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中漢字的書寫習慣有著很獨特的順序,那就是由上至下,從右到左。我們現(xiàn)在的書寫習慣與古代漢字書寫習慣差別極大。
這種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書寫順序直到辛亥革命以后,借鑒西方文化進行演變,漢字書寫形式才逐步改成現(xiàn)在的橫排書寫或印刷,方向變?yōu)橛勺笙蛴視鴮憽?/p>
古代中國文化中書寫方式的形成,背后絕非一人所為。從古至今,世界各地各種文字的書寫順序是各有不同的,主要分為左行、右行、下行三種,其中蒙古文、中國古籍、日語都采用下行書寫,蒙古和日本基本上可以確定為受中國影響,那么,為什么中國古代選擇的是由右而左呢?
中華文化中古人的書寫方向是沒有固定的,我們從近代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出來。殷商甲骨文的排列,基本上為自上而下,但有些是從右向左,有些卻是從左向右。直到竹簡成為主要的書寫材料時,書寫的方向漸漸開始固定下來。
中國古代,認為左行為順勢,右行為逆勢。為什么年代越久遠的時代,書寫方式反而不統(tǒng)一呢?
《尚書·多士》記載“惟殷先人有冊有典”,考古發(fā)現(xiàn),甲骨文有“冊”字,西周金文也有“冊”,冊亦指簡冊,像竹木簡編聯(lián)之形。甚至有部分學者認為殷商已有竹木簡冊。
據(jù)研究考證,西周的“冊”,是指冊命之制,簡冊上書寫的是先王之命,需當庭宣讀后再鑄到銅器上。按照不同的書寫載體,書寫方向會不同,如在用刀在龜甲上刻字,或在簡冊上書寫。但不管怎樣,左刻也好,右刻也罷,都不影響宣讀辨認。
古代廣泛應用竹簡制成的各類書信內(nèi)容。簡牘在東周至魏晉時期逐漸流行起來,竹簡與木牘是用于書寫、記事的竹片和木片。這些簡都是每片簡抄寫一行字,或抄寫兩行字,因為書寫時是左手拿簡,右手寫字,空白的簡是放左邊,寫完的簡放右邊。
從古人的書寫方式可看出,左手一根一根的向右邊推去,寫好的第一根簡在最右,依次從右排到左。已書寫的內(nèi)容順序不混淆,同時又區(qū)分了空白的簡和已寫字的簡。由于這種書寫習慣慢慢傳承下來,就形成了中國文化的漢字行款順序:自上而下,自右而左。
想知道更多文化、風俗、軼事、傳統(tǒng)經(jīng)典,請關(guān)注「珣玗琪」。
聯(lián)系客服