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初,在現(xiàn)萊陽市境內(nèi)和附近共設過5座古城,都與萊陽有關。這五座城是:挺城、昌陽、長廣、鄒盧、觀陽,分別屬膠東國、東萊郡與瑯琊郡等,其中長廣、昌陽兩城的城址變動最頻繁。
挺城
挺城為西漢初年設置的縣城,遺址在今萊陽市政府南3.5公里處的古柳街道辦事處東、西古城一帶。北齊天保7年(556)廢,城市歷史達700余年。清康熙《萊陽縣志》記載:“挺城在縣南七里,漢屬膠東國,東漢屬北海國,晉屬長廣郡,南宋北魏因之。隋省入昌陽,遺址尚存?!苯▏跗诳疾鞎r,遺址處高出地面約1米,東西1250米,南北750米,總面積93萬平方米,在西南和東北兩角的地下,仍然有城基的殘跡,東側的護城河成為一條流水溝,遺跡尚在。民國《萊陽縣志》記載,清光緒年間,這里曾出土過幾件銅器:1具漢洗(漢時制造的盛水盥洗用具),銅質3足,形圓若缽,內(nèi)鐫雙龍,龍間為“天鳳元年”(公元4年新莽時期)4字,外有麟鳳龜龍圖案,惟鳳凰清晰可辨,底下有雙魚,魚間有小篆“富貴宜子孫”;1件銅器皿,有蓋無足,銅蓋上遍體是花紋,內(nèi)有字跡模糊難辨,器底內(nèi)有細鱗雙魚,外鐫刻“重一兩十四銖”6個大篆字;在這里也曾多次發(fā)現(xiàn)銅質龜鈕鈐印,但是字跡銹蝕不辨。1981年,文物工作者從地下發(fā)現(xiàn)有飾凹弦紋、繩紋的青灰陶片、連形紋的圓瓦當和幾何紋磚,在群眾中收集到了罐、豆、瓦當?shù)忍掌?件,五銖錢、銅錢范、劍、戈、箭簇等銅器7件,其中的銅錢范極為罕見。1954年,修五龍路時,2003年萊陽九中北校區(qū)建設時,在古城遺址周邊出土了大量古錢幣,多數(shù)為“半兩”,均散落民間。
1949年以前,萊陽縣城以南方圓10余平方公里,田疇平闊,縣城與挺城遺址可以遙遙相望。金代,就有人將這里列為萊陽八大景之一,稱為“古城牧笛”。
昌陽城
昌陽城是古代膠東地區(qū)重要的地名之一。歷史上昌陽城先后搬遷過3次,有4個城址。西漢初年,初置昌陽縣,因在文登西南15公里處的昌山(今回龍山)前而得名;西漢末期,昌陽城西遷至現(xiàn)在海陽南部的庶村南,在此設立鹽官署,王莽時改稱夙敬亭;西晉元康八年(298),昌陽城又北遷到了現(xiàn)在萊陽照旺莊鎮(zhèn)發(fā)坊村一帶,因此地靠近富水河下游,屢遭洪水,曾反復增修;唐永徽元年(650)昌陽城被河水徹底毀壞,向北搬遷12公里到了亭山下,即現(xiàn)在的萊陽老城處,仍稱昌陽;同光元年(923),后唐莊宗李存勖為避其祖“國昌”名諱,將昌陽改為萊陽,此后城址再未遷移。
康熙《萊陽縣志》記載:“昌陽城在縣南二十五里,昌山之陽,漢屬東萊郡,晉屬長廣郡,南宋北魏因之。隋大業(yè)中增筑,省(裁撤)挺、長廣二縣入,屬東萊郡。唐貞觀初,省盧鄉(xiāng)、觀陽二縣入。永徽初為水所圮,遂廢,遷今城。遺址尚存?!保ㄇ蹇滴趵m(xù)志對昌陽城的地址變化未作分辨。)據(jù)專家考察,在發(fā)坊村的昌陽古城遺址,總面積70余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米。在此發(fā)現(xiàn)的古城遺物有布紋瓦、陶器殘片、石礎、石傭、鐵刀、鐵錘、鐵馬鐙、鐵制彎鋤等,遺址西南角尚存石筑墻的基礎。明洪武2年,昌陽古城遺址上建村,原名廢坊又稱隋坊,后取吉稱發(fā)坊,分為前后二村。發(fā)坊之后有東、西昌山村,萊陽人以昌陽后山為昌山,以昌陽前富水河為昌水。明末舉人宋繼澄有詩:“萊山晴作翠,昌水夜流香。”說明昌山昌水的說法由來已久。
長廣城
康熙《萊陽縣志》記載:“長廣城在縣西七十里,長清山之陽,漢屬瑯琊郡,東漢屬東萊郡,魏即縣置郡,晉、南宋、北魏因之,隋省入昌陽,遺址尚存?!泵駠度R陽縣志》古跡篇考證:“長廣城漢置。在今海陽廢城,后漢建安間(169~220)即縣置郡。晉徙治不其(今青島城陽),后魏徙縣治長青山陽,遺址在今縣西南70 里?!睂W者考證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初設在今海陽市之發(fā)城(廢城)。東漢以后長廣城改設在縣西七十里,長清山之陽,置鹽官禁私蒸鹽。康熙志有誤。
鄒盧城
康熙《萊陽縣志》記載:“盧鄉(xiāng)城(即鄒盧)在縣西南四十里,漢屬東萊郡,歷代因之,唐省入昌陽,遺址尚存?!痹诮袢R陽城西南20公里,即現(xiàn)萊西市的古城子。西漢文帝十六年設鄒盧城。東漢光武十三年(公元37年)省鄒盧入挺,即將鄒盧合并入挺。隋又在鄒盧設立縣城。
觀陽城
康熙《萊陽縣志》記載:“觀陽城在縣東七十里,觀山之陽,漢屬膠東國,東漢屬北海國,晉省,北魏復置,屬東牟郡,隋省入昌陽,遺址尚存?!睗h代觀陽古城在今觀水之陽,即今牟平之半城。北魏再置觀陽城于今海陽的發(fā)城。
來源:文明梨鄉(xiāng)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