各節(jié)所述是各科各系統中常見的心身疾病。
關于心身疾病的發(fā)病率,由于界定的范圍不同,所以報道數據差異甚大,國外調查人群中為10-60%;國內的門診與住院調查,約為1/3左右。
5、身心反應──軀體疾病的心理后果
在心身疾病的研究中,往往比較注重“心-身”的聯系。而實際上,軀體疾病也可以成為心理應激原而導致心理反應,即存在著身心反應的問題。這些心理反應不但影響病人的社會生活功能,又可以成為繼發(fā)的軀體障礙的原因。
?、跑|體疾病對病人感知的影響:其影響程度除了疾病的性質、輕重及病程等因素外;病人的個性特征、年齡、社會角色等也均影響其感知。
?、栖|體疾病引起病人的心理反應包括:①自我意識轉變;②對疾病的理智反應;③情緒反應。(參見第八章)
⑶軀體疾病對病人的心理社會影響分為兩種:①原發(fā)性心理障礙,是指機能障礙引起的心理后果,如視力或聽力或運動機能的喪失,任何機能障礙都可對個體心理帶來限制,有人以“投石入水”譬喻,石頭入水濺起的水花是機體障礙后的功能喪失,水面的層層漣漪則是一系列心理問題;②繼發(fā)性社會后果,是指患病后社會關系改變引起的后果,如患病后與家人的關系,對學習工作的影響等。
⑷不同的軀體疾病可以通過對神經系統的直接、間接作用而影響心理活動。如腦血管意外或心臟并引起的腦缺氧;電解質代謝紊亂導致的心理障礙,如高血鉀可致意識障礙和知覺異常;高血鈣可致淡漠、幻覺等。
本章后面各節(jié)在討論“心-身”問題的同時,對臨床上一些常見或重要的“身-心”問題也作必要的介紹。
6、心身疾病的分類
1、循環(huán)系統:原發(fā)性高血壓、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神經性心絞痛、陣發(fā)性室上性心動過速、功能性早搏、原發(fā)性青光眼。
2、呼吸系統:支氣管哮喘、神經性呼吸困難、神經性咳嗽。
3、消化系統: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胃下垂、過敏性結腸炎、神經性嘔吐、神經性壓食。
4、神經系統:偏頭痛、肌緊張性頭痛、植物神經功能紊亂。
5、內分泌系統: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肥胖癥。
6、泌尿系統:夜尿癥、神經性尿頻。
7、皮膚:神經性皮炎、搔癢癥、過敏性皮炎、蕁麻癥、濕疹、多汗癥。
8、耳鼻喉:美尼耳病、過敏性鼻炎、耳鳴、暈車。
9、生殖系統:月經期不正、無月經癥、痛經、更年期綜合征、陽萎、早泄、陰痹、不孕癥。
10、骨骼肌肉系統: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全身性肌肉痛、脊椎過敏癥、書寫痙攣、痙攣性斜頸、頸腕綜合征、面部痙攣。
11、惡性腫瘤:在有的心身疾病分類中,未將惡性腫瘤列入,但據許多臨床體會,惡性腫瘤的發(fā)生與心理社會因素有密切關系。有人曾對245例癌癥住院病人作過調查,66.9%的病例在病前有負性情緒,而對照組僅有15.5%。格瑞等對30例乳癌病例進行研究后指出,癌癥的發(fā)生與刺激性生活事件有明顯聯系。艾勒希德在其名著《心身醫(yī)學》中,將癌癥列入心身疾病。惡性腫瘤的發(fā)生,與社會因素也有關系,吸煙、環(huán)境污染等都能致癌[1]。
二、心身疾病的發(fā)病學機制
1、導言
心身疾病的發(fā)病學機制是目前醫(yī)學心理學領域亟待深入研究的中心課題之一。就目前的水平而言,有多種理論對此做出自己的解釋。這里介紹主要的三種。
2、心理動力理論
這一理論始終重視潛意識心理沖突在各種心身疾病發(fā)生中的作用。
早期,Alexander 認為個體特異的潛意識動力特征,決定了心理沖突引起特定的心身疾病。例如,哮喘的發(fā)作被解釋成是試圖消除被壓抑的矛盾情緒(如與母親隔離引起的焦慮)或避開危險物,此時病人不是以意識的行為,而是以軀體癥狀棗哮喘來表達;潰瘍病是由于病人企圖得到他人喂食與款待的潛意識欲望被壓抑;原發(fā)性高血壓是由于病人對自己的攻擊性決斷的潛意識壓抑等等。
后來的一些心理動力學學者修正了這種理論。目前認為,潛意識心理沖突是通過植物性神經系統功能活動的改變從而造成某些脆弱器官的病變而致病的。例如心理沖突在迷走神經功能亢進的基礎上可造成哮喘、潰瘍病等,在交感神經亢進基礎上可造成原發(fā)性高血壓、甲狀腺機能亢進等。因而他們認為只要查明致病的潛意識心理沖突即可弄清發(fā)病機制。
心理動力理論發(fā)病機制的不足是夸大了潛意識的作用。
3、心理生物學理論
心理生物學發(fā)病機制的研究重點包括:有哪些心理社會因素,通過何種生物學機制作用于何種狀態(tài)的個體,導致何種疾病的發(fā)生。近幾十年有關這方面的研究相當活躍,積累的資料也非常豐富,但由于機制的復雜性,至今尚無法完全闡明心理生物學詳細發(fā)病機制。
根據心理生物學研究,從大體角度來看,心理神經中介途徑、心理神經內分泌途徑和心理神經免疫學途徑是心理社會因素造成心身疾病的三項形態(tài)學意義上的心理生理中介機制。由于心理社會因素對不同的人可能產生不同的生物學反應、以及不同生物反應過程涉及不同的器官組織,因而不同的疾病可能存在不同的心理生理中介途徑。
心理生物學研究也重視不同種類的心理社會因素,如緊張勞動和抑郁情緒,可能產生的的不同心身反應過程。這方面也有許多研究成果,因而不同心身疾病的發(fā)生也可能與特定的心理社會因素有關。
心理生物學理論還重視心理社會因素在不同遺傳素質個體上的致病性的差異,例如,有證據證明,高胃蛋白酶原血癥的個體在心理因素作用下更可能產生消化性潰瘍,從而確認個體素質上的易感性在疾病發(fā)生中的重要作用。
4、學習理論
行為學習理論對于心身疾病發(fā)病機理的解釋是,某些社會環(huán)境刺激引發(fā)個體習得性心理和生理反應,如情緒緊張、呼吸加快、血壓升高等,由于個體素質上的問題,或特殊環(huán)境因素的強化,或通過泛化作用,使得這些習得性心理和生理反應可被固定下來而演變成為癥狀和疾病。緊張性頭痛、過度換氣綜合征、高血壓等心身疾病癥狀的形成,都可以此做出解釋。
通俗的講:在記憶當中,有美好的回憶,也有失敗,困難等傷心的回憶。對于美好的回憶,誰都希望重新體會一次。對于不愉快的經歷,誰都不想在回憶起來。這種“不想有第二次傷心回憶”的想法,就會使我們防患于未然,成為吸取教訓的契機。另一方面,當遭遇類似的情況,就會使我們聯想去“之后可能會發(fā)生倒霉的事情”或是“發(fā)生了倒霉的事情
了吧”這種過度的不安使人總背負著“預期不安”的包袱。另外,憂郁這種不安,總是暗示自己“一定會發(fā)生什么不好的事情”。于是,上升為更高層次的不安,便成為精神的緊張,有時甚至引起身體異常的改變。通過進一步的預期不安和暗示引起了身體異常改變,這種體驗不斷的疊加,像聲音,氣味,顏色的微小的因素都會成為誘因,導致身體條件反射,引起異常改變。
行為學習理論對疾病發(fā)生原理的理解,雖然缺乏更多的微觀研究的證據,但對于指導心身疾病的治療工作已顯得越來越有意義。
三、心身疾病患者的特點
1、患者具有一定的遺傳素質、性格特點或心理缺陷。換句話說,就是這類患者因為自身的特點,造成心理狀態(tài)不穩(wěn)定,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響。
2、存在心理社會緊張刺激的因素。這一點對于心身疾病的診斷尤為重要。在心身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一定要有心理社會因素的刺激,而且這種刺激要么在時間上比較長久,要么在強度上比較劇烈,或者兩者兼?zhèn)?,它們長期作用,導致患者的心境長期不穩(wěn)定,最終導致心身疾病。
3、心理社會緊張刺激與疾病的發(fā)生有密切的時間關系。一般來說,應該是先有不良刺激,然后才有心身疾病的發(fā)生,不良刺激和發(fā)病不可能顛倒過來,那樣的話,這個疾病也就不是由心理刺激引起的了,當然不是心身疾病。
4、心身疾病的演變過程與心理社會刺激因素呈現出一種正比例關系。也就是說,刺激因素越強烈,持續(xù)的時間越久,那么心身疾病的表現就會越重。
5、如果單純進行生物醫(yī)學的治療措施而不從心理上進行調適,治療效果較差。
四、心身疾病的診斷與防治原則
1、診斷原則
1.心身疾病診斷要點
?、琶鞔_的軀體癥狀;
?、茖ふ倚睦砩鐣蛩夭⒚鞔_其與軀體癥狀的時間關系;
?、桥懦|體疾病和神經癥的診斷。
2.心身疾病診斷程序
(l)病史采集:除與臨床各科病史采集相同外,還應注意收集病人心理社會方面的有關材料,例如心理發(fā)展情況、個性或行為特點、社會生活事件以及人際關系、家庭支持等,從中初步尋找與心身疾病發(fā)生發(fā)展有關的一些因素。
(2)體格檢查:與臨床各科體檢相同,但要注意體檢時病人的心理行為反應方式,有時可以從病人對待體檢的特殊反應方式中找出其心理素質上的某些特點,例如是否過分敏感、拘謹等。
(3)心理學檢查:對于初步疑為心身疾病者,應結合病史材料,采用交談、座談、行為觀察、心理測量直至使用必要的心理生物學檢查方法,對其進行較系統的醫(yī)學心理學檢查,以確定心理社會因素的性質、內容和在疾病發(fā)生、發(fā)展、惡化和好轉中的作用。本書許多章節(jié)已就這些心理學方法作過專論,在此不一一贅述。
(4)綜合分析:根據以上程序中收集的材料,結合心身疾病的基本理論,對是否心身疾病、何種心身疾病、由哪些心理社會因素在其中起主要作用和可能的作用機制等問題作出恰當的估計。
2、心身疾病的治療原則
1.心、身同治原則 心身疾病應采取心、身相結合的治療原則,但對于具體病例,則應各有側重。
對于急性發(fā)病而又軀體癥狀嚴重的病人,應以軀體對癥治療為主,輔之以心理治療。例如對于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綜合的生物性救助措施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同時也應對那些有嚴重焦慮和恐懼反應的病人實施床前心理指導;又如對于過度換氣綜合征病人,在癥狀發(fā)作期必須及時給予對癥處理,以阻斷惡性循環(huán),否則將會使癥狀進一步惡化,呼吸性堿中毒加重,出現頭痛、恐懼甚至抽搐等。
對于以心理癥狀為主、軀體癥狀為次,或雖然以軀體癥狀為主但已呈慢性經過的心身疾病,則可在實施常規(guī)軀體治療的同時,重點安排好心理治療。例如更年期綜合征和慢性消化性潰瘍病人,除了給予適當的藥物治療,應重點作好心理和行為指導等各項工作。
心身疾病的心理干預手段,應視不同層次、不同方法、不同目的而決定,支持療法、環(huán)境控制、松弛訓練、生物反饋、認知治療、行為矯正療法和家庭療法等心理治療方法均可選擇使用。這將在以后各章分別討論。
2.心理干預目標 對心身疾病實施心理治療主要圍繞以下三種目標:
(1)消除心理社會刺激因素:
(2)消除心理學病因:例如對冠心病病人,在其病情基本穩(wěn)定后指導其對A型行為和其它冠心病危險因素進行綜合行為矯正,幫助其改變認知模式,改變生活環(huán)境以減少心理刺激,從而從根本上消除心理病因學因素,逆轉心身疾病的心理病理過程,使之向健康方面發(fā)展。這屬于治本,但不容易。
(3)消除生物學癥狀:這主要是通過心理學技術直接改變病人的生物學過程,提高身體素質,促進疾病的康復。例如采用長期松弛訓練或生物反饋療法治療高血壓病人,能改善循環(huán)系統功能,降低血壓。
3、心身疾病的預防
心身疾病是心理因素和生物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因而心身疾病的預防也應同時兼顧心、身兩方面;心理社會因素大多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作用才會引起心身疾病(也有例外),故心身疾病的心理學預防應從早做起。
具體的預防工作包括:★對那些具有明顯心理素質上弱點的人,例如有易暴怒、抑郁、孤僻及多疑傾向者應及早通過心理指導加強其健全個性的培養(yǎng);★對于那些有明顯行為問題者,如吸煙、酗酒、多食、缺少運動及A型行為等,應利用心理學技術指導其進行矯正;★對于那些工作和生活環(huán)境里存在明顯應激源的人,應及時幫助其進行適當的調整,以減少不必要的心理刺激;★對于那些出現情緒危機的正常人,應及時幫助加以疏導。至于某些具有心身疾病遺傳傾向如高血壓家族史或已經有心身疾病的先兆征象(如血壓偏高)等情況者,則更應注意加強心理預防工作。★★★
總之,心身疾病的心理社會方面的預防工作是多層次、多側面的,這其實也是心理衛(wèi)生工作的重要內容
五、心身疾病與身心疾病的關系
身心疾病與心身疾病這兩個詞乍看起來沒有多大區(qū)別,其實,心身疾病不等于身心疾病。
人類的疾病,就病變實質來講,有兩大類:軀體疾患和精神疾患。軀體疾患又可分為心身疾病和非心身疾病;精神疾病又可分為精神病、非精神病性障礙、精神發(fā)育遲滯。
身心疾病與心身疾病是兩類不同的疾病,對它的研究、處理應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
身心疾病是因為人的機體發(fā)生了生理變化而引發(fā)了個體心理、行為上的變化,例如老年性癡呆、經期精神緊張、更年期綜合征等等。這些生理變化而導致的心理、行為的變化與當事人的社會認識無關,也與當事人對自我的認識無關,其心理、行為的變化不受自我意識的控制。
心身疾病的發(fā)展過程正好與身心疾病相反,它是由于種種原因(包括惡性事件的不良刺激),當事人對于發(fā)生在自己生活、學習和工作環(huán)境中的各類事件的價值觀念發(fā)生了變化,從而使自我認識發(fā)生了改變,導致心理狀態(tài)失衡。心理狀態(tài)的不平衡最終影響身體的生理變化,出現了心身變化的轉換,導致癔病、心因性陽痿、強迫行為等癥。
身心疾病、心身疾病的治療方法截然不同。按照中醫(yī)學說,心身疾病為先郁而后病,身心疾病則先病而后郁,二者均可用疏肝解郁法進行治療。西醫(yī)治療心身疾病一般用谷維素、維生素B1或小劑量安定等藥物;對身心疾病則以治療原發(fā)病灶為主,同時給以精神、心理上的疏導。由此可見,對身心疾病與心身疾病患者,只有明確診斷,采取對癥下藥的治療方法,才能使其早日康復[2]。
六、案例
女性男性型脫發(fā):過分堅持不愿意輸給男性而不得不努力工作 , 導致女性激素分泌減少
慢性疲勞綜合癥:非常收歡迎的廣播主持人小j , 主持這幾個熱門節(jié)目 ,因為都放映尖銳,敏感的話題,所以受到聽眾的廣泛支持。由于要承受在節(jié)目中不能出現漏洞的精神壓力和“既然是尖銳敏感的問題就必須實現作詳細的調查和豐富的取材”這種責任感,她從清晨至深夜都在忙碌著。有一天,她有些低熱,同時感到頭腦不清醒。因為不能延誤現場的直播,她認為只是輕微的感冒,因此隨便吃一些藥就堅持上班。然而持續(xù)的低熱,全身的疲勞感,倦怠感變得越來約嚴重。她想:“不能在這樣休息下去,只好堅持上班”。但癥狀沒有改善,結果診斷為慢性疲勞綜合癥。(認認真真的完美主義者,對工作有強烈責任感,不是自己做就不能放心,這種性格的人發(fā)病較多)
焦慮癥百科名片
焦慮是最常見的一種情緒狀態(tài),比如快考試了,如果你覺得自己沒復習好,就會緊張擔心,這就是焦慮。這時,通常會抓緊時間復習應考,積極去做能減輕焦慮的事情。這種焦慮是一種保護性反應,也稱為生理性焦慮。當焦慮的嚴重程度和客觀事件或處境明顯不符,或者持續(xù)時間過長時,就變成了病理性焦慮,稱為焦慮癥狀,符合相關診斷標準的話,就會診斷為焦慮癥(也稱為焦慮障礙)。
疾病簡介
焦慮是最常見的一種情緒狀態(tài),比如快考試了,如果你覺得自己沒復習好,就會緊張擔心,這就是焦慮。這時,通常會抓緊時間復習應考,積極去做能減輕焦慮的事情。這種焦慮是一種保護性反應,也稱為生理性焦慮。當焦慮的嚴重程度和客觀事件或處境明顯不符,或者持續(xù)時間過長時,就變成了病理性焦慮,稱為焦慮癥狀,符合相關診斷標準的話,就會診斷為焦慮癥,也稱為焦慮障礙。
發(fā)病原因
為什么會得焦慮癥呢?目前病因尚不明確。研究表明,焦慮癥與遺傳因素、個性特點、不良事件、應激因素、軀體疾病等均有關系,這些因素會導致機體神經-內分泌系統出現紊亂,神經遞質失衡,從而造成焦慮等癥狀的出現。焦慮癥患者往往會有5-HT(5-羥色胺),NE(去甲腎上腺素)等多種神經遞質的失衡,而抗焦慮藥可使失衡的神經遞質趨向正常,從而使焦慮癥狀消失,情緒恢復正常。
專家提醒:大腦的功能是通過各種不同神經遞質的傳遞來實現,神經遞質就好比是郵差,不同的郵差傳遞不同的信息,發(fā)揮著各種不同的生理功能。與情緒密切相關的神經遞質有5-HT(5-羥色胺),NE(去甲腎上腺素),DA(多巴胺)等等。[1]
疾病分類
焦慮癥有很多種類型,按照患者的臨床表現,焦慮常分為:
1)廣泛性焦慮:在沒有明顯誘因的情況下,患者經常出現過分擔心、緊張害怕,但緊張害怕常常沒有明確的對象和內容。此外,患者還常伴有頭暈、胸悶、心慌、呼吸急促、口干、尿頻、尿急、出汗、震顫等軀體方面的癥狀,這種焦慮一般會持續(xù)數月。
2)急性焦慮發(fā)作(又稱為驚恐發(fā)作):在正常的日常生活環(huán)境中,并沒有恐懼性情境時,患者突然出現極端恐懼的緊張心理,伴有瀕死感或失控感,同時有明顯的植物神經系統癥狀,如胸悶、心慌、呼吸困難、出汗、全身發(fā)抖等,一般持續(xù)幾分鐘到數小時。發(fā)作突然開始,迅速達到高峰,發(fā)作時意識清楚。注意!這種類型焦慮的出現是發(fā)作性的,無法預知的。由于急性焦慮發(fā)作的臨床表現和冠心病發(fā)作非常相似,患者往往撥打“120”急救電話,去看心內科的急診。盡管患者看上去癥狀很重,但是相關檢查結果大多正常,因此往往診斷不明確,使得急性焦慮發(fā)作的誤診率較高,既耽誤了治療也造成了醫(yī)療資源的浪費。
3)恐怖癥(包括社交恐怖、場所恐怖、特定的恐怖):恐怖癥的核心表現和急性焦慮發(fā)作一樣,都是驚恐發(fā)作。不同點在于恐怖癥的焦慮發(fā)作是由某些特定的場所或者情境引起的,患者不處于這些特定場所或情境時是不會引起焦慮的。例如害怕社交場合或者人際交往,或者害怕某些特定的環(huán)境:如飛機、廣場、擁擠的場所。恐怖癥的焦慮發(fā)生往往可以預知,患者多采取回避行為來避免焦慮發(fā)作。有一位患者就是害怕坐地鐵或者公交車,只要乘坐上述交通工具,她就會焦慮發(fā)作,極其痛苦,為了避免焦慮發(fā)作,她就打出租車上下班,因為坐出租車她就沒事。
還有一種分類,大家了解一下就可以了:美國的精神障礙診斷標準中,焦慮障礙包括:廣泛性焦慮、急性焦慮發(fā)作、恐怖癥、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急性應激障礙、強迫障礙。因為這些疾病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焦慮癥狀突出。
臨床表現
多發(fā)人群
焦慮癥可以說是人群中最常見的情緒障礙了,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研究表明,人群中焦慮癥的終身患病率為13.6%-28.8%,90%的焦慮癥患者在35歲以前發(fā)病,女性往往多于男性。我國缺乏全國性的焦慮癥調查資料,河北、浙江等幾個省的調查顯示:焦慮癥的患病率在5%-7%,據此估計全國約有5千萬以上的焦慮癥患者。
疾病癥狀
首先說一下焦慮癥的定義。焦慮是一種不愉快的、痛苦的情緒狀態(tài),同時伴有軀體方面的不舒服體驗。而焦慮癥就是一組以焦慮癥狀為主要臨床相的情緒障礙,往往包含兩組癥狀:
?、徘榫w癥狀患者感覺自己處于一種緊張不安、提心吊膽,恐懼、害怕、憂慮的內心體驗中。緊張害怕什么呢?有些人可能會明確說出害怕的對象,也有些人可能說不清楚害怕什么,但就是覺得害怕;
⑵軀體癥狀患者緊張的同時往往會伴有自主神經功能亢進的表現,像心慌、氣短、口干、出汗、顫抖、面色潮紅等,有時還會有瀕死感,心里面難受極了,覺得自己就要死掉了,嚴重時還會有失控感。
疾病危害
如果得不到及時正確的診斷和治療,焦慮癥患者就會反復就醫(yī),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同時也會造成巨大的醫(yī)療資源浪費,有研究表明焦慮癥患者的醫(yī)療費用是一般人口的9倍。有一位患者,就有急性焦慮發(fā)作的患者,多次撥打“120”急救,因為焦慮發(fā)作時的表現和冠心病極其相似,還有焦慮發(fā)作的患者被誤以為是冠心病發(fā)作,而進行心臟造影檢查。可以說,焦慮癥給個人及家庭都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和負擔。
焦慮癥的治療情況好嗎?很遺憾,由于大家普遍缺乏包括焦慮癥在內的精神衛(wèi)生常識,因此絕大多數焦慮癥患者都沒有得到及時正確的治療。世界衛(wèi)生組織研究表明:中國只有6.1%的焦慮癥患者得到了正確的治療,而美國的治療率是42%。作為一名精神科醫(yī)生,責任很大。[1][5][4]
診斷鑒別
精神科醫(yī)生診斷焦慮癥的主要依據是:家屬提供的患者病史(患病的時間,不好的表現等)、精神檢查(通過和患者交談得出檢查結果)、體格檢查、量表測查、實驗室的輔助檢查等。
診斷焦慮癥并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下面有一個簡單的焦慮自評量表,大家可以自我測評一下。如果你的分數較高,建議你到精神科去做一個系統的檢查。當然了,心理測查會有一定的誤差,這個測查權當是篩查,分數高不見得就是焦慮,不過中度以上的焦慮,建議你還是去看一下醫(yī)生鑒別診斷一下比較好。
附:焦慮自評量表系統(SAS)
焦慮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精神體驗,長期存在焦慮反應的人易發(fā)展為焦慮癥。本量表包含20個項目,分為4級評分,
請您仔細閱讀以下內容,根據您最近一周的實際感覺,在相應的數字前點擊表示。目前主要的情緒和軀體癥狀的自評請根據自覺癥狀的程度選擇。所有題目均共用答案,請在A、B、C、D下劃“√”,每題限選一個答案。
答案:A:沒有或很少時間; B:小部分時間;
C:相當多時間; D:絕大部分或全部時間
1. 我覺得并平常容易緊張和著急 A. B. C. D.
2. 我無緣無故地感到害怕 A. B. C. D.
3. 我容易心里煩亂或覺得驚恐 A. B. C. D.
4. 我覺得我可能將要發(fā)瘋 A. B. C. D.
5. 我覺得一切都很好 A. B. C. D.
6. 我手腳發(fā)抖打顫 A. B. C. D.
7. 我因為頭痛、頭頸痛和背痛而苦惱 A. B. C. D.
8. 我感覺容易衰弱和疲乏 A. B. C. D.
9. 我覺得心平氣和,并且容易安靜坐著 A. B. C. D.
10. 我覺得心跳得很快 A. B. C. D.
11. 我因為一陣陣頭暈而苦惱 A. B. C. D.
12. 我有暈倒發(fā)作或覺得要暈倒似的 A. B. C. D.
13. 我吸氣呼氣都感到很容易 A. B. C. D.
14. 我手腳麻木和刺痛 A. B. C. D.
15. 我因為胃痛和消化不良而苦惱 A. B. C. D.
16. 我常常要小便 A. B. C. D.
17. 我的手常常是潮濕的 A. B. C. D.
18. 我臉紅發(fā)熱 A. B. C. D.
19.我容易入睡并且一夜睡得很好 A. B. C. D.
20. 我作惡夢 A. B. C. D.
計分:正向計分題A、B、C、D按1、2、3、4分計;反向計分題A、B、C、D按4、3、2、1計分,反向計分題號:5、9、13、17、19。20個項目的分數相加得出總分,再乘以1.25取整數,即得標準分,
低于50分者為正常;50-60分者為輕度焦慮;61-70分者為中度焦慮,70分以上為重度焦慮,中度以上焦慮建議精神??谱稍兙驮\,排除焦慮癥。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