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虛邪滯,經脈痞塞
[證見]耳內脹悶堵塞感,日久不愈,耳鳴耳聾;耳膜內陷混濁,或
增厚或灰白色沉積斑,聽力檢查為傳導性耳聾或混合性耳聾。腎陰虛者,
全身或見腰膝疲軟,頭暈眼花,失眠夢多,或五心煩熱,咽干,脈細數。
若腎陽虛者兼見形寒肢冷,陽萎,面色晄白,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
[治法]補腎益精,活血通竅。
[方藥]
l、主方:耳聾左慈丸(陸懋修《廣溫熱論》)合通氣散(王清任《醫(yī)
林改錯》)加減處方:熟地黃15克,山萸肉12克,茯苓15克,澤瀉15克,
牡丹皮15克,石菖蒲12克,磁石30克(先煎),柴胡12克,香附12克,川
芎10克。水煎服。
若腎陽虛者,可加制附子10克、肉佳3克(焗服)、鹿角霜15克。
2、中成藥
(1)六味地黃丸,口服,大蜜丸每次1丸,小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
每次6克,均為每日2次。
(2)濟生腎氣丸,口服,大蜜丸每次1丸,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
(3)川芎嗪片,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
(4)復方丹參片,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
外治法
自行鼓氣吹張法:此法即病者自己捏鼻,閉唇,鼓氣,使氣由咽鼓
管進入鼓室,此時鼓膜可有向外膨脹的感覺;每天可施行多次,若自行
鼓氣吹張法失敗者,則可采用咽鼓管金屬導管吹張法,每天進行一次。
若有鼻塞流涕者,不宜用鼓氣吹張法。
l、針灸療法
(1)針刺:局部穴位取聽宮、聽會、耳門、翳風;遠端穴位取足三
里、三陰交、關元、脾俞、腎俞等。用補法或灸法。
(2)穴位注射:取耳周穴位,如耳門、聽宮、聽會、翳風等,注入
復方丹參注射液或當歸注射液,每穴注入0.3—0.5毫升,隔天1次。
2、飲食療法
(1)川草煲雞蛋:川草6—9克,雞蛋2只,加水同煮,蛋熟后去殼再
煮片刻,吃蛋飲湯。
(2)升麻芝麻煲豬大腸:升麻10克,黑芝麻60克,豬大腸一段洗凈,
把升麻和黑芝麻放入豬大腸內,兩頭扎緊,加清水適量煮熟,去升麻和
黑芝麻,調味后飲湯吃豬大腸。
3、預防調護
(1)加強身體鍛煉,增強體質,積極防治傷風感冒及鼻部疾病。及
早徹底治療耳脹痛,以防遷延日久,趨于嚴重。
(2)“鳴天鼓”導引法:將兩手掌心緊貼兩耳,兩手的食指、中指、
無名指、小指對稱橫按在兩側枕部,兩中指相互接觸,再將兩食指翹起
疊在中指上;然后食指從中指上用力滑下,重重地叩擊腦后忱部,此時
可聞宏亮清晰之聲如擊鼓。先左手24次,再右手24次,然后兩手同時叩
擊48次。
細覽頁面 頁碼,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35&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3)注意保持鼻腔通暢,適當使用滴鼻藥。注意擤鼻方法,以防癥
狀加重。
細覽頁面 頁碼,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35&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稱 耳瘡
疾病科屬 耳科
疾病概述
診斷要點
辨證分析
辨證論治
耳瘡是指外耳道的彌漫性紅腫瘡瘍,以外耳道彌漫性紅腫、潰瘍、
滲液等為特征。相當于西醫(yī)的彌漫性外耳道炎。
1、耳部疼痛為主要癥狀。輕者耳內微癢微痛不適;重者耳部疼痛
痛引腦門。
2、檢查:重者外耳道腫脹較甚,皮膚潰爛,流膿,耳廓周圍亦可
水腫,或耳前后淋巴結腫痛。病情遷延,則外耳道皮膚增厚,外耳道變
窄,有痂皮或碎屑,或有褐色分泌物。
耳瘡多因挖耳、污水入耳、中耳炎膿液刺激外耳道,以致風熱濕邪
搏結于耳竅,蒸灼耳道肌膚,致耳道漫腫、赤紅、疼痛。若素體脾虛,
則遷延日久,纏綿難愈。治療上,濕熱搏結算竅,則宜清瀉肝膽,利濕
消腫,脾虛濕困,治當清脾利濕消腫。
濕熱搏結耳竅
[證見]耳部疼痛,甚則痛引腮腦,耳前或耳后淋巴結腫大疼痛,
外耳道皮膚紅腫、潰爛,有膿性分泌物。全身可伴發(fā)熱,口苦咽干,小
便短黃,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清瀉肝膽,利濕消腫。
[方藥]
1、主方:龍膽瀉肝湯(吳謙《醫(yī)宗金鑒》)加減
處方:龍膽草12克,黃芩12克,山梔子12克,夏枯草15克,
赤茯苓15克,牡丹皮15克,柴胡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紅腫,糜爛,流膿血水較甚者,可加苦參12克、地膚子15克。
2、中成藥
(1)牛黃解毒丸(片),口服,丸劑每服l丸,每日2—3次;片劑,
每服2—4片,每日2—3次。
(2)銀黃片,口服,每次2—4片,每日3—4次。
脾虛濕困耳竅
[證見]耳內搔癢不適,外耳道皮膚增厚,變窄,有片狀痂皮及脫
落碎屑,或有灰褐色或黃綠色分泌物。全身或見倦怠懶言,精神疲倦,
細覽頁面 頁碼,1/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4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療法
胃納欠佳,大便溏。舌質淡紅,苔白略厚,脈細緩。
[治法]健脾利濕消腫。
[方藥]
1、主方:參苓白術散(陳師文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減
處方:黨參12克,云苓12克,白術10克,生苡仁30克,土茯苓20克,
地龍干10克,蟬蛻6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癢甚者,加白蒺藜15克、防風10克。流水多者,加澤瀉15
克、地膚子10克。
2、中成藥
(1)陳夏六君子丸,口服,大蜜丸每次 l丸,小蜜丸每次9克,
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3次。
(2)烏蛇止癢丸,口服,每次2.5克,每日3次。
外治法
1、濕熱搏結耳竅,紅腫熱痛者,宜用內服中藥渣再煎,取汁熱敷
患側耳部。
2、可用黃連膏外涂,或以紫金錠、牛黃解毒丸調開水涂擦外耳道
紅腫處。
3、耳前后淋巴結腫大者,可用紫金錠、牛黃解毒丸調水外敷。
1、針刺療法
腫脹疼痛時,可針刺合谷、內關、少商等穴,以消腫止痛。
2、預防調護
(1)注意外耳道清潔,特別要注意外耳道深部前下方最易藏污垢之
處。
(2)戒除挖耳習慣,避免污水入耳,及時治療化膿性中耳炎。
細覽頁面 頁碼,2/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4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稱 耳疔
疾病科屬 耳科
疾病概述
診斷要點
辨證分析
辨證論治
耳疔是指發(fā)生于外耳道的癤腫,以局限性紅腫,突起如椒目為其特
征相當于西醫(yī)的外耳道癤。
l、耳部疼痛較劇烈,甚則張口、咀嚼及牽拉耳廓、壓迫耳屏時疼
痛劇烈。
2、耳疔嚴重時可波及耳后,以致耳后紅腫,耳后溝變淺,甚則耳
廓被推向外前方,因而與耳根毒相似;但耳根毒為膿耳變癥,有膿耳病
史及癥狀,X光乳突照片可協(xié)助診斷。
3、檢查見外耳道有局限性紅腫突起,如椒目或有膿頭
耳疔多因挖耳損傷耳道肌膚,或因污水入耳,或因膿耳之膿液浸漬,
以致風熱濕邪乘機侵襲,與氣血相搏,結聚于耳道肌膚而形成耳疔?由
于風熱邪毒外襲,引動肝經火熱,邪熱搏結,循經上灼耳道,壅遏經脈,
逆于肌膚,致耳道紅腫疼痛。治療上以解毒泄熱,消腫止痛為主。
肝膽濕熱上蒸
[證見]耳部灼熱疼痛,張口?咀嚼或牽拉耳廓?壓迫耳屏時疼痛加劇,
檢查外耳道見局限紅腫,高突如半球樣,頂部可見黃白色膿點,周圍肌
膚紅赤,破后有少許膿血流出。全身可有發(fā)熱,熱度較高或寒熱往來,
口苦咽干,小便短黃,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方藥]
l、主方:五味消毒飲(吳謙《醫(yī)宗金鑒》)加減
處方:金銀花15克,野菊花15克,蒲公英 15克,紫花地丁15克,赤
芍15克,夏枯草15克,柴胡12克,連翹12克。水煎服,每日l劑。
若大便秘結者,加大黃10克(后下)。高熱者,加水牛角30-60克(先
煎)。耳部紅腫甚者,加赤茯苓15克。
2、中成藥
(l)牛黃解毒丸(片),口服,丸劑每服 l丸,每日2-3次,片劑,每
服2-4片,每日2-3次。
(2)銀黃片,口服,每次2-4片,每日3-4次。
細覽頁面 頁碼,1/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37&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療法
外治法
l、用內服中藥渣再煎,取汁熱敷患側耳前、耳后。
2、紫金錠或牛黃解毒丸用開水調成糊狀,涂搽于外耳道紅腫處;也
可用魚石脂軟膏敷于外耳道患處。
3、耳前、后淋巴結腫大疼痛者,用紫金錠或牛黃解毒丸調水外搽。
4、耳疔成膿者,可切開排膿,或用針姚破膿頭,排出膿血后敷黃
連膏。
l、針灸療法
耳疔腫脹疼痛時,可針刺合谷、內關、少商等穴,以消腫止痛。
2、預防調護
(l)保持外耳道清潔,如疔腫已潰,應經常清除膿液;睡眠時患耳向
下,以利膿液排出,但注意局部不能受壓。
(2)多飲水,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暢。
(3)注意耳部衛(wèi)生,戒除挖耳習慣,避免污水入耳。游泳前可用涂
有凡士林的棉球堵塞于外耳道口,以防污水入耳;如有水灌人,應外耳
道口朝下,單足跳躍,使耳內積水倒出,以免污水浸漬而致病。
細覽頁面 頁碼,2/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37&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稱 耳殼流痰
疾病科屬 耳科
疾病概述
診斷要點
辨證分析
辨證論治
耳廓流痰是指發(fā)生于耳廓部位的流痰,以耳廓局部腫起而皮色不變,
按之柔軟,不熱不痛為特點。相當于西醫(yī)的耳廓假性囊腫(滲出性軟骨
膜炎)。
l、起病較急,耳殼上有腫塊,質軟而無疼痛。
2、腫處皮色不變,按之柔軟無壓痛,穿刺有淡黃色粘液,抽后腫
消,但不久又復腫起。
3、耳殼流痰應注意與斷耳瘡(化膿性耳廓軟骨膜炎)相鑒別。斷耳
瘡局部有紅、腫、熱、痛、可穿潰,有膿液滲液,耳殼軟骨逐漸腐爛,
甚至缺損。
本病由風邪兼挾痰濕上竄耳殼而致。風性輕揚,善攻頭面,且變化
迅速,故耳殼突然發(fā)病,并有麻木感或癢感。痰濁為陰邪,其性凝滯,
故其被風邪兼挾上竄耳廓,則在局部結而為腫,并可有波動感,穿刺可
獨得淡黃色液體,因不是邪熱為患,故腫而膚色不變,無紅腫焮痛。抽
吸可使腫塊變小或消失,但不久又復腫如前,皆因病根未除,痰濁內生
不止。治療上,宜疏風散邪,核痰散結。若邪毒入侵,火熱壅盛,則以
清熱解毒,滲濕消腫為治。
風邪痰濕,上因耳竅
[證見]起病較急,多于睡醒后或偶然發(fā)現,多發(fā)生于耳殼凹面。局
部腫起,大小不一,皮色不變。若腫塊較大,則按之如乒乓球,無明顯
疼痛,或有微癢、麻脹感。腫物久不自消,穿刺可抽出黃色液體;抽后
腫物變小,但可復發(fā)。一般無明顯全身癥狀,或見舌苔微膩,脈緩滑。
[治法]消痰散結,扶風散邪。
[方藥]
主方:二陳湯(陳師文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減
處方:法夏12克,陳皮6克,云苓15克,僵蠶12克,絲瓜絡15克,
柴胡10克,丹參15克。水煎服。
若痰多者,加膽南星12克、瓜蔞仁12克。飲食欠佳者,可加砂仁6
克、白術10克、神曲12克。
外治法
細覽頁面 頁碼,1/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38&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療法
l、在無菌操作下,用七號針頭獨出腫物內液體,加壓包扎或用石
膏作耳廓固定包扎,一周后解除。
2、以無菌操作抽取液體后,用艾條懸灸5分鐘,再加壓包扎。
3、以無菌操作抽出液體后,用酒精消毒過的磁片作異極相對敷貼
(即病變局部及耳背對座位置各放一片),并加壓包扎。
預防調護:
(1)一般不宜切開引流,以免染毒而轉為斷耳瘡。即使穿刺抽液,
也應嚴格消毒。
(2)對腫塊不宜反復揉按,以防增加機械性刺激,促使腫塊擴大。
細覽頁面 頁碼,2/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38&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稱 耳鳴、耳聾
疾病科屬 耳科
疾病概述
診斷要點
辨證分析
辨證論治
耳鳴是指病者自覺耳內有鳴響的聽覺幻覺。耳聾是指不同程度的聽
力障礙,輕者聽力減退,重者全然不聞外聲。耳鳴、耳聾常為某些疾病
的癥候群之一,若以耳鳴、耳聾為主要癥狀者,也可作為一個疾病對待。
耳鳴、耳聾兩癥常合并出現,因耳內鳴響而妨礙正常聽覺,以致聽力減
退。這里只討論各種不同原因所致的感音神經性耳鳴、耳聾,若因膿耳、
耵聹、外耳異物等所致的耳鳴、耳聾,不在本節(jié)中論述。
l、主要依靠患者主訴?;颊咭远Q為主要癥狀,可診斷為耳鳴;
以聽力障礙、減退甚至消失為主要癥狀,可診斷為耳聾;兩者兼有者,
為耳鳴耳聾。
2、客觀聽力檢查:音叉試驗結果,可示感音神經性耳聾或混合性
耳聾。純音聽閾測試結果,可示感音神經性耳聾或混合性耳聾聽力曲線。
導致耳鳴、耳聾的病因病理有多方面,常見的有風熱外邪侵襲,肝
火上擾清竅,痰火壅結耳竅,腎精虧損,脾胃虛弱等。
若起居不慎或氣候突變之時,風熱外邪乘機侵襲,或風寒化熱,侵
及耳竅,清空之竅受蒙,失去“清能感應,空能納音”的功能,至耳鳴
耳聾,若暴怒傷肝,肝氣郁結而上逆,阻塞竅道;或情志郁抑,肝失疏
泄條達,郁而化火,肝膽之火上擾清竅,均致耳鳴耳聾。若過食醇酒厚
味,脾胃受傷,聚濕成痰,痰郁化火,痰火上壅,阻塞耳竅而致耳鳴耳
聾。又因素體不足,或病后精氣失充,恣情縱欲,年老體虛等,均可導
致腎精虧耗,髓??仗?,耳失所養(yǎng)而致耳鳴耳聾?;蛴幸蝻嬍硠诰?,或
過食寒涼,或大病之后,脾胃虛弱,脾氣不健,氣血生化之源不足,經
脈空虛,不能上奉于耳,亦可導致耳鳴耳聾。
此外,陡聞巨響暴震,飛行,潛水及某些藥物的流弊等,均可致不
同程度的耳鳴耳聾??偟闹委煼椒ㄊ歉鶕煌牟∫虿±?,進行辨證分
型治療。
邪室外襲型
[證見]起病較速,感冒及溫熱病后,自感耳中憋氣作脹,有阻塞感,
耳鳴,聽力下降。局部檢查可見耳膜輕度潮紅或內陷,聽力檢查可示混
合性耳聾或感音神經性耳聾,全身或伴有頭痛、惡寒,發(fā)熱,口干等癥
狀。舌質紅,苔薄自或薄黃,脈略浮或浮數。
細覽頁面 頁碼,1/5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39&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治法]疏風清熱,散邪通竅。
[方藥]
l、主方:蔓荊子散(李杲《東垣十書》)加減
處方:蔓荊子12克,菊花15克,升麻15克,前胡12克,赤芍15克,
木通15克,生地黃15克,桑白皮15克。水煎服。
若熱較盛者,可加黃芩12克、夏枯草15克。耳竅閉塞較甚者,加白
蒺藜15克。路路通15克。
2、中成藥
(1)防風通圣丸,口服,成人每次6克,每日2次;兒童酌情服成人
l/3~l/2量。
(2)清開靈口服液,口服,每次10毫升,每日3次。
肝火上抗型
[證見]耳鳴如聞潮聲,或如風雷聲,耳聾時輕時重,每于郁怒之后,
耳鳴耳聾突發(fā)加重,或兼耳脹耳痛感,或有頭痛,眩暈,目紅面赤,口
苦咽干,或夜寐不安,煩躁不寧,或有脅痛,大便秘結,小便黃。舌紅
苔黃,脈弦數有力。
[治法]清肝泄熱,開郁通竅。
[方藥]
l、主方:龍膽瀉肝湯(吳謙《醫(yī)宗金鑒》)加減
處方:柴胡15克,黃芩15克,梔子15克,生地黃15克,澤瀉15克,
車前子12克,木香12克,石菖蒲12克,菊花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火熱壅盛者,加大黃10克(后下)。若肝氣郁結,耳內脹悶,胸脅
苦滿者,加蔓荊子12克、香附10克。
2、中成藥
(1)夏桑菊沖劑,口服,每次 l~2次,每日3次。
(2)炎熱清膠囊,口服,每次3粒,每日3次。
(3)牛黃上清丸,口服,每次1~2丸,每日2次。
痰火邪結型
[證見]兩耳鳴不息,蟬鳴或“呼呼”作響,有時閉塞憋氣,聽音不
清,頭昏沉重,胸悶脘滿,咳嗽痰多,口苦或口淡而無味,二便不暢。
舌紅苔黃膩,脈弦滑。
[治法]清火化痰,和胃降濁。
[方藥]
l、主方:清氣化痰丸(吳昆《醫(yī)方考》)加減
處方:陳皮6克,北杏仁12克,枳實12克,黃芩12克,瓜蔞仁12克,
茯苓15克,膽南星15克,制半夏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痰多黃稠者,加天竹黃12克。熱甚者,加黃連15克。
2、中成藥
(1)礞石滾痰丸,口服,每次l瓶,每日2次。
(2)復方蛇膽川貝末,口服,每次l瓶,每日2次。
腎精虧損型
[證見]耳內常聞蟬鳴之聲,晝夜不息,夜間較甚,以致虛煩失眠,
聽力漸降,兼頭暈目暗,腰膝酸軟,男子遺精,女子白淫。舌紅少苔,
脈細弱或細數。
[治法]補腎益精,滋陰潛陽。
[方藥]
l、主方:耳聾左慈丸(陸懋修《廣溫熱論》)加減
處方:熟地黃15克,淮山藥30克,山萸肉12克,茯苓15克,澤瀉15
細覽頁面 頁碼,2/5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39&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療法
克,牡丹皮15克,五味子12克,磁石30克(先煎),石菖蒲12克。水煎服。
若見腎陽虧虛,畏寒肢冷,或有陽萎,面色晄白,頭暈目眩,脈細
弱者,宜溫壯腎陽,可加熟附子10克、肉桂3克(焗服)、補骨脂15克。
2、中成藥
(1)六味地黃丸,口服,大蜜丸每次l丸,小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
每次6克,每日2次;片劑每次5片,每日3—4次。
(2)滋陰補腎丸,口服,每次l丸,每日2次。
(3)滋腎寧神丸,口服,每次10克,每日2次。
(4)金匱腎氣丸,口服,大蜜丸每次l丸,小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
每次6克,每日2次。
(5)全鹿丸,口服,大蜜丸每次l丸,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
(6)五子衍宗丸,口服,每次l丸,每日3次。
脾胃虛弱型
[證見]耳鳴耳聾,勞而更甚,或在蹲下站起時較甚,耳內有突然空
虛或發(fā)涼感覺。倦怠乏力,納少,食后腹脹,大便時溏,面色萎黃。唇
舌淡紅,苔薄白,脈虛弱。
[治法]健脾益氣,升陽通竅。
[方藥]
l、主方:益氣聰明湯 (李杲《脾胃論》)加減
處方:黃芪25克,黨參15克。炙甘草6克,升麻15克,葛根30克,
蔓荊子12克,自芍15克,石菖蒲12克。水煎服。
2、中成藥
(1)補中益氣丸,口服,大蜜丸每次l丸,水蜜丸每次5~10克,水泛
丸每次6克,合劑每次15毫升,每日2—3次。
(2)龍風寶膠囊,口服,每次2粒,每日3次。
氣滯血瘀型
[證見]忽聞巨響、暴震或外傷后耳突聾,或耳聾日久,耳聾日漸加
重,或覺眩暈不適,胸悶不舒,煩躁易怒。舌質淡暗或有瘀點瘀斑,脈
弦或弦澀。
[治法]活血散瘀通竅。
[方藥]
l、主方:通竅活血湯(王清任《醫(yī)林改錯》)加減
處方:赤芍15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石菖蒲12克,
毛冬青15克。水煎服。
若氣虛者,加黃芪15克、黨參15克。腎陰虛者,加山茱萸12克、旱
蓮草15克、女貞子12克。腎陽虛者,加補骨脂15克、益智仁15克、鹿角
霜15克。血虛者,加烏豆衣15克、當歸10克。
2、中成藥
(1)毛冬青膠囊(片),口服,膠囊每次3粒,片劑每次4~5片,每日
3次。
(2)復方丹參片,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
l、針灸治療
(1)針灸:取耳門、聽宮、聽會、翳風、中渚、外關、陽陵泉、足
三里、三陰交、腎俞、脾俞等穴,每次取局部穴位及遠端穴位各 l~2穴,
根據不同情況,分別采用補瀉手法;虛寒者可用艾灸法。
細覽頁面 頁碼,3/5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39&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2)耳針:取內耳、腎、肝、脾、神門等穴,中等刺激,留針10—
20分鐘,或埋針、或耳珠敷貼,10~15次為一療程。
(3)穴位注射:取耳門、聽宮、聽會、翳風、完骨、瘈脈等穴,每
次選 l—2穴,注入藥液,藥物如當歸注射液、丹參注射液、毛冬青注
射液。
2、飲食療法
(1)天香爐煲豬瘦肉:天香爐30克,豬瘦肉100克,加清水適量煲湯,
用食鹽少許調味,飲湯食豬瘦肉。
(2)姜蔥蘇葉橄欖湯:鮮橄欖(連核)60克,蔥頭150克,生姜、紫蘇
葉各10克,加清水2碗半煎至l碗,用食鹽少許調味,去渣飲湯。
(3)合歡花蒸豬肝:合歡花(干品)10—12克,加清水少許泡浸4—6
小時,再將豬肝100—150克切片,同放碟中,加食鹽少許調味,隔水蒸
熟,食豬肝。
(4)萬壽菊糖水:萬壽菊15克,加清水2碗煎至l碗,去渣,加紅糖
適量調味飲用。
(5)玫瑰花茶:玫瑰花瓣6—10克,放茶盤內,沖入沸水,加蓋焗片
刻,代茶飲。
(6)夏枯草煲豬瘦肉:夏枯草6—24克,豬瘦肉80克,煲湯飲。
(7)海藻昆布煲黃豆:昆布、海藻各30克,黃豆150—200克,煲湯
服食,加鹽或加糖調味均可。
(8)魚腥草煲豬肺;鮮魚腥草60克,豬肺200克。將豬肺切塊,用手
擠洗去除泡沫,加清水適量煲湯,用食鹽少許調味,飲湯食豬肺。
(9)豬腰煲杜仲:杜仲15—30克,豬腎l個,煲湯服食。
(10)肉蓯蓉煲羊腎:肉蓯蓉15—30克,羊腎l對,煲湯調味服食。
(11)核桃仁五昧子蜜糊:桃核5—3個,去殼取核桃仁,五味子2—
3克洗凈,蜂蜜適量,共搗成糊狀服食。
(12)桑仁粥:桑棍子20—30克(鮮者30—60克),糯米100克,冰糖
少許。先將桑椹子浸泡片刻,洗凈后與米同入砂鍋煮粥,粥熟時加冰糖
稍煮即可。
(13)山萸肉粥:山萸肉15—20克,粳米100克,白糖適量。先將山
萸肉洗凈去核,與粳米同入砂鍋煮粥,待粥將熟時,加入白糖稍煮即可。
(14)白胡椒煲豬肚:白胡椒15克,略打碎,放入洗凈的豬肚內,并
留少許水分,再將豬肚頭尾開口用線扎緊,慢火煲炆,調味后服食。
(15)草果煲牛肉:草果6克,牛肉150—200克切成小塊,加清水適
量煲湯,用食鹽少許調味,飲湯食牛肉。
(16)黨參黃米茶:黨參15—30克,炒米約80克,加水4碗煎至l碗半,
代茶飲。
(17)毛冬青煲豬腳:毛冬青100—150克,豬腳1只,加水適量,煎
4小時以上(煎成2碗),食肉飲湯,分2—3次一日服完。
說明:以上飲食療法,(l)(2)適用于外邪侵襲型耳鳴耳聾,(3)—
(6)適用于肝火上擾型耳鳴耳聾,(7)(8)適用于痰火郁結型耳鳴耳聾,
(9)—(13)適用于腎精虧損型耳鳴耳聾,(14)—(16)適用于脾胃虛弱型
耳鳴耳聾,(19)適用于氣滯血瘀型耳鳴耳聾。
3、氣功治療
(1)凡屬痰火內盛,阻滯清竅致聾鳴者,可用下述方法氣功治療:
①伸足坐定,以兩手拒地,用力撐起上身,低頭躬身,同時用力扳起腳
夾3次,咽津而降至幽陰,二十四度后,再行靜功,意存肚臍,運尾閻
氣八九度后,人靜。②意存痰火阻滯處,次用意推開大腸九曲,向肛門
散去,以順其氣;次以手按于兩乳下按揉數次,定神養(yǎng)氣,然后著意將
胸前痰火剝開向兩側分散,復想上焦氣降下焦,則脯自通,而痰火自化。
(2)“鳴天鼓”:將兩手掌心緊貼兩耳,兩手的食指、中指、無名
細覽頁面 頁碼,4/5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39&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指、小指對稱橫按在枕部,兩中指相互接觸,再將兩食指翹起疊在中指
上面,然后把食指從中指上用力滑下,重重對叩擊腦后枕部,此時可聞
宏亮清晰之聲如擊鼓。先左24次,再右24次,最后兩手同時叩擊48次;
每天可以多次施行。
(3)凡精神抑郁,情緒不安,脅肋脹痛者,可選用:①以手中指壓
于耳竅上,突然一放,隨壓隨放多次,或以手掌輕輕捂住整個耳部,加
以搖動,以引其氣。②于每日丑寅時正坐定,將兩手臂向兩側盡量伸直,
然后將頭向左右各挽動42次,吐濁納清,叩齒咽津。
(4)凡屬年老體衰,氣血虛損者,可行“導引法”。方法:兩手按
耳輪,一上一下摩擦之,每次可作15分鐘。
4、預防調護
(1)加強身體鍛煉,增強體質,調適溫暖,謹防虛邪賊風侵襲,是
預防風熱外襲而致耳鳴耳聾的關鍵。受邪后要及早治療,要用正確方法
擤鼻涕。
(2)保持心情舒暢,避免過度憂郁與發(fā)怒,是預防肝火上擾而致耳
鳴耳聾的重要方面。已有耳鳴耳聾者,更要注意精神調護,以免加重病
情。
(3)注意飲食調理,減少肥甘飲食,以防積滯成痰,是痰火壅結而
致耳鳴耳聾之所必須。
(4)注意養(yǎng)息,尤忌房勞過度,對于腎虛耳鳴耳聾的防治是首務之
急。
(5)夜間耳鳴,睡前可用熱水浸腳,或以手用力摩擦兩足底涌泉穴,
令其極熱,有引火歸原的作用。此外,還須注意睡前禁忌“飲濃茶、咖
啡、可可、酒精等刺激性飲料,戒除吸煙習慣。
細覽頁面 頁碼,5/5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39&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稱 耳脹痛
疾病科屬 耳科
疾病概述
診斷要點
辨證分析
辨證論治
耳脹痛是指以耳內作脹,兼有疼痛為特征的耳病。本病起病較急,
常兼有耳鳴,妨礙聽覺。相當于西醫(yī)的急性卡他性中耳炎。
1、以耳內脹悶堵塞感為主要癥狀,微痛不適,耳鳴如風聲,聽力
突然下降。
2、臨床診斷時,要注意排除其他耳病引起的耳內脹悶癥狀。如耳
內有耵聹或異物堵塞感者,將耵聹或異物取出,耳脹悶堵塞感等癥狀便
隨之消失或減輕。如膿耳耳膜未穿潰時,也有脹悶堵塞感,但膿耳耳內
疼痛較劇烈,耳膜紅腫也較明顯,在劇烈耳疼之后,耳膜可以穿潰而流
膿,故可資鑒別。
3、檢查可見耳膜內陷混濁,充血呈淡紅色,鼓室或有積液,見液
平面。
耳脹痛多因風熱邪毒侵襲而致。由于肝膽經氣不舒,內有郁熱,兼
之風邪侵襲,引動經熱上循,結于耳竅,耳部經氣痞塞不宣,故耳內作
脹微痛;風邪擾于清竅,故耳鳴如風聲,聽力突然下降。治療上以疏風
清熱、散邪通竅為主,肝膽熱盛則兼以清肝泄熱。
風熱侵襲,經氣痞塞
[證見]耳內服悶微痛不適,耳鳴,聽力下降,有外聲難聞而自聲增
強的特點?;颊叱S檬种篙p輕按壓耳門,以減輕耳部之不適。檢查見耳
膜輕度充血呈淡紅色,內陷,鼓室或有積液。聽力檢查呈傳導性耳聾。
全身可見發(fā)熱惡寒,頭痛,鼻塞流涕,咽痛,口干。舌質紅,苔薄白,
脈浮數等癥狀。
[治法]疏風清熱,散邪通竅。
[方藥]
l、主方:銀翹散(吳鞠通《溫病條辨》)加減
處方:金銀花12克,菊花12克,連翹12克,夏枯草15克,荊芥10克,
防風10克,蟬蛻6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耳內脹塞較甚者,加石菖蒲10克、白蒺藜15克。鼓室有積液者,
加車前子10克、澤瀉15克、桑白皮12克。
2、中成藥
細覽頁面 頁碼,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40&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療法
(1)銀翹解毒丸(片),口服,丸劑每次l丸,每日2~3次,片劑每次
4片,每日2~3次。
(2)上清丸(片),口服,大蜜丸每次l丸,每日l~2次;片劑每次4片,
每日3次。
風熱內擾,肝膽熱盛
[證見]耳內脹悶,耳內疼痛牽引患側頭痛,耳鳴較甚,聽力下降,
有自聽增強現象。檢查見鼓膜充血色較紅,內陷,鼓室積液較多;聽力
檢查呈傳導性耳聾。全身可見發(fā)熱頭痛,周身不適,口苦咽干。舌尖邊
紅,苔黃,脈弦數等。
[治法]清肝泄熱,祛邪通竅。
[方藥]
l、主方:龍膽瀉肝湯(吳謙《醫(yī)宗金鑒》)加減
處方:龍膽草12克,黃芩12克,梔子12克,菊花12克,柴胡12克,
木通12克,車前子10克,葛根30克,蟬蛻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耳脹悶甚者,加石菖蒲12克、蔓荊子12克。鼓室積液多者,加赤
茯苓15克、澤瀉15克。
2、中成藥
牛黃上清丸,口服,每次l丸,每日2次。
外治法
1、滴鼻 可用滴鼻靈、鼻炎滴劑、1%麻黃素液、呋喃西林麻黃素
液等滴鼻。
2、滴耳 可選用黃連滴耳液、魚腥草眼水、0.25%氯霉素眼藥水等
滴耳。
3、超短波理療 作雙耳前超短波理療,每次15分鐘,每天1次。
l、針灸療法
(1)針刺:以局部取穴與遠端取穴相結合。局部取穴:聽宮、聽會、
耳門、翳風等;遠端取穴:合谷、內關。每次取穴2~3穴,中強度刺激
(捻轉瀉法),留針10~20分鐘。
(2)耳針:取穴內耳、神門、腎上腺、肺、肝??捎冕槾袒蛸N耳珠
方法,貼耳珠可貼2~3天,每天可按壓3~4次。
2、按摩治療
可作自行鼓膜按摩。方法:用手指按壓耳屏,隨壓隨放,或以掌心
附外耳道口處間歇加壓,每次作20~30下,早晚各1次。
3、預防調護
(1)注意鎮(zhèn)鼻方法,宜兩側鼻腔分別攝鼻,忌兩側鼻腔同時擤涕,
并忌粗暴用力;也可先將涕液向后吸入口咽,將其吐出,以避免將涕液
推入耳竅。
(2)注意鼻腔通暢清潔。
(3)積極防治傷風感冒及鼻部疾病。對于本病,要及早徹底治療,
以防遷延日久,演變?yōu)槎]。
細覽頁面 頁碼,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40&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細覽頁面 頁碼,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40&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稱 發(fā)際瘡
疾病科屬 皮膚科
疾病概述
診斷要點
辨證分析
辨證論治
發(fā)際瘡是發(fā)生于項后發(fā)際的毛囊及毛囊周圍的慢性化膿性皮膚病。
本病西醫(yī)稱之為枕下硬結性毛囊炎。
1、多見于中年以上的男性。
2、皮疹發(fā)生于枕骨下和后頸部發(fā)緣之間。
3、皮疹初起為針頭大小的毛囊丘疹,疏散分布。以后損害不斷發(fā)
生,密集成群,并相互融合成不規(guī)則形的硬結性小塊,常排列成帶片狀
與發(fā)緣平生;觸之硬實,壓之常有膿液溢出,其上有時可見數根頭發(fā)成
簇地從一處皮膚穿出。患部有瘢痕形成處頭發(fā)稀少脫落。
4、自覺不同程度的疼痛或瘙癢。
5、一般無全身癥狀。
6、病程經過十分緩慢,常可遷延數年或十余年。如不治療,很難
自愈。
發(fā)際瘡多因濕熱內蘊,兼以外感風熱之邪,阻于經絡,上壅于項部,
郁久化毒而成。日久則每兼血瘀,或氣血虛,或腎陰虛。本病主要治療
方法是清熱解毒利濕;病久者根據辨證,分別予以活血化瘀、補益氣血
或滋腎養(yǎng)陰,并宜配合外治法。
參照毛囊炎的辨證論治施藥。
外治法
1、 初起用三黃洗劑外搽或雙柏散水調外搽,也可用紫金錠磨水外
搽。
2、 皮疹密集或融合成硬塊者,用雙柏散、金黃散或發(fā)際散,水蜜
調敷。
3、泌物多者用馬齒莧適量煎水濕敷,或用九里明、三椏苦、虎杖、
苦參、金銀花葉、野菊花各30克,煎水濕敷。
細覽頁面 頁碼,1/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8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療法
細覽頁面 頁碼,2/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8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稱 發(fā)頤
疾病科屬 外科
疾病概述
診斷要點
辨證分析
辨證論治
發(fā)頤是發(fā)于頷面頤部的急性化膿性疾患,又名頤發(fā),汗毒。相當于
現代醫(yī)學的急生化膿性腮腺炎。
1、多發(fā)于成年人,常為傷寒、溫病等熱性病后期的繼發(fā)病。
2、多單側發(fā)病,也可雙側同時發(fā)病。
3、實期頤頷之間疼痛,輕度腫脹;壓迫局部時,在第二臼齒相對
的頰粘膜上有粘稠分泌物溢出。張口困難,唾液分泌減少。
4、膿成時疼痛加劇,跳痛,壓痛劇烈,皮色發(fā)紅,腫脹更甚,可
波及同側眼瞼,頰部,頸部等處。壓迫局部有波動感,頰粘膜可擠出混
濁膿性物。
5、后期膿腫可在頤頷部或口腔粘膜或從外耳道潰破,膿出臭穢。
6、初起有輕度發(fā)熱,發(fā)展嚴重時體溫可達40℃左右。伴有口渴納
呆,大便秘結。極度衰弱患者,可有痰壅氣塞、湯水難下、神識昏糊之
見癥。可能發(fā)生暫時性面癱,病愈后可恢復正常。
7、血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白細胞均升高。
8、本病表現與痄腮相類似,但痄腮多發(fā)生于5~15歲兒童,有傳染
接觸史,常累及雙側,局部皮膚色澤不變,濡腫,酸多痛少,不會化膿。
1、發(fā)頤為病,由火毒所生。火有虛實,實火得之于外感風寒化熱,
受之于風溫余邪熱毒,病之于胃火上壅;虛火結之于陰虛火熾,情志郁
結。本病具有發(fā)病急劇,頤頷之間焮紅腫痛,膿成不易潰出,或可自外
耳道潰出,出膿黃稠的特點。
2、外感風溫遺毒于內,表之未解,汗之不透,風火上壅,結毒于
頷頤之們,則癰生腫作,伴有惡寒發(fā)熱,口干溲赤,脈象浮數。若飲食
不節(jié),恣食膏梁厚味,火毒內生胃火循經上攻,蘊結于頷頤之間,亦可
致頤部生癰作腫,張口困難,飲食難進,溲赤便結。若肝腎陰虧,相火
熾盛,或情志內傷,肝郁化火,虛火上壅,結于頷頤而作癰,此為標實
而本虛,膿成最難外潰,或情志內傷,肝郁化火,虛火上壅,結于頷頤
而作癰,此為標實而本虛,膿成最難外潰,或自外耳道潰出,兼見發(fā)熱
口干,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治療以清解毒消腫為原則。
風火上壅證
細覽頁面 頁碼,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88&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證見] 紅腫結于頷頤,連及耳下、耳后;焮熱疼痛,壓之木硬,
發(fā)熱惡寒,大便干,溲短赤,口干渴。舌紅苔黃,脈浮數。
[治法] 疏風清熱,解毒消腫。
[方藥]
1、主方
(1) 普濟消毒飲(李杲《東垣十書》)加減
處方:牛蒡子9克,黃連3克,黃芩9克,生山梔12克,金銀花12克,
連翹12克,板藍根30克,桔梗3克,僵蠶6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
日1劑。
釀膿者,加穿山甲9克,皂角刺9克,去牛蒡子、僵蠶。
(2) 潰后用托里消毒飲(吳謙等《醫(yī)宗金鑒》)加減
處方:黨參15克,當歸9克,赤芍9克,金銀花9克,茯苓15克,白
芷9克,皂角刺9克,黃芪15克,桔梗9克,甘草6克,生薏苡仁12克。水
煎服。每日1劑。
2、中成藥
(1) 銀翹解毒丸,每次9克,每日2~3次,鮮芒根煎湯或溫開水送服。
(2) 六神丸,參照鎖喉癰。
3、單方驗方
(1) 荊板解毒湯(劉大發(fā)《湖北中醫(yī)雜志》1986.1)
處方:板藍根20克,蒲公英20克,連翹12克,牛蒡子12克,黃芩9
克,荊芥6克,薄荷6克(后下),元參15克。水煎服,每日1劑。
重癥加頤部外敷萬應膏。
(2) 消毒飲(高峻泰《山東中醫(yī)雜志》1988.2)
處方:板藍根12克,菊花9克,金銀花15克,連翹15克,荊芥6克,
夏枯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
胃火上壅證
[證見] 頷頤結塊,焮紅腫痛,口氣臭穢,張口困難,飲食難進,
溲赤便秘,身發(fā)熱。舌質紅,苔黃膩或黃糙,脈洪數。
[治法] 清熱解毒,益胃生津。
[方藥]
1、主方
(1) 連翹野菊散(陳士鐸《外科秘錄》)加減
處方:連翹12克,野菊花9克,全瓜蔞12克(打碎),生石膏30克(打
碎),元參12克,甘草6克,金銀花15克,北沙參30克。水煎服,每日1
劑。
便秘者,加生大黃9克(后下)。釀膿者,加穿山甲9克、皂角刺9克。
(2) 潰后用益胃湯(吳鞠能《溫病條辨》)加味
處方:沙參30克,麥冬12克,生地黃15克,玉竹9克,桔梗9克,生
薏苡仁15克,甘草6克,冰糖6克(溶化)。水煎服,每日1劑。
2、中成藥
(1) 清胃黃連丸,每次9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小兒酌減。
(2) 牛黃解毒片,每次3~4片,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3、單方驗方
參照風火上壅證單方驗方。
虛火上熾證
[證見] 頷頤腫痛,連及耳后,發(fā)熱口渴咽干。舌質紅,少苔或無
苔,脈細數。若成膿,外潰最難,或自外耳道潰出。
[治法] 滋陰降火,解毒消腫。
[方藥]
細覽頁面 頁碼,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88&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療法
1、主方
(1) 梔子清肝湯(祁坤《外科大成》)合大補陰丸(朱震亨《丹浮溪
心法》)加減
處方:牛蒡子9克,柴胡9克,白芍9克,生石膏15克(打碎),生山
梔9克,牡丹皮9克,黃芩9克,甘草6克,生地黃15克,知母9克,黃柏
9克。水煎服,每日1劑。
釀膿者,加穿山甲9克、皂角刺9克。
(2) 潰后用六味地黃湯(錢乙《小兒藥證直訣》)加味
處方:熟地黃15克,山藥15克,山萸肉9克,牡丹破9克,茯苓15克,
澤瀉12克,黃芪15克,桔梗9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
2、中成藥
(1) 知柏八味丸,每次9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2) 六味地黃丸,每次9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3、單方驗方
參照風火上壅證單方驗方。
外治法
1、初起 可外敷金黃膏、玉露膏。
2、膿成 應及時切開,刀口位置在下頜角后部1.5厘米之處,切開
皮膚向耳前后分離腮腺實質,尋找膿腔,充分引流。
3、潰后 可先用九一丹藥線引流,外敷金黃膏。膿盡改用生肌散、
紅油膏外敷??谇徽衬こ瞿撜?,用青吹口散吹敷患側口腔粘膜,每日4
~5次。
1、飲食療法
(1) 綠豆黃豆湯:綠豆160克,黃豆180克,紅糖120克,入水共煮
至爛,可任意常食。
(2) 蛇蛻雞蛋:蛇蛻3克,雞蛋2只。將蛇蛻切碎,蛋打碎棄殼,調
和炒熟,分2次食,每日1劑,以愈為度。
(3) 青黛黃酒雞蛋清:青黛9克,雞蛋2只,黃酒30毫升。青黛研末,
雞蛋取蛋清,調勻后兌入黃酒,1次服下,每日1劑。
2、預防調護
(1) 熱性病及術后體弱患者,應注意口腔清潔衛(wèi)生,經常漱口。
(2) 患者宜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忌酸、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及葷腥動
發(fā)食品。
細覽頁面 頁碼,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88&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稱 反胃
疾病科屬 內科
疾病概述
診斷要點
辨證分析
辨證論治
反胃是以脘腹脹,宿食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為主癥的一種
病證。常見于西醫(yī)的潰瘍病并發(fā)幽門部痙攣、幽門完全或不完全梗阻。
1、臨床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嘔出食物為未經消化的宿食等癥
狀為特征。
2、本病一般多為緩起,先有胃脘痛,吐酸,嘈雜,食欲不振,食
后脘腹痞脹等癥狀。
3、振搖腹部,可聽到漉漉的水聲。
4、纖維胃鏡檢查或X線胃腸鋇餐造影檢查,常見幽門水腫、狹窄或
梗阻等。
5、本證應與嘔吐、噎膈作鑒別。對老年患者,要特別注意是否有
癌腫等病的存在。
本證病因在于酒食不節(jié),情志失調,勞倦等。發(fā)病主要機理有脾胃
虛寒,胃中積熱,痰濁阻胃,瘀血積結。治療分別以溫中、泄熱、滌痰、
祛瘀、降逆和胃等法。
脾胃虛寒型
[證見] 食后脘腹脹滿,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不化及
清稀水液,大便溏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溫,面色青白。舌淡苔白,脈
細弱。
[治法] 溫中健脾,和胃降逆。
[方藥]
1、主方:丁蔻理中湯(陳師文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處方:黨參20克,干姜20克,白術12克,白蔻仁10克,法半夏15克,
砂仁6克(后下),神曲10克,吳茱萸9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藥
丁蔻附桂理中丸,每次1丸,每日2次。
胃中積熱型
[證見] 食后脘腹脹滿,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不化及
混濁酸臭之稠液,便秘尿黃,心煩口渴。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細覽頁面 頁碼,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2&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療法
[治法] 清胃泄熱,和胃降濁。
[方藥]
1、主方:竹茹湯(許叔微《本事方》)加減
處方:梔子、竹茹、法半夏各12克,枇杷葉15克,陳皮6克,黃連
10克,黃芩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大便秘結者,加大黃、枳實各12克。
2、單方驗方:解痙方(田鳳鳴等《中國奇方全書》)
處方:白芍30克,甘草、生姜各10克。水煎服。主治幽門痙攣。
痰濁阻胃型
[證見] 脘腹脹滿,食后尤甚,上腹或有積塊,朝食暮吐,暮食
朝吐,吐出宿食不化,并有或稠或稀之痰涎水飲,或吐白沫,眩暈,心
下悸。舌苔白滑,脈弦滑,或舌紅苔黃濁,脈滑數。
[治法] 滌痰化濁,和胃降逆。
[方藥]
1、主方:導痰湯(嚴用和《濟生方》)加減
處方:法半夏15克,膽南星12克,枳實10克,陳皮6克,茯苓12克,
藿香10克,蘇梗12克,砂仁6克(后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藥
香砂六君丸,每次9克,每日3次。
3、單方驗方:代赭石湯(云南中醫(yī)學院驗方)
處方:代赭石、牛膝各10克,共研末。每次沖服2克,每日3次。
瘀血積結型
[證見] 脘腹脹滿,食后尤甚,上腹或有積塊,質硬,推之不移,
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不化,或吐黃沫,或吐褐色濁液,或吐
血便血,上腹脹滿刺痛拒按。舌質暗紅或兼有瘀點,脈弦澀。
[治法] 活血祛瘀,和胃降濁。
[方藥]
1、主方:膈下逐瘀湯(王清任《醫(yī)林改錯》加減
處方:當歸12克,川芎9克,赤芍12克,桃仁10克,紅花9克,五靈
脂10克,延胡索12克,香附10克,枳殼12克,烏藥10克,竹茹10克,法
半夏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吐血便血者,可加降香12克、三七末6克(沖服)。
2、單方驗方:加味失笑散(陳錦榮等《嶺南百病驗秘方精選》)
處方:蒲黃5克,五靈脂9克,白芍12克,山楂肉15克。水煎服。
1、針灸療法
輪取脾俞、胃俞、中脘、章門、關元、足三里等穴,針刺可用平
補平瀉法,可加灸。
2、預防調護
(1)注意調節(jié)飲食,戒煙酒刺激之品,保持心情舒暢。
(2)得病后飲食宜清淡流質,避免粗硬食物,藥汁宜濃縮,空腹
服。
細覽頁面 頁碼,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2&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細覽頁面 頁碼,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2&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稱 肺癆
疾病科屬 內科
疾病概述
診斷要點
辨證分析
辨證論治
肺癆是具有傳染性的慢性虛弱性疾病。臨床以咳嗽、咳血、潮熱、
盜汗及身體逐步消瘦為特征。見于西醫(yī)的肺結核病。
1、臨床以咳嗽、潮熱、盜汗、咳血等為特征,可伴有胸痛、疲乏、
消瘦等。
2、常有與肺癆患者密切接觸史。
3、X 線胸部檢查可發(fā)現病灶;痰涂片可找到抗酸桿菌,血沉增快
等。
肺癆之致病因素有兩個方面,一為外因感染瘵蟲,一為內因正氣
虛弱。病變主臟在肺臟,可累及脾腎,甚至傳遍五臟。病理性質主要是
陰虛。一般說來,初起肺體受損,肺陰受耗,表現為肺陰虧損之候,繼
則肺腎同病,兼及心肝,而致陰虛火旺,或因肺脾同病,導致氣陰兩傷,
后期肺脾腎三臟虛虧,陰損及陽,可出現陰陽兩虛的嚴重局面。
治療當以補虛培元和治癆殺蟲為原則。補虛以滋陰為主?;鹜?
兼以清火,氣虛的同時補氣,若陰陽兩虛則當滋陰補陽。臨證還必須重
視“培土生金”的治法,以助生化之源。即使陰虛,亦當在甘寒滋陰同
時,兼伍甘淡實脾之品,幫助脾胃對滋陰藥的運化吸收,以免純陰滋膩
礙脾,但用藥不宜辛燥,以防耗氣傷液動血。
肺陰虧虛型
[證見] 干咳少痰,或痰中帶血,胸痛,潮熱,口燥咽干。舌
質紅少津,脈細數。
[治法] 滋陰潤肺。
[方藥]
1、主方:百合固金湯(汪昂《醫(yī)方集解》)加減
處方:百合20克,沙參18克,玄參15克,生地黃15克,熟地黃15克,
山藥18克,百部12克,白芍15克,川貝母10克,麥冬12克,桔梗10克,
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
若咳血者,可選加阿膠12克、三七末3克、仙鶴草20克、紫珠草30克、
白及12克。
2、中成藥
細覽頁面 頁碼,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7&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1)療肺寧,每次10片,每日3次,3個月一療程。
(2)復方金蕎片,每次4~6片,每日4次。
(3)補肺湯,每次10毫升,每日2次,3個月一療程。
(4)百合固金丸,每次9克,每日2次。
(5)抗癆丸,每次1丸,每日3次。
3、單方驗方
(1) 草合劑(方藥中等《實用中醫(yī)內科學》)
處方: 草1.5公斤,百部、白及各0.5公斤,夏枯草250克,糖
2公斤。反復加水煎煮,至濃縮液約5公斤,每天50毫升,分3次服。各
型肺癆均可服用。
(2)鐵破湯(方藥中等《實用中醫(yī)內科學》)
處方:鐵包金、穿破石各30~60克,阿膠、白及、瓜蔞、杏仁、
枇杷葉、紫苑、百部、川貝母各10克。水煎服。
陰虛火旺型
[證見] 骨蒸潮熱,顴紅,盜汗,失眠,干咳少痰,反復咳血,
夢遺。舌質紅絳而干,脈細數。
[治法] 滋陰降火。
[方藥]
1、主方:秦艽鱉甲散(羅謙甫驗方)加減
處方: 秦艽15克,鱉甲30克(先煎),知母12克,青蒿12克,地
骨皮15克,銀柴胡12克,胡黃連10克,烏梅6克,麥冬15克,沙參15克,
玄參15克,生地黃15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
若盜汗甚者,加浮小麥30克、五味子6克、煅牡蠣30克。失眠者,加
夜交藤30克、棗仁15克??妊呒臃疑ⅰ?
2、中成藥
參照肺陰虧虛型中成藥。
3、單方驗方
(1)川連白及丸(賴天松等《臨床奇效新方》)
處方:川黃連210克,蜈蚣120條,全蝎90克,冬蟲草30克,阿膠60
克,鱉甲珠60克,玄參60克,何首烏30克。先將阿膠、鱉甲珠以外各藥
共研成細粉末,待阿膠、鱉甲珠燉化,即將藥粉倒入其內,均勻拌和成
泥,然后再視其軟硬程度加入適量蜂蜜,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9
克,每日3次。
(2)止汗湯(賴天松等《臨床奇效新方》)
處方:黃芪、牡蠣、浮小麥各30克,生地黃、熟地黃各15克,當歸、
炒黃柏、炒黃芩、麻黃根各9克,胡黃連6克。水煎服,每日1劑。適用
于骨蒸潮熱盜汗者。
氣陰兩虛型
[證見] 咳嗽,咳血,潮熱,自汗盜汗,面白神疲,氣短聲低,
胃納差。舌質嫩紅,邊有齒印,脈細弱而數。
[治法] 益氣養(yǎng)陰。
[方藥]
1、主方:保真湯(葛可久《十藥神書》)加減
處方:黨參15克,茯苓12克,白術10克,黃芪12克,天冬、麥冬各
12克,熟地黃15克,白芍12克,地骨皮12克,黃柏9克,知母10克,百
部10克,扁豆12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
2、中成藥
參照肺陰虧虛型中成藥。
3、單方驗方:百紫膏〈賴天松等《臨床奇效新方》〉
處方:紫河車粉30克、百部、白及各120克,雞蛋殼90克,冰糖
1000克。將上藥焙干研成細末,加水適量,并放冰糖,以砂鍋煎成膏狀,
細覽頁面 頁碼,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7&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療法
再加防腐劑即可。每次5毫升,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陰陽兩虛型
[證見] 咳嗆咯血,勞熱骨蒸,盜汗遺精,聲嘶失音,形體瘦弱,
自汗,喘息氣短,浮腫,便溏。舌質淡胖,邊有齒,脈微細。
[治法] 滋陰補陽。
[方藥]
1、主方:補天大造成丸(程鐘齡《醫(yī)學心悟》)加減
處方:黨參18克,白術12克,當歸10克,黃芪15克,山藥18克,白
芍12克,茯苓15克,枸杞子12克,紫河車12克,龜板30克(先煎),熟
地黃15克,鹿角5克,麥冬12克,冬蟲草9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藥
參照肺陰虧虛型中成藥。
3、單方驗方:紫芨散(中醫(yī)研究院《常見病驗方研究參考資料》)
處方:紫河車粉、川貝母粉各60克,白及粉250克,烏賊骨粉20克。
上藥粉調勻,每次10克,每日早晚各1次,開水調服。
1、敷貼法
五靈脂、白芥子各15克,甘草6克,共研末,加大蒜泥15克,同搗
勻,再加醋少量,攤于紗布上,敷于頸椎至腰椎夾脊旁開5厘米,約1~
2小時,皮膚有灼熱感則去之。7天1次。
2、霧化吸入法
大蒜30~35克,搗碎,放入霧化裝置器內,通過霧化吸入,每周
2次,每次30~60分鐘,3個月為一療程。
3、飲食療法
(1)沙參玉竹煲老鴨:北沙參、玉竹各30克,老鴨肉300克,加
水文火煮至熟爛,調味服食。
(2)冬蟲草燉水鴨:水鴨1只起去毛臟,冬蟲草15克入鴨腹內,
放燉盅內燉熟,調味服食。
(3)燕窩參湯:燕窩15克,西洋參6克,將燕窩洗凈與西洋參一
起放入燉盅,加適量水,文火燉2小時后便可服食。
(4)百合淮山燉白鱔:百合、淮山各30克,白鱔魚1~2條,將白
鱔魚去內臟洗凈,與百合、淮山共放瓦盅內,加清水適量,隔水燉熟,
鹽調味服食。
(5)白鶴靈芝草煲豬肺:白鶴靈芝草30克,豬肺250克切塊,加
適量清水煲熟,鹽調味服食。
4、預防調護
(1)保持樂觀情緒。
(2)做到生活有常,飲食有節(jié),富營養(yǎng),忌辛辣,并慎起居,避
風寒,戒煙酒,遠房事,勞逸適度。
(3)要注意鍛煉身體,增強身體抗病力,如太極拳、氣功等。
細覽頁面 頁碼,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7&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稱 肺痿
疾病科屬 內科
疾病概述
診斷要點
辨證分析
辨證論治
肺痿是因肺陰虧耗,肺葉枯萎而引起的疾病,臨床以咳吐濁唾涎
沫為主癥??梢娪谖麽t(yī)的某些慢性器質性病變,如肺不張、肺纖維化、
肺硬變、矽肺等病。
1、臨床表現以咳吐濁唾涎沫為主證。虛熱者痰粘而稠,不易咯出,
容易咯血;虛寒者吐涎沫,痰清稀而量多。
2、有肺臟內傷久咳,或痰熱久嗽,或肺癆久咳,或肺癰日久,或
寒哮日久等病史。
本病原因可分為肺燥傷津和肺氣虛冷兩個方面。發(fā)病的機理主要
為熱在上焦,肺燥津傷,或肺氣虛冷,氣不化津,以致津氣虧損,肺失
濡養(yǎng)而成。由于機理不同,辨證有虛熱、虛寒兩證,且以虛熱證為多見,
但久延傷氣,亦可轉為虛寒證。治療總以補肺生津為原則,應重視調理
肺、腎,培土有助于生金,溫腎可以助肺納氣。不可妄投燥熱之藥,以
助火傷津,亦忌苦寒、滋膩之品礙胃,切勿使用峻劑祛逐痰涎,犯虛虛
之戒。
虛熱型
[證見] 咳吐涎沫,其質粘稠,或咳痰帶血,咳聲不揚,氣急喘
促,口干咽燥。舌質紅而干,脈虛數。
[治法] 滋陰清熱潤肺。
[方藥]
1、主方:麥門冬湯(張仲景《金匱要略》)加減
處方:黨參15克,麥冬12克,法半夏10克,山藥18克,玉竹15克,
石斛12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
2、中成藥
(1)百花定喘丸,每次1丸,每日2~3次。
(2)蛤蚧定喘丸,每次6克,每日2次。
虛寒型
[證見] 吐涎沫,質清稀量多,口淡不渴,短氣不足以息,神疲
乏力,食少便溏,小便數。舌質淡,脈虛弱。
[治法] 溫肺益氣。
[方藥]
細覽頁面 頁碼,1/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6&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療法
1、主方:甘草干姜湯(張仲景《金匱要略》)加味
處方:炙甘草9克,干姜12克,黨參15克,白術12克,茯苓12克,
黃芪12克,大棗5枚。水煎服,每日1劑。
2、中成藥
蛇膽半夏片,每次2~4片,每日3次。
3、單方驗方:紫河車粉(方藥中等《實用中醫(yī)內科學》)
處方:紫河車1具,研末,每次3克,每日1~2次。
1、飲食療法
(1)西洋參燉水鴨:西洋參12克,水鴨半只,加適量水,隔水燉爛
熟,鹽調味服食。適用于虛熱肺痿。
(2)銀耳燉冰糖:銀耳15克,冰糖適量,加適量水,隔水燉熟服食。
適用于虛熱肺痿。
(3)人參核桃燉瘦肉:人參10克,核桃肉6克,豬瘦肉適量,加適
量水,隔水燉熟服食。適用于虛寒肺痿。
2、預防調護
(1)鍛煉身體,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
(2)改善環(huán)境衛(wèi)生,消滅煙塵等環(huán)境污染。
(3)要戒煙酒,忌吃粘膩肥甘及辛辣、煎炸等刺激之品。
細覽頁面 頁碼,2/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6&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稱 肺炎喘嗽
疾病科屬 兒科
疾病概述
診斷要點
辨證分析
辨證論治
肺炎喘嗽是小兒肺部疾患中常見的一種病證。以發(fā)熱、咳嗽、氣急、
鼻煽為主癥。相當于西醫(yī)的支氣管肺炎。
1、肺炎喘嗽以發(fā)熱、咳嗽、氣急、鼻煽、痰鳴為主要癥狀。多繼
發(fā)于感冒、麻疹之后。
2、肺部聽診有中小水泡音,X線檢查呈點片狀陰影或肺紋理增粗。
肺炎喘嗽的形成,主要因外邪侵犯于肺,肺氣失宣,郁而化熱,灼
津為痰,痰阻肺絡,壅塞氣道,不得宣通,故證見發(fā)熱、咳嗽、氣急、
鼻煽、痰鳴。其病位主要在肺,常累及脾,亦可內竄心肝。若正氣不足,
邪毒內陷,便可出現陽氣衰脫,或氣陰兩傷之證。病重體弱,正虛邪戀,
常致病情纏綿不愈。辯證應首辯常證與變證,次辯證之寒熱虛實。風寒
閉肺,風熱閉肺為疾病之早期,病癥較輕,邪多在衛(wèi)分,痰熱閉肺為疾
病之中期,病癥較重,邪多在氣分或氣血分,這三者均為常證。痰火內
竄,心肝之昏迷抽搐,及心陽不振,心陽虛脫之神萎,呼吸淺促,唇周
青紫,肢冷脈微,均屬變證。本病的基本治療原則是以宣肺定喘、清熱
化痰為主。痰多者首應滌痰,喘甚者應予平喘,肺熱者宜清肺泄熱,病
久氣陰耗傷者則宜補氣養(yǎng)陰。
風寒閉肺
[證見] 惡寒發(fā)熱,無汗,咳嗽氣急,痰白而稀,不渴。舌苔薄白
或白膩,質不紅,指紋青,多在風關,脈浮緊。
[治法] 辛溫解表,宣肺化痰。
[方藥]
1、 主方:三拗湯(陳師文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減
處方:麻黃6克,杏仁8克,蘇子8克,陳皮6克,荊芥6克,淡豆豉8
克。水煎服,每日1劑。痰多、舌苔白膩者,加萊菔子10克、法半夏6克。
如寒邪外束,里有伏熱,表現嗆咳痰白、發(fā)熱口渴、面赤心煩、苔白、
脈數者,加用生石膏20克、黃芩10克。
2、 中成藥
⑴ 小青龍合劑,口服,每次5~10毫升,每日3次。
細覽頁面 頁碼,1/5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17&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⑵ 風寒咳嗽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3、 單方驗方:麻杏二三湯(焦樹德驗方)
處方:麻黃3~6克,杏仁10克,法半夏10克,萊菔子10克,化橘紅
12克,茯苓12克,炙甘草3克,白芥子3~6克。水煎,每日1劑,分2次
服,兒童量酌減。
風熱閉肺
[證見] 發(fā)熱有汗,口渴,咳嗽痰粘或黃,氣促鼻煽,面赤唇紅。
咽紅舌紅,苔黃,指紋青紫多在氣關,脈浮數。
[治法] 辛涼解表,宣肺化痰。
[方藥]
1、 主方:麻杏石甘湯(張仲景《傷寒論》)加減
處方:麻黃6克,杏仁10克,生石膏25克,甘草6克,黃芩10克,魚
腥草15克,桔梗6克,毛冬青10克。水煎服,每日1~2劑??葎√刀嗾?,
加天竺黃6克、膽南星6克。熱重便秘者,加桑白皮15克、全瓜蔞10克。
2、 中成藥
⑴炎熱清膠囊,口服,每次2~3粒,每日3次,開水送服。
⑵小兒肺熱咳喘沖劑,口服,3歲以下每次1袋,每日3次;3~7歲
每次1袋,每日4次,7歲以上每次2袋,每日3次。
3、單方驗方:肺炎合劑(江育仁等《中醫(yī)兒科學》)處方:銀杏
9克,青黛3克,地骨皮9克,車前子、草各9克,陳皮6克。水煎,每日
1劑,分3次服。
痰熱閉肺
[證見] 持續(xù)壯熱,煩躁口渴,咳嗽痰鳴,喘促鼻煽,口唇青紫。
舌紅苔黃,脈弦滑,指紋紫紅或青紫。
[治法] 清熱瀉肺,滌痰平喘。
[方藥]
1、 主方:麻杏石甘湯合葶藶大棗瀉肺湯(張仲景《金匱要略》)
加減
處方:麻黃6克,杏仁10克,生石膏30克,葶藶子6克,天竺黃6克,
鮮竹瀝5~10毫升(沖),川貝母6克,魚腥草15克,毛冬青10克,甘草
6克。水煎服,每日1~2劑。熱甚者,加黃芩10克、連翹10克。大便秘
結者,加生大黃6~10克(后下)??诖角嘧仙跽?,加丹參10克、紅花
3~6克。
2、 中成藥
⑴ 兒童清肺丸,口服,每次2丸,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6歲以
下用量酌減。
⑵ 小兒止咳丸,口服,1歲每次1丸,2~5歲每次1.5丸,每日2~
3次,溫開水送服。
⑶ 牛黃清肺散,口服,2~5歲每次1克,2歲以下用量酌減,每日2
次,溫開水或糖水調服。
3、 單方驗方:肺炎Ⅰ號(江育仁等《中醫(yī)兒科學》)
處方:炙麻黃、甘草、知母、荊芥穗各6克,杏仁、黃芩、金銀花、
連翹、魚腥草、板藍根各10克,生石膏15克,水煎服,每日1~2劑。
陰虛肺熱
[證見] 潮熱盜汗,面色潮紅,口唇櫻赤,干咳少痰。舌光紅少
苔,脈細數。
[治法] 養(yǎng)陰清肺。
[方藥]
細覽頁面 頁碼,2/5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17&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1、 主方:沙參麥冬湯(吳鞠通《溫病條辯》)加減
處方:沙參12克,麥冬10克,花粉10克,玉竹12克,地骨皮10克,
五味子8克。水煎服。低熱不定者,加青蒿12克、銀柴胡10克。痰難咳
者,加川貝母6克、枇杷葉10克。
2、 中成藥
⑴ 小兒止嗽金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周歲
內酌減。
⑵ 川貝雪梨糖漿,口服,每次5~10毫升,每日3次。
3、 單方驗方:清肺養(yǎng)陰止咳湯(李浩澎《難證奇方妙用》)
處方:冬桑葉10克,薄荷5克(后下),桔梗5克,甘草5克,杏仁
10克,黑山梔10克,淡豆豉10克,生地黃10克,百合15克,枇杷葉10克。
每日1劑,水煎,取雞蛋黃1個,用熱藥汁沖入拌勻后服。
肺脾氣虛
[證見] 低熱不定,咳嗽無力,喉中痰鳴,神疲氣短,面色無華,
動則汗出,納呆便溏。舌淡苔白滑,脈細無力。
[治法] 益氣健脾
[方藥]
1、 主方:人參五味子湯(陳復正《幼幼集成》)加減
處方:黨參15克,白術10克,茯苓10克,法半夏6克,炙甘草6克,
陳皮6克,炙百部10克。水煎服,每日1劑。虛汗多者,加黃芪15克。
汗出不溫者,加桂枝6克,龍骨、牡蠣各15克??人陨跽?,加紫苑、款
冬花各10克。
2、 中成藥
⑴ 陳夏六君子丸,口服,大蜜丸每次1/2~1丸,小蜜丸每次6~
9克,水蜜丸每次3~6克,每日2~3次。
⑵ 參苓白術散(丸、膠囊),口服,散劑每次6克,每日2次;水
泛丸每次6克,每日2次;膠囊每次3粒,每日3次。小兒酌減。
3、 單方驗方:三子六君湯(肖旭騰驗方)
處方:黨參15克,白術10克,茯苓10克,法半夏6克,甘草6克,蘇
子8克,白芥子6克,萊菔子10克,桔紅6克,陳皮6克。水煎服,每日1劑。
心陽虛衰
[證見] 面色蒼白,口唇青紫,呼吸淺促,額汗不溫,虛煩不安或
神萎淡漠,四肢厥冷,右脅下可見痞塊。舌暗紅,脈微而數,指紋紫滯
達命關,或透關射甲。
[治法] 溫補心陽,救逆固脫。
[方藥]
1、 主方:四逆加人參湯(張仲景《傷寒論》)加減
處方:熟附子6克,干姜6克,炙甘草10克,人參6克(另燉),麥
冬10克,五味子8克。水煎服。每日1~2劑。肢冷、大汗淋漓者,加龍
骨、牡蠣各15克(先煎)。脅下痞塊增大、舌暗紅甚者,加丹參10克、
當歸6克、紅花6克。
2、 中成藥
⑴ 四逆湯,口服,每次5~10毫升,每日3次。
⑵ 生脈飲,口服,每次5~10毫升,每日3次。
3、 單方驗方:參附龍牡救逆湯(梁頌名等《中醫(yī)方藥學》)
處方:人參6~9克(另燉),熟附子6克,白芍9克,生龍骨15克,
生牡蠣15克,炙甘草9克。水煎,頻頻喂服。
邪陷心肝
細覽頁面 頁碼,3/5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17&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療法
[證見] 壯熱神昏,煩躁譫語,四肢抽搐,兩目上視,口噤項強。
舌質紅絳,指紋青紫,可達命關或透關射甲。
[治法] 清心開竅,平肝熄風。
[方藥]
1、 主方:羚角鉤藤湯(俞根初《通俗傷寒論》)加減
處方:羚羊角末1克(沖),鮮生地黃15克,白芍9克,鉤藤9克,
石菖蒲9克,郁金9克,菊花9克,連翹9克,天竺黃6克,甘草3克。水煎
2次作2次服,每日服1~2劑。
2、 中成藥
⑴ 紫雪丹,口服,每次1/2~1瓶,每日1~2次。
⑵ 牛黃至寶丸,口服,每次1/2~1丸,每日2次。
⑶ 牛黃清心丸,口服,每次1/2~1丸,每日2次。
3、 單方驗方:
定驚散(李浩澎《難證奇方妙用》)
處方:燈芯草1.5克,薄荷3克,鉤藤3克,朱砂1.5克,全蝎3克,
各藥共研為細末。3歲以下每次服0.2克,3~5歲每次服0.3克,每日服3
次。
1、 外治療法
用于肺炎后期,遷延不愈或痰多,兩肺羅音經久不消失者。
⑴ 白芥子末、面粉各30克,加水調和,用紗布包裹后敷貼于背部,
每日1次,每次約15分鐘,出現皮膚發(fā)紅為止,連敷3天。
⑵ 大黃、芒硝、大蒜各15~30克,搗爛后用紗布包裹,敷貼于胸
部。如皮膚未出現刺激反應,可連用3~5天。
2、 針灸治療
⑴ 針刺定喘、豐隆、平喘、肺俞、膻中等穴,對控制喘憋癥狀有
一定療效。
⑵ 隔姜灸人中、百會、神闕、氣海,有回陽固脫作用。
3、 飲食療法
⑴ 地骨皮粥:地骨皮30克(鮮者50克),粳米50克。將地骨皮煎
水去渣,取汁500毫升,加粳米煮成稀粥,加入適量冰糖,溫熱服食,
每日1~2次。適用于肺熱咳喘。
⑵ 蘆根粥:鮮蘆根100~150克,粳米50克。將鮮蘆根切斷去節(jié),
煎水去渣,取汁500毫升,加粳米煮成稀粥。稍溫服食,每日2~3次。
適用于肺熱咳喘。
⑶ 竹茹粥:竹茹15克,粳米50克,生姜2片。用竹茹煎服濃汁約
100毫升,將粳米、生姜加水400毫升煮成稀粥,臨起鍋時加入竹茹汁,
再煮沸,稍溫服食,每日2次。適用于痰熱咳喘。
⑷ 貝母麥冬粥:川貝母10克,麥冬20克,冰糖適量。將貝母去心
研末,另將粳米、麥冬、冰糖加水500毫升煮成稀粥,臨起鍋時加入貝母
末,稍煮片刻,每日早晚溫服。適用于肺陰虛久喘。
⑸ 黨參黃芪粥:黨參15克,黃芪15克,橘皮2克,粳米50克,紅糖
適量。將前3味藥煎水去渣,取汁500毫升,加入粳米煮成稀粥,起鍋時
加入紅糖,稍溫服用,每日服2~3次。適用于肺脾氣虛動則氣喘汗出。
細覽頁面 頁碼,4/5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17&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細覽頁面 頁碼,5/5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17&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稱 肺癰
疾病科屬 內科
疾病概述
診斷要點
辨證分析
辨證論治
肺癰是肺葉生瘡,形成膿瘍的一種病證。臨床以咳嗽、胸痛、發(fā)
熱和吐痰腥臭,甚則咳吐膿血為特征。西醫(yī)的肺膿腫、化膿性肺炎、支
氣管擴張合并感染等,均可參考本證辨證論治。
1、發(fā)病多急,常突然寒戰(zhàn)高熱,咳嗽胸痛,呼吸氣粗。
2、咯吐多量黃綠色膿痰或膿血痰。吐入水中,“沉者是癰膿,
浮者是痰”,氣味腥臭。
3、X 線胸部攝片檢查可見肺膿瘍病灶。
本證病因為風熱犯肺,或痰熱素盛,以致熱傷肺氣,蒸液成痰,
熱壅血瘀,肉腐血敗,成癰化膿。病變部位在肺,病理性質主要為邪盛
的實熱證候,為熱毒瘀結在肺。
臨床辨證一般多按病程的先后各個階段,分為初期(表證期)、
成癰期、潰膿期、恢復期,以作為分證的依據。治療以清熱解毒散結,
解毒排膿為主。在未成膿前應予以大劑清肺消癰之品以力求消散,已成
膿者當解毒排膿,按照“有膿必排”的要求,尤以排膿為主要措施。膿
毒清除后,再予補虛養(yǎng)肺。
初期
[證見] 惡寒發(fā)熱,胸痛,呼吸不利,口干。舌苔薄黃,脈浮滑
而數。
[治法] 清肺祛邪。
[方藥]
1、主方:銀翹散(吳鞠通《溫病條辨》)加減
處方:金銀花18克,連翹15克,蘆根20克,竹葉10克,荊芥10克,
薄荷6克(后下),括蔞仁15克,魚腥草3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藥
(1)羚翹解毒丸,每次1丸,每日3次。
(2)銀芩解毒片,每次4片,每日3次。
3、單方驗方:肺癰湯(王國慶等《日本漢醫(yī)方選》)
處方:桔梗、黃芩各3克,杏仁、貝母各4克,括蔞根、白芥子、
甘草各2克。水煎服。
成癰期
細覽頁面 頁碼,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證見] 壯熱寒戰(zhàn),胸痛轉側不利,咳吐腥臭膿痰。舌苔黃膩,
脈滑數。
[治法] 清熱解毒,化瘀消癰。
[方藥]
1、主方:葦莖湯(孫思邈《千金要方》)合如金解毒散(張介賓
《景岳全書》)加減
處方:葦莖30克,冬瓜仁20克,薏苡仁20克,桃仁12克,桔梗12克,
黃芩12克,黃連10克,梔子10克,魚腥草30克,紅藤30克,蒲公英20克,
括蔞仁18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藥
(1)穿心蓮片,每次5片,每日3次。
(2)魚腥草注射液,每次2毫升,每日3次,肌肉注射。
3、單方驗方
(1)消癰湯(賴天松等《臨床奇效新方》)
處方:金銀花50克,黃芩、薏苡仁各25克,杏仁、紫苑、桃仁、
陳皮、橘紅、生甘草各15克,蘆根50克。水煎服。
(2)蕎麥制劑(南通市中醫(yī)院驗方)
干野蕎麥根莖250克,切薄片,加水或黃酒1250毫升,置于瓦罐
內,以竹箬密封,隔水文蒸煮3小時,最后得凈汁約1000毫升,加防腐
劑備用。每次服30~40毫升,每日3次。一般病例用水劑;如發(fā)熱、臭痰
排不出或排不盡,經久不愈,宜采用酒劑。
也可用野蕎麥根莖60克煎服,每日一劑,但效果較差。以原生藥
中提取的“黃烷醇”,每服4片,每日3次,個別增大劑量為每次10片,
每日4次,有較好的祛痰排膿作用。
潰膿期
[證見] 咳吐膿血,腥臭異常,氣喘甚則不能平臥,身熱,煩渴
欲飲。舌質紅或紅絳,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 排膿解毒。
[方藥]
1、主方:加味桔梗湯(程鐘齡《醫(yī)學心悟》)加減
處方:桔梗15克,薏苡仁20克,川貝母12克,金銀花18克,白及12
克,魚腥草30克,野蕎麥根30克,敗醬草20克,黃芩12克,甘草6克。
水煎服,每日1劑。
若咯血者,可加牡丹皮12克、三七末3克、紫珠草30克、藕節(jié)20克。
傷津者,加沙參15克、麥冬12克、天花粉18克。氣虛者,加黃芪18克。
2、中成藥
參照成癰期用藥。
3、單方驗方
參照成癰期單方驗方。
恢復期
[證見] 身熱漸退,咳減,膿痰日少,神疲納呆,氣短,自汗或盜
汗,午后潮熱。舌質紅或淡紅,脈細數無力。
[治法] 養(yǎng)陰補肺。
[方藥]
1、主方:沙參麥冬湯(吳鞠通《溫病條辨》加減
處方:北沙參18克,麥冬15克,玉竹15克,太子參12克,桑葉12克,
桔梗12克,薏苡仁18克,冬瓜仁20克,百合18克,川貝母10克,甘草6
克。水煎服。
若低熱者,加青蒿15克、白薇、地骨皮各12克??┨敌瘸裟摑嵴?,
加魚腥草30克、敗醬草20克。
2、單方驗方
細覽頁面 頁碼,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療法
(1)復方貝芨散《劉國普驗方》
處方:白及120克,浙貝母、川貝母、百合各30克。共研細末,早
晚各服6克。
(2)野蕎麥制劑(參見成癰期)。
1、飲食療法
(1)馬齒莧粥:馬齒莧30克,白米50克,煮粥食用。適用于成癰
期。
(2)冬瓜籽飲:冬瓜籽50克,紅糖適量,搗爛,開水沖服。適用
于潰膿期。
(3)苡米百合豬肺湯:苡米150克,百合60克,豬肺300克,將豬
肺洗凈后加適量清水共煲湯,鹽調味服食。適用于恢復期。
2、預防調護
(1)凡屬肺虛或原有慢性疾患者,當注意寒溫適度,起居有節(jié),
以防受邪致病。
(2)肺癰患者飲食應清淡,禁食一切辛辣刺激及海腥發(fā)物,吸煙
飲酒者一律均需戒除。
細覽頁面 頁碼,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稱 肺脹
疾病科屬 內科
疾病概述
診斷要點
辨證分析
辨證論治
肺脹是多種慢性肺系疾患反復發(fā)作,遷延不愈,導致肺氣脹滿,不
能斂降的一種病證。臨床表現為胸部膨滿,脹悶如塞,喘咳上氣,痰多,
煩燥,心慌等。其病程纏綿,時輕時重,日久則見面目晦暗,唇甲紫紺,
脘腹脹滿,肢體浮腫,甚或喘脫等危重證候??梢娪谖麽t(yī)的肺氣腫、肺
源性心臟病等。
1、臨床以咳(咳嗽)、喘(喘促)、痰(咯痰)、悸(心悸)、
腫(面目或四肢浮腫)等五大主癥為特征。
2、有長期慢性咳喘并逐漸加重病史,常因外感誘發(fā)而見先后出現
上述五大主癥。
3、X線胸部檢查、心電圖及有關實驗檢查,可發(fā)現心、肺功能異常。
本病的發(fā)生,多因肺系久病而肺虛,痰濁潴留,再因反復感邪,
而使病情進行性加重。病位在肺,繼則影響脾、腎,后期及心。病理性
質多由氣虛、氣陰兩虛發(fā)展為陽虛,在病程中且可形成痰、飲、瘀等病
理產物。標本虛實常相兼夾,或互為影響,最后因邪盛正虛,而導致氣
不攝血,痰蒙神竅,或喘脫等嚴重病候。
辨證總屬標實本虛,但有偏實、偏虛之不同。一般感邪時偏于邪
實,平時偏于本虛。偏實者須分清風寒、風熱、痰濁(水飲)、痰熱;
偏虛者當區(qū)別氣(陽)虛、陰虛的性質,肺、腎、心病變的主次。治療
當根據感邪時偏于邪實,平時偏于正虛的不同,有側重地分別選用扶正
與祛邪的不同治法。
痰濁壅肺型
[證見] 咳嗽痰多,色白粘膩,短氣喘息,怕風易汗,脘痞納少,
倦怠乏力。舌質淡苔濁膩,脈小滑。
[治法] 化痰降氣,健脾益肺。
[方藥]
1、主方:三子養(yǎng)辛湯(韓 《韓氏醫(yī)通》)合六君子湯(虞摶《
醫(yī)學正傳》)加減
處方:蘇子15克,白芥子10克,萊菔子12克,黨參15克,白術12
克,茯苓12克,法半夏12克,陳皮6克,北杏仁12克,紫苑12克,炙甘
草6克。水煎服。
細覽頁面 頁碼,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5&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痰從寒化為飲,見表寒里飲證者,加麻黃10克、桂枝10克、細辛3
克、干姜9克。
2、中成藥
(1)三蛇膽半夏末,每次1~2瓶,每日2次。
(2)三蛇膽陳皮末,每次1~2瓶,每日3次。
(3)猴棗散,每次1瓶,每日2次。
3、單方驗方:肺心湯(賴天松驗方)
處方:黨參15克,麥冬12克,五味子5克,石菖蒲5克,麻黃5克,
杏仁12克,炙甘草5克,瓜蔞皮15克,薤白15克,枳殼10克,厚樸10克,
法半夏10克。水煎兩次分2次服,每日服2劑。
痰熱郁肺型
[證見] 咳逆喘息氣粗,煩躁,胸滿,痰黃稠難咯,或身熱微惡
寒,口渴,便干尿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 清肺化痰,降逆平喘。
[方藥]1、 主方:桑白皮湯(張介賓《景岳全書》)加減
處方:桑白皮18克,括蔞仁12克,黃芩12克,梔子10克,石膏30
克,金銀花15克,葶藶子15克,川貝母10克,甘草6克。水煎服。2、
中成藥復方蛇膽川貝末,每次1~2瓶,每日3次。3、 單方驗方:清肺
化痰湯(劉國普驗方)
處方:魚腥草30克,青天葵12克,葦莖20克,浙貝母、葶藶子、
瓜蔞仁12克,黃芩10克,杏仁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肺腎氣虛型
[證見] 呼吸淺短難續(xù),聲低氣怯,甚則張口抬肩,倚息不能平
臥,咳嗽痰白如沫,心慌,形寒汗出。舌淡或紫黯,脈沉細數無力,或
有結代。 [治法] 補肺納腎,降氣平喘。[方藥] 1、 主方:金匱腎
氣丸(張仲景《金匱要略》)加減
處方:熟地母15克,山萸肉12克,山藥15克,茯苓12克,牡丹皮
6克,澤瀉12克,熟附10克,肉桂5克,黃芪15克,黨參12克,法半夏12
克,沉香6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2、 中成藥固腎定喘丸,每次2克,
每日3次。3、 單方驗方
(1)平喘固本湯(南京中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驗方)
處方:黨參15克,五味子6克,冬蟲夏草6克,胡桃肉12克,靈磁
石18克,坎臍、蘇子各15克,款冬花12克,法半夏12克,橘紅6克。水
煎服。
(2)杏桃散(方藥中等《實用中醫(yī)內科學》)
處方:杏仁、胡桃肉各60克,共研為細末。每次用藥末3克,每日
3次,蜂蜜少許調服。
陽虛水泛型[證見] 咳喘心悸,不能平臥,肢體浮腫,小便不利。
舌質淡胖,脈沉細。[治法] 溫腎健脾,化飲利水。[方藥]
1、主方:真武湯(張仲景《傷寒論》)合五苓散《傷寒論》加減
處方:熟附子15克,白術12克,白芍12克,茯苓18克,豬苓15克,
肉桂5克,生姜10克,澤瀉15克。水煎服。
2、中成藥
金匱腎氣丸,每次1丸,每日2次。
3、單方驗方:紫河車粉(方藥中等《實用中醫(yī)內科學》)
處方:紫河車1具,焙干研末,每次3克,每日3次。
痰蒙神蒙型[證見] 神昏譫語,煩躁,撮空理線,或肢體 動,
抽搐,咳逆喘促,咯痰不爽。苔白膩或黃膩,舌質暗紅或淡紫,脈細滑
數。[治法] 滌痰開竅,熄風。[方藥]1、 主方:滌痰湯(嚴用和《
濟生方》)加減處方:法半夏15克,茯苓12克,橘紅6克,膽南星12克,
竹茹10克,枳實10克,郁金12克,石菖蒲9克,川貝母9克,甘草6克。
細覽頁面 頁碼,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5&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療法
水煎服。痰熱內盛者,加葶藶子15克、天竺黃10克、括蔞仁12克。抽搐
者,加鉤藤18克、羚羊角粉5克。血瘀明顯者,加桃仁12克、紅花10克、
丹參20克。出血者,加水牛角30克、紫珠草30克。水煎服。2、單方驗
方:菖蒲澤瀉湯(賴天松等《臨床奇效新方》)處方:石菖蒲15克(后
下),澤瀉12克,茯苓12克,甘菊6克,蟬蛻6克,陳皮6克,膽南星3克,
白芍9克,石決明30克。水煎兩次分兩次服,每日服2劑。
1、針灸療法(1)痰多不易咯出者,針刺足三里、豐隆、天突。喘咳
甚者針刺肺俞、定喘、天突、膻中。(2)平時宜常艾灸大椎、肺俞、
腎俞、命門、足三里、三陰交等穴。2、飲食療法(1)蛤蚧瘦肉湯:蛤
蚧半對,豬瘦肉100克,共煲湯服用,每周2次。(2)黨參北杏豬肺湯:
黨參30克,北杏仁12克,豬肺250克,共煲湯,調味服食。(3)冬蟲草
燉胎盤:冬蟲草12克,鮮胎盤(人、豬、牛均可)半個至一個,隔水燉
熟,調味服食。3、預防調護(1) 本病由咳、喘引起,故應重視慢性
肺系疾病的治療,尤以預防感冒咳嗽。(2) 飲食宜清淡,忌生冷、辛
辣,戒煙酒。(3) 加強鍛煉身體,提高機體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