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66-77 文化大革命期間出土文物
(66)元“青花鳳首扁壺”。1970年10月在北京市舊鼓樓大街路豁口東元代窯藏出土。壺嘴作鳳頭狀,腹部繪兩翼,其下填以纏枝蓮花,橢圓形小圈足,設計構思別致巧妙。
(67)唐“鎏金舞馬銜杯銀壺”。1970年10月在陜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外形仿皮囊樣,腹兩則各有一馬,馬身涂金,頸系飄帶,嘴銜一環(huán),昂首揚尾,似作舞狀。
(68)唐“黑彩馬”。1971年在河南洛陽關林唐墓中出土。除頭部、馬蹄及尾部是黃色外,通體都是黑色。馬前站著一個身材不高的馭者俑,對比之下,馬的體形顯得更加高大雄健。
(69)唐“泥俑”。女俑面部豐腴,眉清目秀,發(fā)髻高聳,兩手合抱,系在腰間的飄帶向前飄動,形象生動喜人。
(70)北魏“石雕柱礎”。1965年山西大同市東郊石家村北魏司馬金龍墓出土。屏風柱座,上部為扁鼓狀,中部為柱孔,四周高浮雕蟠龍和山形,下部為方座,浮雕忍冬云紋及使樂童子,座四角各立雕一使樂童子。柱礎造型優(yōu)美,雕工精細,具有雄渾、華麗而又剛勁的裝飾風格。
(71)東漢“銅奔馬”。1969年甘肅省武威縣雷臺東漢墓出土。原稱銅奔馬,又名馬踏飛燕。后經考證,該馬所踏并非飛燕,而是古代傳說中的風神龍雀,足見馬非凡馬,故正名天馬。該馬造型矯健優(yōu)美,姿態(tài)完全合乎力學平衡的原理,不僅是舉世無雙的藝術珍品,而且在畜種上也是從未發(fā)現(xiàn)過的良馬模型。
(72)東漢“鎏金鑲嵌銅硯盒”。1969年5月在江蘇省徐州市東漢墓出土。獸形,角有兩翼,可能是史籍中所說的“辟邪”。自口部經下腹至臀部一剖為二,上為蓋,下為硯盒。通體鎏金,鑲嵌紅珊瑚、綠松石和青金石。
(73)西漢“長信宮燈”。1968年在河北省滿城縣西漢墓出土。燈的設計十分精巧,燈盤可以轉動,燈罩也可以開合,可隨意調整燈光的亮度和照射的角度。宮女的右臂為煙道,使煙容納于器身之內,以保持室內空氣潔凈,因此宮女頭部和右臂可拆卸,以便清理積留煙塵。
(74)春秋“鴨紐蓋銅鼎”。鼎蓋上鴨紐造型極其生動,整座鼎器精巧玲瓏,一改殷、商、西周鼎沉重、威嚴、神秘、雄奇的風格。為我國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前475年)炊器,器形成三足成鼎立之勢,足下可生火加溫。袋狀足中空,與口部相通,容水量很大,寬大的盤面類似今天四川地區(qū)泡菜壇的壇沿,可盛水或置物。其獨特的造型及碩大的形體極為罕見,一般認為這是春秋時期蒸煮食物的炊器。
(75)西周“曾中游父方壺”。1966年7月在湖北省京山縣鄭家河水庫出土。通高66厘米,上口長23.1厘米。壺頸長,壺肩有兩個伏獸銜環(huán),體形扁方,有蓋,蓋上有高聳的蓮瓣形裝飾,頸腹飾環(huán)帶紋,壺上有曾中游父自作器的銘文。造型美觀,文飾華麗,是技藝極高的藝術珍品,在國際上都具有一定的影響,被譽為青銅器“十大國寶”之一?,F(xiàn)陳列于人民大會堂湖北廳。
(76)商“青銅提梁卣”。1970年2月在湖南寧鄉(xiāng)黃材公社出土。體形扁圓,蓋隆起,高25厘米,口徑長12厘米,寬9厘米??诓恳韵茄b飾,上有兩尾龍紋,下為虬紋,腹部為鴟圖案,有蓋,腹傾垂,圈足有直裙,蓋面斜直,蓋紐為一小立鳥,扁提梁,兩端有牛頭形獸首。器頸部及蓋頂面均飾以平行細繩紋相間的小圈點紋帶,圈足飾斜三角云紋,提梁飾兩行圈點紋。具有神秘風格,卣蓋內和底部各銘一“戈”字。
(77)史前“彩繪紅陶鼎”.1974年4月在山東鄒縣城南野店村原始社會晚期遺址出土,屬于中期大汶口文化。陶器呈淺腹平底缽形,無耳,近底處向外伸出三條鴨嘴形足,以平穩(wěn)支撐,用于炊煮架燒。陶鼎口外沿繪網狀紋一周,是魚網的藝術再現(xiàn)。
2015-21T《故宮博物院》
(4-1)T 午門 1.20元 白玉鏤雕龍鳳璧
(4-2)T 太和殿 1.20元 水鼎
(4-3)T 角樓 1.50元 清明上河圖
(4-4)T 乾清門 1.50元 青花釉里紅開光鏤花蓋罐
馬里2017故宮十大館藏-青玉云龍紋爐(背景畫·尚不清楚) M
馬里2017故宮十大館藏掐絲琺瑯纏枝蓮紋象耳爐M全
馬里2017故宮十大館藏-商代晚期 酗亞方尊 M全
馬里2017故宮十大館藏 金甌永固杯M全(背景畫·尚不清楚)
馬里2017故宮十大館藏-群仙祝壽鐘全
馬里2017故宮十大館藏-繪畫《清明上河圖》(背景畫·尚不清楚)M全
馬里2017故宮十大館藏-郎窯紅釉穿帶直口瓶全
2007-3T《石灣陶瓷》
(2-1)T 踏雪尋梅 (2-2)T 昭君出塞
「老子」、「陸羽」、「高士」和「抱膝羅漢」,小型張「貴妃出浴」
?(4-1)T 白釉夔龍紋雙耳三足鼎 (4-2)T 白釉象耳弦紋尊 (4-3)T 白釉觀音坐像 (4-4)T 白釉達摩立像
?
?宋汝官窯遺址在今河南寶豐縣大營鎮(zhèn)清涼寺。寶豐宋代隸屬汝州,故簡稱“汝窯”。始于宋初終于元末。宋代創(chuàng)燒階段,產品造型簡單,不太注重裝飾,具有汝青瓷的基本特點。北宋中期為發(fā)展時期,產品不僅造型多樣,而且注重裝飾效果,多見刻畫紋樣,釉色瑩潤,開片密布,獨具特色。北宋晚期汝窯進入黃金時期,專為宮廷燒制用器,故稱為“汝官窯”。燒制時間大約從宋哲宗元祐元年至宋徽宗崇寧五年(1086-1106年)僅20年。汝官瓷工藝精湛,以瑪瑙末摻入釉色,使釉質細膩,光亮晶瑩,瓷器溫潤古樸,精美細致,造型多為洗、爐、尊、碗、盤等仿古式樣。汝窯的主要特征是繼承了南方越窯的青瓷釉色,同時又吸取定窯的印花技術,創(chuàng)造了印花青瓷的特殊風格,其卵白、天青、藍青、蝦青諸色中往往帶有黃色,還有蔥綠、天藍等,尤以天青為貴、粉青為上、天藍彌足珍貴。在裝飾上,汝瓷發(fā)揮了隋唐釉下刻、劃、堆、貼等傳統(tǒng)工藝。由于汝窯做工考究,色澤獨特,上品皆被皇室壟斷,傳世珍品不多,全世界僅存70多件,主要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23件)、北京故宮博物院(17件)和上海博物館(8件),被視作稀世珍寶。至金代汝窯已大多停燒,一度恢復為民間日用的豆青色瓷,裝飾單調,釉意欠佳。到了元代,汝瓷衰落,生產品種幾乎全為簡單的一般日用青釉瓷器,全部為上半釉。明代則全部停燒。汝瓷既是使用品又是陳設品,具有實用與觀賞的雙重價值。
(4-1)為“北宋·尊”。高19.2厘米,口徑18厘米,底徑12.8厘米,仿漢代銅樽造型。直口,平底,下承三足;外口及足上凸有3組弦紋,底部有5個小支釘痕;里外施滿釉,釉里開細碎紋片,瓷藝精良。
(4-2)為“北宋·三足洗”。高3.6厘米,口徑18.3厘米,足距16.7厘米。下承三足,里外施天青釉,釉里滿開細碎紋片;底部施釉,有5個托燒的小支釘痕。這類產品平底的數量多些,但三足洗則少見,清乾隆頗重視此洗,題有御詩。
(4-3)為“北宋·碗”。高6.7厘米,口徑17.1厘米,足徑7.7厘米。撇口,豐腹,圈足微外撇;通體施滿淡天青釉,瑩潤純凈,釉面開細小紋片;胎體輕薄,造型端莊,圈足切割整齊,是一件精美的稀世珍品。足內有5個支釘燒痕,上刻乾隆題詩一首,并鈐“古香”、“汰撲”二印。
(4-4)為“北宋·盤”。高1.5厘米,口徑19.3厘米,足徑12.6厘米。盤口微撇,折沿,淺腹;盤身滿釉,開細碎紋片;胎薄質細,釉層勻凈,制作精細,是汝瓷中之上品。底有5個支釘燒痕,并刻有“秦成酸皇后閣”6字,表明此盤為宮廷使用的器物。
?
?2001-9T《陶瓷》特種郵票(中國與比利時聯(lián)合發(fā)行)
(2-1)為“彩陶瓶”。圖案選取了1957年甘肅省甘谷縣出土的“人面鯢魚彩陶瓶”,屬新石器時代廟底溝類型,距今5000多年。高38.6厘米,直徑7厘米,頸部有附加堆紋,磚紅色瓶體施墨彩,對比強烈,色澤明快。其圖案繪有人面魚身紋樣,是傳說中龍的形象,是原始龍的雛形,是世界公認的原始氏族部落的圖騰。顯示出中國制陶歷史的悠久。為國家級文物,現(xiàn)收藏在甘肅博物館。
(2-2)為“粉彩壺”。圖案選取了中國清代景德鎮(zhèn)定燒瓷器--粉彩壺,它既有典型的歐洲造型,又有中國傳統(tǒng)的裝飾紋樣,中西交融,珠聯(lián)璧合,顯示了中比文化經貿交流的源遠流長?,F(xiàn)藏于布魯塞爾皇家藝術歷史博物館,為館藏定燒瓷中的珍品。
?2000-13T《盉壺和馬奶壺》特種郵票(中國與哈薩克斯坦聯(lián)合發(fā)行)
?(2-1)為“盉壺”。畫面以清乾隆時期景德鎮(zhèn)窯燒制的青花瓷盉壺為主圖,背景是宋代名畫《碾茶圖》。
青花瓷盉壺,直口、圓腹、直流、曲柄、腹下承四柱狀足。以佛家常用的象征吉祥的八件寶物作為紋飾,八件寶物即:法輪、寶傘、寶幢、蓮花、寶瓶、金魚、盤長結,俗稱“八吉祥紋”。此紋飾與蓮花組成圖案,作折枝蓮或纏枝蓮托起“八吉祥”的構圖,是一件極為珍罕的實用藝術品。現(xiàn)藏于西藏拉薩市的羅布林卡博物館。
(2-2)為“馬奶壺”。畫面以具有濃郁中亞風格的瓷制馬奶壺為主圖,背景為哈薩克斯坦一幅古老的巖畫。
馬奶壺,扁腹長頸,船錨形,口開在頂部,是一件頗為別致的具有濃郁中亞風格的瓷制品,上面燒制有精美的圖案和吉祥紋。現(xiàn)藏于哈薩克斯坦國家博物館。
?
?(4-1)為“北宋·出戟尊”。高31.6厘米,口徑26厘米。此尊口大、底豐,腹微鼓,頸、腹、腳的回面各有一戟,故名。這種出戟尊乃分段拉坯粘合而成,其體大規(guī)整,做得極為精細。它的腹部雖鼓卻一點不覺臃腫,造型簡潔,莊重,釉色月白,系北宋宮庭御用品?,F(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4-2)為“北宋·尊”。高18.5厘米,口頸20.1厘米。此器應為渣斗式花盆。在鈞瓷中,花盆是樣式最為豐富的一種造型品種,其共同特點皆為平底,器底都有5個安排有序的圓形排水孔。郵票畫面上的瓷盆造型典雅,凝厚深沉,釉色青里透紫,紫中泛紅,亦是北宋宮庭御用品?,F(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4-3)為“元·雙耳爐”。高42.7厘米,1970年在內蒙古自治區(qū)呼和浩特出土。此爐通體潤釉,以天青為主,與月白交融,猶如藍天白云,蔚為壯觀。它以堆貼的手法,在頸部裝飾3個麒麟紋,腹部貼有獸面和鋪首銜環(huán)等紋飾。在正面的兩個麒麟之間,有凸出的一塊方形題記,上面陰刻有“已酉年九月十五日小宋自造香爐一個”的楷書銘文,據此可知,此爐系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年)時的作品?,F(xiàn)藏內蒙古自治區(qū)博物館。
(4-4)為“元·雙耳連座瓶”。高63.2厘米,口頸23.5厘米。1972年出土于北京后桃園元代遺址。此瓶口沿呈花瓣形,頸細長,豐肩,上腹圓鼓、下腹微收,下聯(lián)5孔座。兩肩對稱處安有雙耳,肩腹兩側還有對稱虎頭圖案,額有“王”字。造型考究,青釉勻凈,紫斑濃重,是元代鈞瓷的代表之作?,F(xiàn)藏首都博物館。
?
?1998-22T《中國陶瓷—龍泉窯瓷器》
?(4-1)為“北宋·五管瓶”。系國家一級文物,出土于浙江龍泉市查田鎮(zhèn)墩頭村,現(xiàn)藏于龍泉市博物館。瓶高39.5厘米,口徑8.2厘米,足徑9.5厘米。此瓶呈淡青色,晶瑩光潔,直口、園肩、深腹,肩緣安裝荷莖狀的五管,寓意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瓶蓋為三層結構:上層為出水荷葉狀,荷葉中央為花蕾形蓋紐;中層為復蓮,蒂部成蓮池,池四周布4只小鴨戲水,其中兩只嘴銜小魚,另兩只作覓食之態(tài);下層為雙重浮雕蓮瓣,瓣面下垂,瓣脊凸起。此瓶整體結構造型生動,雕刻精細,逗人喜愛,從中可見北宋中晚期龍泉青瓷造型已較完美。
(4-2)為“南宋·鳳耳瓶”。系國寶級文物,1983年從浙江松陽縣出土,現(xiàn)藏于松陽縣博物館。瓶高26.5厘米,口徑10.3厘米,足徑l0厘米。此瓶淺盤口,簡形長頸,頸兩側裝鳳耳,施豆青色釉,造型典雅大方,不落俗套。其最大特點是釉色青翠如玉,光澤柔和,非一般釉色可比,為龍泉青瓷之稀有珍品。
(4-3)為“元·葫蘆瓶”。系國家一級文物,1984年3月在浙江青田縣百貨公司窯藏出土,現(xiàn)藏于青田縣文物管理委員會。瓶高30厘米,口徑4.4厘米,足徑7.5厘米。該瓶由兩截粘合而成,其形為上小下大的束腰式葫蘆,造型新穎別致,既端莊又不失滋潤,下腹部釉面有開片,外底有兩層修飾,圈足無釉,呈朱紅色。
(4-4)為“明·刻花三果執(zhí)壺”。系國家一級文物,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壺高33厘米,口徑8.3厘米。執(zhí)壺為盛酒用具。甌江流域農家向來有冬時釀酒榨糖習俗,冬時天寒,冷酒難入口,將加熱后的黃酒置入壺內斟酌,可起保溫作用。此壺施豆青釉,造型勻稱美觀,秀麗的長流(壺嘴)配以園滑的曲柄,既有對稱的美感,又從整體上給人以動態(tài)的變化。流與壺頸以云形橫片相連,壺身刻花裝飾,頸部刻蕉葉紋,腹部兩面刻枇杷果。枇杷果為明永樂、宣德青花瓷的常用圖案,寓意為多子多福、吉祥太平。
?
?PF121 千年瓷都景德鎮(zhèn)
?郵資圖為元代青花纏枝牡丹梅瓶,背景采用線描手法,再現(xiàn)了規(guī)模宏大的景德鎮(zhèn)制瓷作坊的制瓷工藝流程。
江西景德鎮(zhèn)歷史上與廣東佛山、湖北漢口、河南朱仙鎮(zhèn)并稱“全國四大名鎮(zhèn)”。景德鎮(zhèn)是中外著名的瓷都,制瓷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史籍記載,“新平冶陶,始于漢世”,可見早在漢代就開始生產陶瓷。宋景德元年,宮廷詔令此地燒制御瓷,底款皆署“景德年制”,景德鎮(zhèn)因此得名。自元代開始至明清,歷代皇帝都派員到景德鎮(zhèn)監(jiān)制宮廷用瓷,設瓷局、置御窯,創(chuàng)造出無數陶瓷精品,尤以青花、粉彩、玲瓏、顏色釉四大名瓷著稱于世。景德鎮(zhèn)瓷器享有“白如玉、薄如紙、聲如磬、明如鏡”的美譽。郭沫若先生曾以“中華向號瓷之國,瓷業(yè)高峰是此都”的詩句盛贊景德鎮(zhèn)燦爛的陶瓷歷史和文化,陶瓷把景德鎮(zhèn)與世界緊密相連。
?
?T166 景德鎮(zhèn)瓷器
?(6-1)為“宋·青白釉注、注盌”。1963年出土于安徽松縣北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吳正臣夫人墓,為國家一級文物?,F(xiàn)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郵票畫面上,蓮花形的注盌內放置一注,注體為折肩六棱式,秀麗的壺嘴與曲柄對置于肩部兩側,獅紐蓋扣合在壺口上,注盌恰似出水芙蓉,堪稱宋代青白釉瓷的姣姣者。
“注”與“注盌”為配套酒具,通高25.8厘米,胎體輕薄,釉色滋潤,造型端秀。注習稱“執(zhí)壺”,為盛酒用具;注盌為溫酒用具。溫酒時將注置于注盌中,以盌中熱水溫之。注高21.5厘米,口徑3.5厘米,足徑9厘米,直口,有蓋,蓋頂置獅形紐,折肩,彎流,曲柄,圈足。肩部劃花纏枝牡丹。注盌高12.3厘米,口徑17厘米,足徑9.8厘米,葵瓣式口,碗體呈六瓣花形,圈足。
(6-2)為“元·青花追韓信圖梅瓶”。1959年被盜出土于南京江寧縣觀音山明朝開國功臣“黔寧王”沐英(明太祖朱元璋養(yǎng)子)墓。為國家一級文物?,F(xiàn)南京市博物館收藏。
此梅瓶高44.1厘米,底部直徑為13厘米,而口徑僅為5.5厘米。小口、豐肩、斜腹、斂脛、平底,造型優(yōu)美,線條圓潤、流暢,雍容華貴,給人以凝重的美感。瓷瓶上所繪的青花紋飾層次多樣,從上至下有6組帶狀圖案,主次分明,富麗飽滿:瓶口外壁飾雜寶,肩上部飾纏枝西番蓮,肩腹部刻有“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腹下部飾一圈卷草紋,脛中部飾一圈變體蓮,近底部變體蓮內飾纏枝花卉盤珠紋,非常之獨特,體現(xiàn)了極高的燒制水平。被譽為“天下第一青花”。
梅瓶(因口徑之小僅與梅之瘦骨相稱,故稱“梅瓶”)是明代高等級墓葬隨葬品,有鎮(zhèn)墓辟邪的作用。除了是地位的象征外,也有風水上的考慮,非王侯要臣,不得“享用”這種隨葬品。
此件梅瓶通體繪有各種青花紋飾,雖然紋飾層次多樣,但上下飾的西番蓮、雜寶、變形蓮瓣紋、垂珠紋等都很好地為蕭何月下追韓信這個主體紋飾服務了,從而使得整個器物渾然一體而主題鮮明突出。這件瓷器的畫面被放在了梅瓶的腹部,占據著主要的位置,整件器物造型端莊、穩(wěn)重,胎質潔白致密,青花發(fā)色蒼翠濃艷,而瓶中所繪人物的生動神情尤其精彩:蕭何策馬狂奔時的焦慮、韓信河邊觀望的躊躇不定、老艄公持漿而立的期待,都被表現(xiàn)的淋漓盡。而空白處則襯以蒼松、梅竹、山石,顯得錯落有致。梅瓶不僅紋飾宜人漂亮,而且白釉潔凈潤澤,青花用料濃淡相宜,發(fā)色明麗,富有層次感,加之遒勁的拓抹繪瓷筆法,使畫面有丹青之妙,周身散發(fā)著美器的光澤。堪稱元末明初青花瓷中的絕品佳作。
蕭何月下追韓信:韓信是秦末名將,他先投奔項羽,但不受重用,轉而投奔劉邦,也只做了個管管糧食的小官。后來丞相蕭何碰巧遇見了韓信,談話之間發(fā)現(xiàn)韓信有非常之才,于是便屢次向劉邦舉薦韓信,但均未被采納。韓信看到劉邦也不肯重用他,于是決定離開。得知韓信出走消息后,蕭何非常焦急,也顧不上向劉邦報告,便親自騎上馬連夜率人追趕韓信。許多人以為蕭何想去投奔項羽,這使得劉邦也非常的生氣。蕭何終于追上韓信,并把他勸了回來。之后,蕭何正式向劉邦舉薦韓信,并說,如果想奪取天下,非得用韓信不可。在蕭何的力諫和勸說之下,最后劉邦終于采納了蕭何的建議封韓信為大將。韓信果然不負眾望,屢次替劉邦救險,后被封為淮陰侯。
(6-3)為“明·五彩云龍花紋蓋罐”。此罐為明萬歷年間佳作,通高11.5厘米,足徑9.4厘米,屬青花五彩。器身繪青花五彩雙龍戲珠紋,邊飾為如意、纏枝,器蓋飾云龍紋,邊周為回紋。畫面以紅和青花藍色為主,配以嫩黃、水綠顏色,顯得分外濃重艷麗。為國家一級文物?,F(xiàn)上海博物館收藏。
(6-4)為“清·五彩花鳥紋尊”?!盎ㄗ稹笔乔宕滴跄觊g盛行的典型器形,尊侈口外撇,長頸,溜肩,鼓腹,腹下內收至近足處外撇,形似鳳尾,又稱“鳳尾尊”。此器形高45.5厘米,口徑22.9厘米,足徑15厘米。尊體線條優(yōu)美,以五彩裝飾,運用紅、綠、藍、紫、黑,并加金彩,上下部分飾有通景蓮池荷塘景色,畫面上為荷塘豐茂,蒲草、浮萍郁郁蔥蔥,待放的荷包,盛開的荷花,飽滿的蓮實,或亭亭玉立,或迎風搖曳,顯得婀娜多姿。一飛一立的白鷺相互顧盼,翠鳥停立在荷莖上,空中彩蝶飛舞,蜻蜓在蒲葉上小憩的自然景象。這件五彩花鳥紋尊,為集器形、彩繪、燒爐工藝之大成的杰作。是清代康熙年間精妙絕倫的藝術珍品。為國家一級文物?,F(xiàn)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
(6-5)為“現(xiàn)代·青花釉里紅鯉魚盤”。此盤系民國初年民間藝人制作,現(xiàn)藏景德鎮(zhèn)陶瓷館。高3.7厘米,口徑26厘米,足徑3.7厘米。盤口沿微斂,淺弧壁,圈足,造型周正,胎體略厚。盤心為一尾鯉魚環(huán)圍盤面,以青花、釉里紅裝飾的魚紋,形態(tài)逼真。畫面中不畫水,但盤面的亮青色底釉仿佛一池清水,映照著順勢而游的紅色鯉魚,顯得生意盎然。幾株水草襯于四周,給人以自然美的享受。這件作品只用一尾鯉魚作裝飾,表達了人們企盼吉慶有余,渴望幸福生活的愿望。盤體著色純凈明艷,青色幽靚,紅彩亮麗,相互映襯,珠連璧合。
(6-6)為“現(xiàn)代·礬紅描金吊燈圖案八角薄胎碗”。系景德鎮(zhèn)已故著名陶瓷美術家吳成仁的作品,現(xiàn)藏景德鎮(zhèn)陶瓷館。碗高7厘米,口徑16厘米,瓷胎薄如蛋殼、透光。制作從配料、拉坯、修坯、上釉到繪畫四十多道工序,全部采用手工,分三次燒成。此碗從內壁可映見外側的吊燈圖案,且映光可見指紋,放在手中如同一片薄紙,可謂“只恐風吹去,還愁日炙消”。以礬紅作為彩繪裝飾,口沿描金,使作品顯得高貴富麗。碗的外壁由蝙蝠雙翼相接構成連續(xù)骨架,自蝠口和雙翼相接點,又以彩燭、磬構成垂懸纓絡式紋樣,與展翅翻飛的蝙蝠,組成動中有靜的圖案。這件八角碗,可以領略到景德鎮(zhèn)制瓷藝術家技藝的精湛。
?
?(6-1)為“宋代雙虎紋瓶”。瓶高32.1厘米,口徑7.1厘米,足徑9.9厘米??诘紫嗖顭o幾,腹部稍寬,瓶身細長,如橄欖,上劃對稱兩虎,張牙舞爪,搏斗于草莽之中;底為仰復蓮花紋。為磁州窯系的河南登封窯燒制,是北宋珍珠地劃花代表作品,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珍珠地劃花瓷器,即先在胎坯上劃出主題圖案,并在其周圍裝飾細心的圓圈,再往紋飾的凹處涂滿顏色粉末,最后掛釉入窯燒制而成。這類制品是模仿唐代金銀器鏨花工藝燒制而成。
(6-2)為“金代黑釉剔花瓶”。瓶高24厘米,口徑4.3厘米,小口,鼓腹成球形,平底。上半部為黑色剔花牡丹紋,下半部為黑釉,系1955年5月于山西省天鎮(zhèn)縣逯家彎鄉(xiāng)夏家村出土。造型飽滿,釉色光亮,線條紋飾生動流暢,是黑釉剔花的上乘之作,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黑釉剔花瓷器,即先在胎坯上繪出黑花,再剔去黑花以外的部分,并在花朵和葉片上劃出花蕊與葉脈,最后掛釉入窯燒制而成。黑釉剔花是磁州窯的另一生產工藝,器身多剔刻線條紋飾,剛勁有力,浮雕感強,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6-3)為“現(xiàn)代杏花雙耳瓶”。高30厘米,口徑20厘米,最大胴徑25.5厘米,底足直徑18厘米。出自于一代陶瓷藝術大師—魏之瑜先生之手。是采取北方民間窗花剪紙的手法,與磁州窯特有的黑底彩繪刻劃技術相結合,使之升華為一種嶄新的陶瓷裝飾藝術--邯鄲花釉。他把花與果綜合在一起,杏花露白、花苞泛黃,枝葉簇擁,綠意掩映,突出了民間與民族的性格,表現(xiàn)出一種超現(xiàn)實主義的浪漫風格。在色彩上,又力求創(chuàng)新,色彩鮮艷,產生了一種美妙的視覺效果。代表了新中國成立后磁州窯制瓷技藝發(fā)展的水平。
邯鄲花釉就是在傳統(tǒng)的黑釉畫、鐵銹花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新工藝。其特點是色彩斑斕,流動自然,具有豐富的藝術表現(xiàn)力。
(6-4)為“元代雙鳳紋罐”。罐體較大,腹部鼓脹飽滿,上繪對稱雙鳳,作振翅飛翔狀,白地黑花。1969年11月北京良鄉(xiāng)元代窯藏出土。
(6-5)為“元代龍鳳紋扁壺”。壺體扁平,器口極小,壺體繪有龍鳳紋,為元代常見的紋飾。此壺極富蒙古族器物特色,只是磁州窯有少量出品。器皿造型上的龍紋,張牙舞爪,矯健有力,再配以旁邊繪就的云紋,宛若矯龍戲云海,十分生動,使人有云氣撲面而來之感。而鳳紋則線條簡樸而酣暢,尾翼飄飄,翅擊長空,在云紋的襯托下,更顯其瀟灑大方的姿態(tài)。現(xiàn)藏于河北省博物館。
(6-6)為“現(xiàn)代雙虎耳樽”。高約35厘米,口徑12厘米,最大胴徑18.5厘米,底足直徑11厘米。出自于一代陶瓷藝術大師—魏之瑜先生之手。它是以千百年青銅藝術為積淀,以現(xiàn)代高溫花釉、窯變釉的藝術手段再創(chuàng)出的現(xiàn)代精品。該罐以兩只生氣勃勃的雄虎為耳,造型精巧,別致可愛。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