扼殺愿望等于虐待
父母的控制扼殺孩子的真實想法
每一個孩子的出生,都是有價值的。孩子是我們的生命延續(xù),但更重要的是,他們要去完成自己。自我價值感是一個人存在這個世界上的基礎,這樣的人才會有愛,有自由。父母都希望讓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屬于他們自己的自己,而不是一個復制品。
【父母的剝奪和控制讓他難以表達真實的體驗和想法】
云偉是一名公認的成功設計師,但他卻經常困在自己的矛盾情緒中不能自拔。一方面,他認為自己的設計與理念趨于完美,另一方面,總是覺得自己的設計總有不足的地方。
在一次設計說明會上,客戶第一次對他的設計提出了質疑,說他的東西華而不實。要求他在兩個月后,拿出成熟的設計來。那句“華而不實”的評價,總是在他耳朵邊響起。他總是想象著下一次的說明會,他會很失敗,甚至被周圍的人嘲笑。強烈的無力感伴隨著他。
他把自己的擔心、無力講給父母聽。父母只是說:“你原本就應該更努力?!边@讓他的心底的抑郁情緒徹底爆發(fā)。他一下就失去了支持,開始回避與人交往,不想起床,認為什么都沒有意思,甚至產生了想告別人世的念頭。
一、臨床診斷:父母的嚴格掌控令他感到無所適從
經過深入交流我知道,云偉父母都對藝術很感興趣,曾經夢想成為設計大師。只可惜,所處的年代特殊,他們的愿望一直沒有實現(xiàn)。他們希望云偉能做一名出色的設計大師。
3歲時,小云偉便開始學習了自己不喜歡的素描。父母是嚴厲的,只要他一張畫沒有畫好,他們就會用嚴厲的方式懲罰他。而當云偉取得一些成績的時候,父母會在露出一絲笑容后,給他提出更高的要求。云偉一直沒有獲得過肯定。哪怕他做得比其他孩子更好,而父母總是只有懲罰,沒有獎勵。但云偉仍一味地滿足父母的需要,并希望獲得父母的肯定。每當自己取得一些成績,他會第一時間展示給父母,希望爸爸媽媽也能體味到自己的喜悅和滿足。而云偉的父母從來不會表現(xiàn)出太多喜悅的感覺,總是對他說:“你不要驕傲,再努力一點就能做得更好?!痹苽バ睦锉銜帐幨幍模杏X無所適從。
當這樣的情形發(fā)生時,尊重,愛就不會發(fā)生。而孩子成長中的愛,尊重等都是從與和父母的關系互動中認同到,并內化到自己身上的。意思就是一個被愛的孩子,就會有能力去愛別人。一個被尊重的孩子,他就有懂得真正的尊重,并也會尊重身邊的每一個人。而一個從小就生活在父母嚴格掌控下的孩子,則會用謊言去掩蓋自己真實的體驗和想法。這樣的人,有代表道德,倫理等超我部分,也有被壓抑的本我欲望部分,處在這兩部分之間的自我部分是不穩(wěn)定的。自我不穩(wěn)定,情緒也就不穩(wěn)定了。
父母的評價讓他處于自我價值的沖突中
Tips:
心理動力學講的是人的早期經驗和早期創(chuàng)傷是造成人的病態(tài)行為的原因。因為早期的創(chuàng)傷被壓抑潛意識,在一個特殊時期(一般是青少年時期)用不合理的病態(tài)方式解決潛意識矛盾。這就是心理疾病產生的原因。
運用心理動力學理論進行分析,我們會發(fā)現(xiàn)云偉處在自我價值的沖突中。這樣的沖突時常表現(xiàn)在需要別人的認同和肯定,云偉總是在非常自大和自卑的矛盾中間。一方面,他認為自己很優(yōu)秀,并用很多的方式去證明自己的優(yōu)秀,另一方面,他又很自卑,特別害怕自己被人貶低和不認同。因此,云偉非常努力,當然也獲得了公認的成就。但一旦自己的努力被忽視時,如被客戶否認的時候,云偉就體驗到羞恥、挫敗的感覺。這樣的感覺讓他產生了放棄的念頭,好像就是說:“我什么都不做了?!边@樣,可以用對自己的憤怒,來彌補自己的羞恥和無力感。只是這樣的憤怒是針對自己的,抑郁,就是自我憤怒攻擊的表現(xiàn)。說自己沒用,否認自己,認為自己活著沒有價值等等。
而自我價值的沖突,主要是自我價值和別人認可的價值之間的矛盾。云偉一次又一次的與父母分享自己的成功,實際上就是想保持自我價值與父母評價價值之間的一致性。當然,這也給了云偉一直以來的工作上的成就動機。在這次的設計方案中,云偉原本感覺自己不足,并且又被客戶指出不足,云偉的自我價值與他人評價價值出現(xiàn)了負性的一致,這讓云偉自戀的部分徹底損傷了,所以他在短時間內真的認為自己什么都不能做。
二、育兒建議:學會去肯定孩子的自我價值
當父母把自己的愿望放到孩子身上的時候,父母是很自私的。因為自私,所以就會用“我為你好”這樣的愛的幌子來掩蓋自己的自私。
有了愛和尊重,才能有自我價值實現(xiàn)的可能
一個人的需要分5個層次:生理、安全、 愛與被愛、尊重與被尊重、自我實現(xiàn)。這些需要是人存在的動機,人也會從這幾個需要層次的自我滿足中實現(xiàn)自我價值。這樣的人生就是充實的,有力的。當然,也就可以體會快樂,幸福。
父母想讓孩子完成自己未竟的心愿,是因為自己在人生經歷中的某部分沒有滿足。因為沒有滿足,所以這些內心的傷痛,便會在自卑的情緒中暗自流動。如果父母不接受這樣的挫折,那他們一定會用一切方法去消除掉讓自己內心感覺自卑的東西。孩子就有可能成為父母挫折的犧牲品,父母會用一切可以控制的方法去控制孩子的發(fā)展,甚至會因為他不聽話而憤怒。假如父母沒有意識到這有一點,他們將很難接受自己內心的挫折感,甚至會用“我為你好”的方式去挫敗孩子。把控制當成愛,就是因為我們缺乏覺察,并不能接受自己的結果。
很多時候,父母會用自己的價值觀去衡量這個世界的事物。而孩子喜歡用自己的喜好去衡量。當他的愿望被肯定并感覺被支持的時候,他很滿足,也會很自由。至于將來他想做什么,那應該是他自己慢慢在成長中思考的,他是一個獨立有自己思想的人。像一次豆豆媽媽問起了豆豆長大以后的愿望。豆豆想了一會,說想做火車司機。豆豆覺得火車司機很偉大,能夠駕駛這樣龐大的物體,因此,他想做火車司機。媽媽雖然不是很認同但還是肯定了他的想法,并表示媽媽會支持他。媽媽又問他做火車司機要具備什么條件。然后就著這些條件談了如何學習、取得這些技能等等。最后,豆豆開始思考這個問題了。
讓孩子按自己的意愿成長,實現(xiàn)其自我價值
如果媽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自由的,那就時刻覺察自己,是否有把自己的期望放在孩子身上。把自己的未了心愿放在孩子身上,那只是我們逃避挫折,恐懼的方法。而你的孩子,恰恰就是“受害者”,是屬于你的附屬品,他們沒有自己。當然,這樣的結果就是,媽媽需要一直為孩子操心。
5歲的晨晨從小學鋼琴,也表現(xiàn)出了一定的天賦。但媽媽發(fā)現(xiàn)晨晨越來越不開心,而且身體越來越虛弱。晨晨媽媽開始反思。她發(fā)現(xiàn)自己的童年也是這樣度過的。不開心,經常生?。ㄒ驗樯】梢垣@益。比如:可以逃避責任,不做不愿意做的事情,并不需要被別人和自己懲罰)。
晨晨媽媽小時候就被父親要求成為一名音樂家,而她在青春期的時候反叛,放棄了音樂。她把自己的挫折轉化為一個未了的心愿,在希望兒子幫自己完成。她并沒有尊重孩子的興趣,甚至總是用“應該”和“不應該”在判斷孩子。意識到這些后,她與自己的兒子談了一次話,問兒子是否喜歡鋼琴。在她的真誠表達中,兒子說出了自己的愿望和想法。兒子感覺壓力很大,很害怕自己沒有朋友,害怕彈琴不能過級。他很羨慕其他小朋友能在課余時間盡情的玩耍,并希望媽媽允許他多點時間踢足球。
這次談話后,晨晨媽媽尊重了自己兒子的愿望。她發(fā)現(xiàn),兒子與小伙伴們一起玩足球的時候,是那樣開心,見自己也開始沒有那樣的距離感了。兒子還是要堅持學習鋼琴,但這時候的他是在按自己的意愿學習,他學得很開心,并在上鋼琴課的時間到的時候,兒子不遲到了。
很多時候,父母會用自己的價值觀去衡量這個世界的事物。而孩子喜歡用自己的喜好去衡量。當他的愿望被肯定并感覺被支持的時候,他很滿足,也會很自由。
?。ū景咐嫡嫒苏媸?,其身份已隱去。)
專家介紹:
胡慎之,向日葵心理咨詢中心主任治療師,精神分析師,心理治療師婚姻家庭指導師,青少年心理咨詢專家。
來源:《嬰兒母親》雜志
保護被虐待的兒童
認為自然血親家庭是最有利于孩子成長的地方,這種現(xiàn)象由來已久,在《民法典》中早有記載。但是如今人們越來越不愿把問題兒童寄放到領養(yǎng)家庭或收容機構,并且系統(tǒng)地貶斥這種寄放,這表明上述傾向正進一步加強。
今天,人們口口聲聲談論的只是維持或重建與自然血親家庭的關系。人們顯然忘記了,如果這種辦法可行的話,它當然是最好的方法,但是它也有可能……行不通。確實,有些家庭陷入深深的痛苦和迷茫之中,以至于無法向孩子提供其心理成長所需的最低保障(比如標準、限制等),甚至有時因為自身的運行方式而向其提供一個明顯的壞榜樣。
請不要誤解: 在這些家庭中,父母根本不是壞父母,他們只是自身經歷的受害者,因而無法幫助自己的孩子成長。只有對自己進行長期和深入的心理治療,他們才能成為稱職的父母。但作出這樣一種決定有兩個前提:
● 一方面,這些父母真心渴望有所改變。然而我們知道,事情并不總是這樣的。對于人類來說,如果他們在童年時期被迫面對畸形境遇,為求生存,他們經常只能從這種境遇中尋求快樂。比如,如果一名兒童被某個成人隨意虐待并且得不到其他成人任何幫助的話,他要么變成“痛苦”的信徒(受虐狂),隨時隨地追尋痛苦,要么在看到虐待他的人從他的痛苦中獲得享受之后,自己也開始虐待動物或同伴等。
經驗證明,如果環(huán)境迫使孩子遭遇了這類快樂,它就會在孩子心中深深地扎根,尤其因為這是他生存下去的心理支撐。這樣的快樂享受實際上是一種解脫的方法,避免變得萎靡頹廢、精神錯亂或在一種完全非人性狀態(tài)的重壓之下徹底崩潰,這種狀態(tài)超過了人的心理所能承受和“消化”的程度。借用當代青少年喜歡說的一句話,在上述環(huán)境里,這樣的快樂享受才沒有使人的神經“斷線”。
這樣的快樂享受在孩子身上扎根是悲劇性的,尤其因為如果孩子在童年結束之前沒有得到幫助的話,它就會在其青少年時期成為其成人性欲形成的要素之一。
這樣一來,孩子的處境就很危險,這種受虐或虐待的傾向會使他長大后成為性受虐狂或性虐待狂,并且他從此只有在這種條件下才能得到直接的性快樂(實施性虐待)或具有性特征的快樂(精神虐待)。
如果出現(xiàn)這樣的演變,后果是非常嚴重的,因為它使得當事人在成年后幾乎再也不可能戒掉這種享樂方式。的確,當事人可能會考慮對自己進行治療以擺脫導致其痛苦的癥狀(這種考慮已屬不易),但他怎么可能為放棄一種能帶來滿足感的事情而改邪歸正呢?
如果一名兒童是成人性欲倒錯的對象,如果不對孩子采取任何保護措施,他完全有可能一直這樣下去。因為這名成人幾乎不可能做出改過的行動,即使他信誓旦旦。
● 另一方面,以父母對自己進行治療為條件,將當事兒童留在出現(xiàn)紊亂的家庭中,這樣做的前提是這些兒童能夠不受傷害地等到父母改過自新。然而兒童通常沒有這樣的時間去等候。童年是成長的關鍵時期,像所有生物的成長一樣,人的成長也是有期限的,會遇到一些轉折點,一些“岔道口”,如果沒有及時轉向,就會導致嚴重的紊亂。
如果人們被誤解父母之愛造成的迷信蒙蔽雙眼,明知當事兒童的家庭嚴重不負責任也要把孩子留下或送回家里,這就等于讓孩子走向毀滅,同時也不能幫助這些家庭。因為讓孩子跟著(或把孩子送還)這些行為異常的父母,無論人們愿意與否,這都讓后者堅信他們的行為沒有什么不正常,使他們失去了最起碼的產生改過意識的可能,而這種意識或許能使他們在某一天說:“這樣不好。應該做點什么了!”
我們經常對大眾講要關注虐待問題,但大眾實際并不了解這種行為,而每一名從事實地工作的人卻都很清楚: 虐待問題是司空見慣的事。每年都有許多兒童受到這種對待,所受教育嚴重不足,甚至遭受虐待(尤其是因為當事兒童的年齡以及/或者施虐者行為的性質,一些虐待行為不能構成司法證據(jù))。這些孩子成為某些專家(心理學家、醫(yī)生、法官、社會工作者)無上善意的犧牲品,而我們不能否認這些信奉普世父母之愛的專家們的真心誠意。
兒童已經成為家庭的受害者,在不斷重復的悲劇中,他們又成為一種因迷信愛而對其痛苦熟若無睹的社會的犧牲品。
無欲則剛?重點不在扼殺欲望,而是去了解活力,并且把活力用在正確的方向。
問:人是自己欲望的犧牲品,因為欲望造成了許多問題 。我們要如何才能無欲?
克:希望達到無欲的境界只是心智的詭計罷了。因為看到欲望所造成的不幸,所以我們想從中逃脫,于是我們的心就投射出無欲的境界,然后自問:“我如何才能達到那種境界?”接著又怎么樣呢?為了達到無欲的境界,你就壓抑自己的欲望,不是嗎?你扼殺自己的欲望,以為自己已經達到無欲的境界,然而這都是假的。欲望是什么?它是一種活力,不是嗎?如果你扼殺自己的活力,你就使自己變得乏味而沒有生命力。此乃發(fā)生在印度的現(xiàn)象。那些所謂的宗教人士都扼殺了自己的欲望,只有少數(shù)人是懂得思考的,并且是自由的。所以重點不在扼殺欲望,而是去了解活力,并且把活力用在正確的方向。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