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怕老婆,蘇軾只服陳季常:忽聞河?xùn)|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怕老婆這事,即使是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時代,亦常有之,比如我們所熟悉的“河?xùn)|獅吼”,說的就是蘇軾好朋友陳季常之妻。陳季常怕老婆一事,因為蘇東坡的一首《寄吳德仁兼簡陳季?!范鵀楹笫浪熘?。
陳季常,本名陳慥,季常是他的字。這陳季常與蘇軾的關(guān)系,還頗有說頭。首先,兩人是眉州老鄉(xiāng),陳季常的祖輩雖為京兆(今陜西西安市)人,但其祖輩已遷居眉州青神,與眉州眉山的蘇軾有鄉(xiāng)黨之緣。
再者,蘇軾與陳季常的父親陳希亮還有同事之誼。陳希亮,字公弼,為天圣八年(1030年)的進(jìn)士。陳希亮47歲時轉(zhuǎn)任鳳翔太守,時年24歲的蘇軾曾為他手下的簽判,那是蘇軾舉進(jìn)士后的第一份工作(嘉祐六年,蘇軾應(yīng)中制科考試,入第三等,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
雖然,陳希亮的官聲很好,《宋史》稱其“為政嚴(yán)而不殘,不愧為清官良吏”,但是,他為人卻很刻板,執(zhí)法嚴(yán)明不會變通,連王公貴人都對他頗為忌憚。對于陳希亮的為官為人,蘇軾也有過非常中允的評論:“平生不假人以色,自王公貴人,皆嚴(yán)憚之。見義勇發(fā),不計禍福,必極其志而后已?!彼?,陳蘇共事的那兩年,二人的關(guān)系并不怎么友好。冷面長者陳希亮常常會給入仕不久、心高氣傲的蘇軾以顏色。
比如,府中有吏員因為仰慕蘇軾的才華,而呼其為“蘇賢良”,陳希亮聽后卻怒火中燒,罵道:“府判官,何賢良也?”并下令杖責(zé)那些“口無遮攔”的吏員。年輕氣盛的蘇軾當(dāng)然咽不下這口氣,總想報復(fù)一下陳希亮。
不久,機(jī)會就來了。陳希亮在后圃筑了座高臺,名為“凌虛”,求蘇軾為“凌虛臺”作記。蘇軾欣然領(lǐng)命,并趁著撰寫《凌虛臺記》之機(jī),在文中好好地將這位陳太守貶損了一番。如文中的“物之廢興成毀,不可得而知也(事物的興盛和衰敗,是無法預(yù)料的)?!薄胺蚺_猶不足恃以長久,而況于人事之得喪,忽往而忽來者歟?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則過矣(一座高臺尚且不足以長久依靠,更何況人世的得失,本就來去匆匆豈不更難持久?如果有人想要以高臺夸耀于世而自我滿足,那就大錯特錯了)?!?/p>
陳太守本來是想聽聽好話的,沒想到蘇軾卻給他來了這一曲——這勞民傷財之臺,是不可長久的;即使尊貴如太守,又有誰能保你“花開百日紅”呢?
令人不解的是,陳希亮看完蘇東坡的“罵文”后,不僅沒有怪罪他,還請人原封不動地將《凌虛臺記》刻于石碑,立于臺前。原來,在眉州時,蘇陳兩家就數(shù)代交好。論輩分,他比蘇軾的父親蘇洵(字明允,一說自號老泉)還長一輩。所以,當(dāng)他讀過蘇軾的《凌虛臺記》后,才如此大度的。事后,他對身邊人說:“吾視蘇明允,猶子也;蘇軾,猶孫子也。平日故不以辭色假之者,以其年少暴得大名,懼夫滿而不勝也,乃不吾樂耶!”
后來,蘇軾因陳季常之請,為其父作《陳公弼傳》時,才對以往的“狂妄”心生悔意,陳希亮冷峻的外表下,其實是“別有用心”的,所以,蘇軾才在文說:“公于軾之先君子為丈人行(長輩),而軾官于鳳翔,實從公二年。方是時年少氣盛,愚不更事,屢與公爭議,形于言色,已而悔之?!?/p>
第三,蘇軾與陳季常的重逢,是在蘇軾被貶期間的黃州,而這次重逢,兩人均感意外。陳希亮共有四個兒子,長子官至度支郎中、次子為滑州推官,三子是大理寺丞,只有四子陳季常是個另類,一生并未出仕,但他輕財好義,樂于助人,所以,才成為一代文豪蘇軾的摯友。
年少時的陳季常自帶俠氣,嗜酒好劍,視錢財如糞土。年歲稍長才發(fā)奮讀書,但是一直沒有交上好運(yùn)。他原在洛陽置辦有產(chǎn)業(yè),園林宅舍雄偉富麗,可與公侯之家比美;在河北還有田地,每年有上千匹的絲帛收入,過的是妥妥的富家翁生活。
在蘇軾的印象中,年輕時候的陳季常可是個愛玩也會玩主。那時的陳季常年少英氣,常常帶著兩名隨從,騎馬攜箭,在西山游獵。有一次,他見前方一鵲飛起,便叫隨從追趕射鵲,結(jié)果未能射中。陳季常親自上陣,獨(dú)自躍馬向前,一箭射中飛鵲。陳季常不僅僅愛玩,還胸懷天下。十多年前,他還常與蘇軾談?wù)撈鹩帽兰肮沤癯蓴≈拢哉J(rèn)是一代豪杰。沒想到他卻跑到黃州隱居了,真是讓人不解。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人過中年的他,卻拋下滿腔理想,以及洛陽與河北的產(chǎn)業(yè),跑到黃州隱居:住茅屋,吃素食,學(xué)佛參憚,自號龍邱居士。放棄車馬,毀壞儒服,像村夫野老一樣徒步來往于山里,不與社會各界來往,沒有人認(rèn)識他為何方神圣。沒想到,蘇軾被貶黃州后,兩人卻意外相逢,于是,蘇軾就常常跑到陳家蹭吃喝?!八l(xiāng)遇故知”的欣喜,讓兩人的關(guān)系更進(jìn)一步。
正是在陳季常家蹭吃喝之時,蘇軾才見識了陳妻柳氏的“兇悍”。柳氏是個非常厲害又自以為是的角色,即使是在客人面前也不給陳季常面子,常常弄得陳居士與來賓下不來臺。有一次,蘇軾到陳家閑聊,因為待得時間有點(diǎn)久,結(jié)果惹惱了柳夫人,一聲怒吼,嚇得陳季常連拐杖都拿不穩(wěn),蘇軾也非常尷尬地逃離了“險地”。
這件事留給蘇軾的印象與“傷害”都很深,以至他在離開黃州時,也不忘拿這事調(diào)侃一下好友陳季常。原來,蘇軾離開黃州時,才驚覺在黃州數(shù)年,尚未見過近在蘄州居住的好友吳德仁,于是寫首向吳德仁致意。這首詩就是前文提到的《寄吳德仁兼簡陳季?!?。
蘇軾的《寄吳德仁兼簡陳季?!罚粌H僅只是問候吳德仁,還捎帶上了陳季常,以戲謔筆調(diào),分別勾勒了吳德仁、陳季常和作者的自我形象:
東坡先生無一錢,十年家火燒凡鉛。黃金可成河可塞,只有霜鬢無由玄。
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xùn)|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誰似濮陽公子賢,飲酒食肉自得仙。平生寓物不留物,在家學(xué)得忘家禪。
門前罷亞十頃田,清溪繞屋花連天。溪堂醉臥呼不醒,落花如雪春風(fēng)顛。
我游蘭溪訪清泉,已辦布襪青行纏?;讲皇菬o賀老,我自興盡回酒船。
恨君不識顏平原,恨我不識元魯山。銅駝陌上會相見,握手一笑三千年。
蘇軾的這首詩敘事?lián)]灑自如,在敘事中插入景物描寫,將三個人的不同人生摹寫的得揮灑自如。蘇軾向道,陳季常禮佛,卻不如酒肉不禁的吳德仁——自已(蘇東坡)煉丹十年只能燒得凡鉛,龍丘居士(陳季常)學(xué)禪不得真義,遠(yuǎn)遠(yuǎn)不如活得自在逍遙的濮陽公子(吳德仁)。
全詩寫得機(jī)趣橫生,風(fēng)采華妙。尤其是詩中的“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xùn)|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更是將陳季常的悍妻柳氏比做河?xùn)|獅,因而給后世留下了一個非常形象而又有力量的成語——“河?xùn)|獅吼”?!昂?xùn)|獅吼”因而成為嫉妒而又厲害的婦人的代名詞,陳季常也成了怕老婆男人的歷史標(biāo)記。
關(guān)于柳氏的“河?xùn)|獅吼”,也有人說,蘇軾并非是嘲諷其悍而又妒,而是肯定其佛學(xué)造詣比老公陳季常還要深厚,真正的譏諷對象是學(xué)佛不精的好友陳季常。柳氏是被后人誤讀而受冤的。
蘇軾詩中的“河?xùn)|”,指的是陳妻之姓。“河?xùn)|”本是地名, 秦漢時指河?xùn)|郡地,在今山西運(yùn)城、臨汾一帶。因黃河流經(jīng)山西省的西南境,則山西在黃河以東,故這塊地方古稱河?xùn)|。
魏晉至隋唐時期,河?xùn)|是柳姓人的郡望所在,所以,人們往往以“河?xùn)|”借指柳氏。比如唐代文學(xué)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世人就稱其“河?xùn)|先生”,或“柳河?xùn)|”,就是與他是河?xùn)|柳氏有關(guān)。
近人認(rèn)識“獅子吼” ,最早是利益于近代的武俠小說及影視, “獅子吼” 是為天下至剛至強(qiáng)的“少林七十二絕技”之一。練成此功者,清嘯之下,猶如迅雷疾瀉聲聞數(shù)里,令敵肝膽俱裂,心驚膽戰(zhàn),震懾人心的不可思議之威力。
比如周星馳的電影《功夫》中,元秋飾演的包租婆,表面上潑辣愛錢,每天都會穿著睡衣、叼著香煙在院中催租,租客們?nèi)巳宋窇郑鋵嵤俏晃淞指呤?,絕技為獅吼功,因為兒子死于擂臺之上而與丈夫一同隱居于市井。
周星馳們的這種演繹并非杜撰,因為“獅子吼”一語確實是源于佛教,說的是佛祖在眾生面前講法,無所畏懼,如獅子大吼,意指“如來正聲”。柳氏能“獅吼”,說明她已深悟如來佛學(xué)真諦。如果蘇軾詩中的本義如此,那么,我們確實是冤枉柳氏了。
其實,最早爆料柳氏為河?xùn)|獅的,并非蘇軾(除了那句詩外,蘇軾的文章中并無半字記錄此事),而是晚于蘇軾八十多年后出生的南宋文學(xué)家洪邁。洪邁將“河?xùn)|獅”寫進(jìn)其筆記小說《容齋隨筆》后,“河?xùn)|獅吼”才廣為流傳,成為人們常常引用的成語的。
《容齋隨筆》既為筆記小說,其中的真實性就難保證了。所以,柳氏之吼,很有可能是洪邁依據(jù)蘇詩中“忽聞河?xùn)|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臆造的,亦未可知也!
再者,結(jié)合蘇軾的 《寄吳德仁兼簡陳季?!啡妬砜?,人們的異議也有其合理之處——因為詩的主角是吳德仁,陳寄常與蘇弒本人都是配角,是以蘇軾的煉丹不成,與陳季常的學(xué)佛不精做反襯,來贊揚(yáng)吳德仁的生活妙趣。
描寫蘇與陳的前后詩句,分別為:“東坡先生無一錢,十年家火燒凡鉛。黃金可成河可塞,只有霜鬢無由玄?!薄褒埱鹁邮恳嗫蓱z,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xùn)|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泵咳怂木洌际菑母髯韵虻琅c求佛說起的,落腳點(diǎn)是蘇軾與陳季常本人,與柳氏無關(guān)。柳氏出場亦是用來反襯陳季常的。這樣一理解,就順理成章了。
附:蘇軾《凌虛臺記》
國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飲食與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終南;而都邑之麗山者,莫近于扶風(fēng)。以至近求最高,其勢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嘗知有山焉。雖非事之所以損益,而物理有不當(dāng)然者。此凌虛之所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陳公杖履逍遙于其下。見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墻外而見其髻也。曰:“是必有異?!笔构よ徠淝盀榉匠?,以其土筑臺,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臺之高,而以為山之踴躍奮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虛?!币愿嫫鋸氖绿K軾,而求文以為記。
軾復(fù)于公曰:“物之廢興成毀,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竄伏。方是時,豈知有凌虛臺耶?廢興成毀,相尋于無窮,則臺之復(fù)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嘗試與公登臺而望,其東則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則漢武之長楊、五柞,而其北則隋之仁壽,唐之九成也。計其一時之盛,宏杰詭麗,堅固而不可動者,豈特百倍于臺而已哉?然而數(shù)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頹垣,無復(fù)存者,既已化為禾黍荊棘丘墟隴畝矣,而況于此臺歟!夫臺猶不足恃以長久,而況于人事之得喪,忽往而忽來者歟!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則過矣。蓋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臺之存亡也?!奔纫匝杂诠?,退而為之記。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