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畫
《莊子的世界》
第三集 《萬物齊同》
作者:王澤仁
主持人:如何理解莊子的《齊物論》?
嘉賓:只有齊物方能逍遙,只有萬物齊一才能真正做到萬物平等無差別。所謂齊物,莊子認為,世上的萬事萬物,包括人在內(nèi),都是齊一的,“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而人類社會的一切矛盾的對立面,諸如生與死、壽與夭、貴與賤、榮與辱、成與毀、美與丑等等都是無差別的一回事。萬事萬物絕對的齊同,必然導致了關(guān)于萬事萬物言論上的絕對齊同的認識,所以莊子否定了諸子百家的爭論,也否定了一切是非、對錯、好壞的客觀存在。
莊子從悟道者南郭子綦“吾喪我”的物我兩忘的入道境界,引出了人籟、地籟和天籟的三籟之說。人籟繁復多樣,地籟千差萬別,唯有天籟是各種不同聲音的主宰。對于它生發(fā)出來的各種聲音,又有什么不同呢?
莊子認為,人在與外界交涉糾纏中,日復一日的勾心斗角,使得自己睡覺時魂魄不得安寧,身心精疲力盡,心靈閉塞,喪失本真,無法恢復生機。整日被各種情態(tài)所困擾,諸如:喜怒哀樂,慮嘆變慹,姚佚啟態(tài)。(欣喜、憤怒、悲哀、快樂、憂慮、感嘆、后悔、恐懼、輕浮、放縱、張狂、作態(tài))又怎么能超脫自由呢?故莊子曰:“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人謂之不死,奚益!”
莊子
這一切都是由于人的“成心”造成的。所謂成心,即一己之情、一己之私、一己之見。莊子認為:諸子百家之言都是各持一家之詞,道隱于小成,言隱于榮華。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則莫若以明。即以空明的心境去觀照萬物的本源,破除是是非非的偏見,排除自我心中的障蔽,呈現(xiàn)大道的光明。萬事萬物沒有本質(zhì)上的差別,它們不僅相互依存,也可以相互轉(zhuǎn)化,從道的層面來看,它們完全是渾然一體的,也就是“道通為一”。
莊子講了一則寓言故事: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北娋呀詯?。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是之謂兩行。養(yǎng)猴老人不過是順應(yīng)猴子們的喜怒情緒和主觀感受罷了,圣人也是如此,混同是是非非,而任憑自然均衡,這就是物我并行,各得其所了。
莊子
古代得道之人,認為“未始有物”;次一等的人,認為有物存在,但“未始有封”;再次一等的人認為萬物有分別界限,但“未始有是非”。是非觀念的產(chǎn)生,是大道的虧損。所以圣人不用個人的一孔之見、一技之長夸示于人,而寄托在事物自身的功用上,這就叫做“以明”
“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為??;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贝笈c小,壽與夭沒有什么不同,為什么非得去做個區(qū)別呢?順應(yīng)自然就好了。
圣人從來不去辯論所謂的是非。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nèi),圣人論而不議;春秋經(jīng)世先王之志,圣人議而不辯。所以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辯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誰知道不言之辯,不道之道呢?若有能知,此之謂天府。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來,此之謂葆光。
莊子
主持人:莊子認為萬物齊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是我們在生活工作中,多多少少有分別心,且這顆心往往帶來“彼”與“我”的對立。一個人該如何從狹小的自我中走出來,開闊心胸,包容萬物呢?
嘉賓:《莊子》書中有一則寓言,我想可以破除我們的這顆狹隘之心:堯帝想要討伐三個小國,心理總是惦記著這事,就問大舜:“這是怎么回事呢?”
大舜說:“這三個小國家,猶存乎蓬艾之間。你卻對他們不放心,問題在哪里呢?過去十個太陽同時出現(xiàn),普照萬物,何況人的道德應(yīng)當超過太陽的光輝呢?”
莊子
主持人:是的,太陽普照萬物,無偏無私,人為何就做不到呢?今天和這個人結(jié)怨,明天和那個人強辯;今天肯定某人,明天又否定某人,是是非非無窮無盡。
嘉賓:這是世俗之人的普遍現(xiàn)象,所以莊子說:“何以知道我所說的‘知道’不是‘不知道’呢?何以知道我所說的‘不知道’不是‘知道’呢?萬物沒有一個共同的標準,更沒有一個是非利害的標準,偏于一私的爭辯是多么的愚蠢。人在潮濕的地方居住,就患風濕病,泥鰍也會這樣嗎?人待在樹上就會驚恐不安,猿猴也會這樣嗎?這三者,究竟誰知道居住在什么地方才最合適的呢?人們吃家禽之肉,麋鹿吃美草,蜈蚣愛吃小蛇,貓頭鷹和烏鴉喜歡吃老鼠,這四者究竟誰的食物才算美味佳肴呢?猿與猴成為配偶,麋與鹿交合,泥鰍與魚配對。毛嬙和麗姬,這是世人所羨美的,然而魚見了沉入水里,鳥見了高飛天空,麋鹿見了就會急速逃走,這四種動物究竟誰知道天下的美色才是真的美呢?”莊子要告訴我們的是:這個世界哪有什么是非的標準。我們?nèi)祟愓J為的都不一定是對的,更何況是單獨的個人的一己之見呢?
莊子
主持人:按照莊子的觀點,一切人為是非標準的判定,都是不可靠的。今日之是有可能是明日之非,今日之非也有可能是明日之是。莊子似乎在告訴我們:人的格局要高點,眼觀要遠點,只有高屋建瓴,一切是非的計較之心自然消除。
嘉賓:是的,莊子反復強調(diào)辯論是徒勞無用的:假如我和你辯論,你勝了我,你果然就對嗎?我果然就錯了嗎?假如我勝了你,我果然就對嗎?你果然就錯了嗎?這其中是有一個人對,有一個人錯呢?還是我們兩個人都對,或者都錯了呢?我和你都無法知道,而別人原本就暗昧不明,我們找誰來判定是非呢?如果讓觀點和你相同的人來判定,既然他已經(jīng)和你相同了,怎么能來評定我呢?假使請觀點與我相同的人來評定,既然他已經(jīng)和我相同了,怎么來評定你呢?如果讓觀點和我們都不相同的人來評定,既然他已經(jīng)和你我都不相同了,又怎么能來評定你我呢?假使請觀點跟你我都相同的人來評定,既然他已經(jīng)和你我相同了,又怎么來評定呢?那么你我和他人都無從知道誰是誰非了,恐怕只有等待造化了吧。
莊子
主持人:莊子這段話可謂說的滴水不漏,無可辯駁,但人在俗世中,多少都會做利害的權(quán)衡,怎么能做到那么的超脫呢?
嘉賓:權(quán)衡利害,不如游乎塵垢之外。利害又豈是我們俗人能看得清楚的呢?麗姬是艾地守封疆人的女兒,當晉國得到她的時候,哭得衣服的濕了。等他到了晉獻公的王宮里,與君王睡在安適的床上,吃著美味的佳肴,這才后悔當初的哭泣。我們怎么知道死去的人不會后悔當初的求生呢?我們怎么知道喜歡生就不是一種迷惑呢?我們怎么知道討厭死亡就不是像自幼流落他鄉(xiāng)而不知回家那樣呢?我們都像是夢中人一樣。當人在夢中,并不知道自己在做夢。有時候在夢中還在做著另一個夢,等覺醒了之后才知一切猶如一場大夢,而愚昧的人自以為自己清醒,一副明察秋毫的樣子。殊不知,我們都是夢中人??!
莊子
主持人:這么說來,我們似乎也在夢中啊。人有時候?qū)τ趬艟澈痛嬖跁焱惑w,如莊周夢蝶,到底是莊周夢為蝴蝶呢?還是蝴蝶夢為莊周?
嘉賓:莊周夢蝶,這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了,莊子認為萬物是可以轉(zhuǎn)化的,萬物也是可以感知和交流的。莊子將其稱為:物化。即萬物渾然同化,達到無差別的境界。要達到此境界,首先必須做到“無所待”的身心靈完全自由的狀態(tài)。否則就會限制人與外物的融通。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