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特烈二世(1712-1786年),普魯士國王(1740-1786年在位),生于柏林,即位后實行開明君主制。曾兩次發(fā)動西里西亞戰(zhàn)爭。1756年發(fā)動對法、俄和奧地利等國的七年戰(zhàn)爭。他雖然不是古斯塔夫二世那樣的軍事革新家,也不是拿破侖那樣的戰(zhàn)略家,然而他是一位機動作戰(zhàn)戰(zhàn)術大師,常常打敗實力大大超過自己的敵軍??恐鴪皂g和運氣,使得普魯士國家幸存下來。1772年同俄、奧乘波蘭內政危機第一次瓜分波蘭領土,獲得西普魯士。1785年組建由15個德意志聯(lián)邦國組成的諸侯聯(lián)盟。1786年在波茨坦去世。恩格斯稱他“建立了歷史上無與倫比的騎兵”,他的軍隊“是歐洲模范的軍隊”。
普魯士精神,這是一個令人十分敬畏名詞,但這種精神是建立在它的軍國主義體制的基礎上的。整個國家就是一座大軍營,整個國家機構就是一部軍事機器,全力支持著一支龐大的代表國家榮譽的軍隊?!捌蒸斒谰瘛痹陔杼亓叶罆r代發(fā)展到了它的極點,這個國王也以“戰(zhàn)神國王”的形象留在青史之中。
腓特烈二世無疑是個幸運兒,祖先留給他的資本是豐厚的?;艉嗨鱾惣易鍙囊粋€瑞士山區(qū)的城邦主發(fā)展到北德意志廣闊土地的統(tǒng)治者,爵位又從伯爵到選侯再到國王。更重要的是,留給了他一支強大且效率很高的軍隊。但腓特烈少年時代卻是一個酷愛自由,喜歡文學藝術,反感專制和服從,充滿叛逆性格的人。他偏偏有一個古板固執(zhí)的“軍人國王”父親,于是父子間展開了一場人間常見的管制與反管制的較量,只是當這種較量發(fā)生在王家時,就變得更加殘酷了。少年腓特烈經(jīng)常遭到父親的棍棒毆打和言語刺激。18歲時為抗拒父親為他安排的婚姻,計劃同幾個同伴出逃,結果被關進監(jiān)獄,其父還安排他觀看了同伴被砍頭的場面。
在獄中的日子使他度過了青春期的躁動,他開始變得深沉理智,霍亨索倫家族的傳統(tǒng)在他身上開始顯現(xiàn)。在此后的日子里,他找到了對政治和軍事的濃厚興趣,并參加了波蘭王位繼承戰(zhàn)爭的實踐,初步建立了一套軍事理論。1740年他繼承了王位同時也繼承了一支8萬多人訓練有素的軍隊,并繼續(xù)擴充這支軍隊,使之達到20多萬人,成為實踐他的理論“政府的基本法則都是擴張領土”的工具。
腓特烈不但是一個杰出的軍事統(tǒng)帥,而且是一個睿智的軍事理論家。他創(chuàng)立了著名的“斜進戰(zhàn)斗隊列”的理論,其要點是將本方作戰(zhàn)隊的一翼縮回,加強準備進攻的另一翼,使之在局部上形成優(yōu)勢而攻擊敵方的側翼,適用于以少打多的情況,在敵方大部隊未投入戰(zhàn)爭之前就取得一個決定點上的勝利。他還確立了許多著名的作戰(zhàn)原則,如“保護你的側翼和后方、迂回敵人的側翼和后方”、以殲滅敵方有生力量作為主要目標等。
腓特烈即位第一年就遇到了實踐的大好機會。1740年奧地利女大公瑪麗亞·特蕾西亞繼承父位,因為女性繼位在德意志史無前例,腓特烈便以此為借口同法國、巴伐利亞、薩克森結盟,發(fā)動對奧地利的戰(zhàn)爭,奧地利一方則有英國支持,史稱“奧地利皇位繼承戰(zhàn)爭”。腓特烈對其皇位不感興趣,他要的是德意志人集中的發(fā)達工業(yè)基地西里西亞。戰(zhàn)爭進行得十分順利,普軍很快就占領了整個西里西亞,并先后在莫爾維茨會戰(zhàn)和霍圖西斯會戰(zhàn)中擊敗奧軍。腓特烈聰明地利用奧地利同法國、巴伐利亞的矛盾,節(jié)節(jié)勝利,最后通過《德累斯頓和約》割占了整個西里西亞。成為這場戰(zhàn)爭最大的受益者。
但倔強的瑪麗亞·特蕾西亞不肯善罷甘休,決心奪回西里西亞,通過外交手段將法國、俄國、瑞典都拉攏到自己一方,而腓特烈則同英國結盟。1756年狼煙再起,這場戰(zhàn)爭更加慘烈,英法主要在海外作戰(zhàn),而歐洲大陸則是普魯士獨自跟奧、法、俄等國較量。腓特烈在外交上的失策導致自己以寡敵眾,但在軍事上卻取得一系列經(jīng)典之作。1757年的羅斯巴赫一役是運動戰(zhàn)中殲滅敵人的杰作,洛伊滕戰(zhàn)役是“斜進戰(zhàn)斗隊列”的完美實踐、“動機和決心的杰作”。但盡管如此,面對力量遠大于己的各大敵國軍隊的步步進逼,普魯士的國力消耗幾盡,柏林危在旦夕,腓特烈一度攜帶烈性毒藥隨時準備自殺,幸虧俄國政權更迭使他得到了喘息之機,最后體面地結束了“七年戰(zhàn)爭”,保住了西里西亞。
在領土擴張方面,腓特烈還在1772年以武力為后盾,伙同俄、奧兩國第一次瓜分波蘭,取得了波羅的海沿岸大片土地,將東普魯士同國家本部連在一起。
腓特烈為后人景仰的原因主要在于他軍事上獲得的聲譽,但他在政治方面也是一個高手。他為自己的統(tǒng)治冠上當時歐洲最流行的標簽“開明專制”,實際上專制有余,而開明不足。他改組了“財政、軍事與王室領地最高管理處”,使權力更加集中在國王本人手里。他要求臣下高效廉潔,但不允許他們有獨立的思考,“國王是唯一的頭腦,官僚機構只是他的手腳”,他讓每個臣下都專注于自身負責的領域,而只有自己才掌握全面情況。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國王本人十分勤政,從早到晚批閱公文來信從不倦怠,用“嘔心瀝血”來形容也不為過。
當然,作為一個受過18世紀啟蒙思想影響的帝王,腓特烈的“開明”也并非只是粉飾之詞。他領導了在當時歐洲屬于領先水平的司法改革,第一次在普魯士公布了統(tǒng)一的憲法草案,表達了法治精神和國王完全放棄干預司法的司法獨立精神,秉承羅馬法“眾人之事,應由眾人決定”的精神,下令讓臣民對法律條文廣泛討論,廣泛征集意見。18世紀的政治家哲學家對“開明”的注解,如宗教寬容、鼓勵科學文化、放寬書報檢查等方面,在憲法中都有所體現(xiàn)。腓特烈稱自己“論稟性是個哲學家”,與執(zhí)啟蒙運動之牛耳的伏爾泰有密切交往,但最終還是由于志不同道不合而分道揚鑣了,在腓特烈晚年的思想中,“專制”的成分還是越來越重。
腓特烈致力于改善農(nóng)民狀況,興修水利,并推行重商主義。他在位40多年時間,盡管飽受戰(zhàn)火摧殘,但普魯士的經(jīng)濟仍取得迅猛發(fā)展,人口從220萬增加到543萬,年稅收收入翻了近兩翻,國庫儲備從800萬塔勒增加到5000萬塔勒。他給他的后繼者留下的,是一個強盛而且蒸蒸日上的普魯士。他也因此被后人尊為“腓特烈大帝”。
腓特烈大帝是一個公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自封的哲學家,同時也是一個文筆優(yōu)美的作家,留下了《戰(zhàn)爭原理》、《政治典范》、《軍事典范》、《布陣法與戰(zhàn)術綱要》等諸多著作。他終身熱愛文學藝術,擅長吹奏長笛。
腓特烈大帝的軍事實踐和理論上承古斯塔夫二世、杜倫尼、歐根等,下啟拿破侖、毛奇等,在歐洲軍事發(fā)展史上是一個重要人物。他改變了歐洲的政治格局,后來普魯士能累積到統(tǒng)一德意志的力量,腓特烈大帝時代是一個關鍵。但也有人認為,腓特烈時代的普魯士,已經(jīng)可以找到后來納粹德國的影子。
不可否認,腓特烈大帝是個十分復雜的人物。
威廉一世(1797-1888年),全名威廉·腓特烈·路德維希,普魯士國王(1861-1871年在位),德意志帝國第一任皇帝(1871-1888年在位),他死后,因為德意志統(tǒng)一的偉大成就,被其孫威廉二世尊為大帝。
霍亨索倫王朝,這個曾經(jīng)的歐洲歷史上最幸運的世系,帶著普魯士從一塊貧瘠的沙丘平原上悄悄地崛起,沿著腓特烈·威廉大選侯、腓特烈大王等人的辛勤足跡,使普魯士精神成為一個令歐洲人畏懼而欽佩的名詞。19世紀中期,這個幸運世系又誕生了一個無比幸運的帝王,在他的手中,德意志近千年來的統(tǒng)一夢想終于得以實現(xiàn)。盡管人們談起德國統(tǒng)一之路,總是首先想到鐵血宰相俾斯麥或軍事改革家毛奇,但站在統(tǒng)一的最高榮譽的寶座上的,畢竟是他這位德國皇帝——威廉一世。
威廉一世是普魯士國王威廉·腓特烈三世(1797-1840年在位)的次子。在威廉記事的時候,正好遇上拿破侖的鐵蹄踏破普魯士大地的英雄時代。年輕的威廉就投身到反對拿破侖,尋求普魯士獨立的大潮中,從此奠定了一個軍人的本色。1814年普魯士全境從拿破侖手中解放并反手一擊成為拿破侖的主力之一,威廉以一個王子的身份充分享受到了其中的榮譽。此后,威廉一直致力與普魯士的軍事建設和軍隊工作。
19世紀30年代起歐洲民族主義思潮風起云涌,以普魯士為主體統(tǒng)一整個德意志的構想也被諸多仁人志士提出來。但這時的人絕不會想到這個殊榮會落到威廉頭上,因為一方面德意志統(tǒng)一阻力重重,由14世紀的《黃金詔書》和17世紀的《威斯敏斯特和約》確立起來的德意志邦國林立的格局根深蒂固,而周邊的大國都不愿意看到一個統(tǒng)一而強大的德國出現(xiàn)在它身畔;另一方面,威廉作為國王的次子,也不是王位的自然繼承人。
但形勢的發(fā)展出人意料,1840年,威廉·腓特烈三世駕崩,威廉的哥哥即位,是為威廉·腓特烈四世。威廉·腓特烈四世沒有后嗣,只好立威廉為王位繼承人。1858年,威廉·腓特烈四世精神病發(fā)作不能視事,就由威廉代為攝政王,1861年威廉正式即位。
多年的軍旅生活使軍隊中服從的原則在威廉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使威廉的思想比他兄長更守舊,面對1847—1848年革命浪潮,威廉一直主張武力鎮(zhèn)壓,反對其兄召開議會的妥協(xié)做法。1861年繼位之后,他仍以加強普魯士的軍事力量為己任,主張增加軍事預算,并將兵役制從二年延長到三年,因此與議會發(fā)生矛盾,以至一度想退位。
關鍵時刻,一個個性和能力都十分出眾的人物出現(xiàn)在他周圍的歷史舞臺上,改變了一切。他就是俾斯麥。
俾斯麥
俾斯麥是一個典型的德意志容克貴族的子弟,年輕時曾得到狂暴的名聲,后來擔任過普魯士駐俄羅斯和法國的公使。危機時刻,威廉力排眾議起用俾斯麥為首相。俾斯麥一上任,就發(fā)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說,這篇演說因后來俾斯麥成功的實踐而更顯得價值非凡,“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通過演說與多數(shù)派決議所能解決的……而是要用鐵和血來解決?!彼膭顕酰骸凹热晃覀冞t早是要死的,能不能死得更體面一些?……陛下已經(jīng)沒有別的路可走,只有奮斗!”從此贏得了威廉對他的政策的堅決支持。
俾斯麥上臺后,首先就解決了與議會的問題,他在軍費和軍役問題,在這些提案不可能獲得議會通過的情況下宣布議會休會,開始在沒有議會的條件下進行統(tǒng)治(后來,俾斯麥實現(xiàn)了德國統(tǒng)一之后重新召開議會,得到議會的歡呼)。接著,德意志統(tǒng)一的三部曲很快就開始了他激揚的旋律。
1864年,普魯士與奧地利聯(lián)手,很快就打敗丹麥,奪取荷爾斯泰因和石勒蘇益格;1866年,普奧戰(zhàn)爭,一場原本被認為勢均力敵的戰(zhàn)爭卻出現(xiàn)了一邊倒的局面,只用了七個星期就打敗了奧地利,與奧地利簽訂了“不割地,不賠款”的條約,奧地利退出了德意志邦聯(lián),以普魯士為首,北德意志24個邦國和3個自由市締結同盟協(xié)定,組成“北德意志聯(lián)邦;1870年,在俾斯麥的挑逗下,拿破侖三世對德宣戰(zhàn),結果只用了1個多月就在色當戰(zhàn)役中給予法軍以毀滅性打擊,消除了德國統(tǒng)一最后,也是最大的障礙,南德意志四個邦加入德意志聯(lián)邦,同時從法國取得阿爾薩斯和洛林。
1871年,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宣布就任德意志帝國皇帝,德國統(tǒng)一完成,以“第二帝國”之名出現(xiàn)在歷史上。
威廉與俾斯麥堪稱古今君臣相得中的典范,但絕對不是什么琴瑟和鳴。兩個倔老頭經(jīng)常發(fā)生爭吵,結果通常是國王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勉強接受了首相的意見,而最后總是證明了首相的意見是正確的。1866年普奧戰(zhàn)爭取得柯尼希格萊茨大捷之后,國王主張直搗已近在咫尺的奧地利首都維也納,但當時普魯士面臨法國干涉的危險處境,弄不好將前功盡棄。俾斯麥極力勸說國王放棄進攻,以有利的形勢與奧地利簽訂體面的和約,當國王一直不肯讓步時,俾斯麥急得流下熱淚,打算從四層樓上跳下去。
最后,國王終于十分痛苦地答應放棄進攻,但要把當時的情形記錄下來存放在國家檔案館中,“以證明他當時是多么無奈和委曲求全”。還有一次,國王和俾斯麥因爭辯一個問題從白天一直吵倒午夜,當國王最終屈從了俾斯麥的意見之后,趴倒在沙發(fā)上大哭起來,而滿頭大汗的俾斯麥回到房間之后,馬上摔爛了幾件東西才使自己的心情平靜下來。
實際上,鐵血宰相俾斯麥最成功之處在于他的外交,不愧是“能一只腳玩七個皮球”的高手。在德意志統(tǒng)一過程中要面對的潛在敵人有法國、奧地利和俄國。俾斯麥能夠在與奧地利戰(zhàn)爭時使法國保持中立,在與法國戰(zhàn)爭時使奧地利保持中立,而與這兩國戰(zhàn)爭時使俄國都保持中立(他的后輩對此應感到汗顏,德國在兩次世界大戰(zhàn)中都遭遇圍毆的局面)。不過,當矛盾發(fā)展到只能用武力來解決時,普魯士總能在兩個月之內就擊潰對手,對此,軍事改革家毛奇居功至偉。毛奇也是威廉一世的驕傲,親自領導了德國統(tǒng)一戰(zhàn)爭的數(shù)次關鍵戰(zhàn)役。
德國統(tǒng)一大業(yè)完成之后,登上皇帝寶座的威廉一世已到垂暮之年,他更加放手讓俾斯麥去干。俾斯麥在此后的日子里為了緩和洶涌的工人運動,進行了一系列具有開創(chuàng)性質的社會勞工立法和社會保險立法,深刻地影響了歐洲乃至世界各國,其意義不亞于使德國統(tǒng)一。他致力于建立一個各種力量互相牽制的歐洲新秩序,而讓德國在此間扮演重要的制衡角色。
1888年,91歲的威廉一世皇帝平靜地離開了人世(這也許是歐洲帝王在20世紀之前的最高壽命),他的去世也意味著一代名相俾斯麥政治生命的結束。9天之后,俾斯麥懷著熱淚在這為久經(jīng)考驗的戰(zhàn)友墓前敬獻了鮮花之后,離開了柏林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德國歷史上一個偉大的時代結束了。10年后,俾斯麥逝世,他簡樸的墓碑上只寫著“馮·俾斯麥伯爵,威廉一世皇帝忠實的德國仆人?!?/span>
美尼斯,約公元前3100年(具體時間不詳),是埃及第一王朝的開國國王。他統(tǒng)一了埃及,開啟了法老統(tǒng)治時代,建立了在人類文明史上具有長期而輝煌影響的王國,約在公元前3100年,他征服下埃及,使整個埃及初步統(tǒng)一成一個國家,開創(chuàng)了古埃及的第一王朝。他在尼羅河三角洲南端(今開羅附近)修建了新都白城,即后來的孟斐斯城,作為埃及的首都。美尼斯在統(tǒng)一上、下埃及后,曾向外發(fā)動征服戰(zhàn)爭。據(jù)歷史學家推斷,埃及著名的“納爾邁石板”中刻畫的征服者即是美尼斯。據(jù)說美尼斯在位時間達26年,他是在一次打獵中不幸身亡的。
在今天留下赫赫大名的上古時代帝王中,古埃及的美尼斯恐怕是年代最早的一個了。他是古埃及第一王朝的建立者,是古埃及國家統(tǒng)一的奠基者。古埃及是世界古國中的古國,而美尼斯正是站在這一切開端處的特殊人物。
尼羅河每年7月到11月定期的泛濫帶來了肥沃的黑色土壤,這是給它子民慷慨的贈予。這方肥沃的土地滋生了越來越多的人,于是,有了農(nóng)業(yè),有了文字,有了神廟,有了智慧,也有了私有制和連綿不斷的戰(zhàn)爭。一般認為,古埃及同兩河流域一樣,大約于公元前3500年前后最早進入了文明時代。
經(jīng)過不斷的混戰(zhàn),古埃及形成了兩大地域性王國。南方的河谷地帶為上埃及,北方的三角洲地帶為下埃及,分界點大約在今天的開羅。上埃及崇尚白色,國王頭戴白冠,國庫稱白屋,崇拜鷹神荷魯斯;下埃及崇尚紅色,國王頭戴紅冠,國庫稱紅屋,崇拜蜜蜂神或眼鏡蛇神。
在美尼斯之前,他的前輩蝎王已開始了統(tǒng)一上下埃及的戰(zhàn)爭,不過成就不大。美尼斯在公元前3100年前后成為上埃及國王,他發(fā)動了大規(guī)模征服下埃及的戰(zhàn)爭。戰(zhàn)爭的慘烈場景和期間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已經(jīng)湮沒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了,但其結果卻永恒地記錄在青史之中,美尼斯征服了下埃及王國,成為第一個得到“上下埃及國王”稱號的君主。
為鞏固對下埃及的統(tǒng)治,美尼斯在河谷和三角洲的交界處,也就是原上下埃及的交界處建立了一座要塞城市——白城,被后來希臘人稱為孟斐斯,遺址就在現(xiàn)在的開羅附近。美尼斯還修了一條長堤壩以防止城市遭受尼羅河泛濫時淹沒。建這座城的主要目的是加強對下埃及的控制,防止來自三角洲地帶的反攻。
埃及的統(tǒng)一在歷史上意義重大,它使得埃及人民更少受到戰(zhàn)爭的摧殘,加強了整個埃及的經(jīng)濟和文化交流,同時也使埃及逐漸形成了比較完善和穩(wěn)定的國家體制。歷史證明,埃及文明在統(tǒng)一后發(fā)展迅速,并超過了紛爭不斷的兩河流域文明。古埃及的31個王朝由此開始,就像尼羅河一樣漫長。
不過,通常認為上下埃及真正融為一體經(jīng)歷了非常漫長的過程,到第二王朝末年才最終完成。
目前還沒有考古學證據(jù)以證明美尼斯的存在,但許多史家通過象形文字注音、生活年代和生平事跡的分析,認為美尼斯同已被文物所證實的上古帝王納爾邁就是同一個人。
納爾邁留給后人的瞻仰的文物有納爾邁調色板、納爾邁權標頭和利比亞貢賦調色板等,這些文物正好向后人展示了他的功業(yè)和事跡。
在納爾邁調色板中,正面雕刻著這位威風凜凜的統(tǒng)治者頭戴白冠,拿著權標擊殺一個跪在他面前的三角洲首領的俘虜,而鷹神荷魯斯在站在他的前方保佑著他,背面則雕刻著頭戴紅冠納爾邁正在侍從的陪伴下檢閱已被殺了頭的俘虜,還有一頭公牛在用角破壞敵方的城墻。調色板充分體現(xiàn)了納爾邁征服下埃及的歷史和他身份的變遷:正面是他在征服下埃及的過程中,此時他頭戴白冠表明他還只是上埃及的國王,背面是他已經(jīng)告捷之后的情形,頭戴紅冠表明他已是下埃及的國王。
納爾邁權標頭,雕刻著頭戴紅冠的納爾邁,手執(zhí)王權象征物坐在九層臺階之上,頭上有華蓋,身邊有侍從執(zhí)傘提鞋,旁邊有儀仗隊。更引起后人無限猜測的是,他前方的轎子里坐著一位公主。通常認為這位公主是他在征服下埃及之后得到的新娘。
利比亞貢賦調色板刻著許多動物在挖掘城墻,每個城墻中都有象形文字注明城市名稱。由于此調色板被認為是來自利比亞,也印證了納爾邁曾經(jīng)遠征利比亞的歷史。
圖特摩斯三世(公元前1514—1450年),被認為是古埃及最偉大的法老(公元前1504年—1450年在位)之一,被稱為“古代世界之拿破侖”。
在古埃及的31個王朝中,第18王朝是延續(xù)時間最長,版圖最大,國力最鼎盛的一個朝代,而圖特摩斯三世則是這個王朝的集大成者。通常認為,是圖特摩斯使埃及完成了從一個地域性王國向洲際大帝國的質變。
在從中王國向新王國過渡的第二中間期中,埃及遭受到喜克索斯人的入侵,陷于四分五裂中,第十八王朝的創(chuàng)建者雅赫摩斯領導了驅逐喜克索斯人的戰(zhàn)爭,在共同奮戰(zhàn)的過程中,埃及重歸一統(tǒng),并在尚武精神的激勵下,將這場民族解放運動發(fā)展成大規(guī)模的對外擴展。從雅赫摩斯開始,歷經(jīng)阿蒙霍特普一世、圖特摩斯一世,埃及的兵鋒南達尼羅河第三瀑布,北指敘利亞北部、幼發(fā)拉底河上游,成了一塊越吹越大的蛋糕。
到了圖特摩斯三世的父親圖特摩斯二世在位時期,這個短命的法老沒有留下多少業(yè)績,卻留下了一個能干的妻子——哈特謝普蘇特,哈特謝普蘇特不但把持朝政22年,而且還曾正式戴上王冠,是世界上有史可靠的第一位女帝王。圖特摩斯三世是父親同次妃伊西斯的結晶,從小生活在哈特謝普蘇特的陰影中,在對嫡母恐懼、敵視而又帶有幾分崇拜的復雜心境中逐漸長大成人。
哈特謝普蘇特盡管在內政方面頗有手段,但對外則幾無建樹。公元前1482年,女法老突然死亡,到她的阿蒙神那里報告去了,年已32歲的圖特摩斯終于得以親政。圖特摩斯上臺后立即展開對這位嫡母政敵的報復,企圖將她留下的痕跡從埃及大地上抹去,到處破壞她的紀念性建筑物。雖然從長期的郁郁不得志中擺脫出來,享受到了掌握權柄的快感,但他初期面臨的形勢還是很嚴峻的,國內新舊交替之際政局不穩(wěn),而敘利亞南部的卡迭什王國正企圖組織反埃及同盟。圖特摩斯在穩(wěn)定了國內局勢之后,立馬發(fā)動了他執(zhí)政后的第一仗,進軍敘利亞和巴勒斯坦。他在軍事會議上力排眾議,冒險越過一條峽谷,突然出現(xiàn)在敵方大本營美吉多城下,迫使卡迭什王國投降。這個紙糊起來的反埃及同盟也煙消云散了。
初戰(zhàn)的完美勝利大大刺激了圖特摩斯的野心,何況他血脈中還流淌著祖宗留下的不安分的因素。他執(zhí)政期間對外擴展的重點是西亞的敘利亞。在首戰(zhàn)告捷之后,圖特摩斯又花了近20年的時間反復多次征討,才最終確立了對敘利亞的統(tǒng)治,而他對敘利亞的征服嚴重刺痛了西亞大國米坦尼,強強相碰終不能免。而米坦尼王國的悲哀在于它的對手是如日中天的埃及第十八王朝的杰出軍事家圖特摩斯三世。數(shù)次大戰(zhàn)埃及都取得了壓倒性優(yōu)勢,其中公元前1472年圖特摩斯還一度渡過幼發(fā)拉底河追擊對手。最后米坦尼屈服,還成為埃及的盟友,這使整個西亞地區(qū)大為震動,亞述和巴比倫都同埃及修好,巴比倫還將一位公主送給圖特摩斯為妃。兩個歷史最久遠的文明中心第一次以聯(lián)姻的形式相結合。
隨著圖特摩斯的威名暫行暫遠,越來越多的地頭蛇向他稱臣納貢。他的艦隊同樣所向無敵,東地中海成了他的勢力范圍,愛琴海諸島、克里特島、塞浦路斯島都在他的海上帝國之中。
向北擴展是他的戰(zhàn)略重點,但圖特摩斯也沒有忘記埃及以南的熱土,盡管這些地區(qū)的文明程度稍遜一籌。南方的邊界在圖特摩斯時代被推進到尼羅河第四瀑布(今埃塞俄比亞境內)。
為了鞏固新征服地區(qū)的統(tǒng)治,圖特摩斯三世在西亞駐扎精悍的軍隊,并派駐總督進行治理,同時也利用當?shù)赝林豕M行統(tǒng)治。每征服一國,他便讓其王公的子弟帶到埃及,一方面作為人質,另一方面也讓他們接受埃及的教育,培養(yǎng)對埃及的感情。這一招為世界各地的征服者所慣用,而圖特摩斯三世顯然為原創(chuàng)。
晚年的圖特摩斯逐漸傾向于享受富貴尊榮。他讓他的兒子阿蒙霍特普二世成為他的共治者。圖特摩斯三世去世之后,他的前三個繼承者繼續(xù)保持了埃及軍事上的強勢,但只限于鞏固祖先留下來的成果,而鮮有擴展?;蛟S圖特摩斯三世所征服的地盤,在他那個時代的生產(chǎn)力和交通狀況下已是極限。
圖特摩斯三世因他的征服而被譽為“第一個曾經(jīng)建立了一個具有任何真正意義的帝國的人,也是第一位世界英雄”、“古埃及的拿破侖”。先進的中東諸文明第一次被如此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