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意象》
何為意象?何為物象?到目前為止,中國的理論界對這倆概念的解析還處在混沌狀態(tài),無論是教科書、理論刊物,還是知名教授、權(quán)威學(xué)者的講課發(fā)言稿,都不能給你一個明確答案,基本上都是將詩歌中所有的物象都解釋成了意象。比如,無論在百度百科、還是搜狗百科中都可輕易查到對意象概念的籠統(tǒng)解釋,諸如“意象是主客觀融合的藝術(shù)形象”,“意象是寓意之物”等等,但針對這些含混的解釋他們可能連自己都搞不清,更不用說讀者了。比如,一個在舉例中管陶淵明《飲酒》中“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詩句里的菊花叫意象,管“窗前明月光”中的月亮叫意象。另一個管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中“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痹娋淅锏狞S鶴樓、煙花、孤帆、長江等等統(tǒng)統(tǒng)叫意象。那么,若這些是意象,這些詩句里的物象又是什么呢?所以,這樣的百科知識讀的人越多,受害者越多,把所有讀者都教成了不懂詩的人。
那么,分清意象和物象的分別當(dāng)真能上升到懂不懂詩這個高度嗎?是不是危言聳聽了?當(dāng)然不是,每一首詩都有三個部分組成,意象、物象和關(guān)聯(lián)詞語,其中的關(guān)聯(lián)詞語和物象只是一種客觀存在,只有意象是允許讀者作出創(chuàng)造性解讀的,所謂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正是基于此而言。分不清意象和物象,便相當(dāng)于一首詩可以解讀稱無數(shù)首詩的意思,而所有的詩都可解讀成同一首詩,這樣,懂不懂詩便沒有了任何憑據(jù)了。不無夸張地說,對于一個詩歌寫作者和鑒賞者而言,分不清物象和意象,如同一個正常人類分不清男人和女人!
意象是一個演員
客觀說,把意象解釋成主客觀融合下的“寓意之物”也沒什么錯誤,但為什么制造這些概念的人一旦舉例就物象和意象分不清呢?因為詩歌中的物象和意象都是作者有意為之的,有的出于韻律、節(jié)奏的需要,有的出于語境(文、白)的需要,這給他們造成了一種錯覺,似乎詩歌中一切物象都成了“寓意之物,因此,我們的理論家們便闖王霸王分不清了。還有一個原因來自對古詩詞鑒賞理論的因循,由于中國的古詩詞是一種以能指(主要指聲律)來確定詩性的一種詩,在內(nèi)容上詩和文章基本沒什么區(qū)別,翻譯成白話文之后,大部分就是一種借情抒情的散文,因此,古詩詞中的風(fēng)景物象大部分都泛指為了意象。受此影響,現(xiàn)代詩歌理論家在著述現(xiàn)代詩理論時還是不自覺地延續(xù)了這種習(xí)慣,無法在短時期內(nèi)過渡到以所指確定詩性的現(xiàn)代詩思維模式階段,所以,他們雖然引用了諸多西方理論家有關(guān)對意象的論述,但在舉例時卻還是沿用的古代理論家管物象意象統(tǒng)統(tǒng)叫意象的模式,這形同掛羊頭賣狗肉。
實際上物象和意象的真正區(qū)分就是演員和角色的分別,所謂“意象”就是詩人對物象的角色化處理,類似把人或一些尋常之物弄到一個戲臺上共同演一出戲,讓他(它)們扮演不是他(它)們但和他(它)們有某種相似性關(guān)聯(lián)的一個角色,首要一點就是他(它)是個“扮演者”,與他(它)們現(xiàn)實中的身份沒關(guān)系,即“物非物本身”。比如,唐國強和劉曉慶扮演諸葛亮和武則天,諸葛亮便是唐國強的意象,武則天便是劉曉慶的意象,唐國強和諸葛亮,劉曉慶與武則天的現(xiàn)實身份與諸葛亮、武則天并不關(guān)聯(lián),只是在形態(tài)和氣質(zhì)上給了觀眾某種相似性聯(lián)想罷了。所謂“寓意之物”中的“意”就是演員的使命,具體到詩歌中就是一種修辭性,類似,唐國強長得像羽扇綸巾的諸葛亮,劉曉慶長得像沉魚落雁的武則天,羽扇綸巾的諸葛亮就是唐國強這個物象的修辭物,沉魚落雁的武則天就是劉曉慶這個物象的修辭物。
那么,就將意象這樣定義好了,所謂意象,就是作者思想和情志的具象化展示,當(dāng)作者以某個物象代替思想和情志時叫意象,當(dāng)作者用一件事來替代心理活動時叫事象。但在具體的詩歌呈現(xiàn)中,詩人多采用借此物說彼物的方式把思想和情志表達出來,因此,也可把意象定義為“物象的修辭物”,總之,所謂意象就是具備修辭性的物象和事件。
那么,詩歌究竟采用何種方式才讓物象具有了修辭性呢?主要有兩種,比喻和象征,其中,比喻占據(jù)主導(dǎo)地位,因為象征是以整體喻整體,因此可當(dāng)作一個事象來處理,象征中的單個物象仍然是物象。否則,若將象征中的單個具體物象視作意象,分別做出不同的具體闡釋,必將引起物象之間基本義與引申義的相互撞車,對一首詩歌整體鑒賞性造成破壞,即便僥幸說通,也是對詩歌主題的多指向造成局限。
比喻象
在古代詩歌理論中多將比喻象統(tǒng)稱為比興象,但“興”只是在文中起到導(dǎo)引語勢的作用,有時并不具有實際意義,它有可能是意象,也可能不是,因此,意象的本質(zhì)還是比喻物。比喻又分為兩種,一種是明喻,一種是暗喻(隱喻),明喻中多用“象”、“似”、“猶如”等比喻詞,隱喻中多用“是”字,或直接省略隱喻詞,由一組或多組物象關(guān)系暗示出來,因此,比喻象又可分作獨立意象和復(fù)合意象。
獨立意象
獨立意象很好區(qū)分,只需將帶有象”、“似”、“猶如”、“仿佛”等比喻詞后面的物象找出來,就是典型的獨立意象了,即:A像B或A是B前提下,B物象便是A物象的意象。
如:李白的《靜夜思》:
《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xiāng)。
這首詩中的意象只有一個“霜”,至于床、明月、故鄉(xiāng)皆為物象,或者說,這首詩中允許讀者作出不同理解的,只有一個“霜”字,其余的只可按物象的基本義解釋。為什么“霜”字可以作出多種解釋,因為“霜”字才真正是作者內(nèi)心情感的替代或引爆之物,一想到“霜”字,作者或讀者第一聯(lián)想是冬天將近,而冬天近了便是年關(guān)近了,便到了游子返鄉(xiāng)的時間了。在古代,并沒有當(dāng)今的空調(diào)、暖氣等先進的取暖措施,嚴(yán)冬季節(jié)正是老人、孩子最難熬的階段,游子返鄉(xiāng)安頓老人和孩子,這是責(zé)任和義務(wù),這比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的寓意更近一層。若沒有這句“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便成了無根之句,成了無緣無故的矯情。試問,你抬頭看見三月、五月、七月的月亮,你會思故鄉(xiāng)嗎,即便當(dāng)真思鄉(xiāng),也不具有典型性,否則,還不如不出門,直接待在家里陪老婆孩子得了。至于有人考證“床”究竟是板凳還是井沿,也是不懂詩歌的草包干的,既然是物象,什么物象都無所謂,并不影響本詩的抒情性。
再如:杜牧《山行》:
《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只有一個意象“二月花”,至于有人有意將這首詩歪曲成“性詩”,看似淘氣,實際還是因為不懂意象造成的,詩歌中的物象部分讀者是無權(quán)作出不同解釋的,否則,任何一首詩都沒有了審美共識,那詩歌便沒了存在必要了。
又如蘇軾《飲湖上初晴雨后》:
《飲湖上初晴雨后》
水光瀲艷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
淡妝濃抹總相宜
只有一個意象“西子”,其余皆為敘述中的物象。
又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
《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穎是銀河落九天。
盡管無像字和是字,“香爐”仍是廬山的意象,“銀河”是瀑布的意象。
再如現(xiàn)代詩中,龐德的代表作《地鐵車站》:
人群中涌現(xiàn)著一張張臉;
如濕漉漉的黑色枝條上花瓣點點
只有兩個意象“黑色枝條”、“ 花瓣”,“黑色枝條”是人群的意象,“ 花瓣”是臉孔的意象。
再如,帕斯《朦朧中所見的生活》:
《朦朧中所見的生活》
在大海的黑夜里,
穿梭的游魚便是閃電。
在森林的黑夜里,
翻飛的鳥兒便是閃電。
在人體的黑夜里,
粼粼的白骨便是閃電。
世界,你一片昏暗,
而生活本身就是閃電。
雖然只有“閃電”一個帶比喻詞的主意象,但“黑夜”也是一個省略比喻詞的意象,對大海、森林、人體、世界也有隱喻性。
又如艾青的《冬天的池沼》:
《冬天的池沼》
給W。I。
冬天的池沼,
寂寞得像老人的心——
飽歷了人世的辛酸的心;
冬天的池沼,
枯干得像老人的眼——
被勞苦磨失了光輝的眼;
冬天的池沼,
荒蕪得像老人的發(fā)——
像霜草般稀疏而又灰白的發(fā)
冬天的池沼,
陰郁得像一個悲哀的老人——
佝僂在陰郁的天幕下的老人。
像字后面的物象都是前面物象的意象:“老人的心”、“老人的眼”、“老人的發(fā)”、“悲哀的老人”。
再如余光中的《鄉(xiāng) 愁》:
《鄉(xiāng) 愁》
小時候
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xiāng)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xiāng)愁是一方矮矮的墳?zāi)?/p>
我在外頭
母親在□頭
而現(xiàn)在
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是”字后面的四個物象均是意象:“郵票”、“船票”、“墳?zāi)埂薄ⅰ昂{”,當(dāng)然了,這四個意象也不僅僅是獨立意象,而是一件事的縮寫,也可算作事象。
再如黑塞的《白云》:
《白云》
瞧,她們又在
蔚藍的天空里飄蕩,
仿佛是被遺忘了的
美妙的歌調(diào)一樣!
只有在風(fēng)塵之中
跋涉過長途的旅程,
懂得漂泊者的甘苦的人
才能了解她們。
我愛那白色的浮云,
我愛太陽、風(fēng)和海,
因為她們是——
無家可歸者的姊妹和使者。
“仿佛”和“是”后面的物象都是意象:“歌調(diào)”,“姊妹和使者”。
再如,特朗斯特羅姆的《風(fēng)暴》
《風(fēng)暴》
突然,漫游者在此遇上年邁
高大的橡樹——像一塊石化的
長著巨角的麋鹿,面對九月大海
那墨綠的城堡
北方的風(fēng)暴。正是楸樹的果子
成熟的季節(jié)。在黑暗中醒著
能聽見橡樹上空的星宿
在廄中跺腳
特朗斯特羅姆是最善于塑造意象的大師,他塑造的意象精粹而精確,雖然比較明顯的意象是“一塊石化的長著巨角的麋鹿”和“那墨綠的城堡”,但“橡樹上空的星宿在廄中跺腳”也是擬人,是標(biāo)準(zhǔn)的隱喻像。
再如特朗斯特羅姆的《果戈理》:
《果戈理》
夾克破舊,像一群餓狼
臉,像一塊大理石碎片
坐在信堆里,坐在
嘲笑和過失喧囂的林中
哦,心臟似一頁紙吹過冷漠的過道
此刻,落日像狐貍悄悄走過這片土地
瞬息點燃荒草
天空充滿了蹄角,天空下
影子般的馬車
穿過父親燈火輝煌的莊園
彼得堡和毀滅位于同一緯度
(你從斜塔上看見)
這身穿大衣的可憐蟲
像海蜇在冰凍的街巷漂游
這里,像往日被笑聲的獸群圍住
他陷入饑餓的利爪
但群獸早已走入高出樹木生長的地帶
人群搖晃的桌子
看,外面,黑暗正烙著一條靈魂的銀河
登上你的火馬車吧,離開這國家!
“像”字、“似”字后面的物象,“般的”前面的物象都是意象,主要有:“一群餓狼”、“大理石碎片”、“一頁紙吹過冷漠的過道”、“狐貍”、“影子”、“海蜇”、“笑聲的獸群”等意象。也有些雖然省略了比喻詞,但也是隱喻象,如,“坐在嘲笑和過失喧囂的林中”,“他陷入饑餓的利爪”,“黑暗正烙著一條靈魂的銀河”不但是意象,還是由復(fù)合意象組成的深度意象(下文講)。
復(fù)合意象
由隱喻組成的復(fù)合意象也稱深度意象,相對于主觀情感直接附著于客觀物象的“A像B、“A是B”更具客觀化和幽微性,相當(dāng)于“A+B+C+D+……=E”,是一種靠物象關(guān)系暗示出來的意象群。因為有多層物象關(guān)系糾纏在一起的隱喻性相互生發(fā),因而意蘊更深刻多維,目前是歐美詩壇最主要的修辭方式之一。
如勃萊《蘇 醒》中的句子:
我的血管中有艦隊出發(fā),
水道中響起細微的爆炸聲,
海鷗穿梭于咸血的風(fēng)中。
若把“我的血管”比作“一條水道”算作第一層隱喻,那“艦隊”、“爆炸聲”、“海鷗”、“咸血的風(fēng)”便是對“我的血管”的多次修辭,使“水道”這個意象更加豐滿多汁,幽微詭譎。
再如特朗斯特羅姆《憤激的沉思》中的句子:
風(fēng)暴推著風(fēng)車瘋狂旋轉(zhuǎn),
在夜的黑暗里碾著虛無——你
因同樣的法則失眠。
灰鯊的肚皮是你幽暗的燈。
風(fēng)暴和風(fēng)車的組合便是復(fù)合意象,風(fēng)暴+風(fēng)車=原地踏步=你失眠原因,如同壯年劉備看到自己雙股長肉一事無成時的激憤與自責(zé)。
“灰鯊的肚皮”和“幽暗的燈”是第二組,“幽暗的燈”雖然有希望渺茫的暗示,但灰鯊卻一直在不停地在黑暗中求索,如同絕望中的希望誕生。
再如筆者《偉大的稀粥》中的句子:
高壓鍋發(fā)出了火車啟動般的硁硁聲
一些米在乘著它急急趕路
它們的呼吸越來越急促
漸濃的白色鼻息充溢了整個房間
高壓鍋+火車=南柯一夢,看似日行千里,實則原地踏步,跟特朗斯特羅姆的風(fēng)車空轉(zhuǎn)差不多。
米+趕路+急促呼吸=入夢者,一個唐吉坷德式的悲劇英雄呼之欲出。
再如,沃爾科特的《力量》:
《力量》
生命將不斷把草葉敲入地底。
我贊嘆這股暴力;
愛是鋼鐵。我贊嘆
碎浪和巖塊間野性的互動。
它們有著默契。
我甚至能夠體會
奔馳的獅和驚懼的母鹿間的約定,
她眼中流露出對恐怖的認(rèn)可
我永遠無法了解的是
寫作此詩并且
以生命核心自居的這只野獸。
草葉+踐踏+(復(fù)生)=愛是鋼鐵=(道),為第一組復(fù)合意象,草葉被敲入地底,而草葉死而復(fù)生,生生不息。
后面的兩組復(fù)合意象也是這個公式,碎浪+巖塊=(道),獅+母鹿=(道)。
最后的結(jié)論也是這幾組復(fù)合意象相加的總得數(shù),我(人類)原來并不是什么生命核心,也只是一只與它們相等的野獸罷了。
象征象
象征式詩歌中的物象究竟是不是意象?如果不算意象,這些象征物并非代表其本身,也算一種修辭物,如果算意象,又無法把其中的單個意象提取出來分別闡釋,因此,筆者的看法是,在詩學(xué)概念的命名上把其整體看做一個事象,但具體到單個意象時,按物象處理。
如:馬致遠 的《天凈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fēng)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fēng)、瘦馬、夕陽、斷腸人,這些物象組合在一起的時候,可以說他(它)們是一首象征詩的一個器官,當(dāng)然是意象。但若單個提取出來,他(它)們還是物象,只代表其自身,你無權(quán)給他們解釋成別的意思,否則,你若將枯藤、老樹解釋風(fēng)燭殘年的老人,那小橋流水又解釋成什么呢?這會導(dǎo)致整體語境的混亂。
再如,聞一多先生的《死水》:
《死水》
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
清風(fēng)吹不起半點漪淪。
不如多扔些破銅爛鐵,
爽性潑你的剩菜殘羹。
也許銅的要綠成翡翠,
鐵罐上繡出幾瓣桃花;
在讓油膩織一層羅綺,
霉菌給他蒸出些云霞。
讓死水酵成一溝綠酒,
漂滿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們笑聲變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溝絕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幾分鮮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聲。
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
這里斷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讓給丑惡來開墾,
看他造出個什么世界。
你可以將“死水”視作是一個舊中國象征,可以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但卻無法將諸如破銅爛鐵、剩菜殘羹之類的物象具體注釋成別的什么物件,一旦你這樣做了,便如同和把一個“一”代替了“一萬”差不多,這首詩便被縮小了。因此,象征詩雖然可以整體算作一個事象,但其中的物象仍然必須當(dāng)物象處理,將其在意象隊伍中清理出去。
還有古詩詞中的某些有意境的詩,也具有復(fù)合意象的性質(zhì),但和現(xiàn)代詩深度意象的性質(zhì)又不同,它們本身不具有修辭性,究竟該將其算作物象還是意象呢?我的看法是和象征詩一個處理辦法,統(tǒng)統(tǒng)按物象處理。
如,如杜甫《登高》:
風(fēng)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首詩中的“急風(fēng)”、“高天”、“哀猿”、“清渚”、“白沙”、“慌鳥”、“落木”、“長江”等等物象的確有烘托情感的功效,令整首詩聲情并茂,天人合一,但是卻不能將其解釋稱別的什么東西,否則借景抒情的“景”便不存在,只能按物象的基本義解釋。
至于,有人說,古人習(xí)慣于“悲秋”,“悲秋”算不算作是一種隱喻呢?若算一種隱喻,是不是也可將這些物象算作意象呢,筆者認(rèn)為這是一種圖省事的想當(dāng)然,不是一個理論家應(yīng)有的態(tài)度。比如,王維的《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_》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同樣是晚秋季節(jié),但秋景帶給王維的卻是愉悅與恬美,這和杜甫的悲秋堪稱兩種截然相反的情緒,怎么能一概而論呢?
總之,分清物象和意象,既是一個寫作者的入門課,也是一個評論、鑒賞者的入門課,作為寫作者,分不清物象和意象,你無權(quán)說自己是個詩人,作為讀者,分不清物象和意象,你無權(quán)說自己懂詩,更談不上什么理論家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