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
『戰(zhàn)國』子思 等 撰
馬銀華 譯文
第一章
『原文』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評:《論語》講道,是道路之道,是人生之路__德行。即:道德之路;《大學》講道,是為官之道,治國、平天天之道;《中庸》講道,是天命之道,率性之道。人之初,性本善,茍不教,性乃遷,故《論語》強化道,《大學》美化道,《中庸》勸化道。它要求人的天性,應(yīng)通過教化,從而促成君子達到中和__“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钡木辰纭
『譯文』
自然形成的稟賦叫做人性,遵循各自的人性叫做道,修明并推廣這些道叫做教化。道是片刻也不能離開的,可以離開的,就不叫道。因此,有道德修養(yǎng)的君子謹慎地對待大家看不見的地方,對大家聽不到的地方也心有恐懼,不敢怠慢。沒有比處在幽暗之中更為顯現(xiàn)的了,沒有比處在細微之中更顯明的了,所以有道德修養(yǎng)的君子謹慎地對待自己的獨處。喜歡、憤怒、悲哀、快樂各種感情尚未表現(xiàn)出來,就叫做“中”。向外表露時,沒有太過和不及,能合于自然之理,叫做“和”?!爸小笔翘煜碌拇蟊驹?,“和”是天下的普遍規(guī)律。能夠達到“中和”,那么天地便安處其位,萬物便成長發(fā)育,生生不息。
〖朱熹按語〗
右第一章,子思述所傳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實體備于己而不可離,次言“存養(yǎng)省察”之要,終言“圣神功化”之極。蓋欲學者于此厭求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誘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楊氏即楊時。字中立,宋南劍州將樂(今福建)人。被學界尊稱為“龜山先生”,其哲學核心思想為《中庸》論點。]所謂一篇之體要是也。其下十章,蓋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終此章之義。(朱熹說,上面是第一章,是子思傳述孔子的意圖而創(chuàng)立的學說。這一章首先闡明“道”的本源出于天而不可易,道的實體就存在于我們自身,不可分離;其次論說自我修養(yǎng)與反省的要點;最后點出“中和”的功效和極致。大概是想讓學習的人從這里出發(fā),再返回自身而領(lǐng)悟它的道理,從而摒棄外部引誘所產(chǎn)生的私欲,使天然美好品德充實起來。正如楊時先生所說的,本章是全篇的綱要。以下十章,則是子思征引孔子的言論,來講運本章的含義的。)
[朱熹按語「解讀」]
朱子此按語,言子思《中庸》第一章是全書之綱。一>.指出道的本源__上天,要求“于己不可離”;二>.“存養(yǎng)省察”的必要,與孔子的君子獨處“慎之”一脈相承繼;三>.中和的功效達到“圣神功化”的極頂:“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敝祆湟浴吧w欲”的揣度式詞語指出學習此章的目的及要求,雖含意自謙,卻也明示了自己對該章論述的釋義要點。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