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多行不義必自斃。”
多做壞事的人,必然會自取滅亡。
2
“不以一眚(shěng)掩大德?!?/p>
不能因為個別過錯,
就抹殺了一個人的大功德。
3
“眾怒難犯,專欲難成?!?/p>
公憤不可激,一意孤行事難成。
4
“善不可失,惡不可長?!?/p>
一個人不可以失去善良的本性,
不可以滋長惡習(xí)。
5
“日月之食,何損于明?”
日月的虧蝕,
怎么會減損日月的光明呢?
6
“不義而強,其斃必速?!?/p>
用不道義的手段變得強大,
其滅亡一定很快。
7
“愛子,
教之以義方,弗納于邪?!?/p>
愛護子女,
應(yīng)當(dāng)用做人的正道去教育他,
不能讓他誤人歧途。
8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誰能不犯錯誤呢?
犯了錯誤能夠改正,
沒有比這更好的事情了。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詳盡詳細(xì)的編年體歷史著作,它以豐富多彩的歷史資料和幽美的文采,聞名世界,為'十三經(jīng)'之一。
司馬遷編寫《史記》,多采《左傳》原材料,王莽時劉歆全力青睞,'教子孫后代,下到女性,莫不朗讀',《左傳》才足以廣為人知。幾千年來大家一般都覺得《左傳》的作者為左丘明,此說最開始常見于《史記》,《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云:'……孔子明關(guān)鍵,干七十余君,莫可用,故西觀周室,論左傳舊聞,興于魯而次《春秋》,上記隱,下到哀之獲麟,約其辭文,去其煩重,以制義法,王道備,人事部門浹。七十子之徒口受其傳指,為有一定的刺譏褒諱挹損之文辭不能書見也。魯君子左丘明懼徒弟每個人異端,各安其義,失其真,故因孔子左傳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
《左傳》稱魯國為'我',對魯國君主單稱'公',記敘魯國的事兒十分詳細(xì),而且都立在魯國觀點上敘述評價。因此許多人覺得作者為魯國人毫無疑問。再觀《左傳》的寫作,在其中描述孔子之言時多稱孔子之字'仲尼',而孔子學(xué)員在《論語》上都是敬稱其師為'子',從沒稱字,因此'仲尼'之稱應(yīng)是孔子的朋友對他的稱呼??鬃拥呐笥训降资钦l?就是說左丘明。《左傳》深得《春秋》之微言大義,較《公羊》、《榖梁》為勝,此人必親與夫子論史,而深明夫子之理。對于《左傳》中一些預(yù)言要到東漢時才靈驗,并且又記述了些東漢時的歷史時間,這應(yīng)該是后代增加,而本書之絕大多數(shù)還是寫出于秋春末期。而孔穎達引先人語曰:'孔子將修秋春,與左丘明乘,如周,觀書于周史,歸而修秋春之經(jīng),丘明而為傳,共為表中。'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