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酒的中國地圖(第三集轉載)
今天下午看了中央電視臺10號“人物”節(jié)目,臺正在播出紹興酒手工釀造技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王阿牛的故事,順便我在網絡尋找有關于他的報道,期間我發(fā)現了一個新大陸,在我的博客里面有談到中國美食、咖啡和茶,就是沒有談到中國的酒,發(fā)現以下這篇文章像發(fā)現新大陸和獲得一塊瑰寶,我把這篇名為“酒的中國地圖"與我的博友一起分享。

茅臺型醬香酒是怎樣釀成的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15日 11:12 三聯生活周刊  

茅臺酒廠的酒庫,每一間存放了300多個酒壇子(蔡小川 攝)

茅臺型醬香酒是怎樣釀成的

  “茅臺的生產工藝是我國白酒工藝的活化石。”季克良對我說。在一年時間里,將糧食中的淀粉不斷發(fā)酵,經過多次蒸煮,慢慢“逼出”其中的酒精和其他有機物,這是茅臺型醬香酒與其他白酒最大的不同。

  主筆◎李偉攝影◎蔡小川

  1964年,現任茅臺酒廠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季克良與未婚妻徐英大學畢業(yè)來到茅臺廠工作,他們是茅臺廠歷史上最早的發(fā)酵專業(yè)大學生。

  今年67歲、已是滿頭銀發(fā)的季克良對我回憶,他對當時茅臺酒技藝之復雜感到震驚,書本上的介紹不僅粗率且錯誤百出。他對徐英說,我們不說話,慢慢觀察、學習,也許10年后才有發(fā)言權。直到第11年,季克良當上了酒廠生產科的副科長,寫了一份“生產作業(yè)指導書”,對茅臺工藝做初步總結和規(guī)范。

  釀酒的技術本質上十分簡單,兩句話即可說清:第一步將糧食中的淀粉轉化為葡萄糖;第二步將葡萄糖轉化為乙醇(酒精)。但事實上,酒之所以甘醇馥郁,并非乙醇的作用,而得益于發(fā)酵釀酒過程中的副產物——大量的酸酯類有機物。這些復雜的有機物群構成了口感、味道、香味、回味等一系列感受。目前已知濃香型酒中,香型成分有400多種物質,主要成分為己酸乙酯,而醬香酒中的香型物質高達1200多種,主體香型成分至今還不清楚。

  茅臺地區(qū)釀酒歷史可追溯至東漢。漢使唐蒙出使夜郎路過今天的二郎時,僚人便用自釀的“蒟醬酒”來招待他。唐蒙把“蒟醬酒”帶回長安,令漢武帝大加贊賞,從此欽定其為歲歲來朝的貢酒。茅臺當地人告訴我,蒟醬就是當地的拐棗,也叫雞爪子,學名叫枳犋,果實外皮比較青澀,而果肉比較甜。漢武帝喝的其實是低度果酒。

  在蒸餾技術發(fā)明前,中國人飲用的基本是釀造工藝生產的米酒,酒精濃度不超過20度。蒸餾技術的產生,推動了釀酒技藝革命,明朝時期已經出現了高度“燒酒”。但是蒸餾酒的技術是如何發(fā)明的還是一個謎。

  “茅臺的生產工藝是我國白酒工藝的活化石。”季克良對我說。在一年時間里,將糧食中的淀粉不斷發(fā)酵,經過多次蒸煮,慢慢“逼出”其中的酒精和其他有機物,這是茅臺型醬香酒與其他白酒最大的不同。

  釀酒的第一步是制曲。

  每年端午后,酒師們開始制造曲藥。曲藥以小麥為原料,先將小麥粉碎,加入水和“母曲”攪拌,放在木盒子里,工人站在盒子里用腳不停地踩。“剛來的工人都受不了這個活,踩兩天腿就會疼得下不了樓。”茅臺制曲車間的一名工人對我說。

  制曲時間在夏天,制曲車間里的溫度經常高達40攝氏度。高溫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長,這些微生物混入曲塊中分泌出大量的酶,可以加速淀粉、蛋白質等轉化為糖分。每到夏天,制曲車間的門上爬滿了一層名為“曲蚊”的小蟲,人一張口甚至能吸進幾只。制曲需要的就是這樣的微生物環(huán)境。

  小麥經過“踩曲”做成“曲塊”,用谷草包起來,進行“裝倉”。大約10天后再進行“翻倉”,就是把曲塊進行上下翻轉,讓每一面都能充分接觸微生物。前后一般要進行兩次翻倉。再過30~40天,曲塊就做好可以出倉了,但是要使用的話還需要存儲40天以上。在使用之前,要將曲塊“切碎”,越碎越好。經過這樣一番工序,生產一塊合格的酒曲至少要3~5個月。

  制好酒曲,時間已從初夏轉入仲秋重陽節(jié),在此時開始第二個關鍵步驟——“重陽下沙”。我們在茅臺廠尋訪釀酒技藝時,發(fā)現“沙”是茅臺型酒的核心概念,但很多誤解與傳訛都來自于對“沙”的不理解,甚至包括美食家唐魯孫。

  “沙”的意思就是指紅粱即高粱。因為本地產高粱細小而色紅,所以稱為“沙”。“下沙”就是指投放制酒的主料——高粱。在制酒中,因所下“沙”的完整程度不同,而產出不同的酒。投入的是比較完整的高粱,產的酒為“坤(當地方言音)沙酒”;用磨碎的高粱產出的酒名為“碎沙酒”;用最后9次蒸煮后丟棄的酒糟再加入一些新高粱和新曲藥后產出的酒為“翻沙酒”。而茅臺最著名的“回沙”工藝,即是指將高粱多次蒸煮出酒,而不是一次榨光酒分。而不能望文生義地解釋為,茅臺酒要在沙里過濾。

  茅臺型酒的用料極為講究,一定要用本地產的高粱。這種高粱被稱為糯高粱,粒小、皮薄、淀粉含量高,禁得起多次蒸煮。外地高粱一般取到第五次酒后就被榨干了,只有本地高粱能完成七次取酒。

  茅臺型酒的關鍵是選擇比較完整的高粱,只有如此才經得起多次蒸煮。我在尋訪中了解到,早期釀酒也需要一定的粉碎率,大約為20%~30%,現在基本不超過10%。下沙的第一步是“潤沙”,即用100攝氏度左右的開水清洗幾遍,一方面可以洗去渣滓,另一方面可以讓高粱吸水。

  然后,將高粱上甑蒸煮,大約兩個小時。然后散在地上“攤涼”,由酒工用鏟子不停地翻開,溫度降至35攝氏度左右開始加曲。上滿一甑需要高粱 1500斤,第一次加入約220斤左右的酒曲。高粱與酒曲的總體比例為1∶1,但是酒曲要分9次加入,每次加的數量都不一樣,平均為高粱的10%上下。

  第一次加曲攪拌后要進行“收堆”發(fā)酵,即將酒糟堆成一個兩米多高的圓錐。發(fā)酵時間需要釀酒師依據溫度靈活掌握,堆子的內部先開始發(fā)熱,然后傳遞到外面。這期間酒糟充分吸納外圍空氣中的微生物。茅臺型酒講究高溫發(fā)酵,一般外層溫度達到五六十攝氏度才結束這一環(huán)節(jié),釀酒師把手插進堆子,依據燙手的程度進行判斷。

  第一次發(fā)酵完成后,把酒曲鏟入窖坑進行封存——進入“窖期”。窖坑有3~4米深,能裝15~20甑的酒糟。與濃香型酒不同,醬香酒的窖坑是用石塊砌成墻壁而不是用泥土,否則醬味就不濃了。窖坑要用本地黃泥封住,不能透氣,在窖期中要經常檢查,時常撒點水,防止干裂進氣。

  大概一個月后,窖坑打開,開始“二次投料”,即按照1∶1的比例,加入新的高粱,繼續(xù)上甑蒸煮。攤涼后加入曲藥,收堆發(fā)酵,然后重新下窖。前兩次蒸煮原料都不取酒,只為增加發(fā)酵時間,裹挾更多微生物。

  再度過一個月左右的窖期,開始第三次蒸煮。時間到了12月~1月,這才開始進行第一次取酒。之后再對酒糟進行攤涼、加曲、收堆、下窖等流程。如此周而復始,每月一次,直至第七次酒取完后,時間已經到了第二年的8月,酒廠才開始“丟糟”。第三至五次出的酒最好,稱為“大回酒”,第六次得到的酒為“ 小回酒”,第七次的酒為“追糟酒”。

  其中三、四、五次出的酒最好喝,一、二次酸澀辛辣,最后一次發(fā)焦發(fā)苦。但是每一次的都有用處,出廠的就必須經過不同批次酒之間的勾兌。茅臺調酒大師以“醬味”、“醇甜”和“窖底”三種酒體來歸納和區(qū)分不同批次的酒。三種酒體理論的提出,對于保障茅臺酒質量穩(wěn)定性具有革命性的價值,使勾兌有了可以依據的基礎。

  新酒產生后要裝入陶土酒壇中封存,形成“基酒”。第一年進行“盤勾”,就是按照醬味、醇甜、窖底三種味道進行合并同類項,然后再存放3年。3年后,按照酒體要求進行“勾兌”,即用幾種基酒甚至幾十種基酒,按照不同的比例勾兌出一種酒,形成一定的口味、口感和香氣效果。勾兌一直是釀酒過程中比較神秘的工序,勾酒師憑借自己的味覺進行搭配,如同五行相克一般,把不同輪次的酒調在一起,尋找味道之間的平衡與層次感。

  “從原理上說,勾兌就是調節(jié)酒中的酸酯平衡,但是沒有儀器可以代替人的舌頭去尋找答案,最終的口感,全靠評審會的幾張嘴。”勾兌師李遠程對我說。

  勾兌完成后,最后一項工作是“調味”,調味的時候要加“調味酒”。調味酒的生產是酒廠用特殊工藝生產出來的,這是各家酒廠的核心機密。調味酒味道特殊,每次只添加少量。

  勾兌、調味完成后,還要繼續(xù)存放半年到一年,等待醇化和老熟后才進行灌裝進入市場。一瓶地道的茅臺型醬香酒的生產至少5年。

川南老窖,活著的傳統(tǒng)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15日 11:12 三聯生活周刊  

“國寶窖池”中的每道工藝環(huán)節(jié)都模擬傳統(tǒng),二層空間設置連廊供游人參觀(蔡小川 攝)


  川南老窖,活著的傳統(tǒng)

  乾隆年間,瀘州釀酒世家“溫永盛”將老窖從4口發(fā)展到14口,溫家大曲酒的質量和數量達到鼎盛期。此時,為保證商譽和質量,溫家定下一條族規(guī):“溫家后代不得隨便挖建新窖。”這一規(guī)矩一直延續(xù)到1949年。

  這一族規(guī)蘊含了濃香型大曲酒的傳統(tǒng)釀造之秘。川南俗諺說,“千年老窖萬年糟,酒好須得窖池老”。一口泥窖相當于一個隔絕氧氣的生化發(fā)生器,便于依賴厭氧菌的己酸乙酯的生成——這種成分含香量較高且香氣突出,正是構成濃香型風格的主體成分。越老的窖,窖泥中繁衍的微生物和微生物產生的香味物質也就越多,酒香越濃。

  記者◎賈冬婷攝影◎蔡小川

  帶不走的窖泥

  五糧液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上世紀90年代,有日本人曾到五糧液歷史最悠久的老作坊參觀,鞋上沾了好多古窖泥帶走,如獲至寶,回去后化驗其中的微生物復制了窖池和環(huán)境,想要生產出自己的“老窖”,但最終還是失敗了。類似故事版本眾多,如有武漢、重慶酒廠高薪聘請當地釀酒技師,又把窖泥挖過去,卻怎么也達不到要求。

  “如果離開了獨特環(huán)境,這些古窖泥就無法真正存活下去。”五糧液技術中心的王戎告訴本刊記者。古窖泥里的微生物是厭氧菌,離開了原來的生存環(huán)境,這些微生物會長出“芽孢”,芽孢處于暫時的應激休眠狀態(tài)。只有回到原來環(huán)境,才會生長出新的微生物。盡管如今菌種提純、培養(yǎng)繁殖可以利用科技手段,但尚未全部分辨的微生物種群所需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是無法全部復制的。

  如果在地圖上把川酒“六朵金花”和茅臺連接起來,會有一個有趣發(fā)現:從北向南劍南春、沱牌曲酒、全興大曲、瀘州老窖、五糧液、郎酒、茅臺可以形成一個高腳酒杯,宜賓五糧液、瀘州老窖恰在杯底。“所謂好酒沉底。”這是對我國傳統(tǒng)的“川南黔北”釀酒帶的一個象形化注解。

  岷江和金沙江匯合成長江,交匯點就是宜賓,“萬里長江第一城”。順江而下是瀘州,同屬川南。瀘州博物館副館長馮健考證,即使在中國氣候較為寒冷的唐宋、明清時期,該地區(qū)氣候仍較溫暖濕潤,適宜荔枝、余甘及橄欖等南亞熱帶喬木植物和水稻等農作物的生長?,F在瀘州周邊還有一片桂圓林。長年封閉和濕熱氣候適于釀酒微生物繁衍,這一帶制作的大曲,皮薄、菌絲分布均勻,有益微生物種類繁多,曲香撲鼻,可為釀制優(yōu)質酒提供充足“動力”。

  濕熱氣候同時帶來瘴氣,讓釀酒成為生存需要。宜賓地方文化研究者凌受勛對記者說,北宋時期,此地“漢夷雜居,瘴鄉(xiāng)炎嶠,疾癘易乘,非酒不可以御煙嵐霧,而民貧俗獷,其勢不能使之沽于官”,因此“以煙瘴之地許民間自造服藥酒”的做法,顯然帶有放任自流的特點。川南釀酒業(yè)正是在這個背景下大發(fā)展起來的。黃庭堅被貶至宜賓時也提到這一點,“老夫止酒十五年矣。到戎州,恐為瘴癘所侵,故晨舉一杯”。

  “水乃酒之血”,長江為釀酒帶來了優(yōu)質水源。“雖然不像說的那么神奇,‘五糧液沿用安樂泉水,瀘州老窖沿用龍泉井’。”原瀘州老窖副廠長、中國白酒釀造傳統(tǒng)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賴高淮對本刊記者說,“量也遠遠不夠啊。”

  “別說是日本,就是到中國北方,泥窖窖池的培育也不容易成功。”賴高淮說,這還跟川南特有的土壤環(huán)境有關。這里森林覆蓋率高,植被良好,土壤酸堿適度,丘陵、河灘土壤保水性良好,不會出現北方制作窖池時常見的“缺水、老化”現象,這為白酒生產提供優(yōu)良發(fā)酵容器。比如瀘州最好的黃泥在五渡溪,純凈到一點沙子都沒有,黏性強,制作的窖池無須防滲處理就能保水。這樣,窖內發(fā)酵產生的漿水不外泄,而滲入窖泥中的水分又足以滿足微生物生命活動對水分和營養(yǎng)的需要,正是制作窖池的上等黃泥。

  馮健認為,川酒遍地開花的一個重要階段是明末清初“湖廣填四川”之后,外地移民引進新的農作物及新品種,如早熟水稻品種、玉米、薯類等,同時也帶來精耕細作的耕作方式。四川重新成為天府之國,為釀酒提供了農業(yè)基礎。釀酒的主要原料糯紅高粱就帶有鮮明的本地特征,這種紅高粱皮薄紅潤、顆粒飽滿,桿矮而粗壯結實,穗大而籽粒豐碩沉淀,屬天然栽種,雜質含量低、營養(yǎng)成分高,支鏈淀粉比額高達90%以上,特別利于出酒和糊化。而且這種紅高粱還富含單寧、花青素等成分,其微生物酚元化合物可賦予白酒特有的芳香。因本地產量有限,賴高淮也曾經做過試驗,在曲江培育糯紅高粱品種,不成功。

  新老“酒城”的微觀地理

  飛機在宜賓下落時赫然出現一個巨大的五糧液酒瓶,與它相比,周圍的房屋都成了玩具積木。原來,這一五糧液廠區(qū)標志因其無可忽視的體量,也承擔了機場導航功能。

  與其100萬噸的產能相匹配,五糧液設在江北的主廠區(qū)面積達10平方公里,相當于一個小縣城,號稱“十里酒城”。酒城里專設了一條旅游路線,各種與酒相關的元素具象化地排布其間。廠區(qū)制高點是40多米高的“酒圣山”,原來是座荒山,據說是董事長王國春改造成了景區(qū),還把中間掏空了儲水。從這里可以俯視橫臥山下的兩幢世界最大的釀酒車間,6000口窖池整齊劃一地羅列著。遠處一個巨大的仿古建筑是萬噸糧倉,高50米,底層是琉璃色的8個大平臺,上層是16個白色的、分兩排構建的大型空心圓柱倉,每個圓柱倉可儲1250噸糧食,用中式亭臺樓角封頂。糧倉旁邊的古塔是黃庭堅曾贊頌過的“安樂泉”,據說內部掘井90米,取岷江江心水釀酒。山上日月宮里還有一張“天下第一桌”,直徑9.8米,可供56人圍坐,象征56個民族大團結。最顯眼的還是那個山下的大酒瓶,高68米,以“世界最大的瓶形建筑”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令人驚異的是,這個大酒瓶還兼有多種功能,上部瓶口是水塔,中部瓶身是配電中心,下部還有抽水站和化驗中心。

  新酒城仍在不斷集中和擴張中,散落在宜賓城區(qū)所剩無幾的老糟坊與之形成了鮮明對照。代表之一是離三江交匯處不遠的鼓樓街的“長發(fā)升”,延續(xù)生產至今,只不過現在變成了五糧液的501車間?,F有地穴式曲酒發(fā)酵窖池30口,分左右兩區(qū),按“東南-西北”走向排列。其左區(qū)右列第一口“菜刀把”及右區(qū)左列第一口“板手窖”為明代酒窖。作坊壁上的木刻纏枝花紋,雀替上的木刻鳳凰牡丹圖等,依舊光彩奪目。

  另一處城區(qū)車間在老城北門順河街,如今編號為“順字組”,是原來的“利川永”和“德盛福”?,F有窖27口,按“西南-東北”走向分左、中、右三行排列,有3口酒窖為明代酒窖。據查,此三窖原為“利川永”的前身——創(chuàng)自明初的“溫德豐”糟坊,其原型呈斗形,是全國現存最老的窖池之一。

  這兩處老糟坊的文物價值在1964年10月由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專家實地勘察鑒定,認定系明初建筑物和遺物,距今約600年,為全國現存最早、最完整、連續(xù)使用時間最長的發(fā)酵窖池之一。宜賓的釀酒作坊最早出現于明代初期,鋪面當街,坊內分“前店”和“后廠”兩部分,“前店”賣酒,“后廠”釀酒,是產銷合一的經濟實體。清同治二年,又形成“利川永”、“長發(fā)升”、“張萬和”、“德盛福”4家糟坊,購置和保存了明初以來的12口酒窖。

  清末民初川南酒坊的興盛如今只能從周詢的《蜀海叢談》中去想象:“川省田膏土沃,民物殷富,出酒素多,糟房到處皆是。私家烤酒者尤眾。”無論是糟坊數量、酒的產量還是人均耗酒量,四川都居全國之首。

  川酒盛況從何而來呢?凌受勛說,一方面是自古以來對少數民族地區(qū)的懷柔政策。戎州(今宜賓)系川滇黔邊陲重鎮(zhèn),是秦五尺道、漢南夷道的起點,也是唐宋時代從蜀西南通往吐蕃而達天竺的“夜郎道”的起點,是通往西南少數民族地區(qū)的交通樞紐。北宋時期實行由官府完全控制生產酒和生產曲的嚴厲的“榷酤” 制度,“犯私曲至十五斤,以私酒入城至三斗者,處以極刑”。而對川南的少數民族地區(qū)則寬松得多,只列為“榷曲”區(qū)域,允許購買官府曲院所造的曲自由釀造,不僅不控制酒的流通領域,而且對生產領域也相對放松了,大大激發(fā)了酒業(yè)的發(fā)展。周詢也感嘆,“酒則各邑各鄉(xiāng),幾于家家皆能烤酒,真是一種最普遍之農民副業(yè) ”。

  現在長江上游的交通優(yōu)勢已喪失,而在當日,五糧液主廠區(qū)所在的“舊州”江邊曾是一個繁榮的貿易市場。因產于云、貴的銅、鉛、白銀為按年采運的鑄幣材料,清廷不惜巨款,對金沙江、赤水河等川滇、川黔河道進行疏浚,同時促進了川鹽銷滇、銷黔的通航需要。長江上游水系在不斷疏浚中成為清代四川重要貿易通道,沿江貨物集散地也形成若干貿易市場,嘉乾時期達3000多個。凌受勛說,加之戎州的軍事位置也十分重要,平時有禁廂軍2000人鎮(zhèn)守,戰(zhàn)時則有數千至數萬兵屯聚,以至“城之內外,僰夷葛獠又動以萬計,與漢人雜處,其熟戶居省地官莊者多為義軍子弟”。酒的消費量大幅度增加,也刺激了釀酒業(yè)的發(fā)展。

  “長發(fā)升”第19代傳人尹孝功帶記者去探訪她家的糟坊舊址,這里仍是古色古香的朱漆大門,雕花裝飾,兩側楹聯。“1995年退街時‘前店’已經沒了,只剩下后廠’。那塊黑色鎦金匾‘敘府尹產發(fā)生大曲燒房’也在‘文革’中付之一炬了。”尹家仍保留了當時公私合營時租賃給五糧液酒廠的單據,現在每年還能從中得到十幾萬元租金。盡管生產車間不讓外人進入,但尹孝功一句“我是這里的房主”,即便不認識的工人也不敢再阻攔。

  尹孝功說,明清時代的長發(fā)升酒坊地理位置非常好,東鄰太史閭,西接縣衙,北觀東樓,南臨小鼓樓,處于敘府的鬧市之中,生意興旺。如今她所提及的這幾個地理標志都不存了,只有岷江和金沙江交匯處顯示著酒坊在取水和航運上的選址考慮。“合江門處是上世紀30年代的洋碼頭,金沙江上有黑塔,卻戴白帽子;岷江上有白塔,卻戴黑帽子,我們小時候都說他們倆沒來得及換。”明初尹氏先祖來此任敘州府別駕,這與“長發(fā)生”地理位置的獲得不無關系。這里交通便利,地勢又高,在1930年發(fā)大水時也沒進水。“老人都說金沙江水清,用來釀酒;岷江水渾,用來日常洗漱。”

  新中國成立前,宜賓釀造的大曲酒類,大多以窖老著稱,并以窖作為生產資料基本單位。到1950年成立宜賓大曲酒釀造工業(yè)聯營社時,包括“長發(fā)升 ”在內的九家作坊共96口窖池聯合,尹孝功的父親尹伯明任曲聯社副總經理。其中“長發(fā)升”16口窖池,“利川永”13口窖池生產,其余作坊暫未生產。

  尹孝功說,1953年尹伯明拿一壇“長發(fā)升”的雜糧酒給當時的宜賓行署專員李鵬喝。這種五種糧食混合的酒在幾家作坊里都有,但一般為家釀或饋贈親友。李鵬解放前就聽說過這種酒,指示:“這酒確實很好,要保留,不要整絕了。”當時尹伯明已在統(tǒng)戰(zhàn)部工作,推薦“利川永”的鄧子均出山。當時鄧子均年紀大了,李鵬專門給他配了黃包車,他走哪兒跟到哪兒,開出每月100塊的工資。公私合營后鄧子均提供了后來的“五糧液”配方,明代老窖得以延續(xù)。

  “微生物黃金”的價值

  “長發(fā)升”內光線昏暗,屋檐低矮。雖然已被酒糟中伴生的蟲子咬食得千瘡百孔,這里仍保留了明代的木建筑架構,就是為了保持其神秘的微生物環(huán)境。

  五糧液在江北廠區(qū)擁有2萬多口窖池,而許多窖池也是利用老窖的窖泥,采用現代微生物技術,經科學配方培育而成的人工老窖,但與老窖釀出的酒仍有很大差別?,F有的9個老窖釀的酒,80%都作為五糧液陳釀年份酒的基礎酒儲存起來,成為年份酒與調味酒的源泉。而能生產調味酒的,只有“長發(fā)升”、“利川永”這兩個明代古窖。分管五糧液城區(qū)車間的副主任何渝提供了一個數字:“城區(qū)老窖的一級酒率是40%左右,也就是五糧液原度酒。你知道所有窖池產出五糧液的比率嗎?只有二十分之一。”

  在“長發(fā)升”彌漫著濃濃酒糟味的100多平方米空間內,釀酒工藝的大部分環(huán)節(jié)仍無法用機械替代,主要依靠工人傳統(tǒng)的手工操作。

  開雜糧酒之先的“陳氏秘方”記載,“飯米(大米)酒米(糯米)各半成,蕎子成半黍(玉米)半成,川南紅粱湊足數,地窖發(fā)酵天鍋蒸。”。在此基礎上,1960年,五糧液選用玉米替代了黃米,用小麥替換了蕎麥,又經多次配料實驗,對五種糧食的配比做了精細的調整,終于形成五糧液的現代原料配方:高粱 36%,大米22%,糯米18%,小麥16%,玉米8%。如今,“此方傳子不傳女,兒孫務必深藏之”的糧食配比早已不再是什么秘密,因為最終配比還要根據季節(jié)、氣溫等進行微調,這才是更考驗釀酒技藝的地方。

  5種糧食經過嚴格的物理和化學檢驗分析后,接著是儲存、粉碎、配料、蒸料、攤涼,之后進入釀造。在尹孝功眼里,這套工藝基本未變,只是原來用馬拉磨,現在都是機器磨制好了的;糧食不再直接堆在地上攤涼,而是借用鼓風機。

  與普通大曲酒的平板曲不同,五糧液的曲坯上面的中部隆起,寬30厘米,長40厘米,高約10厘米,得名“包包曲”。五糧液制曲車間主任王玲對記者說,“包包曲的造型使它接觸空氣的面積比一般酒曲大,便于更廣泛地附集環(huán)境中的微生物。此外包包曲在發(fā)酵的過程當中,它的溫度是有變化的,它的大曲表皮內層和曲心是不同的溫度,這樣適合不同溫度生長、繁衍的微生物的附集。采用包包曲并不是一個孤立的因素,它和宜賓當地的水質、土壤、空氣、氣候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相結合,相和諧,使得五糧液產品的風格具有它的獨特性”。

  經蒸料攤涼后的糧食就成了糟醅,再將曲藥均勻拌合在糟醅中,然后“低溫入窖”,裝入窖后,工人們赤腳跳入窖中,用腳將糟醅踩緊,挖來富含微生物的老窖泥,將老窖封好,抹光窖泥,形成包裹糟醅的密封外殼。糟醅經過70天的發(fā)酵,原料中的絕大部分淀粉已被轉化,缺氧的葡萄糖發(fā)酵轉化成了乙醇和二氧化碳,基礎香味物質的生成量也達到了要求,這時就可以蒸餾原漿酒了。看似程序性的工序中其實包含很多學問,比如踩窖,要中間松兩邊緊,下層松上層緊,還要根據氣溫進行調整。

  在“利川永”舊址的順字組任組長的聶恩良1981年進廠,如今已是經驗豐富的老技師了。他說,最能考驗釀酒師技術的,就是摘酒,一般要工作10 年左右才能做這個工作。蒸餾的酒液從冷凝器的管子里出來了,照行話說,“牛尾巴”出酒了,聶恩良就在接酒的壇子上搭一塊布,看酒花。開頭的1斤酒是不要的,這叫“掐頭”;接著“酒身”就出來了,一開始是“滾頭花”,花大,均勻,并能保持一段時間,這是“一級酒”,也是最終形成為五糧液的那部分;后來酒花變小了,先是“鋪花”,花小,散得慢,換壇另裝為“二級酒”;接著酒花變成了“細花”,細花中還夾雜著一點大花,“三級酒”;細花沒有了,聶恩良開始專注起來,起了“口水泡泡”,這便是“尾酒”。他果斷地“去尾”,另外盛放,在下一甑釀酒時倒在底鍋里,或者拿來養(yǎng)護窖池,或者用來培養(yǎng)新的窖泥。

  最后的味道要看勾兌師的功底了。勾兌師是名副其實的百里挑一,現在五糧液3萬員工,勾兌師只有30多人。雷鈞是1985年進廠的第三批勾兌師,如今已是全國評委。她安安靜靜地坐在一邊,說話柔和但堅定,與酒廠豪放直爽的風格迥然不同。因為要靠鼻子和舌頭工作,她們不能吃辣、香、燙、甜,不能用任何化妝品,有一點香氣的滋潤霜都不行。她拿出平日用的潤唇膏,果然無色、無味。他們確實是酒廠特殊的群體。她說,廠里給她們一人一套山上的別墅,一輛“馬六”,不再為生計奔波勞碌,在大觀園一樣的勾兌庭院里一心嘗酒,下班時總是醉醺醺的。

  “收酒”后的酒按等級存放,一年后,勾兌師取小樣品嘗,組合成基酒,再按每桶100噸放大。然后根據不同基酒的優(yōu)缺點開始“治療”,要在幾百種調味酒中挑選出合適的,按萬分之二到萬分之十二的比例為它們取長補短,最后進行降度。雷鈞說,勾兌的原則就是平衡、緩沖,其他沒什么秘訣,全靠感覺。最后形成的五糧液可以說是中庸的,沒有哪一種味道超越其他,在全國評酒會上得到的評價也是“各味協調,恰到好處,酒味全面”。雷鈞覺得其中的微妙要細品,“為什么總要大口喝酒,慢慢品不好么?”

  現代化的沖動

  在各種名酒追溯的歷史中,榮譽的起點總在1915年的巴拿馬博覽會。甚至故事也如出一轍:質樸的陶罐,偏僻的展位,冷冷清清。不小心打碎了一壇酒,不意引來觀眾,“酒香不怕巷子深”,一舉榮獲金獎。

  賴高淮對此不以為然。他對本刊記者說,后來查閱那屆博覽會的資料,得到確證的只是山東的蘭陵美酒。他記得上世紀70年代在廠里曾就此事問過故事的主人公——瀘州老窖前身“溫永盛”糟坊的溫筱泉,但他沒有確認。

  賴高淮說,白酒行業(yè)榮耀和競爭的真正起點始于全國評酒會。對于宜賓五糧液和瀘州老窖兩個地域相鄰、環(huán)境相似的兩大釀酒企業(yè)來說,互相間的競爭體會得更為深刻。宋代瀘州的釀酒作坊更為普及,據馬端臨《文獻通考》載,北宋熙寧十年(1077),全國每年征收商稅10萬貫以上的城市有26個,瀘州就是其中之一。同年,瀘州繳納酒稅占當年商稅的三分之二。到了清代,瀘州已被公認為四川“成、渝、瀘、萬”四大商業(yè)口岸之一,進一步加速了釀酒的發(fā)展。 1950年到1952年,瀘縣、宜賓、內江、樂山4個專區(qū)和自貢市合并為川南行署,行署設在瀘州。1952年的第一屆全國評酒大會瀘州載譽而歸,名列四大名酒之中。解放初期的瀘州老窖已有100噸的年產量,算是大企業(yè)了。而當時的五糧液還在恢復生產的準備中,并未參加評選。1955年退伍進瀘州老窖酒廠的賴高淮記得,1963年第二屆評酒會,第一次參加的五糧液一舉獲得全國狀元,茅臺只列第五,前四名都是濃香型,也由此引出了第三屆的按香型評定。五糧液從那時真正起家了。

  賴高淮認為,之后的五糧液蓋過瀘州老窖有一定政治原因。1960年“整風”過后,宜賓兼并了瀘州,瀘州由省轄市變?yōu)榈剌犑?,這一變就是20年。媒體宣傳也以五糧液為主。其實到了1986年,五糧液年利潤只有4000萬元,瀘州老窖則已經超過了1億元,工人每月1000多塊錢,打出“300年老窖飄香,70年金牌不倒”,震動了白酒業(yè)。

  上世紀80年代末白酒界盛行“追產量”,比如當年瀘州老窖特區(qū)出酒率約20%,年產量只有5000噸,為了多上產量,甚至買酒,還打出“變名酒為民酒”的口號,反而自己把價格做下去了。而五糧液走了相反的道路,上世紀90年代走得比較平穩(wěn),價格不斷上漲,45塊,50塊,60塊……“1985年第四屆評酒會之后,允許上榜名酒在計劃價格雙軌制的計劃外價格做一定幅度的提價,最具代表性的是五糧液的集資酒。當時,經銷商要5000噸,五糧液只供給 4000噸,始終保持市場的饑渴狀態(tài)。剩下1000噸是計劃外的,要提價。”賴高淮說。

  在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的酒業(yè)擴張中,五糧液和瀘州老窖紛紛建廠區(qū),但瀘州老窖規(guī)模不大,五糧液最終形成了現在的10平方公里廠區(qū),相當于一個縣城。在現代企業(yè)集中管理、規(guī)模效益的要求下,基地的擴張不可避免,隨之而來的就是對釀酒工藝現代化的嘗試。

  賴高淮出身于釀酒世家“同發(fā)升”,當年賴家除經營酒坊,還辦學校、開錢莊、開辦紡織廠、榨油廠,在瀘州號稱“賴半天”。退伍后出身不好的他仍循著童年的記憶進了酒廠,但他知道“沒有三百斤毛毛力,不能踏進烤酒坊”,進了化驗室搞科研。瀘州老窖成立于上世50年代初期的這個化驗室也是全國第一家。1960年糧食緊張,停產一年,再生產時發(fā)現“倒窖”了,老窖不出酒了。糟坊里的老工人調溫度,調水分,加糠殼……經驗中能試的都試了,仍然不行。賴高淮他們被從當時下放的“衛(wèi)星廠”調回來化驗,發(fā)現是停產長了窖池里酸度過高,調了酸度就出酒了。從此釀酒傳統(tǒng)工藝中加入了科學檢測,調整靠人工不易感知的酸度、淀粉、糖分。

  但是釀酒的現代化程度仍是非常有限的。賴高淮說,實踐證明,釀酒仍是一門主要憑感覺和經驗的傳統(tǒng)技藝?,F在車間里調整的只是運糧改由行車,磨糧改為機器,其他大部分環(huán)節(jié)仍要靠人力。“行業(yè)里曾經發(fā)明過‘轉盤甑’,把四道工序合為一體,省力是省力了,可是釀不出好酒。”

  不只是商業(yè)標本

  去年,瀘州老窖內部的一個爭論焦點是,要不要把城區(qū)里散落的幾處老窖統(tǒng)一搬到新建廠區(qū)里。出于管理需要,公司領導傾向于搬,但文物部門不同意,給擋回來了。馮健也從文化意義和商業(yè)價值角度力阻搬遷,他說,“我們的唯一性在哪里?不是國窖廣場的4口‘溫永盛’老窖,我們說距今400多年,五糧液則號稱他們的老窖600多年。我們不同的,恰恰是散落在城區(qū)各處的不同年代的老窖池群”。

  賴高淮也認為,老窖搬家是無奈之舉,是不重視窖池的想法。“一旦搬家,里面的微生物肯定有所破壞,再還原需要時間。”

  擱置的搬家設想中并不包括位于瀘州國窖廣場中的窖池。1996年,這里原屬“溫永盛”的4口古窖被確立為明萬歷年間的國寶窖池,同年,瀘州大曲老窖池群被確定為第四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瀘州在窖址所在的營溝頭建立了仿古的國窖廣場,這里成為亮眼的城市地標。包括4口明代古窖在內的低矮糟坊已改造成了空曠廠房,工人們換上“國窖1573”的服飾,甑桶、天鍋都是標注名稱的木質器物,每道工藝環(huán)節(jié)也都模擬傳統(tǒng)。架高的二層空間設置了走廊供游人俯瞰,傳統(tǒng)釀酒工藝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一覽無余。

  曾遍布老糟坊的國窖廣場也是城市化變遷的一個樣本。曾世代居住于此的董代富回憶說,當年這個叫營溝頭的地方雖然在南門外,但靠近“銅碼頭”,沿江分布著幾十個老糟坊,他們釀酒所需的糧食從碼頭運來,抬運出去的就是濃香四溢的大曲酒了。董代富當年印象最深的一幕是,農民排隊購買酒坊烤完酒后的酒糟,這是很好的飼料添加劑。“早晨起來就發(fā)現,買糟長龍蔚為壯觀,一挑接一挑的籮筐好似龍身,蔑圈好似龍鱗,扁擔就像龍脊,農民就像龍爪,濃濃的葉子煙味圈圈繚繞,恰似龍騰祥云。”董代富說,營溝文物保存至今的只有老窖窖池群、龍泉井。當年的地區(qū)標志大夫第已在1961年老窖廠的擴大再生產中被拆除,改為車間,廣場改造中又在原址做了仿古外觀。

  在瀘州老窖上萬口窖池中,百年以上的有1619口。如今城區(qū)內只余十分之一,除國窖廣場外,還零星分布在小市、大中、羅漢。記者隨瀘州老窖工段長鄒昭義一路尋訪發(fā)現,這些老窖現在基本都在窄小街巷中,與民居相鄰。因車間分散,班組長要定期巡視,運糧、運料的車只能停在路口,再由工人抬進去。如小市的一個車間緊鄰道觀,香火旺盛,每到廟會時都要派人值班,尤其要加強防火。在城市改造和工業(yè)化大生產壓力下,如何給這些老窖池一個更好的活態(tài)生存空間呢?

  如今瀘州老窖的高端酒系列——百分之一出酒率的國窖1573的名稱和生產都產自這四口“國窖”,老品牌從中得到巨大的商業(yè)躍升。嘗到甜頭的瀘州老窖正聯合貴州茅臺、山西汾酒共同申報“中國白酒傳統(tǒng)釀造技藝”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最近五糧液也要加入其中。在行業(yè)的新一輪競爭中,由古窖帶來的歷史和傳統(tǒng)仿佛是一塊重新發(fā)現的大陸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六朵金花”發(fā)力川酒振興 “白酒金三角”解密七成濃香美
比五糧液窖池年代更久遠,這口至今還能釀酒的窖池在李渡!
五糧液與濃香型白酒
投資白酒行業(yè)的靈魂五問,洞悉未來的行業(yè)競爭格局 投資白酒行業(yè)的靈魂五問,洞悉未來的行業(yè)競爭格局 在中...
聊聊高端白酒產能
“瀘州老窖”毛利直逼茅臺,連續(xù)高速增長10年,風險還是機會?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